张季鸾

  • “四不”办报,“三骂”成名
    高善罡张季鸾。大公报主笔张季鸾1941年9月去世后,在当时的中国政坛引起不小的动静。重庆新闻界和社会各界人士1000多人参加公祭大会;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秦邦宪、林伯渠等中共领导人发出唁电,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周恩来、邓颖超在唁电中说,“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蒋介石也曾两次吊唁,三次谒墓,国民政府发布明令对其褒扬。一个报人离世让国共两党如此高规格悼念,这在民国历

    环球人物 2023年10期2023-05-30

  • “报业巨子”张季鸾
    周利成张季鸾1941年9月6日,《大公报》主笔、报界宗师张季鸾在重庆病逝,重庆、陕西、天津、广西等地新闻界相继举行公祭,毛泽东、周恩来分致唁电,蒋介石亲往吊唁。此后数年中,香港、桂林、重庆、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申报》《新闻报》《东方日报》,重庆的《中央日报》《益世报》等报刊,发表于右任、陈布雷、张申府、胡政之、王芸生、许君远等数十名社会名流的百余篇文章,记述了张季鸾曲折而传奇的一生。投身报业 两次被捕1935年第12卷第1期《国闻周报》中张季鸾的《归

    百年潮 2022年12期2022-02-14

  • “桐工作”辨析
    去了意义。二、张季鸾对“宋子良”事件的揭发1.张季鸾的香港使命。张季鸾,时任《大公报》总编辑、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蒋介石尊其为诤友。1940年8月31日,蒋介石派张季鸾携带由蒋亲订的对日议和条件赴香港,寻求与日本和谈的可能。在张季鸾赴港的当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对倭情与和战问题研究透彻,手拟最低限度之条件与原则,自信不至有误。”[1]54若“宋子良”事件背后的主使者是蒋介石,蒋为何又要再派张季鸾赴港另谋和谈?蒋此次亲订的和谈条件立场鲜明、准备完善,这样完

    兰台世界 2021年12期2021-12-28

  • 张季鸾的新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时代的胡政之、张季鸾,《大公报》虽多次变更主编,但它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每位主编都对《大公报》和新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张季鸾无疑是灵魂人物。自1926年张季鸾出任新记《大公报》的总编后,《大公报》明确了“文人论政”的立场。“文人论政”四字体现了《大公报》对国家兴亡的重视,带有丰富的爱国主义色彩,也精辟地阐述了张季鸾“言论报国”的理想。张季鸾的新闻思想,不仅影响着《大公报》的整体发展趋向,还为后来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新闻发展史上著名的“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1-31

  • 张季鸾国士精神的多维审视
    【摘要】张季鸾是中国言论史上的灵魂人物。周恩来等所说的“国士精神”概括出了张季鸾精神境界和思想根源中最核心的部分。本文从三个维度对张季鸾国士精神的内涵做出解读。首先,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是其国士精神的根本的原动力和出发点。其次,张季鸾从他父亲那里沿袭下来的报恩主义,尤其是报恩主义的最高境界“报国恩”,是其国士精神的最终落脚点。最后,文人论政是张季鸾实现笔墨报国,彰显国士精神的着力点。张季鸾国士精神对当下有着引领方向、重塑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张季鸾;国

    新闻传播 2020年19期2020-12-21

  • 王芸生与张季鸾:平生风义兼师友
    时期的著名报人张季鸾(1888-1941,祖籍陕西榆林,生于山东邹平,名炽章,新闻家、政论家)和王芸生(1901-1980,原名德鹏,天津人,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便是这一“特类”的铸造者。张季鸾是该报的主要创始人,而王芸生是张季鸾的继任者、接班人,这二人非同寻常的交集过往谱写了《大公报》异彩纷呈的历史风貌。1927年3月,当北伐军打进南京时,英、美、日、法、意等国竞公然支持直系军阀孙传芳,派出军舰炮轰南京。这一干涉中国内政的蛮横行径,激起了程潜(1882-

    文史博览·文史 2020年8期2020-10-26

  • 王芸生与张季鸾:平生风义兼师友
    时期的著名报人张季鸾(1888—1941,祖籍陕西榆林,生于山东邹平,名炽章,新闻家、政论家)和王芸生(1901—1980,原名德鹏,天津人,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便是这一“特类”的铸造者。张季鸾是该报的主要创始人,而王芸生是张季鸾的继任者、接班人,这二人非同寻常的交集过往谱写了《大公报》异彩纷呈的历史风貌。张季鸾1927年3月,当北伐军打进南京时,英、美、日、法、意等国竟公然支持直系军阀孙传芳,派出军舰炮轰南京。这一干涉中国内政的蛮横行径,激起了程潜(18

    文史博览 2020年8期2020-10-16

  • 张季鸾“文人论政”思想的独特性
    摘 要:张季鸾是“文人论政”的典型,他追求报刊独立、言论自由,注重论政的时效性和新闻性,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本文重點论述张季鸾“文人论政”的独特性。特性大多是从比较中得出的,因此本文把张季鸾的“文人论政”思想和王韬的“文人论政”思想进行对比,进而表现出张季鸾“文人论政”思想中独特的地方。通过比较,发现张季鸾在论政时对政党的依附性低,言论独立性强;论政范围较为广泛;论政时注重新闻性和时效性,值得当今的新闻业借鉴。关键词:张季鸾;“文人论政”;独特性中图分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5期2020-09-10

  • 张季鸾的评论看其“四不主义”的实践
    要:本文从解析张季鸾的评论出发,以说明其对“四不主义”的实践和坚守。张季鸾的评论有以下特点:第一,追求时效性和新闻性;第二,发扬“文人论政”传统,爱国思想浓厚;第三,敢于直谏,客观公正,语言有感染力。“四不主义”在其评论写作中主要突出了敢言的特点。关键词:张季鸾;四不主义;文人论政;大公报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5-0095-02张季鸾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张季鸾自1926年接办新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5期2020-09-10

  • 留三分钟检查自己
    《中华新报》在张季鸾的主持下,以其“言论真实”的办报方针,深受读者喜爱。 有一次,张季鸾出差外地,恰逢北京发生一起军警伤人事故,《中华新报》记者赵楚九为抢头条,连夜写了一篇报道,发在《中华新报》的头版头条。然而,报道发出后,就遭到伤者家属的声讨,原因就在于赵楚九没有完全核实事件的真相,报道中有歪曲事實的言辞。一时间,《中华新报》成为众矢之的,读者纷纷要求赵楚九在报纸上刊登致歉信。 得知这一情况后,张季鸾马上结束出差,从外地紧急赶回来,召开报社记者会议。因为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20期2019-09-10

  • 范长江与张季鸾走上不同的新闻之路
    社离职。此后,张季鸾、范长江这两位道义之交的报人,竟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新闻之路。 1949年遷居台湾的陈纪滢,当时客串《大公报》副刊编辑,见证了范长江被辞的全过程。他的回忆录《记范长江》一文,对其被辞的经过进行了详细叙述: 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编辑部就有传言,说长江对编辑主任(王)芸生提出抗议来了:“不应该删改他的稿件。”……这桩事,闹了几天,也就罢了。不料,又传出长江发出不上夜班的要求……他熬了两夜下来(每天自晚上九时起到次晨二时半止)大呼

    华声文萃 2019年5期2019-09-10

  • 今天纪念张季鸾,我们应该记住什么?
    王振荣摘 要:张季鸾,榆林人。曾任《大公报》总编辑和主政言论15年,去世后,国民政府给予“国葬”礼遇。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对他都做出极高的评价。毛泽东称他“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周恩来夫妇及董必武称誉他为“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蒋介石称他“一代论宗,精诚爱国”。国民认为,张季鸾为“民国陕西三杰”(另两人为李仪祉、于右任)之一,是影响了中国和世界新闻史的杰出报人。在西安长安的张季鸾陵园,历经70多载,从兴到衰,惨遭破坏。2014年,榆林方面将张季鸾骨骸迁回安

    新丝路(下旬) 2019年5期2019-06-11

  • 从“四不原则”试述张季鸾办报思想
    四不原则”——张季鸾办报理念之核心(一)“四不原则”产生的背景1、思想背景笔者认为,想要研究一个人的思想,必与他的所处的环境及他所扮演的角色是分不开的,而在中国近代史上,张季鸾的身份十分复杂,这也就导致了他思想的复杂化。张季鸾首先是一位报人,自1908年创办《夏声》杂志始,直至1926年接办新记《大公报》,十六年的报海沉浮使他积累了大量的办报经验,办报思想也日趋成熟。其次张季鸾是一个文人,不依赖于党派、独立自在,并由文人论政的政论报纸。最后张季鸾还是一个与

    世界家苑 2018年11期2018-11-20

  • 蒋介石欣赏的报界宗师张季鸾
    张炜报界先驱张季鸾,将15年青春和心血奉献给《大公报》,实现了以笔报国、以笔救国的心愿。他曾说:“要以钝重之笔写锋利文章,以锋利文笔写钝重文章。”也就是说,只要文章的观点和信息有足够的杀伤力,根本就不必在文气和辞藻上剑拔弩张,杀气腾腾。其做人作文爽直、大气的一面可见一斑。提“四不”办报方针,倡新闻自由张季鸾,名炽章,1888年生于山东邹平。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1908年回国,一度在于右任主办的上海《民立报》任记者。1916年至1924年任北京、上海兩

    文史博览·文史 2018年8期2018-10-11

  • 蒋介石欣赏的报界宗师张季鸾
    张季鸾报界先驱张季鸾,将15年青春和心血奉献给《大公报》,实现了以笔报国、以笔救国的心愿。他曾说:“要以钝重之笔写锋利文章,以锋利文笔写钝重文章。”也就是说,只要文章的观点和信息有足够的杀伤力,根本就不必在文气和辞藻上剑拔弩张,杀气腾腾。其做人作文爽直、大气的一面可见一斑。提“四不”办报方针,倡新闻自由张季鸾,名炽章,1888年生于山东邹平。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1908年回国,一度在于右任主办的上海《民立报》任记者。1916年至1924年任北京、上海

    文史博览 2018年8期2018-10-09

  • 张季鸾:以锋利之笔写忠厚之文 以钝拙之笔写尖锐之文
    张季鸾,名炽章,是民国著名新闻家、政论家。他,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祖籍陕西榆林。1901年,父亲死后,他便随母亲一起返回了榆林,后就读烟霞草堂,师从大儒刘古愚,并得剑了陕西学台沈卫(沈钧儒的叔父)的赏识和器重。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他以一个报人的身份,能够赢得方方面面的认可,实在是有其独到之处。他曾传授给当过《大公报》总编辑的王芸生20字秘诀:“以锋利之筆写忠厚之文;以钝拙之笔写尖锐之文。”

    北广人物 2018年14期2018-06-27

  • 民国时期《大公报》三巨头
    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是接办的主力,社内社外视为《大公报》的三巨头。1926年,英敛之(英若诚的祖父)创办的天津《大公报》难以为继,决定停刊。早有建立新闻托拉斯设想的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建新记公司盘购,股本总额5万元,由吴鼎昌一人投资,胡、张作为人力股,不负盈亏。当时发行量不足2000份,每月亏损4000多元;次年5月发行6000份,收支才得平衡。此后,三巨头锐意经营,《大公报》声誉日隆。吴鼎昌(1884—1950),字达铨,青年时留学日本,辛亥

    文史月刊 2018年5期2018-05-29

  • 买不了的张季鸾
    杨明张季鸾是《大公报》创办人之一,其犀利的文笔、大胆的言论常常使当时的政府尴尬异常却又无可奈何,无时无刻不在想办法对付。在一次国民党中常会小组会议上,宣传部长叶楚伧决定用重金收买张季鸾。国民政府真是不含糊,竟然开出了15万元的天价。要知道,当时1元就可购买大约30市斤大米。按照现在的米价折算,15万元大约相当于700万元。不久,《大公报》总务主任来到张季鸾办公室,递上了一张交通银行面值为15万元的即期汇票,汇款人是国民政府文官处。接过汇票,张季鸾瞟了一眼,

    做人与处世 2018年1期2018-04-27

  • 浅谈报业巨子张季鸾因何成名
    ,时代的机遇将张季鸾和新闻业紧紧连在一起,从此开启了他新闻事业迈向顶峰的大门。在之后十几年的中国报坛,张季鸾以文人论政为主要形式,《大公报》为主要阵地,施展才华,挥斥方遒。中国从清末民初开始,动荡的社会背景、极不稳定的民众情绪成就了无数优秀的记者、报人,而在这一批新闻人中,傲立群芳的就有张季鸾先生。季鸾先生一生充满传奇,他深知在这风云际会、五味杂陈的局势中,自己必须成为一个敢想敢言,以新闻救国的新闻人,所以他一生都在努力探索自己生涯的出口,终于在1926年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2018-02-22

  • 陈纪滢:“票友记者”的民国报人之路
    一八”前夕,由张季鸾、胡政之主办的天津《大公报》在东北已有较大的发行量,对东北的消息一向很看重,除沈阳、哈尔滨派驻记者专司采访,其它各大城市也有特邀访员,供应稿件。但“九一八”事变后,不仅特派员因身份暴露无法活动,而且特邀访员也因多有顾忌,不能继续供稿,报馆只有设法找人秘密写通迅。陈纪滢的好友、服务于哈尔滨《国际协报》的名记者赵惜梦向《大公报》推荐了陈。那时陈纪滢还在哈尔滨邮局上班,担任吉黑邮政管理局邮袋管理组组长,消息比较灵通,且有种种方便。自1931年

    同舟共进 2018年1期2018-02-07

  • 张季鸾报刊编辑的职业精神及其启示
    文/滕文莉张季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报刊编辑,杰出的报刊政论家。1941年他逝世后,毛泽东在唁电中赞他“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三人称他为“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蒋介石说他是“一代论宗”,于右任等人称誉他登上了中国文化的高峰,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宝库。张季鸾与报刊事业结缘三十余年,曾先后担任《民立报》分社总编辑、《民信日报》总编辑、《中华新报》总编辑和《大公报》总编辑。他主编的新记《大公报》在1926-1946年的20年间里是主流人群中

    传媒 2018年16期2018-01-25

  • 收买不了的张季鸾
    杨明张季鸾是《大公报》创办人之一,也是该报社论总主笔,其社论常以针砭时弊、文笔犀利而被传诵,在当时颇有影响,就连国民政府也不敢小觑。不过,就算针砭时弊是为了国家,但如此“直来直去”的社论在二十世纪初的复杂局面下,终究还是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虽然民众愿意看,每次报纸出来都要先睹为快,拍手叫好。可时间一长,国民政府就头疼了,无时无刻不在想办法对付。在一次国民党中常会秘密小组会议上,宣传部长叶楚伧就国内外报刊言论作陈述时,多次提到《大公报》,与会者也认为《大公

    杂文选刊 2017年12期2017-12-13

  • 张季鸾写作特色评析
    本文从报界宗师张季鸾的三篇代表性社评入手,运用文献分析法,重点阐述了张季鸾在立论、立意和论证方面的写作特色,希望能对今天加强和改进我们的新闻评论工作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关键词:张季鸾;社评;写作特色[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1张季鸾(1888-1941),中国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报刊政论家,新记《大公报》总编辑,其社评谱写了中国新闻史上璀璨的一页。本文以张季鸾代表性社评为例,分析其写作特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5期2017-06-17

  • 范长江与张季鸾:何以从道义之交到分道扬镳
    社离职。此后,张季鸾、范长江这两位道义之交的报人,竟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新闻之路。张季鸾派范长江到西安延安采访西安事变爆发后,范长江请命去西安、延安等地采访:“本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到西安去,一探中国政治之究竟。”其时,西北对外交通完全断绝,张季鸾利用各种私人关系,给范长江提供便利。范长江先冒险飞赴兰州。然后,张季鸾说服了时任甘肃省主席兼国民革命第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给范长江特拨军用卡车一辆。于学忠选派了数名全副武装卫士随车护送范长江前往西安。1937年2

    读书文摘 2017年2期2017-02-13

  • 张季鸾新闻社论的立场研究
    401331张季鸾新闻社论的立场研究张国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胡政之在《季鸾文存》的序中提到:“季鸾是一位新闻记者,中国的新闻事业尚在文人论政的阶段,季鸾就是一个文人论政的典型。”[1]作为一名报人,张季鸾以“新闻救国”为理想,凭借手中的笔,以报刊社论为载体,针砭时弊,议论国事,坦陈时政,分析变局,其言论不仅奠定和提高了《大公报》的社会地位,也站在当时国内舆论的制高点上,每每对当局或时局产生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张季鸾;社论;文人论政;新

    山西青年 2017年2期2017-01-30

  • 一代名记张季鸾如何让国共两党欣赏
    之为报界宗师的张季鸾。报界先驱张季鸾,文风犀利,少年有为。青年时,他曾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后来又在报纸上用文章披露袁世凯的卖国行径。他毕生穿着粗布长袍,一生奉行言论救国,赢得了国共两党领导人的敬重。他一介书生,将15年青春和心血奉献给《大公报》,实现了以笔报国,以笔救国的心愿。他曾说:“要以钝重之笔写锋利文章,以锋利文笔写钝重文章。也就是说,只要文章的观点和信息有足够的杀伤力,根本就不必在文气和辞藻上剑拔弩张,杀气腾腾。”其做人作文爽直、大气的一面可见

    东西南北 2016年19期2016-11-01

  • 张季鸾编辑思想中的自由主义思潮与报恩思想
    王潇摘 要:张季鸾先生是民国时期声名显赫的一位报人,他所主笔的《大公报》被公认为是我国民营报业成功的典范。本文以张季鸾办报活动中的自由主义思潮与报恩思想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两者在不同时期对他编辑活动的影响,论述其中所包含的对当代新闻业的启示,力求以张季鸾为观照,督促当代新闻人躬身自省。关键词:张季鸾;自由主义;文人论政;报恩思想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059-03一、引 言张季鸾生活

    今传媒 2016年7期2016-09-07

  • 一代名记张季鸾如何让国共两党欣赏
    之为报界宗师的张季鸾。报界先驱张季鸾,文风犀利,少年有为。青年时,他曾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后来又在报纸上用文章披露袁世凯的卖国行径。他毕生穿着粗布长袍,一生奉行言论救国,赢得了国共两党领导人的敬重。他一介书生,将15年青春和心血奉献给《大公报》,实现了以笔报国,以笔救国的心愿。他曾说:“要以钝重之笔写锋利文章,以锋利文笔写钝重文章。也就是说,只要文章的观点和信息有足够的杀伤力,根本就不必在文气和辞藻上剑拔弩张,杀气腾腾。”其做人作文爽直、大气的一面可见

    时代人物 2016年7期2016-07-28

  • 张季鸾纪念馆建成开馆
    ,“报界宗师”张季鸾纪念馆在榆林开馆。张季鸾纪念馆位于榆林季鸾公园(原东沙生态公园)凤凰阁一楼,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布展总面积800余平方米,展室以季鸾先生的一生为主线设计为12个板块,全面展示季鸾先生的传奇人生和丰功伟绩,再现了季鸾先生戴兴寺寄宿苦读、天津大公报馆及重庆防空洞中办报等场景。张季鸾祖籍榆林市榆阳区,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是享誉海内外的政论家,为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014年8月,张季鸾陵墓回迁故里,安葬在季鸾公园。

    现代企业 2016年8期2016-05-14

  • 论报界宗师张季鸾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
    雪红论报界宗师张季鸾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马雪红报界宗师张季鸾,传承“文人论政”的风格,奉行“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写就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新闻报道和社评,是享誉海内外政界、新闻界的杰出报人。“先穷而后工”,他是第一个提倡将报人、记者作为职业身份的人,他一生的新闻实践展现了他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而今仍有启迪意义。张季鸾;“四不方针”;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有这么一位先生,他留学日本中途回国参加革命,在24岁参与起草了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

    视听 2016年10期2016-04-11

  • “文人论政”主导下的张季鸾主编《大公报》特点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对张季鸾主编《大公报》期间的言论研究,结合“文人论政”在中国报业史上的发展脉络,对张季鸾主编《大公报》时期的办报特点进行梳理归纳,并予以简要阐述。 关键词:文人论政 张季鸾 大公报中国报业上的“文人论政”传统发轫于《循环日报》的王韬,梁启超在《时务报》《新民丛报》上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并对整个社会的启蒙、开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过,“文人论政”的巅峰是在张季鸾主笔的新记《大公报》时代。张季鸾文人论政并非只在庶民中产生影响,而且真正做到了“上达天听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2期2016-04-07

  • 报界枭雄张季鸾
    00)报界枭雄张季鸾陆美京(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130000)张季鸾是《大公报》的灵魂人物,而《大公报》又是民国时期的舆论重镇。在那个充满政治力量变革、新生事物与思想不断更新、军阀割据、异国敌寇入侵的大时代里,他始终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与立场、独立的精神与信念,带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一身粗质布衣,却一生以笔言论救国,赢得了国共两党人的敬重。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他用笔杆胜过枪杆,深深影响着国人前进的方向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2016-03-01

  • 同一行业 不同命运 ——史量才、张季鸾比较研究
    ——史量才、张季鸾比较研究谢莹洁(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史量才与张季鸾同为民国期间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二人皆为新闻工作奋斗终生,以天下为己任,敢于言他人所不敢言。前者倡导“史家办报”,后者高呼“文人论政”。微妙的是,同是抨击政治,史量才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急欲除之,却将张季鸾当作“诤友”,以国士之礼待之。二人新闻事业存在怎样的异同点,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同一奋斗目标的两人截然相反的命运?笔者将以民国特殊的历史时期为背景,深入剖析。史量才;张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2期2016-02-28

  • 民立岁月对报人张季鸾成长之意义
    民立岁月对报人张季鸾成长之意义刘宪阁(沈阳大学 文化传媒学院,沈阳 110044)[摘要]以前人们较少关注报人张季鸾的早期成长,其实这段经历对他后来成为一个著名报人很重要。正是辛亥革命前后,他长达30年的记者生涯在《民立报》拉开了序幕。在这里,他不但学到了如何编报纸、如何写评论,更学到了独立、不党的政治立场和办报理念,对内外时政包括中日关系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张季鸾后来的一些新闻观念和政治主张在此时已初现轮廓。[关键词]张季鸾;民立岁月;报人成长在探索

    学术交流 2016年1期2016-02-27

  • 抗战时期张季鸾撰写社论中的“明耻教战”思想
    曹小娟抗战时期张季鸾撰写社论中的“明耻教战”思想曹小娟“明耻教战”的精髓是文人论政,而文人论政来源于中国知识分子“明道救世”思想与中国报业的结合,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41年去世,张季鸾用自己的评论,引领国人的舆论,为中国抗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评论内容简要概括为“明耻教战”思想,这一思想是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与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张季鸾;抗战时期;社论;“明耻教战”[作 者]曹小娟,新闻学硕士,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教师。时值抗

    传播与版权 2015年9期2015-12-17

  • 毛泽东为《大公报》题写“为人民服务”的前前后后
    是毛泽东为感念张季鸾而题写给 《大公报》的。对民国时期 《大公报》主笔张季鸾,毛泽东欣赏其道德文章,赞赏其国士风度,在张季鸾去世后给予很高评价。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期间,应邀去大公报社。斯人已去,报是人非。毛泽东对张季鸾感念不已,为大公报题写 “为人民服务”。惺惺相惜,毛泽东对张季鸾超越党派办报赞赏有加早在辛亥革命前后,毛泽东就知道张季鸾。上世纪20年代,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和许多报界文人都

    文史春秋 2015年12期2015-11-22

  • 张季鸾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研究探析
    媛媛摘 要: 张季鸾与国民党,尤其是蒋介石的关系,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但对于张季鸾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的研究却凤毛麟角。本文研究了张季鸾主持新记《大公报》期间对中共的态度流变。文章认为,张季鸾言论主张均以国家利益民族权益至上为最高原则,他不赞同中共阶级斗争的共产主义理念,但随着形势发展及中共的崛起,张季鸾对于共产党的态度逐步发生转变,由反对到尊重不拥护,其言论对中共有褒也有贬。关键词: 张季鸾 共产党 态度作为近代报界的一代宗师,张季鸾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考试周刊 2015年48期2015-09-10

  • 张季鸾的“四不主义”与自由新闻观探析
    阳冉摘  要:张季鸾作为“民国四大报人”之一,他苦心经营的新记《大公报》记录着万千民众的心声与一个时代的兴衰。本文从张季鸾早期的“四不主义”办报方针、“外和内刚”的自由主义新闻观两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统一、新闻自由与新闻专业主义有机结合、西方自由观与中国新闻实际紧密结合三点,希望对当代报业的发展有所启示。三、张季鸾的新闻自由观对当下报业发展的启示(一)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统一张季鸾不仅是自由主义盛行时期充满着济世情怀的“论证文人”,更是

    今传媒 2015年7期2015-05-30

  • 张季鸾的社评看新闻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
    □魏文欢从张季鸾的社评看新闻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魏文欢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也是判定一家新闻媒体政治面貌的旗帜。由于新闻评论在新闻业务中起着统帅的作用,因此,新闻评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大众对新闻媒体工作水准的评定与认可。那么,判断一篇新闻评论好坏的标准是什么?从不同时期新闻评论的写作规律来看,情、理、文采的统一是核心标准,一篇好的新闻评论应该同时具备这三个

    视听 2015年9期2015-04-11

  • 报人、报纸与权力交光互影:《大公报》与国民政府的冲突(1941—1949)
    要:1941年张季鸾去世后,王芸生任总编辑的《大公报》与国民党政府冲突不断。这篇文章在两代知识分子的光谱上比较了张季鸾与王芸生对传统的态度、政治倾向、个性与文风。两人虽然对传统儒家文化态度迥异,但都深受文人论政观念的影响,并在政治倾向上有些距离,张季鸾中间偏右,王芸生中间。张季鸾个性文风温和,王芸生激烈极端。张季鸾与蒋介石以及国民党政府一些要人有很好的私人关系,这些私人关系对《大公报》的发展以及保持集权政府下的独立地位大有助益。但王芸生甚至胡政之却没有这样

    华中传播研究 2015年1期2015-03-28

  • 看似寻常实奇崛,成文艰辛意显著 —— 评《张季鸾抗战言论研究》
    著 —— 评《张季鸾抗战言论研究》柴巧霞(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62)内容提要:《张季鸾抗战言论研究》是一本具有新意的民营报人研究专著,该书以传播学的5W模式作为基本框架,系统考察了张季鸾先生的抗战言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该书史论结合、资料翔实、体例新颖、见解独到,是一部学术意义显著的著作。张季鸾 抗战言论 5W模式 传播效果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笔者欣闻张继木博士的新著《张季鸾抗战

    华中传播研究 2015年2期2015-03-27

  • 一对文化托命人
    人●文 李满星张季鸾与吴宓,是上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的举足轻重的文化人。他们自幼才情互为伯仲,且有幸同承一师之脉,孱弱的躯体内,爆发出无比炽烈的入世之心。他们比肩并立,在“五四”运动前后一片“砸烂孔家店”的狂躁喊声中,理性冷静,时为《大公报》主笔张季鸾,邀请吴宓加盟主办该报副刊,不仅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往圣继绝学”,且介绍西方优秀文化,可谓“一代文化托命人”,为时人所推崇。师出同门,孕育炽烈入世之心张季鸾与吴宓,虽说一为塞外陕北榆林人,一为十三朝古都长安京

    文学自由谈 2015年5期2015-03-21

  • 儒家思想,任侠精神 ——儒侠张季鸾
    精神 ——儒侠张季鸾李铭皓张季鸾既严明又平和,既坚持了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的人格操守,有保持了侠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把两者融为一体,在国难当头之时,以笔为戈,为国为民做出了贡献,堪称一代儒侠。儒侠;张季鸾;任侠精神[作 者]李铭皓,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季鸾,名炽章,祖籍陕西榆林。是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人,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和爱国人士。张季鸾早年师从关学大儒刘古愚,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滋润,形成了其特有的文人办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0期2015-03-20

  • 做宣传,还是写史论? ——关于抗战时期新闻遗产之思考
    抗战爆发之初,张季鸾已有“这是做宣传”之战时自觉;而范长江一度仍坚持“写史论”。相关的战时新闻观念,抗战爆发前即早有酝酿,甚至直到今天,仍不无当年抗战时代以及更早的革命时代的影子。因此,这里讨论的话题不仅是后抗日时代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后革命时代的。尤其是新闻武器论的背后,实际上也反映了新闻媒体在近现代中国缺乏独立自主的身份之尴尬。幸运的是,战时新闻学包含丰富的遗产,文人论政等良性因素也得以延续与传承。做宣传;写史论;抗战;《大公报》;文人论政1938年9、

    天府新论 2015年6期2015-02-12

  • “报界宗师”张季鸾身后
    年8月12日,张季鸾的遗骸从西安市长安区竹园村迁葬至故乡榆林,终于告别了被养猪场和砖瓦厂包围的历史。但迁葬时的乱象在当地村民中激起新的争议,包括文物损毁、遗址变形等,既让“一代宗师”蒙羞,也是这个时代的耻辱。我们需要多些敬畏,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我们自己的尊重。潦草迁墓张季鸾的遗骸迁葬过程没有仪式,也没有文物、考古专家在现场指导。一台挖掘机铲断了1999年补立的墓碑基座,还将墓门上面的菱形花墙切掉一大块。进入墓道、墓穴的是4个临时雇用的工人。张季鸾的遗骨、遗

    时代人物 2014年10期2015-01-28

  • 浅析民国报人张季鸾先生的评论风格及特色
    报第一任总编辑张季鸾先生。一、影响张季鸾先生评论风格的主要因素要了解张季鸾先生的评论,首先要了解他的人生价值观、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他所在报刊的办报宗旨。(一)张季鸾的人生价值观1934年9月,为纪念其父张楚林冥诞一百年,其母王氏忌辰三十年,张季鸾曾专程从天津回榆林立碑扫墓。在《归乡记》一文中,先生在叙述了幼年的曲折经历后说:“我的人生观,很迂浅的。简言之,可称为报恩主义。就是报亲恩,报国恩,报一切恩!”“我的思想,是赞成维持中国的家族主义,但是要把它扩大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4期2014-08-15

  • 初探张季鸾抗战前后言论自由态度的转变
    莎 陈博维一、张季鸾与新记《大公报》谈及张季鸾,被人们所熟知的是作为新记《大公报》的总编辑,但究其在新闻界崭露头角要追溯到民国初期。他于1905年任职《夏声》杂志编辑,从此开始走上“言论救国”的道路。为了新闻自由,他一直竭力于反军阀统治的宣传,先后因为披露“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和段祺瑞卖国消息而接连被捕入狱。在当时,张季鸾的这些经历对于一个敢于说真话并且拥有独立人格的报人来说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更有甚者在当时提出“记者不坐牢,不是好记者”的说法。可以说,在

    传播与版权 2014年1期2014-08-15

  • 《大公报》副刊建设与知识分子的媒介实践——以《大公报·文学副刊》为例
    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以新记公司的名义续办《大公报》,达到了《大公报》历史上的繁盛期。(4)1949年后为改革重组时期。其中,新记时期是《大公报》的巅峰时代,这也和其内在的文化精神以及重视副刊建设有着密切联系。一 《大公报》的文化精神新记《大公报》的成功有多方面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公报》独特的文化精神。从英敛之创办《大公报》开始,针对当时商办、官办报纸受到政治势力和利润的束缚,很难办出光彩的现实,《大公报》便确立了非官非商的方针:“从民间的、民众的立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4-09

  • 张季鸾新闻伦理思想
     杨柳摘 要:张季鸾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报刊评论家和独立报人,被誉为“文人论政”的典型。在30年的报人生涯中,他特别注重记者道德问题的思考,形成了富有创见和特色的新闻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始终坚持“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倡导做一个真正独立的报人;提倡自由与责任并重,强调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应该牺牲个人自由;继承和发扬“文人论政”的传统,认为报人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与抱负;提倡记者应有公、诚、忠、勇的道德品质,以完成光荣而神圣的职业使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1期2014-03-11

  • 土肥原贤二:作秀作得很郁闷
    在收心。反日的张季鸾在《大公报》写的社评,土肥原贤二就每日必读,而且千方百计托人向张季鸾示好,说他某日某论高明,自己佩服得五体投地。张季鸾过生日时,土肥原贤二特意送上用专机从张季鸾家乡运来的土特产,还送上秦腔唱片助兴。当时北平有个叫管翼贤的人,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反日文章,在华北的读者中很有影响。土肥原贤二打听到管翼贤的太太喜欢在前门大栅栏的“瑞蚨祥”布店购买衣料,便在这家店里储备了一笔钱款,每当管翼贤太太在这家店买衣料时,账房就说:“土肥原贤二君已代付。

    百家讲坛 2014年17期2014-02-11

  • 土肥原贤二:作秀作得很郁闷
    在收心。反日的张季鸾在《大公报》写的社评,土肥原贤二就每日必读,而且千方百计托人向张季鸾示好,说他某日某论高明,自己佩服得五体投地。张季鸾过生日时,土肥原贤二特意送上用专机从张季鸾家乡运来的土特产,还送上秦腔唱片助兴。当时北平有个叫管翼贤的人,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反日文章,在华北的读者中很有影响。土肥原贤二打听到管翼贤的太太喜欢在前门大栅栏的“瑞蚨祥”布店购买衣料,便在这家店里储备了一笔钱款,每当管翼贤太太在这家店买衣料时,账房就说:“土肥原贤二君已代付。

    百家讲坛 2014年14期2014-02-11

  • 评新记《大公报》
    评论中外时事。张季鸾 大公报 文人论政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由英敛之创刊于天津,后在其它城市陆续出版,如汉口、上海、重庆、香港、北京、桂林等地,目前只有香港版仍在发行。在中国近现代报刊史上,《大公报》是唯一一家历经百年仍在出版的中文报纸。1941年5月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1940年度最佳外国报纸奖,这是中国报纸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获得国际荣誉。《大公报》作为一份著名的民间报纸,是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世界新闻史的记录者、见证者,又是参与者,极具研

    图书情报研究 2012年2期2012-02-15

  • 浅论张季鸾的人生观在其办报实践中的体现
    000 )浅论张季鸾的人生观在其办报实践中的体现曹天府(兰州大学,兰州 730000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民国报人张季鸾的人生观进行概括总结,并追溯其办报实践,探讨张季鸾的人生观在其办报实践中的体现。文章经过论证确认张季鸾的人生观为“报恩主义”,并通过列举史实证实了张季鸾的人生观对其办报实践的影响。张季鸾;人生观;办报实践;体现有人说,张季鸾“生逢其时,死逢其时”。这是从张季鸾一生取得成就的角度对他所生、所死以及所生活的那个时间点及时间段的概括

    红河学院学报 2011年3期2011-08-15

  • 榆林张季子小传
    者的仁兄,就叫张季鸾。陕西榆林人,亦以榆林张季子相称。一腔热血,肩担道义这位张兄颇是不凡:1905年便东渡扶桑,是彻头彻尾的“东海归”。与国民党“大佬”于右任同乡,志趣相投,誓以办报为矢志。出任孙中山临时总统秘书,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看来张兄应该是国党吧?否。虽然思想激进,朋友亦多为同盟会人,且不乏要员;但张季鸾主张新闻要超然于党派之外,才能保持客观公正;所以,他始终没有加入同盟会,以后也从未参加任何党派。可谓独具只眼,矫矫不群。正因如此,张季鸾

    学习博览 2009年3期2009-04-29

  • 榆林张季子小传
    者的仁兄,就叫张季鸾。陕西榆林人,亦以榆林张季子相称。一腔热血,肩担道义这位张兄颇是不凡:1905年便东渡扶桑,是彻头彻尾的“东海归”。与国民党“大佬”于右任同乡,志趣相投,誓以办报为矢志。出任孙中山临时总统秘书,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看来张兄应该是国党吧?否。虽然思想激进,朋友亦多为同盟会人,且不乏要员;但张季鸾主张新闻要超然于党派之外,才能保持客观公正;所以,他始终没有加入同盟会,以后也从未参加任何党派。可谓独具只眼,矫矫不群。正因如此,张季鸾

    学习博览 2009年4期2009-04-26

  • 抗战时期蒋介石与日秘密谈判
    《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商谈,对张表示:“观察倭寇在华之权益与设施,岂能随便放手还我乎?若无重大变化与打击,彼决不罢手。一般以为和知来求和抱乐观者,实未究其极也。”9月23日,蒋介石返回汉口,主持汇报会议,决定对策。由于和知的条件首先就是“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这是蒋介石求之不得的梦想,自然勾起蒋的兴趣。会议决定:“倭必先尊重中国领土、行政主权之完整,并即恢复‘七七事变前之原状,然后方谋停战。至于军事协定,应绝对拒绝之。”此前,国民政府一直要求,在与日本谈判

    文史春秋 2007年4期2007-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