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界枭雄张季鸾

2016-03-01 22:41陆美京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社评于右任总编辑

陆美京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报界枭雄张季鸾

陆美京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130000)

张季鸾是《大公报》的灵魂人物,而《大公报》又是民国时期的舆论重镇。在那个充满政治力量变革、新生事物与思想不断更新、军阀割据、异国敌寇入侵的大时代里,他始终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与立场、独立的精神与信念,带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一身粗质布衣,却一生以笔言论救国,赢得了国共两党人的敬重。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他用笔杆胜过枪杆,深深影响着国人前进的方向。

《大公报》;张季鸾;报业经历;“小骂大帮忙”

张季鸾祖籍陕西榆林,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其父一直对其灌输封建地主思想。据张季鸾回忆:“我的人生观很迂浅的,简言之,可称为报恩主义,就是报亲恩,报国恩,报一切恩。”以至于后来,他的“报一切恩”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言行与笔锋。由于家乡的环境,从少年时代起,张季鸾就萌发了爱国之情和忧民之心,他十几岁开始写文章,受陈兆璜赏识,招入道属。1902年,张季鸾到刘光蕡“烟霞草堂”进行学习。刘光蕡是一位关学大师,注重史地与国学。后来张季鸾留心经世学问,立言在天下,历办各报评,获得成功。1905年,他官费留学日本东京经纬学堂后不久,升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经济理论从此打开了他的眼界。当时,孙中山革命派的《民报》与梁启超改良派的《新民从报》展开论战持续两年之久。在这个关头,陕西留日学生出版了反对清朝统治的杂志《夏声》,这本杂志属于革命派,坚持武装起义,深深吸引了张季鸾投稿并加以言论。由于张季鸾才华出众,很快被推选为《夏声》的编辑,这是他新闻工作的起点。从此,他走上了言论报国、新闻救国的道路。但是,此时的他一直是超党派人士,始终没有加入任何革命团体同盟会。

1910年,张季鸾赴上海帮助于右任创办《民立报》,这是一份革命色彩浓厚的报刊。随后1912年,张季鸾又从南京报道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事件,并且拍专电给上海,这是民国成立后第一条新闻专电。在于右任的推荐下,他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秘书。待孙中山辞职,张季鸾短暂的政界生涯结束,与于右任在上海创办民立图书公司。1913年,张季鸾和曹成甫在北京创办《民立报》,同时他兼任上海《民立报》驻北京通信记者,开始与袁世凯斗争。张季鸾在上海《民立报》发表袁世凯非法签订《善后借款合同》,掀起大波,成为二次革命导火线。袁世凯因此怒封北京《民立报》,张季鸾被迫入狱三个月之久。1915年,张季鸾在上海创办《民信日报》,抨击袁世凯,后来任政学会机关报《中华新报》总编辑。1918年,因为《中华新报》及北京其他一些报纸联合揭露段祺瑞内阁非法签订“满蒙五路中日借款合同”,张季鸾再次被捕入狱,出狱后在1919年任上海《中华新报》总编辑,后经营不善停刊。

然而,真正塑造张季鸾的是《大公报》,张季鸾可以说是《大公报》的灵魂。新记公司《大公报》于1926年9月1日正式复刊,由吴鼎昌出资,张季鸾任总编辑,胡政之为经理,三足鼎立,共同经营,并且制订了规章制度。第一,资金由吴鼎昌一人筹措,绝不募款。第二,三个人在三年内不得担任任何有俸给的公职。第三,吴鼎昌任社长,张季鸾任总编辑及副总经理,胡任经理及副总编辑。第四,三个人共组社评委员会,少数服从多数,意见各不相同,则服从张季鸾总编辑。第五,张季鸾、胡政之劳力入股。根据当时的社会形态,政治势力群雄争霸,《大公报》只有采取不偏不倚的立场,才能站稳脚跟。因此,张季鸾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字方针,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不党”指的是纯以公民的立场发表意见,不代表、不庇护任何党派;“不卖”指不接受带有一切政治性质的金钱补助,也就是不接受政治方面的人入股入资;“不私”指的是报纸不能私用,必须面向全国开放,成为群众之喉舌,这也是《大公报》中“大公”的很好体现;最后“不盲”指的是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的理念,《大公报》也确实打破了传统通讯社待家守夜的陋习,建立了全国性的站点记者,包括特派员、通讯员的新闻采写。

但也有种说法表示,张季鸾的“四不方针”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让所有人误认为《大公报》是一家超党派的“客观公正”报纸。发表这种观点的人也许揪住了张季鸾与蒋介石私交甚好。事实上,《大公报》社评采取不署名制,张季鸾对自己的文章不珍惜、不留底稿也不收集,能确认出自他手里的社评为数不多。张季鸾起初就是立言“反苏,反共,也骂蒋”的原则,发表众多社评。关于触及国民党的现行政策,张季鸾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对国民党进行批评,具有“恨铁不成钢”“小骂大帮忙”的意思。这其中也是因为张季鸾与蒋介石私交甚好,文人气质彼此欣赏。蒋介石的现行政策符合张季鸾的政治理想,两人不谋而合。《大公报》夸耀的“文人论政”是在国民党许可的限度,归根结底是为蒋介石的统治帮忙的。张季鸾最终成为蒋介石的谋士与“诤友”。蒋介石懂得让《大公报》保持“独立”的外表,又使自己收到“小骂大帮忙”的实利。九一八事变以后,蒋介石要于右任打电话给张季鸾,支持不抵抗政策,张季鸾决定宣传“缓抗”,为此《大公报》馆被投了炸弹。1934年,蒋介石在南京励志社大宴群僚,首席主客是张季鸾,张季鸾俨然成了蒋介石的顾问。“士为知己者用”的封建思想在张季鸾脑海中根深蒂固,其人生信条之一也是“报一切恩”。蒋介石对他有知遇之恩,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张季鸾更加拥护蒋介石,到了个人迷信的程度。他曾说:“国家局面无论多么困难,我一见到蒋先生就觉得有办法。”

周恩来评价张季鸾:“他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报纸,特别是报纸评论的发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称他为中国资产阶级的一代报人并不过分,他应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编辑委员会.新闻界人物(一)[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105-137.

[2] 王芝琛.百年沧桑[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98-126.

[3] 文昊.民国的报业巨头[M].北京:中国文史版社,2013:45-76.

G219.29

A

1674-8883(2016)12-0072-01

猜你喜欢
社评于右任总编辑
民国多面奇才:于右任
县级融媒体中心总编辑如何做好新闻统筹工作
论总编辑在融媒体指挥调度中心的作用
望我大陆
张季鸾写作特色评析
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专访《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
工程移民项目“稳评”与“社评”异同性探析——以工程移民社会风险管理框架体系为视角
于右任
联墨双馨
永远的遗憾——深切怀念不曾谋面的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