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华新报》在张季鸾的主持下,以其“言论真实”的办报方针,深受读者喜爱。
有一次,张季鸾出差外地,恰逢北京发生一起军警伤人事故,《中华新报》记者赵楚九为抢头条,连夜写了一篇报道,发在《中华新报》的头版头条。然而,报道发出后,就遭到伤者家属的声讨,原因就在于赵楚九没有完全核实事件的真相,报道中有歪曲事實的言辞。一时间,《中华新报》成为众矢之的,读者纷纷要求赵楚九在报纸上刊登致歉信。
得知这一情况后,张季鸾马上结束出差,从外地紧急赶回来,召开报社记者会议。因为赵楚九抢功,这次会议成了众人申讨赵楚九的谩骂会。轮到张季鸾发言时,他对身边的一位同事说:“你先说,我再想想。”
这位同事说了大概三分钟左右,等他说完,张季鸾这才站起来:“同仁们,刚才大家的发言不无道理。但是,我看到的是,你们都将矛头指向了小赵。我刚才思考了三分钟,这三分钟的时间里,我在检查自己,作为报社的主编,对这起事件,我负有责任。”张季鸾的开场白,出乎意料,会场里顿时安静下来。“今天开这个会,是查找问题,不是批评批斗,”张季鸾接着说,“我希望从今天开始,在遇到问题之前,大家都要留三分钟的时间,检查自己,只要每个人都能审视自己的不足,才能互相激励,互相提高,我们的报社才有立足生存的希望。”
第二天,读者们在《中华新报》上,看到了两篇致歉信,一篇是赵楚九的,另一篇,则是主编张季鸾的。张季鸾没有回避,敢于为记者担责,让读者们看到了一位报人的担当,舆论风波因此平息。
(摘自《演讲与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