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季鸾的评论看其“四不主义”的实践

2020-09-10 04:23:47王鑫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张季鸾大公报

摘 要:本文从解析张季鸾的评论出发,以说明其对“四不主义”的实践和坚守。张季鸾的评论有以下特点:第一,追求时效性和新闻性;第二,发扬“文人论政”传统,爱国思想浓厚;第三,敢于直谏,客观公正,语言有感染力。“四不主义”在其评论写作中主要突出了敢言的特点。

关键词:张季鸾;四不主义;文人论政;大公报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5-0095-02

张季鸾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张季鸾自1926年接办新记《大公报》,以“四不主义”作为办报方针,使其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舆论重镇。张季鸾驰骋报界数十年,所著评论近3000篇,而《大公报》社评的影响最大、最深远,所以本文以新记《大公报》中张季鸾的评论为例,试图说明他对“四不主义”的践行。

一、“四不主义”

新记《大公报》于1926年9月1日出版,张季鸾在第一期报纸上撰写了《本社同人之旨趣》一文,第一次提出了《大公报》新的办报方针,即“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所谓“不党”的中心含义就是《大公报》与各党各派都没有任何连带关系,对各党派一视同仁,只以公民的身份来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卖”是不以文章言论来做交易。最重要的就是《大公报》不接受任何有政治色彩的资金与补助,也不接受参政者的入股投资。“不私”要求《大公报》的工作人员只忠心于报馆的工作,不能有所私图。这个要求恰恰使《大公报》能向全国开放,成为当时的“公众喉舌”。“不盲”是保持报馆的独立思考。文中将“随声附和”定为“盲从”,“一知半解”称作“盲信”,“不事详求”叫作“盲动”,“昧于事实”则是“盲争”。[1]而《大公报》的目标就是要避免这“四盲”。

二、张季鸾评论的特点

(一)讲究时效性和新闻性

张季鸾的评论题材常常是一些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的新鲜事件,他把评论与眼前的现实联系起来,报上当天报道的事件当天就发表评论,从而使报纸的时效性和新闻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所以说张季鸾的“论政”十分接近现代意义上的新闻评论。

例如,从《读日俄工业参观记感言》一文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张季鸾所著评论中,有将时间的表述从“近日”“日前”向“今日”“前日”转变的趋势。文中有如下内容:“今观特派员屡次通信,不得不承认苏联建设规模之大……及今日所载大水电力情形,已足令人惊叹不置。”[2]“今观”“今日所载”等字眼体现出当时张季鸾的社评往往是根据当日所发生的事情来写的,评论极具时效性和新闻性。

(二)发扬“文人论政”传统,爱国思想浓厚

“文人论政”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所传承的优秀传统,其实质是文章报国,就是知识分子都以匡扶时世为己任,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贯穿到言论中。[3]

张季鸾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与熏陶,成长路上又屡次受人帮助扶持,懂得感恩与回报。他曾说:“我的人生观,很迂浅的。简言之,可称为报恩主义。”[4]就是这种“报一切恩”的思想使他走上了文章报国的道路。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张季鸾的文章报国思想愈发浓厚,发展到了巅峰。他在《本报移渝出版》中写道:“在这抗战期间,一切私人事业,精神上都应为国家所有。”[5]认为报人要恪尽爱国之责,奉献国家。他在社评《我们在割稻子》中写道:“我们还是在割稻子,因为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有了粮食……就能战斗到敌寇彻底失败的那一天!”[6]从这篇社评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季鸾依然在鼓舞国人抗战到底的决心,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浓厚的爱国情怀。

(三)敢于直谏,客观公正,语言有感染力

张季鸾的言论继承了“文人论政”思想里的敢言传统,勇敢泼辣又卓有见地的直谏自己的看法。他所著的言论客观公正地评价时事,涉及国事、战事、内政、外交各个方面。在社会剧烈动荡的大转型时期,他曾以脍炙人口的“三骂”名扬报界,毫不忌讳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不向达官权贵低头,敢于直谏,荡气回肠。

其次,张季鸾的评论写作总是客观公正,很好地秉持了“不党”“不私”的要求。他在《无私与无我》中写道:“发表一主张,不要夹杂上自己的名誉心或利害心。而且要力避自己的好恶爱憎,不任自己的感情支配主张。”[7]所以,他的评论往往都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考察的,基本不夹杂自己的个人偏见,能从全局去分析考虑。

张季鸾的言论情感丰富,能切身为他人考虑,极其打动人心,共情能力十足。徐铸成也曾这样评价张季鸾:“张先生的白话文,还有裹过脚的痕迹,但字字句句,朴质沉痛,写出了中国人民心底的悲忿和沉痛。”

三、张季鸾评论中“四不主义”的体现

(一)不党

不党即政治独立。新记《大公报》创办之初就多次声称报社不带任何党派色彩,只发表独立的言论。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3人在新记公司成立之时有5项约定,其中有一项就是3人专心办报,在3年内不能担任任何有奉给的官职,以保证《大公报》的政治独立。

在“不党”主张下的张季鸾的评论客观公正,十分敢言,不怕各党各派的威胁恐吓,有时候还直接揭露政党黑暗内幕。最著名的就是“三骂”:1926年2月4日,他发表社评《跌霸》大骂吴佩孚,被吴延俊誉为为吴佩孚与直系军阀送终之作;1927年11月4日,又发表了大骂汪精卫的《呜呼领袖欲之罪恶》,直指汪精卫为满足自己的“领袖欲”而犯下的种种罪恶;12月2日,再发评论《蒋介石之人生观》,痛驳蒋介石再婚的理由,整篇文章条理清晰,冷嘲热讽,字字诛心,以酣暢淋漓的笔触痛斥蒋介石荒谬的人生观。

(二)不卖

不卖,即经济独立。5项约定还指出,资金由吴鼎昌一人全权负责筹集,有了来源独立的一笔资金,张季鸾向社会勇气地声明,即使亏完本金,新记《大公报》也不以言论做交易,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

(三)不私

不私是报纸作为公共舆论机关所必须具备的品性。它的提出表明了《大公报》是“民众喉舌”的身份。

张季鸾的评论范围广泛,题材丰富,关注平民生活,语言也通俗晓畅,笔锋常带感情。由这样一事可以看出:1930年左右,陕西一带大旱,慈善事业家朱庆澜等人在赶赴陕西各灾区做了充足的考察后,电告了《大公报》社。张季鸾连夜撰写了社评《朱庆澜等为陕灾之呼吁》,以此鼓励大家积极募捐。由此可窥见《大公报》中“大公”两字的真实含义,也可以看出《大公报》为民思虑的情怀。

(四)不盲

不盲即保持独立思考,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张季鸾的评论总是能发表独到的见解,他本人曾说,写文章时,除了立意要新颖、不落俗套,文字也需要反复推敲,不留漏洞。拿社评《蒋介石之人生观》来说,“深信人生若无美满姻缘,一切皆无意味”和“自今日结婚后革命工作,必有进步”两观点贯穿全文,以屈求伸、后发制人地论辩,对蒋介石的人生观给予了尖锐辛辣的驳斥,逻辑论辩色彩浓厚,而且语言犀利泼辣,“兵士殉生,将帅谈爱,人生不平,至此极点”的感慨又引人深思。

四、结语

在“四不主义”的影响下,张季鸾的评论总体呈现出敢言的特点,他的社评不但能直言不讳地触及问题的实质,而且其平易近人、感人肺腑的言辞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张季鸾的评论在今天仍有许多现实意义:首先要学习他评论中所体现的文章报国的思想,增强对时事的关心;其次要学习他的文风和写作技巧,其评论揭示问题深刻到位,又不失生动活泼,运用的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举例和比喻;最后要学习他的报格,未来的新闻人要坚持报人的职业操守,学习张季鸾“公、诚、忠、勇”的报人品格修养。

参考文献:

[1] 张季鸾.本社同人之旨趣[N].天津:大公报,1926-09-01.

[2] 张季鸾.读日俄工业参观记感言[N].大公报,1931-06-04.

[3] 方汉奇,等.《大公报》百年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

[4] 張季鸾.归乡记[A].季鸾文存[M].天津:大公报馆,1944:7-8.

[5] 张季鸾.本报移渝出版[N].重庆:大公报,1938-10-17.

[6] 张季鸾.我们在割稻子[N].大公报,1941-08-19.

[7] 张季鸾.无私与无我[A].季鸾文存(下)[M].天津:大公报馆,1944:19.

作者简介:王鑫(1998—),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

猜你喜欢
张季鸾大公报
《大公报》举行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
留三分钟检查自己
从《大公报》看《红楼梦》与近代社会生活
红楼梦学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8:20
“国家中心论”旗帜下《大公报》的自由思想与爱国情怀——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36
买不了的张季鸾
做人与处世(2018年1期)2018-04-27 08:33:38
《大公报》报史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中国记者(2017年12期)2018-01-05 11:04:04
收买不了的张季鸾
杂文选刊(2017年12期)2017-12-13 22:03:03
大公报:从民办到“官媒”的转变
读书文摘(2016年8期)2016-05-14 15:34:32
范长江与张季鸾:何以从道义之交到分道扬镳
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17:41:29
浅析民国时期《申报》与《大公报》的言论特色
新闻传播(2015年12期)2015-07-18 11: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