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影响因素与引导路径

2020-09-10 07:22:44林志聪江慧朱晓敏李嘉仪杨月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社会参与新媒体影响因素

林志聪 江慧 朱晓敏 李嘉仪 杨月

摘 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去中心化、虚拟性等特点,已成为大学生社会参与的重要渠道,同时为大学生公共理性培育提供了平台。本文以广州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高校应着力培育大学生公共理性、优化评价机制、拓展社会参与渠道,以期合理引导大学生理性、有序参与。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参与;影响因素;引导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5-0025-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8—2019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GJ065;广州市高等学校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JG231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公民社会的发育,青年人群更愿意通过网络媒介获取社会事务信息。公众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会参与的行为与其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从而证明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往往会成为网络社会参与的主体。大学生网络社会参与受信念型动机、服务型动机、实用型动机所激励,[1]同时,政治制度、网络政治文化、网络意见领袖等成为大学生网络社会参与的重要影响因素。[2]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在大学生群体中是一个广泛被关注和使用的工具,也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最重要的平台。深入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参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理性参与、有序参与,是当前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

目前,人们对“社会参与”概念的界定尚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笔者梳理了相关文献发现,以概念界定范围大小为标准可将社会参与分为3种类型,一是把社会参与等同于社会的参与,[3]二是认为社会参与包括政治参与、经济参与、文化参与和社会活动参与等内容,[4]三是把社会参与等同于政治参与、民主参与或公民参与。[5]笔者认为,前两种界定过于宽泛,研究过程中难以做到全面照顾。因此,笔者较为认同第三种界定,但并不完全遵照。本文界定的社会参与是指社会成员以角色承担者的身份,为制定、实施社会政策或阻止某些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社会措施的推行所施以关注或进行表达和实践的活动,体现了参与主体对公共利益的关注。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群体,把社会参与范畴界定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更能凸显大学生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检验其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新媒体是一个处于动态变化中的概念,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及外延。在前互联网时代,相对于纸质报纸、广播来说,电视就是新媒体;在互联网出现之时,互联网成为新媒体,而报纸、广播、电视等统一被视为传统媒体;在后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衍生出来的新工具、新平台就是新媒体,如微博、微信、 QQ、抖音。本文所界定的新媒体是指互联网和以其为技术基础而衍生出来的新工具、新平台。它以改变传播为诉求,以新的传播技术为依托,强调内容生产的分散和个性化,重视互动和体验。[6]

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大学生社会参与意愿进行测量,旨在深入了解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对大学生群体参与意愿的影响程度。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广州市高校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取半结构化的访谈方式调查,对被访问者的态度行为进行深度观察。社会参与影响因素可以从以下3个维度进行测量:关注、表达、实践。三者呈现递进关系,即参与深度由浅及深。第一,社会参与中的“关注”是指参与者对国家主权、利益、政策等国家大事及国内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疗、卫生、慈善、志愿等公共事业和社会服务等涉及公共利益领域的关心。第二,社会参与中的“表达”是指参与者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身观点从而影响政府决策及社会事务的进程。第三,社会参与中的“实践”是指参与者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连接社会资源,投身于各种政府决策和社会事务中,以体现自身价值及谋求对政府决策及社会事务进程的影响。

(一)社会参与的关注维度

对社会参与关注维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互联网上关于国家主权、利益、政策等国家大事,以及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疗、卫生、慈善、志愿等公共事业和社会服务的信息,有4.2%的学生“总是”关注;分别有2.4%的学生和18.2%的学生“从不”和“很少”关注;认为自己“有时”会关注的占比达到50.8%。

其中,“从不”和“很少”关注社会公共事务信息的学生中有64.08%的人表示“对网络上的公共事务不感兴趣”。“兴趣”成为大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关注程度的第一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激发兴趣”这一功能上体现并不显著。这一结论可以从“有时”“经常”“总是”关注社会公共事务信息的大学生的关注原因调查中再次得到验证,他们中“出于兴趣爱好”而关注的只占18.64%。虽然新媒体未能激发学生对社会参与的兴趣,但是能降低他们参与的成本,有80.35%的学生认为从网络中获取公共事务信息很便捷。总的来说,新媒体的出现未能提升学生社会参与的内在动力,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参与的成本,帮助他们关注社会公共事务信息降低了门槛。

(二)社会参与的表达维度

在新媒体环境中社会参与表达维度可以体现在多方面,笔者认为在互联网空间中“写评论”与“转发”是最能测量“表達”这一维度的两种具体行为。对于网上“评论”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50%的学生表示自己“很少”评论,有31.5%的学生表示自己“从不”评论。这部分学生“很少”或“从不”在网上评论的原因主要是“不习惯在网上写评论”和“担心会涉及政治敏感信息,给自己带来麻烦”。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表达习惯还没形成,同时存在较多的顾虑,降低了网络表达的意愿和动力。而表示“有时”“经常”“总是”在网上评论的学生中,有54.95%的学生认为自己更善于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34.07%的学生认为网络世界可以匿名表达,能放心自由地评论。可见,有较强意愿在网上表达的学生对新媒体在拓宽表达渠道、保障表达权利方面抱有较大的信心。对网上公共事务信息转发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0.8%的学生表示“很少”转发,有27.8%的学生表示“从不”转发。这部分学生中,有56.23%的学生担心转发了虚假信息误导他人;有51.4%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转发该类信息的习惯;有37.91%的学生担心转发会涉及政治敏感信息,给自己带来麻烦。

对比社会参与的“关注”行为,学生通过“表达”方式进行社会参与的主动性有明显的下降。从参与成本来看,在“关注”的参与方式所付出的成本最低,也最容易实现,对参与者的知识、能力等方面要求不高。从参与风险来看,“表达”行为存在言多必失的风险,容易“涉及政治敏感信息,给自己带来麻烦”,而“关注”行为则可以避免上述风险。

(三)社会参与的实践维度

对社会参与实践维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1%的学生愿意参与网络上的公共政策讨论或投票等社会参与实践,有68.57%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参与能影响公共政策方向,有56.26%的学生认为参与公共决策是公民的义务。从调查结果可知,绝大部分学生都有通过自己实际行为去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并相信自己有义务也有能力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有52.75%的学生表示网络参与讨论或投票很方便,这说明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可以打破传统参与的时空局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意愿。57.8%的学生有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社会参与的经历(即线上获得参与信息,线下参与相关公益性活动)。只有9%的学生不愿意参与网络上的公共政策讨论或投票,主要原因是认为自己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从以上3个维度的调研结果可以得出,学界对“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社会参与冷漠’现象”的结论存在以偏概全的情况,对大学生群体特征的描绘较为片面,大多数研究忽略了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层次性和多元性。如果大学生长期被贴上负面的群体标签,就会造成“社会负强化”现象,即大学生的思维逻辑会被“冷漠”“自私”等社会共识不断强化,最终导致该群体社会参与冷漠现象成为常态。

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引导路径

(一)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特点,培育大学生公共理性

为实现大学生群体有序参与的目标,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应通过正确的引导来培养其参与的理性。积极引导大学生摒弃传统的臣民思维和权力崇拜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社会参与过程中的重要角色,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个体在社会公共事务参与过程中的巨大潜能,并非只是充当旁观者和看客。当然,也不能过分渲染作为网络公民的作用,以助长民粹主义思想。同时,要让大学生群体认识到自身需要承担的必要社会责任,不能在虚拟世界里成为“哄客”和矛盾的激化者,在面对社会公共事件热点时,学会冷静地评价和参与。

(二)借助新媒体拓展大学生社会参与的渠道和领域

首先,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广、携带信息量大的特点,帮助大学生了解到更广泛的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的议题,以期把更多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公共事务治理上来,为大学生深入参与提供条件。其次,大学生作为接受新事物最快的青年群体,他们对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介如微博、微信、抖音、知乎的使用得心应手,可以把公共事务领域的问题引入各类新兴媒介,从而吸引更多大学生关注。例如,最近在各大新兴媒介平台广泛报道的“开车进入故宫”事件的新闻就引起了大量大学生的关注和讨论。由新兴媒介平台触发的讨论热潮,不仅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关注和讨论,而且对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从而为参与理性的培养夯实了基础。最后,新媒体在拓展社会参与渠道和领域时要提防新媒体过度包装社会公共事件,使公共事件呈现娱乐化和商业化特点。

(三)優化评价机制,提升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动力

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的评价机制对大学生社会参与的驱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学校应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机制,把学生社会参与活动成果纳入测评体系中,并提升其在测评体系中的比重。从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学校已经尝试把社会参与实践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如参与志愿者服务时长、公益服务项目效果等都被纳入评分体系,这就解释了被调查的学生中社会参与“实践”维度的参与积极性较高的结论。但学校更多是关注线下的社会参与,而且局限于一些公益服务。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参与特点,学校应探索虚拟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社会参与的评价体系,并把更多有益的社会参与活动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中,以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社会参与广度和深度。

四、结语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突破时空界限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来。通过调研发现,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其主要内在驱动力是新媒体能降低社会参与的成本,使大学生社会参与更便捷,但没有充足的证据说明新媒体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大学生社会参与具有层次性,根据参与深度不同,可以分为关注、表达和实践3个维度。对不同层次的区别性研究,才能客观地展现大学生社会参与的现实样态,为引导大学生理性、有序参与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 王萌萌.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

[2] 漆光鸿.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容、特征及影响——对七个中文论坛相关资料的文本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10):56-61.

[3] 张峰,周艳.治理理论视角下高等教育管理的社会参与[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9):132-134.

[4] 吴绍玫,仲建国.关注大学生的社会参与[J].江苏高教,2006(2):152.

[5] 胡子祥.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5):57-60.

[6] 张弛.新媒体背景下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5.

作者简介:林志聪(1986—),男,广东阳江人,研究生,硕士,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治理等方向的研究。

江慧(2001—),女,广东肇庆人,本科在读。

朱晓敏(2001—),女,广东惠州人,本科在读。

李嘉仪(2001—),女,广东台山人,本科在读。

杨月(2001—),女,江苏徐州人,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社会参与新媒体影响因素
网络民粹主义近十年(2007—2016)的研究梳理
今传媒(2016年12期)2017-01-09 18:40:53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30:10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9:07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0:12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3:45:52
烟台市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17:47:57
普利兹克奖2016新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