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季鸾“文人论政”思想的独特性

2020-09-10 04:23衣春悦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独特性

摘 要:张季鸾是“文人论政”的典型,他追求报刊独立、言论自由,注重论政的时效性和新闻性,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本文重點论述张季鸾“文人论政”的独特性。特性大多是从比较中得出的,因此本文把张季鸾的“文人论政”思想和王韬的“文人论政”思想进行对比,进而表现出张季鸾“文人论政”思想中独特的地方。通过比较,发现张季鸾在论政时对政党的依附性低,言论独立性强;论政范围较为广泛;论政时注重新闻性和时效性,值得当今的新闻业借鉴。

关键词:张季鸾;“文人论政”;独特性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5-0085-01

一、“文人论政”的含义

关于“文人论政”的含义,学界引用最多的为方汉奇的观点:“所谓‘文人论政’,就是知识分子以匡扶时世为己任,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贯穿到言论当中,力图以言论来指引国家的走向,这是中国精英阶层的优良传统。”

二、“文人论政”的渊源与发展

(一)“文人论政”的渊源

1.“清议”传统的影响。中国的“文人论政”始于“清议”。中国的文人历代有“清议”的传统,他们通过“清议”议论政事,尤其是在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之时,以笔为枪,表达自己对现实统治的不满。

2.西方传教士来华办报的影响。近现代的中国有着严格的封建专制体制,对言论的管控极其严格,导致中国知识分子无法畅所欲言。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带着报刊走进中国,解决了缺乏言论载体的窘境,于是中国知识分子将“清议”传统嫁接到报刊上,开启“文人论政”之路。

(二)“文人论政”的发展

我国的“文人论政”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后开了“文人论政”的先河;梁启超在其创办的《时务报》《新民丛报》上将“文人论政”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张季鸾加入《大公报》后成为“文人论政”的典型,将我国“文人论政”推向高潮;储安平是“文人论政”发展到尾声的代表。此后,我国“文人论政”的传统停摆。

4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中,张季鸾是“文人论政”的典型,他为我国议论时政的文人树立了典范,将我国的“文人论政”传统推上高峰,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张季鸾“文人论政”思想的独特性。特性大多是在比较中得出的,王韬是“文人论政”的开创者,因此本文基于王韬的“文人论政”思想,将两者进行对比,表现出张季鸾“文人论政”思想中独特的地方。

三、张季鸾“文人论政”思想的独特性

(一)言论不依附政党,独立性强

王韬是“文人论政”的开拓者,他认识到中国腐朽落后的状况,对朝政感到不满,因此以《循环日报》为载体,发表了一系列主张救亡的政论文章,向统治者进言,希望政治清明。但是受到时代限制,他并没有将报纸作为一种独立的能够监督政府的舆论力量,依旧为维护皇权统治而论政,言论的独立性不强。

与王韬相比,张季鸾“文人论政”的言论完全不依附于政党,保证了高度的言论独立性。

当时的新闻界在北洋军阀的高压统治之下日趋堕落,一些报纸为了私利受党派支配,甚至做出虚构新闻的行为。张季鸾痛感当时中国报界的种种不良现象,下定决心创办一份独立于党派之外,拒绝津贴,绝对独立自主的政论报纸。

他在《新闻报三十年纪念祝词》中写道:“而新闻报者独能发挥其在商言商之主义,不求津贴,不卖言论,不与任何特殊势力结缔关系。惟凭其营业能力,步步经营,以成今日海内第一大报,此诚难能而可贵也。”[1]在《本社同人之旨趣》一文中,张季鸾提出:“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无联带关系已耳。惟不党非中立之意,亦非敌视党系之谓……吾人既不党,故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2]总结这两段话,张季鸾把能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归纳成《新闻报》成功的关键原因,因此他带领《大公报》不以言论做交易,拒绝所有附带政治色彩的资金补助,政治独立加上经济独立,最终使报纸成为独立的监督政府的力量,能在最大程度上独立发表有关政治立场的言论。

(二)论政范围广泛,涉及国家和国民

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后,以内政外交为主题发表论文上千篇,他议论时事、评论政治,鼓吹变法,表达出强烈的改革意识和爱国情怀。

与王韬相比,张季鸾“文人论政”的范围更加广泛,除议论国家大事外,他的论政中还带有社会责任理论色彩。张季鸾在《本报复刊十年纪念之辞》中说:“现代报业除发行报纸外,应为社会实际服务,凡社会应倡行之事,报纸宜为其先锋或者助手”,“报纸为人民共用之工具,凡各地疾苦,各界烦恼,皆宜勉为宣达……”[3]他认为,报纸的社会存在是不能仅仅视为一项事业来进行的,更要为社会服务,成为社会公器。

(三)“论政”回归新闻本体,接近现代新闻评论

王韬的政论文章与传统的论辩问题相比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他的论题具有时效性,但王韬的论政主题是国内外的环境,而非当日发生的具体新闻事件,因此其论政虽具备时效性,但与今天的新闻评论有所差异。

与王韬相比,张季鸾的“论政”逐渐回归新闻本体,比较接近现代意义上的新闻评论,使评论的时效性大大增强。

张季鸾在评论写作中常常将评论与眼前的现实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避免空谈,从而使报纸有即时的影响。例如,他在《读日俄工业参观记感言》中写道:“今观特派员屡次通信,不得不承认苏联建设规模之大,及其进步之猛。即专论工业制造方面,如最近通讯所述乌克兰工业区情形,及今日所载大水电力情形,已足令人惊叹不置……”[4]从文章中的“最近通讯所述”“今日所载”等文字可以看出,张季鸾的“论政”结合了较多的时事,有现代新闻评论的雏形。他常常关心最新发生的、引发众人关切的新闻事件,一般当天就在报上发表评论,并且紧紧追随事态发展不断发表新的评论。同时,张季鸾改变了时间表述,将评论中的“近日”“目前”改成了“昨日”“今日”“明日”,把评论与新闻融为一体,增强了言论的新闻性,更接近现代意义上的新闻评论。

四、张季鸾“文人论政”新闻思想对当今报业的启示

(一)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大公报》的“四不”方针,体现出了张季鸾和他的同事追求新闻客观、经济独立、言论公允、服务公众的职业精神和原则,放在当下,这“四不”方针正是当代报人和新闻机构应该遵循的新闻专业主义。

当代的新闻人和新闻机构应该继承与坚守这种专业精神,做到客观独立,传播真相,以“社会公器”为报纸定位,把新闻专业主义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

(二)关心社会公共问题

张季鸾很关心社会公共问题,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他与《大公报》同仁一起为人民提供了很多带有人道主义援助性质的社会服务,充分体现出了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五、结语

当今社会,我们也要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素养,不能只是一味地追逐新鲜新闻,更应该注意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的培养,将自身的情感与社会利益高度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共知识分子及合格的国家公民。

参考文献:

[1] 徐雨.大公报人忆旧[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280.

[2] 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48-149.

[3] 张季鸾.张季鸾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348-349.

[4] 张季鸾.读日俄工业参观记感言[N].大公报,1931-06-04(1).

作者简介:衣春悦(1995—),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

猜你喜欢
独特性
画册设计中的品格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应展现独特的教学魅力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略析
“偶遇”
《娇红记》中飞红形象的独特性
简析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秘书工作独特性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让高中物理“生命化教学”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