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报业巨子张季鸾因何成名

2018-02-22 10:32欧阳赵岚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社评办报大公报

欧阳赵岚

(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一、时代背景和生平简介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时代的机遇将张季鸾和新闻业紧紧连在一起,从此开启了他新闻事业迈向顶峰的大门。在之后十几年的中国报坛,张季鸾以文人论政为主要形式,《大公报》为主要阵地,施展才华,挥斥方遒。中国从清末民初开始,动荡的社会背景、极不稳定的民众情绪成就了无数优秀的记者、报人,而在这一批新闻人中,傲立群芳的就有张季鸾先生。季鸾先生一生充满传奇,他深知在这风云际会、五味杂陈的局势中,自己必须成为一个敢想敢言,以新闻救国的新闻人,所以他一生都在努力探索自己生涯的出口,终于在1926年及以后的岁月里办出了一番成绩,为社会和人民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张季鸾的成就是历史机遇和记者才华碰撞的结果

在1926年前后,北洋军阀政府分崩离析,各派军阀割据和混战已达数年,百姓在战乱中逃亡,政治家们不断上台下野。由于整个社会困于战乱,政府管控能力薄弱,北洋政府没有严厉压制和禁锢新闻言论,所以舆论环境渐渐放松,公民享有较高的言论自由。在1926年,《大公报》创刊者英敛之与世长辞,张季鸾担任新记《大公报》的主笔,主要担任社评写作和编辑工作。他一上任,《大公报》便首倡“四不主义”,即“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成为中国报人独立意识觉醒的一个里程碑,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新闻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张季鸾为《大公报》的社论、编辑、审阅呕心沥血,付出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心血,不管办报条件如何以及自己的身体素质是否过硬,他都坚守在撰稿的第一线,操劳着里里外外的事情。《大公报》的经理胡政之曾回忆:“他的道德文章,处世技术,一切都在我以上……”一般来说,文人相轻,但胡政之在与张季鸾共事多年之后,对他仍是发自内心地钦佩。

《大公报》在张季鸾的带领下,渐渐受到各界的好评,并成为当时社会最具有公信力和社论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并于1941年荣获了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最佳新闻服务奖”,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中国报纸获得该奖项。

三、贵人相助是张季鸾成功的重要因素

即便生活困难、家境贫苦,张季鸾的母亲让儿子外出读书的决心仍然坚定。母亲的坚韧、坚强使张季鸾走出偏狭闭塞的西北,学习更多知识和道理,因此母亲对于张季鸾成为文学巨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来张季鸾遇到关学大师刘古愚,深受刘古愚的影响,对人生、社会持进取态度,把国家兴亡挂于心间,以天下为己任,立言于天下。1912年元旦经于右任推荐,张季鸾出任总统府秘书,并参与起草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成为留载史册的文书。那时的张季鸾年仅25岁,就得到于右任和孙中山的赏识和提拔,并且能在如此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读懂孙中山的思想,非常人所能及。

四、品性和人格是张季鸾通往成功的基石

季鸾先生一生为人坦荡,爱国惜民。从很多熟悉张季鸾的人口中都能得知他是一个与人交往友善、真诚的人,不管对谁他都能做到热情相待、一片真心。因此他广结善缘,交到很多知己,在新闻事业这条道路上获得了不少朋友的鼎力相助。《大公报》在张季鸾的领导下办得风生水起,按理说他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利益,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他没有,而是将自己的钱财补贴给社会上的一些贫寒子弟,给没钱治病的家庭捐赠医药费,每年评一次全国最优秀的文学家和科学家,并给予获奖者丰富的奖金,等等。张季鸾心系人民,对有困难的人施以援手,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同。

张季鸾还有一个优良品性就是他的报恩思想。不管是谁,在何时何地对他施过援手,他都记在心里,用实际行动去报答别人对他的帮助。张季鸾在《归乡记》中曾说:“我的人生观,很迂浅的。简言之,可称为报恩主义,就是报亲恩,报国恩,报一切恩!”

五、“文人论政”的办报思想贯穿他的办报生涯

张季鸾拥有独立品格,这种品格集中体现在他文人论政的办报思想中。张季鸾接受过非常好的国学教育,受刘古愚老师的影响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并且他深受中国士大夫思想的影响,因此十分倡导“文人论政”。这种新闻思想也体现了张季鸾可贵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他独立精神的最好诠释。“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的传统,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爱民如子,明辨是非,反对腐朽衰败的政府。张季鸾的这种新闻思想大大提升了新闻人、报人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将中国报纸推向更高的独立报纸阶段。张季鸾的文人论政思想之所以能在他的心中根深蒂固,还是源于他的独立意识:不依靠任何财阀势力,不依靠任何政党,始终言论独立,通过自己的思考去面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从不偏袒任何人。

六、《大公报》的理性精神是张季鸾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张季鸾从来不用深奥的文字和语句,总是以理性服人,相当有礼貌,并且他的文字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朴实犀利,以情动人。他在社评《无我与无私》中写道:“何谓无我?是说在撰述或记载中,竭力将我撇开。根本上说,报纸是公正的,不是我的……”这样的社评让人读来耳目一新,逻辑性强,通俗易懂,客观敢言,看似简明却包含理性和丰富的感情。这正是《大公报》在当时能够取信于民的原因,每一篇社评都面向公众,为公众服务。这也正对应了《大公报》“四不主义”精神中的“不盲”,即不随声附和,不一知半解,不感情冲动,不激烈评论。这种专业的理性精神正是现在很多媒体评论、报纸评论员缺少的品质。现代新闻从业者需要客观公正,切忌感情用事,应虚心学习报界巨擘张季鸾先生的品质和精神。

张季鸾的成绩不仅与时代有关,还与其个人的努力以及所坚守的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从他长期的新闻从业经历、数量庞大的新闻作品等可以看出,他的身上凝结着一名职业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的认知与总结。他的舆论不仅引导着当时人们的思想,而且启示后人对新闻事业进行深入的思考。张季鸾先生的潇洒从容、运筹帷幄彰显了他身为报纸总编辑的独特气魄;不趋炎附势,为国为民的精神堪称后来者的楷模。不管是从办报技巧还是职业操守,或是待人处事等方面,张季鸾都在教导我们这些后辈:做记者或者报人要有气魄、有原则、有理想。他给新闻界和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将永垂不朽,指引我们在新闻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广阔。

猜你喜欢
社评办报大公报
《大公报》举行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从《大公报》看《红楼梦》与近代社会生活
《大公报》报史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张季鸾写作特色评析
从西藏日报六十年的办报实践看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重要意义
大公报:从民办到“官媒”的转变
工程移民项目“稳评”与“社评”异同性探析——以工程移民社会风险管理框架体系为视角
从新闻作风谈政治家办报新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