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报
- 《中国丛报》汉语学习篇目整理与分析*
磊 陈韬瑞《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是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于1832 年5 月在广州创办的综合性月刊,至1851 年12 月停刊,共发行20 卷232期。作为清代来华西方人生活与工作的重要内容,汉语学习理应包含其中,这是笔者研究《中国丛报》的初衷。一、《中国丛报》汉语学习文章的篇目与数量对《中国丛报》的文章,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
国际汉学 2023年2期2023-04-07
- 《中国丛报》与林则徐的媒介形象塑造
广州创办了《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这是由在华传教士创办的、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第一份英文月刊,共20卷,232期。在《中国丛报》续存的20年时间里,裨治文长期担任该报主编,直至1847年迁居上海为止。《中国丛报》的创办几乎与美国的报纸现代化处于同一时期。19世纪30年代,得益于印刷技术的革新和工商业的迅猛发展,经济新闻越来越受到关注,这进一步刺激了美国报业的发展。无独有偶,广州口岸的英文报刊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随着英国东印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3-01-02
- 从《新史学》到《三十自述》:1902年梁启超的器与道
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并以“中国之新民”为笔名于1902年2月8日至11月14日间在《新民丛报》第1、3、11、14、16、20号上连载他的史学作品《新史学》(3)梁启超最初设想把《新史学》写成一部专书:“《新史学》本自为一书,首尾完具。著者胸中颇有结构,但限于时日,不能依次撰述,故有触即书,先为散篇,其最录之俟诸异日。”(《〈新史学·论正统〉著者识》,《新民丛报》1902年第11号,第35页。)不过,史学界早已习惯将之视为一篇专文。核诸篇目次序和正文,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03-24
- 梁启超与革命党人关于社会主义论战的再认识
党人分别以《新民丛报》与《民报》为阵地,围绕着“中国民族前途的问题”1民意:《记十二月二日本报记元节庆祝大会事及演说词》,载于《民报》第10号,1906年12月20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思想大论战。这次论战,诚如美国学者伯纳尔所说,以民族政策、政治方针为起点,而落脚到社会政策的争论上2[美]伯纳尔:《一九〇七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丘权政、符致兴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119页。。也就是说,论战最终归结到与社会主义相关的论题上。因此,这
社会主义研究 2022年5期2022-03-24
- 《中国丛报》报道与“林维喜案”中的领事裁判权问题
的前奏。 《中国丛报》在报道“林维喜案”时,通过新闻取向的选择和新闻策划,达到制造假象和转移矛盾的目的,显示出强大的舆论操纵能力。一、《中国丛报》围绕“林维喜案”的报道特点(一)遮蔽新闻事实1839 年7 月《中国丛报》刊发一则简讯:“7 日,香港发生一起斗殴, 一位名叫林维喜的本地人命丧其中。 ”[1]一个月后,《中国丛报》刊登长文《香港的斗殴》,详细记述义律审判嫌犯的全过程,相关的法律条文及逮捕令样式也附列其中, 却没有披露案件的任何细节。 《中国丛报
新闻爱好者 2022年12期2022-03-13
- 政治理念支配下的《新民丛报》诗人群的聚合与分化
——以梁启超、宗仰上人为中心
清议报》与《新民丛报》,是梁启超20 余年办报生涯当中最辉煌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内,梁启超广泛接触了孙中山等革命派并亲往美国考察民主共和制度,其政治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代表了当时士人对于传统文化命运的一种典型思考”[1]。梁启超政治理念的变动,对以《清议报》“诗文辞随录”和《新民丛报》“诗界潮音集”两个诗词专栏为核心阵地的诗人群体聚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新民丛报》刊发诗歌作品,是延续《清议报》而来的。《新民丛报》自第1 号至第54 号中,共有27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2022-02-28
- 《中国丛报》中的中国皇帝影像
星 陈 锦《中国丛报》是美国传教士1832年5月至1851年12月在广州创办的一份英文月刊,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使得在华西方人和西方认识并了解“真实”的中国,“为《中国丛报》提供文章的作者们的名单,实际上就是当时欧美在华人士的名字目录”[1]。《中国丛报》成为清晚期政务处理、对外交往的重要记录者与见证者。在中国古代,皇帝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本文以《中国丛报》中与皇帝相关的文本为研究对象,试图复现西方视角下的晚清中国皇帝形象,但这一时期也是西方试图打开中国国门的
兰台世界 2021年3期2021-12-28
- 《中国丛报》与蒙学典籍《千字文》的对外译介研究
00)引言《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是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一份英文汉学月刊。从1832年5月首次发行到1851年12月停刊,共出版20卷232 期。在近20年里,《中国丛报》向西方读者全方位介绍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涉及语言、文学、历史、宗教、政治、法律、地理、科学等多个层面,成为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向海外宣传中国、研究中国的重要资料来源。[1]作为第一位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中国丛报》的主编兼撰稿人之一的裨治文(E.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2期2021-12-22
- 《中国丛报》历史文化典籍译介研究*
0401)《中国丛报》(以下简称《丛报》)由美国首位来华新教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Bridgman)于1832年在中国广州创办。该刊旨在面向西方介绍中国,是第一份以中国为报道、研究对象的英文期刊。《丛书》发行 20年,出版正刊 20 卷、《总索引》1卷。其内容丰富,涉及中国的文史政经各个方面,是当时西方人了解中国最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作为新教传教士向海外宣传中国的重要阵地,《丛报》对中国历史文化典籍的译介构成了其中一个重要主题。相当数量的中国历
民族翻译 2021年1期2021-12-06
- 本期导读
,孙乃荣《〈中国丛报〉历史文化典籍译介研究》一文,梳理分析了《中国丛报》对中国历史文化典籍的译介概况和译介动机,总结其译介特征及影响,挖掘《中国丛报》在中国历史文化典籍译介方面的作用与价值。“译技探讨”栏目,赵锋《浅谈新词术语汉壮翻译特点和推广策略》一文阐述新词术语汉壮翻译的特点变化和现阶段主要的翻译方法,并就如何推广新词术语提出了建议。“语言研究”栏目,邹爱芳《中世朝鲜语汉字音的传承发展及其对研究中国早期官话的意义》一文,认为中国韵书和音韵学理论对朝鲜半
民族翻译 2021年1期2021-12-06
- 《尔雅》在英语世界的首次译介*
注意,通过《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将其译介到英语世界。这是《尔雅》在英语世界的首次译介活动,但目前国内对此次译介活动关注不够,仅有少数几位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及。例如,李烽等人在其编译的《中国丛报》20卷文章目录中,简单提到《中国丛报》第18卷第4期第1篇文章是“《尔雅》介绍,郭璞作序及注”(1)李烽等:《〈中国丛报〉中文提要》 ,《岭南文史》1988年第1期,第119页。。吴义雄在《〈中国丛报〉与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中提
国际汉学 2021年2期2021-11-25
- 论《中国丛报》的历史及其文化价值
1000)《中国丛报》(TheChineseRepository)是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于1832年5月在广州创办的一份英文月刊。TheChineseRepository原无中文译名,旧译之名很多,如戈公振先生译为《中国文库》、陈恭禄先生亦译为《中国文库》、梁嘉彬先生译为《中华见闻录》、王治心先生译为《中国的仓库》、郭廷以先生译为《西儒耳目资》、李定一先生译为《华事汇报》、黄嘉谟先生译为《中华丛报》、王树槐先
唐都学刊 2021年5期2021-09-07
- 19 世纪英文汉学期刊译介《智囊补》研究*
——以《中国丛报》和《中国评论》为例
aff 在《中国丛报》上首次将《智囊补》译介到英语世界。1889 年,英国外交官Hurst 在《中国评论》上再次把《智囊补》译介到英语世界。因各自身份和所处历史文化语境不同,Gutzlaff 和Hurst 译介《智囊补》时,在对原文的态度、译介方式以及译介质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1.引言《智囊补》系明代冯梦龙(2015)编纂的小说集。该书共计10 部28 卷,含《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及《杂智》诸部。《智囊补》
外语与翻译 2021年1期2021-03-08
- 《中国丛报》对中国历史人物的译介研究
英文刊物,《中国丛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国丛报》(TheChineseRepository)是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 C. Bridgman,1801—1861)创办的一份英文期刊,始办于1832年5月,停办于1851年12月。在长达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丛报》刊载了大量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现状和中外关系的文章,大大加深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识。许多中国历史文化典籍经由《中国丛报》的平台译介到西方,也有许多中国历史人物通过《中国丛报》为西方人所熟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2-04
- 《中国丛报》与中国“经史子集”的译介
0320)《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是一份较早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英文刊物,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于1832年5月创办,后于1851年12月停刊。1833年,美部会另一位传教士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开始在广州负责主管《中国丛报》的刊行事项,1847年之后,该刊的编撰即由卫三畏替代裨治文负责。该报在美商同孚洋行老板奥利
现代语文 2020年2期2020-05-11
- 历史上的二月
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更加深了知识界人士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迅速传播。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主要撰稿人有马君武、黄与之、康有为、章炳麟等,黄遵宪、严复等也经常寄来诗文、书信发表。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本报告白》中这样写道:“本报取《大学》‘新民’之意,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原本。”创刊初期,《新民丛报》着重介绍西
传记文学 2020年2期2020-03-06
- 从《中日丛报》与《中国丛报》之渊源看早期英美汉学与日本学的伴生现象
尹文涓《中日丛报》(TheChineseandJapaneseRepository,1863—1865;以下简称《日丛》,英文简称 CJR)是英国19世纪早期汉学家、日本学家詹姆斯·萨默斯(James Summers,1828—1891)在伦敦编辑出版的一份英文月刊。①James Summers ed.,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Repository of Facts and Events in Science,History an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02-26
- 论晚清《东方杂志》与海外立宪派的精神互动
派刊物——《新民丛报》和《时报》——的关系上,可以得到清楚的说明。二、《东方杂志》对康梁海外立宪派报刊的私淑与借鉴戊戌政变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于1901年在横滨创办《清议报》,继续在海外为变法维新摇旗呐喊,可惜这份报纸刚出满一百期,就因报馆火灾而停刊。1902年后,梁启超又先后创办《新民丛报》《时报》等刊物,并将其打造为鼓吹立宪改良的舆论喉舌,不仅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思想冲击力和影响力,同时也直接刺激了国内知识界的言论欲望,使国内在1903—19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1期2019-03-21
- 晚清报界对西方观念认知的跨语言考察
到两年间,《新民丛报》(第73期至第92期)与《民报》(第1期至第21期)就现代化路向问题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新民丛报》主张以“开明专制”的方式过渡到民主宪政,而《民报》则力主通过迅速革命的方式推翻满清王朝,建立新的共和国。随着现代媒体的崛起,这场由政治文化精英引领的大论战受到青年学子的热烈追捧。在那个动荡不安、充满未知、国家危难当头的时代,这场论战在国内及海外华人社区引起巨大反响,论战波及到位于新加坡、旧金山和洛杉矶的20多个新闻杂志。长久以来,这场论
社会科学家 2018年11期2019-01-25
- 气象刊物《观象丛报》中的文学书写
】 文章以《观象丛报》原始期刊文献为第一手材料,整理其中的文学内容,分析其连载的《晓窗随笔》,以小见大,观察文学书写在气象刊物中的表现形式、特点及影响。【关 键 词】《观象丛报》;民国;气象刊物;科普文学【作者单位】巨传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杨蝉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51017)阶段成果。【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
出版广角 2018年15期2018-09-19
- 德国传教士郭实腊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译介与阐释❋
——以《中国丛报》为考察中心
郭实腊通过《中国丛报》向西方读者先后译介了《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多部中国古典小说,成为《中国丛报》译介中国古典小说数量最多的撰稿人。尽管存在诸多的错讹,郭实腊的早期译介和阐释却代表近代西方来华传教士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独特兴趣和解读,反映中国古典小说英译肇始阶段的典型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了19世纪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海外传播。1.引言郭实腊(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1803-1851),又译作郭实猎
外语与翻译 2018年4期2018-03-06
- 《西藏小识》诸篇源流考
史》刊载于《广益丛报》1907年第136期,该篇文章被编排在政事门中的纪闻栏目下。《论西藏大势》当作《西藏大势通论》,最早刊载于《广益丛报》1908年第172期,且《西藏小识》所载之文实为《广益丛报》刊载《西藏大势通论》之节选,单毓年将《西藏大势通论》卷首语略去。一方面卷首语与文章内容关涉不大,另一方面该卷首语还透露了文章作者信息,现将所略之文摘引如下:近日政府以西藏为外人垂涎,有不可终日之势也。于是特命赵尔丰为驻藏大臣,畀以重权,养以厚禄,令到藏后切实整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02-26
- 戊戌东渡后的梁启超与“文学”概念的转变*
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新民”的主张,认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第1号告白宣称,该报“纯仿外国大丛报之例,备列各门类,务使读者得因此报而获世界种种之智识”。其门类划分为:图画、论说、学说、时局、政治、史传、地理、教育等二十五类。其中“文苑”类注解说:“诗古文辞妙选附录,亦可见中国文学思潮之变迁也。”*《本报告白》,《新民丛报》第1号,光绪二十八年元月一日,第2页。在此处,诗古文辞与“中国文学”发生关联。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详细阐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2018-01-18
- 西方世界的“中国书写”
2)本文系《中日丛报》的发刊词,介绍了该刊的创办宗旨与办刊意图。作为19世纪著名期刊《中国丛报》的延续,《中日丛报》将继承并发扬其办刊风格,旨在通过对东亚社会各个方面的介绍和分析,为有志于了解和来到东方的各界人士提供全面而深入的信息。《中日丛报》;英文期刊;东方社会长居中国的人对曾经的《中国丛报》可谓耳熟能详。提及这个名字,或将第一期杂志放在他们面前,必将唤醒他们对这份优秀刊物的回忆。相对而言,在英国本土的影响似乎很是了了,远远没有在中国的知名度高,甚至很
海外华文教育 2017年11期2017-08-15
- 从《清议报》到《新民丛报》
——梁启超弃旧图新另办报刊原因探析
清议报》到《新民丛报》 ——梁启超弃旧图新另办报刊原因探析张 炜(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在日本创办了两份对当时及后来社会影响很大的报刊——《清议报》与《新民丛报》,但前者主张“保皇”,后者主张“维新国民”,宗旨有很大的改变。对于两报的更替,学界多认为是火灾导致《清议报》停刊,梁便另办《新民丛报》,却未注意到两报之间的联系与变化。《新民丛报》是在《清议报》遭到清廷严禁与保皇会声誉受损且经费缺乏的客观条件下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4-13
- Abstracts of Major Articles
g Bou(新民丛报)which recklessly condemned a pornographic book Wu Qi Jing in the late Qing. Hiscriticism then evoked strong reactions from readers who pointed out the arbitrary, indiscreet and contradictorycharacteristics of his critic
历史教学问题 2017年4期2017-03-12
- 梁启超批“淫书”
——梁启超一则佚文解析
启超曾经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过一篇未署名的批评文章《青年之堕落》,对清末出版的一本“淫书”《吾妻镜》大肆挞伐。该批评随后激起很多读者的反响,他们从不同角度回应梁启超,指出其批评中的武断、轻率与自相矛盾之处,激进的《大陆报》甚至进而攻击梁启超人格。由此可反映出梁启超在清末知识界的广泛影响,一言一行都会引起读者注意和重视。《吾妻镜》;《青年之堕落》;梁启超;《大陆报》关于梁启超佚文的收集,学界已经有很多成果,尤其是夏晓虹教授辑录的《〈饮冰室合集〉外文》,用力最
历史教学问题 2017年4期2017-03-12
- 岭南风土人情对外译介的语用特征
——以《中国丛报》文本为例
征 ——以《中国丛报》文本为例尹 静,欧阳明思,王 海(衡阳师范学院 衡阳 42100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州 510420)《中国丛报》(1832—1851)关于岭南风土人情的专栏报道采用了模糊语义、合作原则、预设等语用策略。对岭南风土人情译介文本的语用特征与策略的分析与总结,有助于人们了解19世纪上半叶在华外国人对外译介岭南风土人情之史实,而且其规律性认知可以为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些许启示。岭南风土人情;对外译介;语用特征;《中国丛报》19世纪上半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3-10
- 中国期刊记忆
改良派刊物《新民丛报》的论战中广泛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向痼疾和腐朽开战的利器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侵略之下,大清帝国支离破碎、风雨飘摇。一些仁人志士们开始思考关于民族、民主、社会进步的问题。他们或著书立说,或政治实践,或借助报刊以启迪民智,以期达到他们改造旧中国的理想。近代政论类报刊成了向痼疾和腐朽开战的利器。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的《万国公报》,1896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既是其中代表。当帝制腐朽,民族衰微之时。1905年,孙中山先生领导
出版人 2016年2期2016-12-21
- 马君武轶事
日本创办的《新民丛报》投稿,成为该刊物的主要撰稿人。后来,梁启超发现马君武投稿越来越少,而且思想越来越激进,大有走向革命的趋势。于是,他便找来弟子罗孝高商量如何留住马君武。商量的结果是,按罗孝高提出的用“假美人计”的歪点子去办,致使马君武人生中出现了一段离奇的小插曲。首先,由罗孝高杜撰一位名为“羽衣女士”的女性,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艳诗和小说,然后,再由梁启超加“编者按”,说“羽衣女士”为广东顺德人,“才貌双全,中英文皆有极深造诣”,“现于香港某女校执教”
西江月 2016年6期2016-06-12
- 论《中国丛报》对中国典籍的译介
000)论《中国丛报》对中国典籍的译介李海军,蒋凤美(湖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中国丛报》(1832-1851)是19世纪中期西方人在中国创办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刊物,为当时西方人全面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平台。20年间,《中国丛报》向英语世界译介了近 70种中国典籍,内容涵盖语言文学、历史、科学、宗教、地理、政治诸多方面,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不过,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中国丛报》上中国典籍译介文章中的误读现象比
山东外语教学 2016年6期2016-04-10
- 《中国丛报》对中国蒙学典籍的译介
5000)《中国丛报》对中国蒙学典籍的译介宁博,李海军(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常德415000)《中国丛报》(1832—1851)是清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发行的最重要的英文期刊之一。它向英语读者系统译介了包括《三字经》《百家姓考略》《千字文》《孝经》《小学》等在内的中国蒙学经典,为它们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译者中国语言文化水平有限,以及受其意识形态的影响,译介中存在一些偏颇不当之处。《中国丛报》;中国蒙学典籍;译介《中国丛报》(Chi
武陵学刊 2016年6期2016-03-15
- 中国期刊记忆
改良派刊物《新民丛报》的论战中广泛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向痼疾和腐朽开战的利器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侵略之下,大清帝国支离破碎、风雨飘摇。一些仁人志士们开始思考关于民族、民主、社会进步的问题。他们或著书立说,或政治实践,或借助报刊以启迪民智,以期达到他们改造旧中国的理想。近代政论类报刊成了向痼疾和腐朽开战的利器。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的《万国公报》,1896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既是其中代表。当帝制腐朽,民族衰微之时。1905年,孙中山先生领导
出版人 2016年2期2016-03-15
- 改良、革命与自由的纠结
——《新民丛报》与《民报》握手言和的努力与失败
纠结 ——《新民丛报》与《民报》握手言和的努力与失败周福振1,陈钟华2(1.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2.河北东方学院 基础部,河北 廊坊 065001)改良与革命本来都是实现自由的手段,但是随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开展,《新民丛报》学人与《民报》学人展开了关于改良还是革命的激烈争论,自由本身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新民丛报》学人认识到争论的弊端,试图与《民报》学人进行多方面的调和,但是遭到拒绝。《新民丛报》;《民报》;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02-10
- 论文学栏目在《清议报》与《新民丛报》中的变迁*
清议报》与《新民丛报》中的变迁*田源(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自晚清诗歌与小说领域掀起的变革始,近代文学在制度、形式、语言、思想等层面历经了决裂与蜕变,报刊的连载与外来作品的译介为传统的文学体式注入了鲜活动力,白话作诗作文的先气与政论引导的话语思想又引领着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之路。《清议报》与《新民丛报》是由梁启超主办的清末著名刊物,文学栏目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清议报》中的诗文辞随录与政治小说是主要的文学元素,《新民丛报》中诗界潮音集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1-23
- 广告成就名医孙中山
山,连续在《镜海丛报》刊登启事,赞誉孙中山医术“神乎其技”。魏某的鸣谢广告帮助孙中山传播了名声,更重要的是打消了许多人对于西医的疑虑。当地的华商们,为了宣传孙中山,继续扩大他在澳门医疗界的影响,也采取了登报做广告的办法。卢焯之、陈席儒、吴节薇、宋子衡、何穗田、曹子基等一群自称“乡愚弟”的华商,以“春满镜湖”为题,连续在《镜海丛报》刊登广告,大力宣传孙中山的人品和医术:大国手孙逸仙先生,我华人而业西医者也。性情和厚,学识精明,向从英美名师游,现在镜湖医院赠医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12期2015-12-21
- 马君武误中美人计
等人合办的《新民丛报》,文章水准非常高。但马君武经常收不到稿费,因此不愿再提供稿件。于是梁启超和罗孝高便想出了一个计策,用“美人计”来诱使马君武继续投稿。首先罗孝高化名为“羽衣女士”,在《新民丛报》撰写艳体诗及侠艳小说。梁启超则用编者名义,加以按语说:“羽衣女士是广东人,才貌兼备,中英文皆有极深造诣,现任香港某女校教师。本报甚感荣幸,因女士大作,将源源不断发表。”此一“诱饵”果然引起马的注意,对羽衣这个才女,起了一点倾慕之心。一天,马直接询问罗:“羽衣女士
晚报文萃 2015年5期2015-10-22
- 美人计
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离日赴美期间,梁启超将报纸交由几名弟子和留学生署理。回日后,他发现其中一名青年學生对报纸工作不上心,而这名学生很有才气。梁启超十分着急,把弟子罗孝高叫来商量对策。梁启超和罗孝高分工合作,依计行事。罗孝高署名“羽衣女士”开始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艳诗和小说。梁启超则为“羽衣女士”的文章加“编者按”——“羽衣女士,广东德顺人,才貌双全,中英文皆有极深造诣,现在香港某女校执教”,并有意无意地让这名青年学生看到。青年学生此时年方二十出头,正是
爱你·心灵读本 2015年4期2015-07-06
- 梁启超使“美人计”
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介绍西方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梁启超任主编,一些留日学生积极参与撰稿。《新民丛报》议论新颖、语言明快、文字生动,深受读者欢迎,在国内设有多处售报点,印数高达1.4万册,还经常再版、翻印。梁启超离日赴美期间,将报纸交由几名弟子和留学生署理。梁启超从美国回日后,发现其中一名青年学生对报纸工作不上心,撰稿发稿都很少。而这名学生很有才气,在梁启超离日赴美之前,一直是报纸的主力撰稿人。梁启超十分惋惜着急,把弟子罗孝高叫来商量对策。两个人最终竟然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1期2015-04-23
- 美人计
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离日赴美期间,梁启超将报纸交由几名弟子和留学生署理。回日后,他发现其中一名青年学生对报纸工作不上心,而这名学生很有才气。梁启超十分着急,把弟子罗孝高叫来商量对策。梁启超和罗孝高分工合作,依计行事。罗孝高署名“羽衣女士”开始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艳诗和小说。梁启超则为“羽衣女士”的文章加“编者按”——“羽衣女士,广东德顺人,才貌双全,中英文皆有极深造诣,现在香港某女校执教”,并有意无意地让这名青年学生看到。青年学生此时年方二十出头,正是
爱你 2015年7期2015-04-20
- 改良路向下的自由秩序在中国实施的困扰
——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
扰 ——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周福振(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西南昌330003)由于西方各国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不同,导致自由主义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理路,这使《新民丛报》学人在学习时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因为他们必须从繁杂的自由主义中梳理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新民丛报》学人虽然努力从思想文化上着手,试图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国民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但是效果甚微,因而也就不能建立起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自由秩序。改良派;《新民丛报》;自由主义;自由思想;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5年6期2015-03-26
- 改革中国必先树立自由独立之精神
——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
神 ——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周 福 振(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新民丛报》学人认为自由之国首重人品。梁启超不仅把德国哲学家康德的道德自由引入中国,而且还第一次喊出了“道德革命”的口号。马君武则受英国自由主义者穆勒的影响,认为中国人改革没有进步的原因在于没有改革中国人的道德,因此指出改革中国必须首先改革中国之道德,尤其要鼓励人人有自由独立之精神。《新民丛报》;道德;自由独立鸦片战争后,中国腐败日甚一日,洋务运动、维新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2-11
- 自由、感情与报纸宣传
——以《新民丛报》与《民报》的争论为考察对象
传 ——以《新民丛报》与《民报》的争论为考察对象周 福 振(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新民丛报》学人在宣传自由思想时,往往用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字来征服读者,取得很大成功。但是,人的感情一旦被调动起来,就容易失去理性。当《民报》学人用感情来调动中国人进行革命时,《新民丛报》学人看到了感情用事的危害,主张国民一定要理性思考,并试图与《民报》学人和解,但是没能成功。《新民丛报》;《民报》;自由;感情;理性感情能成事,也能败事。自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2-10
- 论公民自由与中等社会——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
下去了。当《新民丛报》学人接触到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后,对中国人的臣民意识和奴性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主张在中国立公民。在公民如何实施自由的问题上,他们把西方的中等社会理论引入中国,认为中国当时没有中等社会,只有培养中国的中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一、奴隶、公民、国民与自由古希腊哲学家希罗多德说,奴隶永远不知道自由的珍贵,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获得过自由。奴隶,在古希腊时期是和自由人(Freemen)相对而言的。自由人的本义是一个“成年人”,也就是说当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8-15
- 论《小说丛报》中的辛亥革命叙事
初文学期刊《小说丛报》正面及侧面叙述辛亥革命的小说20余篇,另外还有一些诗文及其他与辛亥革命相关的文本。这些作品建构了一个立体的辛亥革命形象,其背后交织着国家、民族、个体、人道等多种话语。本文以《小说丛报》对辛亥革命的叙述为研究起点,探讨其言说辛亥革命的方式与言说背后的话语力量,加深理解民初小说参与当时社会思想文化建构的过程。一、“革命加爱情”的叙事模式一般认为,“革命加爱情”的小说叙事模式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左翼文学,蒋光慈的《野祭》为开
东岳论丛 2014年4期2014-03-14
- 《饮冰室诗话》的编辑特色∗
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一系列现代报刊杂志,企图通过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探索实现救国宏愿。在言论救国的实践中,文学曾被梁启超寄予厚望,为此他所倡导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曲界革命甚至音乐界革命等渐次铺开,《饮冰室诗话》(以下简称《诗话》)正是在此背景下作为诗界革命的实践载体之一而出现在《新民丛报》(以下简称《丛报》)上的,因此《诗话》在《丛报》文艺类栏目中的地位引人注目,而其组稿对象、组稿方式、稿件内容等诸多方面与传统的及同时代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3-03
- 美国学者裨治文对《说文系传》的译介
后,刊登在《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上。《中国丛报》于1832年5月创刊,1851年8月停刊,前后20年,共出20卷(每月1期,每年1卷),是当时西方学者研究汉学的重要资料来源。裨治文既是该刊主编,又是主要撰稿人,他先后在该刊上发表文章350余篇,其中有一些是关于《说文》的,而最令人关注的是其对《说文系传》进行专门译介的一篇。2.0 国内对裨治文《说文系传》译介的关注国内对裨治文在《中国丛报》上对《说文》译介的关注不是太多,吴义雄
山东外语教学 2013年4期2013-10-24
- 辛亥革命时期改良派对实现自由的思考——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
不符。一些《新民丛报》学人则看到了自由的某些好处,因而积极提倡自由,并且考虑中国怎样实现自由的问题。一、人非自治即为人治毋庸置疑,个人自治是实现自由的重要途径。《新民丛报》学人为了说明人非自治即为人治的道理,介绍了一些国外思想家的思想。如,日本理学博士丘浅治郎认为为人治者不免“受鞭挞,苦戮辱,而为之奴仆”,利权、实业皆操于治者之手,世袭土地拱手授人,为他人长子孙、聚国族之新乐地,而被治之人沦于饿莩,或乞食于道衢,或逃窜于深山穷谷,不至于灭种不止。[1]19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2013-08-15
- 《新民丛报》的自由思想的基本特点
[3]11《新民丛报》学人积极宣传自由的意图就在于他们看到了自由在开近世之新世纪方面功不可没,从而向中国人解释何为真正的自由以及如何实现自由的问题。一、自由是进化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世界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但是达尔文讲的是生物界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道理,后来赫胥黎将它应用于人类社会。严复传播给国人的进化论是赫胥黎修正后的进化论。中国新知识分子多受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影响,认为社会必然向前发展与进步,而当他们把进化论与自由联系在一起时,进化论成了中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08-15
- 论自由与造国——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
革命时期,《新民丛报》学人关于国家的参照标准是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强国。他们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国家不仅仅只有健全的国家机构的形体,而且具有能够调节各种利害的精神,即国民之意思。只有在自由的国家,国民全体才能皆握政权,相合即为统治者,相分即为被统治者,否则国家就不是一个健全的机体。正如梁启超所说,近世国家“由人人各求其安宁,求其自由,相议合意而结成”,[1]20但是中国却没有自由,不能合意,是一个“废疾痼病之机体”。[2]26于是,梁启超等《新民丛报》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2013-08-15
- “科学”的维度:近代中国学术转型中的政治考量
——围绕《新民丛报》的考察
——围绕《新民丛报》的考察张 帆(杭州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基础部,浙江 杭州 310036)20世纪初年,中国学界曾经发生过一场关于中国是否“有学”的讨论。讨论由《新民丛报》发起,《新世界学报》《大陆》报回应。参与各方均欲以“科学”为标准振兴中学。由于夹杂着不同的政治理想,他们表现出对“科学”概念不同程度的迎拒取舍,以及在“智”与“德”之间反复的斟酌与考量。由此表明,近代中国的学术转型与政治变革无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整体,“科学”概念在理解与运用中的差异,反映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2013-04-13
- 时代不同则自由亦不同
——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
同 ——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周福振(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西南昌 330003)民族主义时代与民族帝国主义时代是两个不同的时代。在民族主义时代,《新民丛报》学人更倾向于争取个人自由,但是当西方列强进入民族帝国主义时代时,《新民丛报》学人过多地看到了西方列强对落后国家的渗透和侵略,从而在心理产生了排斥列强的焦急情绪,因而也就把对个人自由的重视转向争取国家自由的重视,甚至提出了要国家主义不要民族主义的口号。《新民丛报》;自由;民族主义;民族帝国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期2012-09-14
- 是自由,还是奴隶?——论《新民丛报》以自由为武器对中国人奴性的批判
0003)《新民丛报》学人对国民性的激烈批判,起源于梁启超等人用自由批判中国人的奴性的思想或主张。在1900年,梁启超曾经对其师康有为说,中国数千年腐败的根源在于中国人“皆必自奴隶性来”,“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箝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者,万不能愈此病”。[1]235英国自由主义者穆勒说,“自由原则不能要求一个人有不要自由的自由”。[2]123不能因为一些人习惯了奴役、服从或专制,就不再提醒他们去追求自由。《新民丛报》学人将自由介绍给国人,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2012-08-15
- 论自由与政府之权限——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
1]102《新民丛报》学人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时,深刻地认识到有限政府对实现人们的自由、提高人权地位有重要意义,因而积极地把一些关于自由与有限政府的理论引入中国。一、政本之职舍国民莫属《新民丛报》学人对英国自由主义者边沁的“最大多数之最大幸福”功利主义原则非常赞赏,认为此语的影响殆与“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之语有同一价值。[2]13为此,梁启超花了大量篇幅宣扬边沁的主权在民思想。边沁是一个比较激进的自由主义者。他的《政府片论》论述了关于主权的几个问题,主要在于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08-15
- 思想、言论、出版自由与监督政府——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
府 ——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周福振(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在近代社会,西方国家逐渐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人们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等人权。中国社会长期实行大一统的自上而下的管制体制,儒家思想占有统治地位,思想、言论、出版自由受到很大的限制。《新民丛报》学人积极地将西方的思想、言论、出版自由传入中国,并用中国文化进行解释,认为思想自由乃进世界文明之具,言论、出版自由要以监督政府为天职。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期2011-08-15
- 关于《新民丛报》的自由思想的争论
03)关于《新民丛报》的自由思想的争论周福振(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自由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摧毁封建专制主义的一把锐利武器,并通过法国大革命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国,《新民丛报》学人对西方自由主义进行了广泛的引介和宣传。他们并不是全盘照搬西方自由主义,而是通过日本文化作为中介,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自由主义进行了消化、吸收,以至于在某些问题上根本改变了自由主义的观点,引起了学者们的诸多争论。《新民丛报》;自由思想;自由主义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2011-08-15
- 中国的第一份英文刊物
○顾 钧《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是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Bridgman, 1801-1861)在广州创办、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第一份英文月刊。它创办于1832年5月,停办于1851年12月,共20卷,232期。《中国丛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详细记录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份刊物的原本现在已经很难一见,稍微常见的是日本一家出版社
博览群书 2011年10期2011-06-05
-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与改良派关于三权分立学说的争论
——以《民报》与《新民丛报》的争论为中心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争论为中心周福振,江西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西南昌 330003当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传入中国后,改良派进行了广泛的介绍和宣传,并认为只有三权分立才能建立中国的自由政治,因而广泛宣传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革命党人也拿三权分立学说来改造中国,并试图将其中国化,加上中国文化中固有的考试、监察,变成了五权。当改良派发现三权分立学说为革命派所用时,因其又与革命派所走道路不同,于是与革命派展开了三权分立学说是否适于中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2期2011-04-08
- 论自由与政党之关系——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
系 ——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周福振(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 江西 南昌 330003)政党是近代自由主义的产物,在国家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但是鲜有学者从政党与自由的关系出发来研究政党。政党的产生与政府权力的削弱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与自由也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新民丛报》发表了许多文章从政党的产生、发展,及其专制来介绍自由与政党的关系,很值得我们探索。《新民丛报》;自由;政党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不存在政党,政
昌吉学院学报 2010年2期201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