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世纪英文汉学期刊译介《智囊补》研究*
——以《中国丛报》和《中国评论》为例

2021-03-08 00:55李海军
外语与翻译 2021年1期
关键词:智囊冯梦龙译介

李海军

长 沙 大 学

黎海嘉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提 要】《智囊补》早在19 世纪就被译介到了英语世界。1841 年,德国传教士Gutzlaff 在《中国丛报》上首次将《智囊补》译介到英语世界。1889 年,英国外交官Hurst 在《中国评论》上再次把《智囊补》译介到英语世界。因各自身份和所处历史文化语境不同,Gutzlaff 和Hurst 译介《智囊补》时,在对原文的态度、译介方式以及译介质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1.引言

《智囊补》系明代冯梦龙(2015)编纂的小说集。该书共计10 部28 卷,含《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及《杂智》诸部。《智囊补》收录明代以前的故事1000 余篇,从文经武略到市井小智,内容丰赡、生动有趣,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其中故事皆有据可查,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该书成书于17 世纪上半叶,早在19 世纪就引起了西方汉学家的注意,并通过《中国丛报》和《中国评论》等英文汉学期刊被译介到英语世界。但是,迄今为止还无人对此撰文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拟探讨《中国丛报》和《中国评论》对《智囊补》的译介,以期抛砖引玉。

2.《中国丛报》译介《智囊补》

2.1 《中国丛报》介绍

《中国丛报》系美国首位新教来华传教士裨治文(E.C.Bridgman)在广州创办的一份英文汉学期刊,其目的是为了向美国全面真实报告中国情况。《中国丛报》1832 年5 月创刊,1851 年12 月停刊。20 年间,《中国丛报》共发表文章1200 余篇,内容多与中国相关,涵盖中国文化诸多方面。有论者认为,《中国丛报》是当时“第一份面向西方读者,以介绍、研究中国为主要内容的英文报刊……二十年间从语言、文化、政治、宗教、地理、商贸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作了详细介绍,被学术界视为‘有关中国学术的宝藏’”(尹文涓2003:1-2)。该刊是19 世纪上半叶西方人在中国创办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刊物,影响几乎遍布整个英语世界。

典籍译介是《中国丛报》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裨治文认为,典籍对于准确了解中国十分重要、但又为大家忽视。在发刊词中,他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外国人写的(中国主题)的书籍中,许多地方有大量自相矛盾的记载,这表明,非常有必要向中国本地最受人认可的典籍咨询与求证,并且尽可能做到清楚无误。这些典籍名副其实、翔实可靠。我们现在可以大量获得此类典籍,它们涉及物质、精神、政治、商业、文学、宗教……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大家没有足够重视中国本地的典籍”(Bridgman 1832: 3)。据统计,20 年间,裨治文、郭实腊(K.F.A.Gutzlaff)、卫三畏(S.W.Williams)、马礼逊(R.Morrison)、马儒翰(J.R.Morrison)、柯立芝夫人(Mrs.Coolidge)、米怜(W.Milne)、裨雅各(J.G.Bridgman)、肖(C.Shaw)、叔未士(J.L.Shuck)、文惠廉(W.J.Boone)、美魏茶(W.C.Milne)、威妥玛(T.F.Wade)、波罗满(W.J.Pohlman)、娄理华(W.M.Lowrie)、威尔逊(H.H.Wilson)、金(F.A.King)、梁敬德等人在《中国丛报》上共发表了100 余篇译介中国典籍的文章,或详或略地向英语世界译介了大量语言、文学、蒙学、宗教、神话、历史、地理、科学、政治、法律、游记、智谋等方面的中国典籍,其中就包括冯梦龙的《智囊补》,为中国典籍西传做出了重要贡献。

2.2 《中国丛报》译介《智囊补》

1841 年10 月,清末来华德国传教士Gutzlaff 在《中国丛报》第10 卷页上发表了Poo Nang Che Tsang sin: A supplementary sack of wisdom, new and improved edition 一文,首次将《智囊补》译介到了英语世界。译介文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介绍和评论中国书籍出版及其质量、译介《智囊补》。

译介文章中,Gutzlaff(1841:550-556)花了一大半的篇幅介绍和评论中国书籍出版及其质量。他对比了古代中国和西方的书籍出版方式,认为中国的竹简和印刷术比之西方的羊皮书,更加方便书籍的出版和传承。结果是中国的书籍出版源源不断,著作极其丰富,其储量之大,几乎不可穷尽。

文章第二部分,Gutzlaff 译介了《智囊补》。首先,Gutzlaff 对《智囊补》做了如下一个简单的总体介绍:“这部作品难以归类,它既非小说,又非史实,而是出于传授人们智慧这一可贵目的,搜集而成的一部趣闻轶事集,因此有《智囊》这一光荣的书名……通过序言得知,这部重要的文集,由冯梦龙编著,目的在于启人智慧。历经多次修订完善,才有目前规模。查看目录,可以发现,冯梦龙将智分为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阐述每种智慧,都以最负盛名的中国古人为例,既有须眉,也有巾帼”(Gutzlaff 1841: 556)。接下来,Gutzlaff 从《智囊补》中挑选了一些内容,进行译介。译介内容主要包括:“上智部”中的“太公”“孔子”“使马圉”“郭进”“楚庄王”“刘大夏”“汉光武”;“明智部”中的“智过”“何心隐”“沈 诸 梁”“汉 昭 帝”“活佛”“陈 霁 岩”“苏 州 堤”;“胆 智部”中的“班超”;“察智部”中的“张楚金”和“欧阳晔”;“捷智部”中的“鲍叔牙”和“韦孝宽”,等等。

译介方式是译述。“译述是译者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原作主要内容或部分内容的变译活动”,具有“不拘泥于原作的形式和内容,行止自如”的特点(黄忠廉2002:131)。Gutzlaff 译述《智囊补》中的故事时,大部分十分简单,只用一两句话概述原文的主要内容。例如,下面“捷智部”中“鲍叔牙”的译述,基本上只保留了原文中“管仲扞弓射公子小白,中钩。鲍叔御公子小白僵”的内容,其他则删除不述。

原文:公子纠走鲁,公子小白奔莒。既而国杀无知,未有君,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皆归,俱至,争先入公家。管仲扞弓射公子小白,中钩。鲍叔御公子小白僵。管子以为小白死,告公子纠曰:“安之,公孙小白已死矣!”鲍叔因疾驱先入,故公子小白得以为君。鲍叔之智应射而令公子小白僵也,其智若镞矢也。

译述:The heir to the imperial crown was approaching a first rate archer, and would certainly have been killed, if he had not attended to the exclamation of a minister to throw himself down instantly.The promptness,with which the admonition was obeyed, saved his life(Gutzlaff 1841:559).

有一部分故事的译述相对来说比较详细,保留了主要内容,但也进行了细节删除和改写。例如,下面“上智部”中“郭进”的译述,原文主要内容在译述中予以保留,但删除了原文中郭进对军校所说的话:“汝能论我,信有胆气。今赦汝罪,能掩杀并寇者,即荐汝于朝;如败,即自投河,毋污我剑也。”取而代之,将其改写为:“给他看了生死状,问他是否愿意杀敌赎罪。将军又说,不过你须画押,打了败仗就必须处死。”

原文:进任山西巡检,有军校诣阙讼进者。上召,讯知其诬,即遣送进,令杀之。会并寇入,进谓其人曰:"汝能论我,信有胆气。今赦汝罪,能掩杀并寇者,即荐汝于朝;如败,即自投河,毋污我剑也。"其人踊跃赴斗,竟大捷。进即荐擢之。

译述:A general was falsely accused, by an unworthy sycophant to his prince of having acted deceitfully.The sovereign summoned the accuser before him, at once saw through the falsehood, and sent him back to the warrior to receive punishment for his crime.The general looked upon the miserable man, and, showing him his death warrant signed, then asked whether he would atone for his wickedness by fighting the enemy; but mark, he added, if you lose the battle you must die.The culprit went away and conquered the foe(Gutzlaff 1841: 556).

Gutzlaff 的译述中存在较多的无意误读。例如,“使马圉”的原文是孔子的马吃了农夫的庄稼,子贡去向农夫要回马匹不成,孔子派马夫去向农夫要回了自己的马。译述中则成为孔子的马踩了农夫的玉米地,孔子自己劝服农夫放回了自己的马。“楚庄王”的原文是楚庄王宴群臣时,一大臣醉酒时拉了妃子的衣带,妃子折了这位大臣的帽缨,告知楚庄王,楚庄王让大家熄灭烛火,命令大臣都折断帽缨,保护了这位大臣,后战场上该大臣身先士卒,屡立战功。译述中则成为皇帝看见一位执勤的士兵目不转睛盯着自己宠爱的美女,就派这位士兵去杀敌,承诺打了胜仗就能娶这位美女为妻,士兵英勇奋战,最终抱得美人归,等等。出现这种无意误读,一是因为Gutzlaff 中国语言文化水平有限、二是由于他译介时匆忙草率。除了《智囊补》,Gutzlaff 在《中国丛报》上还译介了不少其他中国典籍。译介中这种无意误读经常出现,例如,译介《三国演义》时,不但将《三国演义》误读为《三国志》,而且译述《三国演义》故事情节时也出现了不少误读,如将张飞刺死邓茂、关羽砍死程远志译述成刘备砍死贼首、将王允使用美人计铲除董卓译述成曹操使用美人计铲除董卓;译介《红楼梦》时,将宝玉误读为女性(Lady Pauyu)、将贾雨村误读为贾府的家长贾政,并将这个《红楼梦》中并不十分重要的角色误读为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大量误读《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等等。

3.《中国评论》译介《智囊补》

3.1 《中国评论》介绍

《中国评论》是英国人丹尼斯(N.B.Dennys)在香港创办的一份英文汉学期刊,其目的也是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中国评论》1872 年创刊,1901 年停刊。30 年间,《中国评论》发表文章2000 余篇,内容主要涉及中国语言文字、科学技术、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种族、综合介绍等诸多方面。《中国评论》在当时影响巨大。据段怀清(2010:前言)研究,“所有19 世纪重要的西方汉学家,先后都曾在《中国评论》上刊发过有关中国或者东方的文论”。同《中国丛报》和《教务杂志》这些有着宗教背景的刊物相比,《中国评论》体现了强烈的学术自觉性,很少受宗教方面的影响。此外,它“还在研究领域的开拓、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研究资料的扩大等方面均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因而被人称为“西方世界第一份真正的汉学杂志”(王国强2007)。

同《中国丛报》一样,中国典籍译介也是《中国评论》的重要内容。30 年间,湛约翰(J.Chalmer)、阿连壁(C.F.R.Allen)、庄延龄(E.H.Paker)、翟理斯(H.A.Giles)、梅辉立(W.F.Mayers)、金斯密(T.W.Kingsmill)、葛显礼(H.C.J.Kopsch)、葛路耐(W.P.Groeneveldt)、贝勒(E.Bretschneider)、阿查立(C.Alabaster)、欧森南(E.L.Oxenham)、巴尔福(F.H.Balfour)、艾约瑟(J.Edkins)、波乃耶(J.D.Ball)、阿恩德(C.Arendt)、丁义华(E.W.Thwing)、艾德(E.J.Eitel)等汉学家在《中国评论》上共译介了60 余部文学、历史、儒家经典、政治、法律、蒙学、民俗、智谋等方面的中国典籍和大量诗歌,其中就包括《智囊补》,为中国典籍西传做出了突出贡献。

3.2 《中国评论》译介《智囊补》

1889 年,清末来华英国外交官R.W.Hurst 在《中国评论》第17 卷上发表了Budget of Historical Tales 一文,继Gutzlaff 以后再次把《智囊补》译介到了英语世界。译介文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介绍《智囊补》和翻译《智囊补》。

Hurst(1889:137)首先简要概述了《智囊补》的成书背景和编著者冯梦龙的身份:“《智囊补》(直译为《智慧材料补遗》)的编著者乃一名叫冯梦龙之人,对于此人我只能从编著前言略知一二。据前言可知,他似乎之前是另一部更大作品《智囊》的编者,而这一本是它的补遗。他表示,前一本书发行后,许多学者支持他,劝说他继续编著第二本。他一生习惯记录所遇见的一切逸闻趣事。他是苏州一带吴门人,显然生活在嘉庆年间,大约是本世纪初。”可能是由于中国语言文化水平有限,加上资料搜集不足,Hurst在理解该书成书背景和冯梦龙身份时出现误读。首先,Hurst 误以为《智囊补》只是《智囊》一书的补遗,而实际上《智囊补》是由冯梦龙在《智囊》的基础上两度增添修订而成,即《智囊补》既包括《智囊》一书,也包括后来补遗修订的部分。其次,Hurst(1889:137)主观断定冯梦龙生活在清朝嘉庆(1796 年~1820 年)年间,实际上,冯梦龙(1574 年~1646 年)生活在明朝万历(1573 年~1620 年)至南明隆武(1645 年~1646 年)年间。

然后,Hurst 简要评价了《智囊补》和冯梦龙:“……我们会发现,这些趣闻轶事通常简洁凝练,不时表现出简洁乃智慧之灵魂。编者,正如他在故事中所做评论那样,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中国人。他钦佩一切异乎寻常的行为,并给自己许多语言表达自由。他的文笔时而恣意奔放,从他猛烈抨击中国过分重视既有文学价值评判标准和官阶中可见一斑”(Hurst 1889:137)。与Gutzlaff 大肆批评贬损中国作家和著作的态度不同,Hurst 肯定了《智囊补》文字精炼的特点,认为编著者冯梦龙是个不同寻常的中国人。这一评价比较客观公允,基本符合事实。不过,Hurst 认为冯梦龙“猛烈抨击中国过分重视既有文学价值评判标准”的观点有待商榷。冯梦龙在文学上提倡通俗文学,追求情真、事真、理真,其主张有力打击了鄙视通俗文学的论调,并且他推崇离经叛道的李贽,喜爱俚词小说,为理学家所难容,但是,他并不反对文言小说,也酷爱诵读经史。另外,冯梦龙童年和青年时代致力于科举考试,他在小说中谴责封建官僚的罪恶和丑陋,同时赞扬正直清廉的官吏,表明他并不完全否定中国的官吏制度。

接下来,Hurst 从《智囊补》中挑选了39 则故事进行翻译,包括:“上智部”的“见大卷”中的“诸葛亮”“光武帝”“使马圉”“韩滉”“钱镠”“假书”“王猛”“魏元忠”“宋元献”“杨士奇”“严震”“蔺相如”“张飞”“曹彬”“窦仪”“鲁宗道”“吕夷简”“冯煖”;“上智部”的“远犹卷”中的“陈恕”“李沆”“陈仲微”“宓子”“刘晏”“公孙仪”“孙叔敖”“下岩院主僧”“东海钱翁”;“上智部”的“通简卷”中的“宋太宗”“李及”“御史台老隶”“诸葛孔明”“王敬则”“文彦博”“李封”“裴晋公”“郭子仪”“王璋”“鞠真卿”“赵豫”。

《智囊补》中的故事原文一般包含两个部分:故事和评论。翻译时,除了少数几篇(“诸葛亮”“光武帝”“使马圉”“钱镠”“文彦博”“王敬则”“裴晋公”和“赵豫”)外,绝大部分故事中的评论被省略不译。值得一提的是,除“下岩院主僧”和“东海钱翁”外,胡力穑在其余每个故事的标题下附增一则谚语或短语概述该故事的寓意,便于西方读者理解。通过比读原文和译文,可以发现,胡力穑翻译时态度比较认真,译文比较忠实,且语言精炼晓畅。例如“光武帝”的翻译:

原文:

光武帝

刘秀为大司马时,舍中儿犯法,军市令祭遵格杀之。秀怒,命取遵,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奈何罪之?”秀悦,乃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避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将也。”

罚必则令行,令行则主尊,世祖所以能定四方之难也。译文:

——KWANG WU-TI

The Law is no respecter of persons.

It happened when Liu Hsiu(刘秀), (afterwards the

Emperor Kwang Wu-ti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as Commander-in-Chief of the Forces, that a member of his household for some offence was put to death by Ts'ai Tsun,the Penal Officer.Hsiu was enraged and ordered Ts'ai Tsun to be placed under arrest.Thereupon the Keeper of the Record, Chen Fu, thus remonstrated with him.'It is your Honour's constant desire to preserve discipline among all the Force.Now Ts'ai Tsun, in not overlooking this offence,is giving efficacy to the law, why should you then punish him? What fault has he committed?' Hsiu was pacified and reflecting that Ts'ai Tsun was making it hot for evil-doers,said to all the Generals on his staff, 'You had better beware of Ts'ai Tsun; when he has not hesitated to put to death one of my own household who has committed an offence,he will certainly not connive at any of your misdeeds.'

Commentary.—If punishment is sure, then the laws are efficacious(Hurst 1889:138).

不过,Hurst 的翻译中也存在少许删减和误读。例如,上例中翻译“光武帝”中评论时,Hurst 只翻译了“罚必则令行”,省略了“令行则主尊,世祖所以能定四方之难也”。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身份及英国政治体制有关。早在1688 年英国就开始实行君主立宪制,议会权力至高无上,君主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元首,因此,作为英国外交官,在译介《智囊补》时,为避免传递“法律是为君主统治服务的”这一思想,Hurst 删减了后面两句内容。另外,Hurst 把“光武帝”中的“乃以为刺奸将军”译为“Ts'ai Tsun was making it hot for evil-doers”,原文是指刘秀封祭遵为刺奸将军(即除暴去恶的将军),而译文是指祭遵让作恶者日子不好过。再如,译介“上智部”中的“诸葛亮”时,原文提到刘备常与陈元方、郑康成商讨如何治理国家,译文中则成为陈元方和郑康成多次拜访诸葛亮并阐述镇压混乱的方法;原文评论提到子产对其儿子太叔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译文中则成为子产对儿子太叔说:“只要百姓品行端正,你就可以用仁慈统治他们”;原文评论中还提到商鞅用刑连尸骨都不放过,未免过于严厉,译文中则成为商鞅惩治把石灰扔到街上的人,过于残暴。译介“钱鏐”时,原文提到钱鏐发现园丁陆仁章树艺有智并记住了他,之后派遣陆仁章办事,陆仁章办事妥当,钱鏐因而把他当作自己的亲孙子一样看待。译文则成为钱鏐把自己的孙女嫁给陆仁章。翻译“宋元献公”时,Hurst 把标题翻译成“Yuan Hsien of the Sung Dynasty”,显然,他误以为“宋元献”是宋朝某个姓元名献的人,其实主人公是姓宋名元献。Hurst 把“使马圉”译为“Shih Ma-yü”,由此可知他认为“使马圉”是人名。其实“马圉”是指养马的人,“使马圉”是指派遣养马的人(去要回马匹)(Hurst 1889:137-145;205-212)。出现以上误读的原因应该是其中国语言文化水平有限,抑或考证不足。不过,相比Gutzlaff 的《智囊补》译介,Hurst 译介中的误读少了许多,译介质量高了不少。

4.结语

19 世纪Gutzlaff 和Hurst 先后把《智囊补》译介到英语世界。Gutzlaff 首次将《智囊补》译介到英语世界,具有首创之功;Hurst 再次译介《智囊补》,进一步推动了《智囊补》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不过,Gutzlaff 与Hurst 二人的译介存在较大差异。一是两人对原著的态度不同。Gutzlaff 对《智囊补》持批判态度,对中国作家和著作的偏见比较明显;Hurst 的态度则比较中肯客观,肯定了《智囊补》的优点。二是译介方式不同。Gutzlaff 采取译述方式,主要概述原文故事内容;胡力穑采取全译方式,除少许删减外,基本上再现了原文的内容。三是译介质量不同。Gutzlaff 的译述粗制滥造,其中误读较多;胡力穑的翻译质量较高,译介中只有少量误读。造成二人译介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Gutzlaff和Hurst 的身份和所处历史文化语境不同。1841 年Gutzlaff 译介《智囊补》,此时是中国典籍传入英语世界的初期,译介方式基本上是以译述为主。Gutzlaff 的身份是传教士,最重要的任务是传播基督教,因此,在译介中贬损中国文化以体现西方文化的优越性。此外,Gutzlaff 中国语言文学水平有限,加上工作繁忙,翻译时难以仔细阅读原文,译述中出现大量误读也就不难理解。Hurst1889 年译介《智囊补》时,已经过半个世纪的铺垫,汉学家译介中国典籍的方式开始变为以翻译为主。Hurst 译介《智囊补》主要是出于个人兴趣,他没有传教士的身份背景,因此,他对原著的态度比较中肯客观。相较于Gutzlaff,Hurst 的翻译态度更加认真,因而,翻译质量较高。

猜你喜欢
智囊冯梦龙译介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东周列国志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冯梦龙的谜语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黄守宏:总理的“首席智囊”
我们误判了中国——西方政要智囊重构对华认知
近期中
智短汉
不洗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