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

  • 隶书“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产生的原因
    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隶书不是创造文字,而是文字的演变。 关于隶书的产生有很多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王次仲所创,一种说法是程邈所创。 启功先生在《关于古代字体的一些问题》 中说:“文字或字体是约定俗成的,一人创造一种字的说法自是不合情理,但一人编一种字书或创始一种风格、流派,则是可能的。 ”“一种字体不会是一个朝代突然能创造的……它们必然有前代的基础,至多是有所加工整理罢了。 ”[1]从

    新乡学院学报 2023年7期2023-09-18

  • 汉字之美
    文逐渐发展成为“大篆”。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六体书论》中说,大篆为周宣王时期的史官史籀创造,所以大篆又称之为“籀文”。大篆均匀柔和,结构整齐。大篆的出现,基本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到了战国时期,七国有不相同的字体,书写很不规范。秦始皇兼并六国以后,李斯上书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于是,在李斯的推动下,把先秦时期的大篆进简化,创造了“小篆”。“隶书”的创造者为秦朝的作册内史程邈。相传程邈善写大篆,最初为狱吏,帮忙造册写文书,后来被秦始皇关押在云阳狱十余年。在关押期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5期2023-07-06

  • 浅谈高中大篆教学的实施
    校为例,浅谈高中大篆教学具体实施情况和思考。一、高中阶段开展篆书教学的必要性笔者在决定给高一学生开设篆书常识专题课之前,反复思考了是否有这个必要,学生是否需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笔者觉得给学生开设这个课程是有必要的。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2013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为:(1)巩固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书法学习成果,继续用毛笔临摹经典碑帖;(2)结合语文、历史、美术、艺术等相关

    江苏教育 2022年45期2022-11-21

  • 浅谈《石鼓文》的学术及艺术价值
    ,《石鼓文》是由大篆向小篆演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在书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以下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叙述。一、史学价值《石鼓文》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记载秦国国军选车徒、备器械,与周天子的使者同游渔猎的盛事,可以窥见春秋时期秦人在自然、政治、文化、生产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描写田猎的诗篇《车工》为例:春秋时期,战车是国力、军事实力的象征,开篇对车马的夸赞,实则为骁勇善战的秦人进行铺垫。在浓重的渲染和铺垫下,着重描绘狩猎的高潮,突出猎人狩猎的高超技艺以及

    老年教育 2022年7期2022-08-04

  • 晚香犹烈 ——李白凤书法创作摭议
    ,他虽倾力于金文大篆创作,但并未受到碑学风气的过度影响,像李瑞清、胡小石作金文,故作颤掣之笔,便是他所力避的。他的大篆有来自吴大澂大篆的影响,得线条平易散淡之旨,求不表现的表现,于平易中见逸宕;而于陈师曾大篆则上窥吴门家法,得吴昌硕《石鼓文》笔法之沉厚与风格之雄肆。陈师曾为海派领袖吴昌硕弟子。他由上海至北京,绘画上直接影响齐白石,齐白石晚年绘画上的变法成功便是陈师曾劝告他由八大转学吴昌硕的结果。而陈师曾自己的北京民俗绘画一路风格也可谓独创,是对吴派绘画的一

    大学书法 2022年2期2022-05-20

  • 曾熙对何绍基大篆的承传与超越
    成就。曾熙学书由大篆入手,并以之為其诸体书法实践的基础,绘画实践也标明以篆隶书为途径。因此,考察曾熙大篆的师承渊源是曾熙书画艺术研究的一个关键。众所周知,曾熙书法早期受到了何绍基的影响。王高升在其著作中指出,“我们从曾熙一生的书法创作与理论阐发中都能发现何绍基的影响无处不在,这是我们把握曾熙书风变迁的一个重要线索”。这是极有见地的。他从鉴藏与临摹结合的学书方法、何氏对曾熙隶书学习的影响两个方面指出了何绍基对曾熙早期书法的影响〔1〕。笔者曾撰文梳理了曾熙对何

    中国书画 2022年4期2022-05-09

  • 写意流行风气的反思
    ,突出发展强化了大篆写意传统。如取法商周大篆,草化一类《散氏盘》以及《石鼓文》《侯马盟书》、秦、楚等全面体现出当代篆书的主体审美精神,求写意和笔法的自由书写,这可以说是当代篆书最具创造性和书史价值的一个方面,它传承于古代先贤,但又不同于纯粹古法,而具有了时代性和主体性审美价值追寻。如当代大篆创作,在笔法上便追求笔法的质感和线条的苍浑毛涩,追求书写性与写意性。这与清代吴大澂等的大篆创作便拉开了很大距离,而体现出时代审美特征。放入云山归画图 品题风月到诗篇当代

    中国周刊 2022年1期2022-04-08

  • 汉字七体
    期,甲骨文演变为大篆大篆有线条化和规范化的特点,简练生动,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去繁就简,改为小篆。这一改变简化形体,进一步完善了文字的线条化和规范化,使之成为整齐、和谐、美观的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对线条的要求很高,书写很不方便,于是又产生了隶书。隶书为扁方形,形体向两边撑开。到汉代,隶书更加成熟了,使得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出草书,先为章草,后为今草,至唐朝有了抒

    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 2021年8期2021-07-09

  • 笔力遒劲 气势宏放
    成果,特别是他的大篆和篆刻艺术,尤其为书法篆刻界所称道。中国文字及书法艺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陶文,陶文兼具文字和符号及记号的功能。考古发现,在商代较成熟的文字已经出现。殷商甲骨文是系统的文字,书写者和契刻者都经过严格的训练。甲骨片的不规整特点,要求契刻者在契刻时进行布局和整体安排,加之契刻的坚硬特点,形成甲骨文独特的审美效果。商周时期的金文,是先书写在模具上,然后和器具一起铸成,这样比直接契刻更加自由,书写特质和特点得到加强。所以我个人认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9期2020-12-23

  • 从王国维对《史籀篇》的几个观点再议
    :“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许慎后于班固,其说多承班志,故《说文序》说:“及宣王太史籀箸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班固和许慎只说周宣王时期太史所作大篆十五篇,据此,可以肯定,大篆十五篇时间为周宣王时期所作,作者是史官,具体太史为谁,并未说出名字,并十五篇之字数和篇章也未过多的阐述,然而上述文献中的“史籀”到底为谁?应当做何解释?一直困扰学术界,至民国时期古文字学家王国维有《史籀篇疏证》《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关于《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9期2020-12-08

  • 《说文解字》古文“省”考析
    义:一是特指史籀大篆之前身,二是泛指秦隶以上之诸种文字。《说文叙》云: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许慎认为汉字经历了三次变异:由古文至大篆——文字异形——由大篆至小篆。古文为最古之字体,特指史籀大篆之前身。隶书亦产生于秦,由小篆至隶书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

    殷都学刊 2020年3期2020-11-16

  • 穆如轩书法点评
    金国石德显书友的大篆作品写得凝重朴厚,偶尔有枯笔穿插其间,亦得虚实相生之趣。大篆与小篆相比,用笔较为自由,尤其字形结构大小随机,一任变化,整体章法却浑然一体,故深受篆书爱好者的喜爱。此作基本达到大篆书写的技法要求,只不过作者在追求凝重古厚的同时,忽略了用笔婉转通畅的要求,点画尤其是转折处比较生硬,故难以洒脱。孙过庭所云“篆尚婉而通”,不只针对小篆,大篆也同样适用。望作者今后留意。湖南省湘潭市老年大学 陈向群陈向群书友的行书作品整体感较好,书写不温不火,用笔

    老年教育 2020年7期2020-07-13

  • 杨涛大篆创作蠡评
    《六体千字文》,大篆部分臆造的为多,而缺乏基本文字学依据和支撑。包括八大、傅山的篆书创作都带有猎奇成分,而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文字学支撑。至清乾嘉金石考据学大兴,金石学、文字学、训诂文献学研究得到强化,出现一批研究《说文》及古文字学的著名学者,如钱大昕、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吴大澂、孙怡让等。这种篆书创作混乱局面才逐渐扭转过来,并受到嘉惠。文字学与篆书创作由此开始紧密结合起来。当代篆书创作便是直接承续清代及近现代篆书学术与创作传统,在用篆配篆上能够遵循文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年2期2020-05-19

  • 篆书、隶书赏析
    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统称,通常指大篆和小篆。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大篆指先秦时期的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统一后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较大篆容易书写。隶书赏析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本期教学视频

    娃娃乐园·综合智能 2020年3期2020-05-11

  • 杨涛大篆创作蠡评
    《六体千字文》,大篆部分臆造的为多,而缺乏基本文字学依据和支撑。包括八大、傅山的篆书创作都带有猎奇成分,而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文字学支撑。至清乾嘉金石考据学大兴,金石学、文字学、训诂文献学研究得到强化,出现一批研究《说文》及古文字学的著名学者,如钱大昕、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吴大澂、孙怡让等。这种篆书创作混乱局面才逐渐扭转过来,并受到嘉惠。文字学与篆书创作由此开始紧密结合起来。当代篆书创作便是直接承续清代及近现代篆书学术与创作传统,在用篆配篆上能够遵循文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0年2期2020-04-27

  • 清代民国大篆笔法的时序性演进
    思自己,至此民国大篆才成功的走向成熟。关键词:清代   大篆   笔法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2-0023-03清代碑学兴起,为书法家的学习提供了大开眼界的机会。从清代开始就有书家学习大篆,但直到民国才使大篆走向成熟,发展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百花齐放的场景。其经历了从用帖学笔法写大篆、借鉴小篆笔法写大篆、用振颤的笔法表现大篆的金

    艺术评鉴 2020年2期2020-03-23

  • 穿越时空:毕加索与金文篆籀
    六国的文字都叫作大篆。一幅幅立体主义的绘画与一篇篇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看似毫不相关,其实暗藏着许多动人的相似之处。观察《公牛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毕加索绞尽脑汁的思维过程,这是对于牛的外形的高度凝练和概括的变化步骤。从一开始巨细无遗地刻画:公牛略微呆滞的眼神、粗糙的皮毛、健硕的肌肉,再到后来公牛身上的这些细节逐渐减少,但是它依旧是一头健硕的公牛,本质并无改变。反之,如果我们从公牛的身上去掉一些东西,让它变得不再像牛了,那正能说明这才是关键的一笔,到最后,这张

    艺术家 2019年8期2019-12-16

  • 张金武·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欣赏】
    画函授大学,研修大篆金文,石鼓文,北碑及书史,书论,书法美学。将大篆金文笔法,北碑笔法融入到作品中去,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因而作品气势恢宏,遒迈旷雄,书韵流畅,天真纵逸,笔法固淡,朴拙离古,笔力内蓄,圆劲苍老,似铜锈铁骨,如阵云摧城,能入木三分。1992年始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国际书法大展,且到日本巡展,部分作品获奖并被收藏,并入《当代书画家作品精选》《中国青年书画家作品選》《神州艺萃》等大型书籍。

    南风·中旬 2019年11期2019-09-10

  • 大篆文化传承人窦德盛
    :“窦先生的一幅大篆书法吸引了我,透过作品可见作者不凡的书法功力,以及对大篆独具匠心的理解和诠释。”窦德盛的作品甫一展出,即轰动京城业界,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机构收藏。彼时,他54岁。1949年,窦德盛出生于陕西咸阳。这位共和国的同龄人,在“千年古都”的文化浸淫下,幼时即注目秦诏版,手摩心追。待年纪稍长,又钟情于石鼓文,深悟“铁线”“玉箸”之精妙。西安美院求学时,他开始系统研习书画理论,尤其对大篆用功最勤。之后,

    善天下 2019年3期2019-08-17

  • 独辟蹊径 复归平正
    擅篆书,尤钟情于大篆,真、行、草、隶五体皆备。早年习小篆,稍后转攻大篆,吸纳甲骨、鼎盘、铭文,各体风范,至方笔大篆运用娴熟,形成个人独特面目。行草上追二王、怀素,下学文徵明、董其昌,并受林散之的影响。近来又研习简帛书与隶书,使隶简新作呈现出具有篆书意味的独特面目。他间或泼墨,偶作花鸟,趣味生动,在深厚的线条和笔墨功底之下清逸而出,别有一番风味。二包俊宜小篆,多涉猎李斯、李阳冰、吴大潋、杨沂孙等,大篆则对《散氏盘》《大盂鼎》《毛公鼎》《墙盘》《虢季子白盘》《

    书画艺术 2019年2期2019-07-30

  • 寂寞中的夕阳美景 ——记霍邱老年大学学员朱世平
    ,五体皆通,尤精大篆。在霍邱书坛,提到朱世平的大篆,几乎无人不晓。他的大篆,遍临甲骨文与《大盂鼎》《毛公鼎》《石鼓文》《峄山碑》及清篆诸家,熔古铸今,博采众长,自成一体。他的作品,用笔沉稳,结字端正,章法严整,字如其人。朱世平把书法当作一门学问,边临写、边创作、边研究,终于编写成《诗词文联篆书集锦》一书。苦心人天不负,他的大篆作品除参加省市县的展赛,还在全国性书展中获金奖(含一等奖)12次、银奖(含二等奖)8次、铜奖和优秀奖多次。2017年,市老年书画研究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9年4期2019-04-27

  • 吉金丛谈·史颂簋
    。西周晚期,金文大篆已经成熟,象征礼乐文化秩序之美的“篆引”形式成为正体书法的主流。篆,指字形结构的图案化特征;引,指粗细匀一的线条。“篆引”字形线条的排列组合有等长、等曲、等距、左右对称、体势匀齐等明确的秩序感,后世换言为法度。需要说明的是,此时金文大篆的成熟,尚未程式化,秩序之中既有整饬,也有生动,正而能奇,华中寓朴,与由秦人传承摹写的《史籀篇》大篆字书那种“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规旋矩折之意多”的风格大相异趣。对比《说文解字》所收籀文大篆即可明了。史颂簋

    艺术品 2019年1期2019-03-27

  •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我,他所学主要是大篆。我很奇怪,大篆和小篆都是篆体,刻个名字还需要有那么多不同吗?我们知道,学习篆刻艺术必然与篆体字相关联。而篆体字从时代算起可以分为大篆和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统一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李斯自己就是一位著名的小篆名家,他有经典名作《泰山刻石》传世。而大篆是先于秦的,是商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大篆亦指籀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由此看来,从历史的角度看,小篆之后字体规范统一,但是变化比较小。而大篆时间更早,更富于变化。实

    名家名作 2019年11期2019-02-03

  • 书法技法讲坛—篆书技法45例(九)
    是婉转流畅。无论大篆、小篆,都是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特别是曲线的展示,既使篆书的造型显得较为圆转,又使线条富有流动的韵律感,在直曲相宜、圆转适度的情况下体现一种弹力。所以,篆书的线条要讲求婉转灵动、流畅而富有弹性之力度美。在处理线条的直曲度时,其弯曲度要圆转自然而不能生硬僵直。特别是在由弯曲度很大的圆弧线转向直线时过渡要自然,弧度呈渐变之势而不能有明显的犹如折断之痕迹,否则线条就显得不通畅。在向不同方向弯曲变化时也要自然,做到浑化无迹、灵动多姿,使整体结构

    书画世界 2018年10期2018-11-30

  • 书法技法讲坛—篆书技法45例(八)
    显得更加修长。在大篆中,大多也是纵横成行的,但一般是左右字距略大于上下字距。在不同的碑帖中,字距的疏密度稍有不同。因而有的显得茂密一些,如《毛公鼎》;有的则显得特别疏朗,如《虢季子白盘》。在今天的篆书创作章法排列中,总体来说篆书都要强调纵横排列匀整,左右稍密,上下较疏。(图22-1至图22-5)图22-1 毛公鼎(局部)图22-2 虢季子白盘(局部)图22-3 大盂鼎(局部)图22-4 静簋(局部)图22-5 峄山碑(局部)图23-1 萧蜕篆书作品图23-

    书画世界 2018年9期2018-10-29

  • 大篆:传统书法之“母本”
    现。但追宗溯源,大篆从邈远幽暗年代名世,在书法后期漫长演变进程中,有着极强的“母本”意义。开启“质以代兴,妍因俗易”的美学传统文字起源,历来众说纷纭。《说文解字》认为:“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所以,就文字本身产生而言,取象而能表意,才能进入社会审美系统。大篆,是一种与甲骨文共生的文字,两者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情趣都已具备,才可称为文字之滥觞。大篆多熔铸于青铜器皿底部和周边,对先祖祭祀、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重要活动

    人民周刊 2018年11期2018-09-14

  • 吉金夜话(六)·师簋
    丛文俊夷王之世,大篆已近成熟,楷式规范亦早已深入人心,“篆引”风气日渐浓郁。当此之际,能有不甚入时、不甚规范的作品,实出意外,故多留心,兴至而临之。初观此铭尚存拙意,如出规范之外,又似在规范之中,颇不易把握分寸。依理,铭文记叙周王在太室册命师承其祖、父职司,继任小辅兼理鼓人、钟师,并有赏赐,云云,本属于王室作器,何以会有这种滞后现象?临《师簋》 62cm×62cm通临《虢季子白盘》整体合理的解释是彼时的书体演进与文字规范,尚处于自发状态,国家并没有在正字、

    艺术品 2018年6期2018-07-26

  • 大篆:传统书法之“母本”
    现。但追宗溯源,大篆从邈远幽暗年代名世,在书法后期漫长演变进程中,有着极强的“母本”意义。开启“质以代兴,妍因俗易”的美学传统文字起源,历来众说纷纭。《说文解字》认为:“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所以,就文字本身产生而言,取象而能表意,才能进入社会审美系统。大篆,是一种与甲骨文共生的文字,两者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情趣都已具备,才可称为文字之滥觞。大篆多熔铸于青铜器皿底部和周边,对先祖祭祀、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重要活动

    人民周刊 2018年12期2018-07-18

  • 刘自椟大篆字法来源初探
    的篆书大家,犹以大篆著称。其通过多种合乎情理又别出心裁的结字、造字方式,将均衡稳定的小篆与旁逸斜出的大篆巧妙融合,既保证了大篆的基本韵味,又将繁难的大篆变得容易辨识,对中国当代大篆创作影响巨大,被日本《知远》杂志评为“当代篆书第一”。【关键词】刘自椟;大篆;字法篆书是汉字中最古老的字体,它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字、小篆等。广义上又将秦以前的篆书称为大篆,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篆书称为小篆。从夏商周三代至秦王朝,篆书一直处于文字的统治地位,秦汉以后

    丝路视野 2018年2期2018-05-14

  • 书法技法讲坛——篆书技法45例(二)
    粗细均匀一致。而大篆的线条往往形如“纺锤”,中段饱满厚重,苍劲老辣,而首尾则在圆形的前提下稍显细而尖。犹如“毛线签”一样,虽细略尖,但仍然是圆的,而不会扎手。这就是大篆线条最显著的特征——寓尖于圆。书写时与小篆一样,仍然必须逆锋起笔,回锋收笔。但是在逆锋时,用笔更加轻巧,在回锋时可以稍圆一些,也可以几乎是原路折回,使向右(或向下)的笔画完全重合在向左(或向上)的行笔路线上。由于有了这个逆锋回收的过程,加之纸张对墨的浸润,其笔画两端自然就会是圆的。但较之于中

    书画世界 2018年3期2018-05-14

  • 书法技法讲坛——篆书技法45例(七)
    头重脚轻之感。在大篆中,则无论形体的大小还是笔画的疏密长短方面,都遵循一种“头重脚轻”的结体原则。比如在金文《毛公鼎》和《散氏盘》中,一些本来应该上下对称的字形,在结体的处理上却形成明显的上大下小、头重脚轻之感。如“东、木、莫、墩”等字,都是上部笔画长,下部短;上部笔画更开张,而下部笔画较短促,形成如大头娃娃一样,头大较小、手长脚短的形态。这种形态使其富有稚拙之感,有生趣,更显得活泼多姿、憨态十足。书写时,要大胆地将上部笔画写得长而开张一些,两边的笔画向中

    书画世界 2018年8期2018-05-14

  • 大篆的临摹与创作
    令狐雅艺摘 要:大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篆是指秦统一六国之后全国统一的文字--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也成钟鼎文)、籀文、石鼓文,也有人将甲骨文也划在大篆的范围内;狭义的大篆则指的是籀文一种,由于小篆是以此为简化,因此古文记载的大篆通常指籀文。大篆,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篆书作为最早的书体,它的笔法比其他书体简单,结字富有装饰性。本文结合笔者平时的临创经验,简单分析大篆的临摹与创作。关键词:大篆

    世界家苑 2018年1期2018-04-27

  • “小篆”名称来源浅析
    皇统六国后,在其大篆基础上统一简化而来。何谓“字体”? “体”就是外形、容姿。“字体”就是字的外在形式特征,就是字的风格。然而,字体名称并不全都是来源于字的风格。甲骨文、金文的名称来源是根据他们的书写材料。草书、行书和楷书则是得名与他们的书写风格。那么“小篆”是如何得名的呢?篆书在今天的理解中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故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0期2017-11-24

  • 名家集评
    协会主席杨涛曾以大篆作品获得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提名。他的作品以大篆和隶书为主,确实让人心动。他的篆书洒脱鲜活,意气风发,充满张力,又不失浑厚、苍润,书卷气很浓,很是难得,大有发展前途。王学峰| 河南省南阳市书协副主席杨涛的金文用笔欹侧得势,使规整的金文变得摇曳多姿。谢吉昌|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杨涛先生的篆书笔画浑厚朴茂,结构方圆相辅,布局严谨。冯光永|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杨涛先生擅长大篆和隶书,其篆书具有一种雄强浑厚之气,其隶书则在吸收汉碑神韵

    书画世界 2017年7期2017-09-15

  • 笔力遒劲 气势宏放—韩天雍书法创作特征
    成果,特别是他的大篆和篆刻艺术,尤其为书法篆刻界所称道。中国文字及书法艺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的陶文,陶文兼具文字和符号及记号的功能。根据考古发现,在商代已经具有成熟的文字,殷商甲骨文是系统的文字,书写者和契刻者都经过严格的训练。由于甲骨片的不规整特点,要求契刻者在契刻时进行布局和整体安排,加之契刻的坚硬特点,形成甲骨文独特的审美效果。商周时期的金文,是先书写在范式上,然后和器具一起铸成,这样比直接契刻更加自由,书写特质和特点得到加强。所以我个

    艺术品 2017年2期2017-03-28

  • 文以载道——大篆的艺术美
    武杨荣摘 要:大篆由商代至西周,其风格逐步转换,原有的神的理念也逐渐黯淡。它从礼乐文化繁缛的纹饰到自形的图案化;从农业生活的秩序感到“篆引”的规范;从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到线条的均匀化一,都与西周文化、政治、社会制度息息相关,影响着它逐渐向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书法的审美意义亦得以升华。关键词:大篆;文明;艺术美;书法中图分类号:J2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253-01殷王朝以河南安阳一带为中心,占有黄河下游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2期2017-03-18

  • 笔下流清韵
    椽大笔在宣纸上以大篆书写古诗词时,我流露的是惊讶的神情。因为在我想象中,那些能写大篆的人,虽说不是力能扛鼎,但至少也要有健壮的体魄。而眼前这位江南女子,娇小、羸弱、文静,又如何书写篆字呢?然而,观朱健书写大篆,又从心底发出赞叹,她笔下的大篆,结体端庄,风格质朴,起笔收笔都以藏锋,笔势圆融,笔笔中锋,笔在纸上能走得稳、留得住,用笔收放自如,所书大篆古朴厚重,以臻上乘。第153页至157页均为朱健作品可以将篆字写到如此份上,绝非一日之功。朱健十几岁开始练习大篆

    大观(书画家) 2016年6期2016-06-06

  • 汉字的演变
    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汉字发展到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只有少数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16年2期2016-05-27

  • 包俊宜书法综评
    得溉其风,遂转习大篆,终以此享誉一方。我与俊宜,交谊凡四十年,其谊介乎师友间。初识时,彼风华少俊,而我甫逾不惑,因筹办书法学校,而得识嗜书才俊,时在1981年。——著名学者姜澄清书非写字,观书非识字,书法为“两棲文化”,兼艺术与实用于一身,功力不深,秉赋浅下者,只能趑趄于低处,书法之难恰在形简意深。能在狭小的舞台上悠然舒袖者,乃可称“家”。——著名学者姜澄清由此可知,俊宜学书的经历,可谓守典不二。他不旁骛彷徨,尤其在近四十年间,百“花”齐放,众说纷纭,皆不

    藏天下 2016年1期2016-03-16

  • “2015秋季·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走进青州王友谊作品欣赏
    谊留存至今的先秦大篆,汉代又称“籀文”,主要是指西周、春秋至战国初年的钟鼎文字与少量秦人石刻文字,见于《说文》一书所存的籀文,字量很少。用大篆书写《四书》,现有大篆资料篆字不足是主要障碍。必须下大力气,费很多心思,力争做到合理借字用字。业师欧阳中石曾多次叮咛在用字上“不可出硬伤”,就是就这个问题对我的鞭策,面对这种现实,我只能在资料上做足工夫。广泛置备上自商周甲骨文字、钟鼎文字、下至战国秦汉的陶石文字、古玺泉货文字、简牍缣帛文字等出土资料以及基于这些资料编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5年9期2015-12-07

  • 清心素毫挥古意,阔斧大刀刻新篇
    穿插的方法对四个大篆字进行结构重组、变形夸张,形成层次丰富、参差变化而立体感很强的一个组合,“能”字的两个“匕”取横势,突破边框的控制,富有冲击力。阴刻的落款小字、下边的留白以及“能”字的右伸,与中间密集叠加又形成了强烈虚实对比和空间节奏。再施以蓝色为底子,强调“静”的意境,并以湖蓝提亮,由“静”生“悟”,使人产生浪漫的联想,富于艺术感,可谓匠心巧运。正因为刻字的需要,这一两年马艺伦又开始学习金文与甲骨文,以“篆”养“刻”。没有深厚的大篆功底,刻字就是无源

    红豆 2015年8期2015-08-05

  • “2015春季—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王友谊作品选登
    馆收藏。出版有《大篆基础入门》《联语书法·篆书卷》《篆书基础教程》《篆书实用章法》《篆书字帖》,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材《篆书》以及《当代书法家精品集—王友谊卷》《王友谊书法作品精选》《大匠之门·王友谊书法作品集》《中国最具学术与市场潜力书法八家·王友谊卷》《大家之行》等。2007年至2010年,利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学经典《四书·王友谊大篆写本》的创作,并由中国线装书局正式出版发行,全书4函24册,计六万七千余字。同年,还出版了《说文解字叙·王友谊篆书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5年6期2015-07-06

  • 汉字娃娃成长记
    就换。我现在叫“大篆(zhuàn)”了。以前那些粗的粗、细的细的线条都不见了,我现在呀,匀称多了。“大篆”来了,“小篆”还会远吗?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后,又统一了文字——所有人都必须用小篆。哈哈,我出名啦!想要签名吗?赶快呀,趁我还没改名字。从这时开始,我就越来越像大家熟悉的样子啦。音乐声在哪里?看我秀起来!直到今天,我都还在不停地成长。想成为我的朋友吗?我们已经是朋友啦!当你读书和写字的时候,就是在和我说话呢!

    红领巾·萌芽 2015年5期2015-06-16

  • 45张洒金纸
    字,比如甲古文、大篆小篆。那天,他忽然说:“我们玩个游戏吧?你背出一首诗或者词,然后我用大篆写下来,看我是不是完全地掌握了这种写法。”她嘻嘻哈哈地给他出题,看他拿着小狼毫毛笔,异常认真地在洒金的宣纸上书写着一个个姿态各异的字,虽然她一个字都看不懂,但还是很欢快地说:“写得真好!”此后,他经常叫她背诵一些名句,他来撰写。每次看到他手中的笔毫在宣纸上面缓缓地移动,她就忍不住要落泪,那些玄妙的笔墨线条,左突右拐地仿佛把她的心也绞紧了。秋天来了,白色的花瓣从马路两

    女士 2015年8期2015-05-30

  • 秦“书同文”传统与中国早期书体嬗变考论
    籀篇》整理与秦文大篆规范化重塑自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史籀篇序录》、《史籀篇疏证序》及《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提出“古文、籀文者乃战国时东西二土文字之异名”、“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的观点以来①,秦文字“始终以《史籀篇》字书为基础,保证了周秦文字稳定、连续的发展”[2]318,这种观点已成不刊之论。《史籀篇》是西周末年对全国通用文字进行系统整理的成果,是自“仓颉作书”以来,历史文献上第二次记载的系统化的文字整理与规范。这次“书同文”由周宣王主导发起,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04-02

  • 心系翰墨一片丹 情牵大篆写芬芳
    地把余年献给金文大篆书法,传承下去,尽点微力,由衷高兴。 ——丁伯奎题记中的话,说得朴素而有力。我们知道,对艺术的追求永远无止境,所有的艺术家就应该像丁老这样,始终能淡然执着地把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化为案头上的勤奋,以一颗平和之心浸淫其中而怡然自得。至于名和利,就交给世人吧。说这话的正是著名大篆书法家丁伯奎。丁伯奎,汉族,1944年出生,湖南常德人。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书法家,篆刻艺术家。196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73年调入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5年1期2015-01-29

  • 词语札记二则
    2期):“籀文为大篆的典范,故也代指所有的大篆文字,包括夏商周三代陶器、甲骨、钟鼎、玉石等载体上的一切古文字。”依此观点,甲骨文、金文都是籀文。这个说法显然是很不妥当的,不管从习惯上还是从“籀”字语源上看,这样讲都是不合适的。稍有文字学常识者即可知道,我国的古文字字体按其载体及结构特点大体分为以下几种: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或者细致一点划分为:甲骨文、金文、籀文、古文、篆文。以籀文兼指甲骨文、金文则令人感到匪夷所思。《说文解字》:“籀,读书也”。段玉裁

    创新科技 2013年2期2013-12-27

  • 图 说书法(十四)
    程,完成了书体向大篆变化的第一次革命(甲骨文和金文都可统称为大篆,小篆是经过秦代统一文字后的书体)。由于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盛行,因而金文大篆成为主流,形成了西周金文的辉煌,但就此而言,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本期选印两件商代青铜器铭文,读者可以比较其后刊登的西周时期金文的不同和变化。图一商代“宰甫卣”铭文。(山东菏泽地区文展馆藏)图二商代“四祀 其卣”铭文。(北京故宫博物馆藏)这两件青铜器铭文笔画首尾尖锐,中间肥厚,体势深峻庄重。线条的质感饱满而丰腴,而且更多的

    视野 2013年23期2013-10-22

  • 从一道高考题看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1,甲骨文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19世纪末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主要特点:(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09年10期2009-11-30

  • 试论小篆产生的基础
    篆与籀文、小篆与大篆、籀文与大篆等方面的关系出发,对小篆的形成作出一个较客观的评价。[关键词] 小篆 李斯 籀文 大篆小篆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秦人在使用文字过程中经过加工、改造,逐渐形成的一种字体,那么这种字体的渊源何在,它得以产生的基础是什么,本文拟就这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李斯等人对小篆生成的贡献关于小篆的产生,我们可资参考的文献资料很有限,而且都不是很详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仓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

    现代语文 2006年5期2006-07-27

  • 刀笔·史书
    应劭注“史书”指大篆。清钱大昕指出,汉代公文通行隶书,不是大篆。其实,善史书不一定非当时通行字体不可。汉魏史籍中,谓某人“善史书”者不鲜,会写篆字可能是当时值得称道的一种材艺。今天人会写篆字也还算得上一种材艺哩。史的另一引申义指文才、文风。《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韩非子·说难》:“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可证。想一想,“刀笔”本无贬义,后来转指曲笔,“史案”专指文字狱;“史笔”本指直笔,“善史书”本当指春秋笔、董狐笔,后来转

    读书 1995年8期1995-07-15

  • 什么是篆书
    ___篆书一般分大篆和小篆两类。在文字学著作中,大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指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其他古代字体;狭义的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大篆一般以籀文、石鼓文为代表。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发布了“书同文字”的命令。当时官书浩繁,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秦始皇一天要看一百二十斤竹木简写成的官文,而且有许多字各诸侯国各有不同写法,统一文字势在必行。小篆就是以大篆(秦文)为标准,废除六国文字中不同秦国的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3年7期1983-01-01

  • 六体千字文
    孟頫书写的。他将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六种不同的字体组合在一起,取得了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大篆泛指战国末期到西汉早期流行的文字。小篆是秦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始于秦代,盛于汉代,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章草,一说曾专为奏章用而得名,一说因是汉章帝创造而得名。楷书形体方正,笔划平直,可作楷模,故名。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赵孟頫书写的每种字体均整齐匀称,明快清晰,体现出他很高的书法造诣。《六体千字文》是一本我们今天辨识古代字体、学习书法较理想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3年8期198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