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大篆教学的实施

2022-11-21 18:49王明茗
江苏教育 2022年45期
关键词:篆书金文字体

王明茗

书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江苏省对书法教育越来越重视,各中小学包括南京的中小学都开设了专门的书法课。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对书法课的要求不同,开设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不同学校同一学段开设的内容也不同。本文拟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浅谈高中大篆教学具体实施情况和思考。

一、高中阶段开展篆书教学的必要性

笔者在决定给高一学生开设篆书常识专题课之前,反复思考了是否有这个必要,学生是否需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笔者觉得给学生开设这个课程是有必要的。

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013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为:(1)巩固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书法学习成果,继续用毛笔临摹经典碑帖;(2)结合语文、历史、美术、艺术等相关学科的学习,认识中国书法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提升文化修养;(3)可以通过书法选修课深入学习,发展特长。《纲要》对小学5~6 年级学生的要求是:通过欣赏经典碑帖,初识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了解字体的大致演变过程,初步感受不同字体的美。在高中给学生系统讲述篆书知识,是高中阶段书法教学应有的目标和内容,也是对小学5~6 年级目标的进一步补充和深化。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篆书艺术,从中汲取艺术营养,从而加强学生对篆书学习的重视,也是对篆书这一古老字体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2.遵循书法自身发展规律

书法五体中,隶、楷、行、草皆以篆体为祖,那么这些书体中必然携带着篆书“基因”,就如傅山所说,“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应对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概念有基本的认识,对它们的影响有一些领悟,对中国书法的源头及其流变有一定的了解,对书法的认识逐步形成系统。另外,篆书作为各种书体的源头,形成了书法艺术的审美原则。米芾说,“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个自足”,他认为篆书最具有书法的自然之美。可见,中国书法崇尚的宽展圆厚、正大气象,篆书最先立下了标杆。

3.学生对篆书认识匮乏的现状

笔者从事书法专业教学五年,通过对每一届高一学生的教授发现,学生对篆书这一古老又极具中国传统特征书体的认识很陌生。笔者做了一个调研:给所任教的每一届学生展示五种书体,学生很容易就辨别出楷、隶、行、草书,而对篆书,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老师,这是甲骨文。”篆书作为书法五种字体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应该让学生对其有基本的了解。另外,篆书是五种书体中离我们最久远的字体,学生对其欣赏和理解起来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对篆书的学习很有必要。

4.为学习篆刻打下坚实的文字基础

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起来制作印章的艺术。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它的表现有一个基础,就是入印文字,而入印文字主要以篆书为主。这也就是说,如果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篆刻教学,学生必须先认识、了解篆书。

二、高中大篆教学实施过程

笔者将篆书专题分为两条主线:第一条是大篆,第二条是小篆。本次讲述的为大篆。笔者以自己所教学生大篆课程为例,以案例的形式陈述。

由于篆书距今太过久远,课程如何切入并使学生立刻产生兴趣是一个难题。笔者选取了前几年比较火的一部电视剧《琅琊榜》的一些剧照为切入点。课程开始,首先展现给学生的是这部剧的明星剧照。另外,笔者考察过此剧中出现的有关书法的元素选材(如以竹简为主的文字载体等)都相对考究,基本符合书法常识标准。最重要的是,虽然本剧的历史背景是虚拟的,但剧里选用了篆书作为主要呈现文字,这正好契合本课程的主题。笔者把剧中出现的篆书字体巧妙地过渡到接下来要讲的主题:甲骨文、金文等几种因选用不同材质而表现出不同风格特征的大篆。

有的学生会把甲骨文等同于篆书,但实际上,甲骨文仅是篆书中大篆的一种形式,有其自身的独特风格。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是秦以前文字的统称,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文以及简帛、陶器、玺印、货币上的文字;小篆主要指秦代使用的文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唐代的篆书、清代的篆书也被称为小篆。因为笔者教学的对象是高中生,而非高校书法专业的学生,所以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并掌握篆书的基本规律。基于此目标,笔者选取了甲骨文和金文这两种字体向学生讲述大篆的特征。

甲骨文的存在与当时祭祀这一重要的活动分不开。在祭祀活动中,占卜师会在龟壳或兽骨上钻出若干个小孔,然后将钻有孔的龟壳或兽骨放在火上灼烧或烤,当受热达到一定温度时,会产生龟裂,上面出现裂纹,这种裂纹叫作“卜兆”。“卜兆”是人们据以推断卜问事情吉凶的依据,占卜师通过裂纹的走向来占卜未知之事,占卜的内容会刻在龟壳上,成为卜辞。笔者在此环节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讲授,这种直观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给学生还原甲骨文出现的过程。然后笔者给学生下发准备好的石头和刻刀,在笔者不提任何要求的情况下,让他们用刻刀在石头上随性刻出“口”字。这一番实际操作后,学生很快便总结出甲骨文用笔上的基本特点: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其笔画粗细也多均匀;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体感,笔画与笔画搭接处多方折。

金文的载体是钟鼎,笔者通过向学生展示若干鼎的图片,如《毛公鼎》,让学生猜测文字会出现在什么地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回答各种答案后揭晓谜底:文字大多出现在鼎的内部;同时引导他们注意到一个现象:金文中出现了块状的笔画;继而引发他们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笔画?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向学生讲解文字铸在鼎内的步骤。在学生了解整个过程后,笔者给学生下发木块、刻刀和橡皮泥,要求学生在木块上同样刻出突出的“口”字,并将其压在橡皮泥上。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何金文中会有块状笔画的存在,且笔画相对甲骨文都较粗。最后笔者带领学生总结出金文的用笔特征:笔画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随后,笔者给学生展示一张图片,这张图片是一个小朋友画的,画面很简单:下面是“水”,水里有“鱼”;中间部分是两座“山”,山上有“木”和“人”在走路;最上端是“云”,“车”在远方行驶。简简单单的一幅画,但里面每一处都代表了一个字,笔者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图中都有哪些字?学生对这一环节很感兴趣,讨论氛围很热烈。通过这幅画,学生归纳出大篆在结构上最基本的特点:象形。笔者展示出十二生肖的甲骨文写法,并顺势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趣味作业:将家庭成员的属相都写在一张纸上,并制作成卡片送给爸爸妈妈。在完成这个作业时,学生会对字如何在纸上排列进行思考,从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笔者又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评价。

篆书是最古老的字体,而大篆更是书法的起源,它代表了书法艺术最初的形态,也代表了华夏文明的开端。让学生了解大篆的艺术美,不仅有助于他们系统地认识书法,还可以带领他们发现文字的原始美,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学生在欣赏我国古老文字美的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信,以身为华夏儿女而感到自豪。

猜你喜欢
篆书金文字体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语法填空专练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
枯燥的Times New Roman字体有了新花样
论两汉碑额篆书对邓石如篆书风格形成的影响
组合字体
字体安装步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