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渔
今天拿了一份很特别的简历,一位著名的篆刻家。他的名字叫孔祥宇,头衔很多。孔祥宇的作品曾多次入展国家级展览,并且获得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他是当代书法篆刻界出类拔萃的后起之秀。
孔祥宇自小就对篆刻艺术感兴趣,很早就喜欢上那把篆刻的小刀了。按照孔祥宇自己的话,刚开始只是感兴趣,刻得多了不觉中就走入了这个行当。但是真正开始专业篆刻还是在大学之后。这一点正常,任何一种追求从认识到领悟真谛总有一个过程,这也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所在。对于篆刻来说,没有人敢说从第一刀刻痕开始便注定了此生就一定会与金石为伴。坚持一项事业不仅需要兴趣,还要有一定的定力才行。
孔祥宇是当代青年篆刻家。他告诉我,他所学主要是大篆。我很奇怪,大篆和小篆都是篆体,刻个名字还需要有那么多不同吗?我们知道,学习篆刻艺术必然与篆体字相关联。而篆体字从时代算起可以分为大篆和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统一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李斯自己就是一位著名的小篆名家,他有经典名作《泰山刻石》传世。而大篆是先于秦的,是商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大篆亦指籀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由此看来,从历史的角度看,小篆之后字体规范统一,但是变化比较小。而大篆时间更早,更富于变化。实际上,文字承载的是人类的历史、文化及地理等诸多方面的信息。所以孔祥宇学大篆应该是有其充足的理由的,这样他的作品才可能更加畅快淋漓、更具有古朴韵味。这也是一个优秀的篆刻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如果不是这样会有什么结果呢?譬如楷书,你写宋体字很规范,很统一,但那是印刷体,因为没有变化不能成为上好的作品,只能算是写字。这个浅显的道理很多人都明白。刻字也是一样,但是机器刻字能和篆刻家刻字一样吗?观孔祥宇的大篆作品,沧桑、古朴,似有春秋笔墨,又有战国风云,他是深深懂得这一点的。
孔祥宇说关于篆刻,他是师从安多民先生的。安多民是西泠印社的社员,其肖形印、文字印堪称天下奇绝,直追秦汉,别开生面。名师出高徒,此言不虚。孔祥宇学篆刻更注重刀法、字法及章法的结合与统一。他在研习篆刻技艺的同时,深入研究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外在表达。这不仅是传承而且还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在里面。此外,他还结合当代篆刻的创作现状,全面理解和解释篆刻要领,常把自己所悟所得与志同道合者分享,彰显艺术家的博大胸怀。
我在与孔祥宇交流时发现,他对金石拓片有很高的热情。我们知道拓片技艺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技艺,它的发展历史就是民族传统技艺生动的创新史。伴随着金石学的发展,传拓艺术已经成为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经典。传拓的标准是清晰地反映器物铭文、纹饰及外在视觉效果。在此标准的范畴中,拓本墨色叠加的层次感、水墨交融所形成的艺术韵味是拓本雅俗的重要指标。上乘的拓片要求墨色黑而不闷、厚而不滞、淡而不薄、浅而不浮、湿而不晕、干而不燥。孔祥宇特别给我介绍了“全形拓”。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关于拓片的细节,在此之前我只知道拓片,至于其具体分类知之很少。按照我们普通人理解,拓片不就是用一张白纸把刻字给拓下来吗?还有什么讲究?实际上并非如此。而孔祥宇介绍的全形拓是在纸质平面上通过传拓技术呈现器物的立体形态,是古代金石传拓技艺中表现力最丰富、技法最复杂的一种传拓形式。看来中华文明真是博大精深,金石学亦然!
孔祥宇于金石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清代金石学兴盛,所以青铜鼎彝研究蔚然成风,金石器物的传拓也日渐成为一门重要的技艺与学问。因书法篆刻艺术而注意书外之功,以求得学养的丰富,金石学无疑为最相近的学科。古人有所谓“印外求印”的方法,也是此思想。将金石传拓与书法、篆刻以及绘画艺术相结合,进一步糅合了诸艺之长,学术内容、艺术内涵更为丰富。
关于书法,我非常关注。我认为好的书法基础是书法领域内其他各个分门别枝的基础,即基础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习书的态度就不可能精于书法领域里的任何一样专门技艺。书法之于篆刻、之于金石、之于中国画等,无一不是基石。基石是什么,是淡然如云的心态、是君子如茶的素养,是自信坚定的毅力。孔祥宇非常喜欢书法,他说他的小楷研习开始于《黄庭经》。这就对路了。我猜测他肯定得到某位高人的指点,他说他师从王友谊先生,王友谊师从欧阳中石,难怪孔祥宇是得道之人。对于传统的东西来说,一脉相承十分重要!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孔祥宇最终因为篆刻金石书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但愿他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
孔祥宇简介:
孔祥宇,别署二介山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书法院首批创作员、晋阳印社副秘书长、《印坊》主编,中央美术学院外聘教师、北京人文大学特聘教授。作品多次入展国家级展览并获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