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
- 一例安德鲁貂尾尖软骨样脊索瘤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分析
100193)脊索瘤起源于脊索残留,在人和动物中发病率较低[1]。在动物中,脊索瘤最常见于雪貂[2],也可发生于犬[3]、大鼠[4]、猫[5]、水貂[6]、斑马鱼(Daniorerio)[7]、小鼠(PeromyscusPoliontustrissyllepsis)[8]、八齿鼠[9]、虎[10],多发于颈椎、胸椎、腰椎及尾椎等中轴骨。肿瘤生长缓慢,呈局部侵袭性、浸润性,破坏椎体并侵犯临近组织,被认为是潜在的恶性肿瘤。一般通过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局部复发率
畜牧兽医学报 2023年9期2023-10-09
- 脊索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附属医院 病理科脊索瘤是一类低度恶性的罕见骨肿瘤,1846年Virchow在颅底斜坡首次观察并描述了这种病变[1]。根据2020年第五版WHO《软组织与骨肿瘤分类》标准,脊索瘤分为经典型脊索瘤(包括软骨样亚型)、去分化型脊索瘤和差分化型脊索瘤[2]。为进一步认识脊索瘤,本文回顾性分析了30例脊索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旨在探讨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表型,为该病的病理诊断提供帮助。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4月至2022年1月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3年4期2023-05-29
- miR-21-3p靶向RNF-11基因对脊索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445000)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骨肿瘤,起源于胚胎残余的脊索组织,占所有骨恶性肿瘤的1%~4%〔1〕。尽管脊索瘤被认为是较低级别的恶性肿瘤,但其复发率很高,并且可转移到附近的组织〔2〕。目前治疗脊索瘤最有效的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然而,由于其解剖学位置,通常不可能进行完整的整块切除,且患者在手术后很容易复发〔3〕。因此,迫切需要探索脊索瘤患者的新型治疗靶标。微小RNA(miRNA)是一类高度保守的小型非编码RNA,其长度为17~25个核苷酸,可通过部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3年2期2023-01-18
- 脊索瘤的发病特点及治疗进展
海 200065脊索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间叶源性恶性肿瘤,发生率为0.08/10万[1-2],占原发恶性脊柱肿瘤的20%[3]。脊索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主要位于融合节段脊柱,如颅底斜坡、骶尾骨[2]。虽然脊索瘤生长相对缓慢,但其具有较强的局部侵袭性,常导致患区局部疼痛。同时,由于脊索瘤常毗邻脑干、脊髓等重要神经组织,其生长常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导致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瘫痪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4]。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脊索瘤的主要方式
脊柱外科杂志 2022年2期2022-11-24
- 腹膜后巨大脊索瘤误诊一例
,51岁,腹膜后脊索瘤。1A:腹部CT平扫示腹膜后一肿块呈混杂稍低密度影,其内见条状、点状高密度影;1B:CT骨窗示L1椎体骨质破坏,骨质破坏周围及T12、L2~L3 椎体前缘见骨质硬化边;1C:横轴位T1WI 呈混杂稍低信号影,内见多发高信号影;1D:横轴位T2WI 呈混杂高信号影,内见线样分隔;1E~1F:轴位T1WI压脂增强呈轻~中度强化,分隔及包膜延迟强化;1G:扩散加权成像(DWI)呈不均匀高信号;1H:镜下示瘤细胞条索状排列,并漂浮于淡蓝色黏液
磁共振成像 2022年9期2022-10-08
- 颅底脊索瘤中长链非编码RNA FAM230B的促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科,张俊廷,吴震脊索瘤是一种起源于人胚胎残余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年发病率为(0.080~0.089)/10万,占骨肿瘤的1.8%~4.3%[1-3]。脊索瘤主要发生于颅底和骶尾部,对周围骨质有明显的破坏作用,且常包绕周围重要血管、神经和其他重要结构,导致手术全切率非常低,且部分患者会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4-5]。尽管近年来治疗脊索瘤的手术和放疗技术明显提高,但肿瘤药物研究相对落后,而较低的手术全切率、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肿瘤复发率仍困扰着患者和临床医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2年10期2022-09-28
- 鞍区脊索瘤术后复发并瘤内出血1例
5岁男性,因鞍区脊索瘤术后10年伴头痛及视物模糊1年余入院。10 年前,因头痛伴左眼疼痛、视物模糊行头颅MRI 示鞍区占位,行经鼻蝶入路鞍区占位切除术,术后头痛及眼部疼痛症状消失,术后病理示脊索瘤,术后行放疗(具体不详),但未定期复查头颅MRI。1年前,再次出现头痛,伴左眼视物模糊,行头颅增强MRI 示鞍区异常信号,考虑肿瘤复发(图1)。完善术前准备,取左额颞切口额外侧入路,术中抬起额叶,可见鞍区肿物,肿物表面呈灰黄色,质地硬,与周围脑组织及神经、血管粘连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7期2022-08-28
- 胸椎脊索瘤1 例
730000)脊索瘤起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的脊索组织,是一种较罕见的低度恶性骨肿瘤,占恶性骨肿瘤的1%~4%[1]。病因不明确,有文献[2]报道,原癌基因Brachyury、新的分子标志物iASPP、SMARCB1 及信号通路PI3K/AKT 等与脊索瘤的发生有关;邝磊等[3]认为RNA 腺苷脱氨酶1 的过度表达可能通过介导A-I RNA 编辑影响miR-10a 和miR-125a 的成熟和表达,参与脊索瘤发生中的细胞异常增殖调控。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3期2022-06-08
- 构建和验证用于预测脊柱脊索瘤患者特异性生存率的列线图
067000)脊索瘤(chordoma)是一种起源于未分化的脊索残留物的骨肿瘤,多数分布于脊柱(70%)[1,2],十分罕见,美国的发病率仅为0.08/10 万[3]。该病常表现出局部的侵袭性和高复发的特性[4],因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总的5 年生存率仅为50%左右[5,6]。Stacchiotti S 等[7]发表的脊索瘤治疗指南建议将手术切缘阴性的完全切除手术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由于脊柱脊索瘤常位于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附近
医学信息 2021年15期2021-08-11
- 颈椎原发性脊索瘤的PET/CT征象
@126.com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骨肿瘤,源自胚胎时期残留脊索组织,好发于中轴骨两端(骶骨、颅底)[1]。颈椎脊索瘤少见,难以与转移瘤及其他原发性骨病变相鉴别。大部分脊索瘤恶性程度不高,但具有局部侵袭性,手术切除后局部复发率>50%,并可以发生转移[2-3]。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对于转移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亦有助于诊断部分骨肿瘤或瘤样病变[4];但该方法用于脊索瘤诊治的研究鲜有报道,且病变大多位于颅底或骶骨,FDG代谢情况不一[5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5期2021-06-29
- 具有脊索样形态特征软组织与骨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织与骨肿瘤中具有脊索样形态特征的主要包括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extraskeletal myxoid chondrosarcoma, EMC)、软组织肌上皮肿瘤(myoepithelial tumours, MET)和脊索瘤。三种肿瘤临床上均较为少见,且组织形态学具有重叠,鉴别诊断较为困难。本文着重探讨EMC、软组织MET和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的认识水平。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2002年6月~2019年6月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1年5期2021-06-18
- 颅底脊索瘤一例
液软骨样基质)—脊索瘤。建议患者进一步行根治手术,家属拒绝,予上颌窦、下咽部肿瘤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肿瘤原发灶(PGTV):2.1 Gy/33 F,计划靶区(PTV):1.8 Gy/33 F,放疗结束后予以甲磺酸伊马替尼靶向治疗。2018年10月20日患者复查鼻咽磁共振,结果显示:右侧上颌窦-口咽部见不规则等T1、稍长混杂T2信号软组织肿块,局部较前缩小,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强化减低,局部咽腔狭窄,较前略减轻,右侧咽鼓管开口及咽隐窝消失,右侧咽旁间隙
临床内科杂志 2021年5期2021-05-26
- 颅底良性脊索肿瘤恶变临床病理与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
志霞,李桂林良性脊索肿瘤(benign notochordal cell tumour, BNCT)临床比较少见,WHO(2013)骨及软组织肿瘤中将其作为新分类肿瘤被收录。BNCT和脊索瘤均被认为起源于脊索组织,两者在影像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上均有重叠[1]。有文献报道[2]两种肿瘤可共存,也有观点认为BNCT可以恶变为脊索瘤[3],是脊索瘤的前期病变[4]。目前,脊索瘤拷贝数的变化表现为染色体1、2、3、5、6、7、9、10、13、14、17、20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1年1期2021-03-17
- 脊索瘤的超微结构特点及临床研究
100070)脊索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低中度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起源于胚胎残余脊索组织[1]。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年龄不等,尤30岁以后发病多见。脊索瘤以局部侵袭性及高复发性为特点,治疗上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传统的放化疗均不敏感。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相对较高,预后也较差。颅底脊索瘤好发于斜坡区,常以颅神经损害(其中以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症状多见)脑积水和运动感觉障碍起病,因起病隐匿,无典型症状而导致诊断延迟。本研究从形态学角度分析,对脊索瘤的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进行
分析仪器 2020年3期2020-07-24
- Ki-67表达及MRI信号值与颅底脊索瘤术后复发的相关性
震,杜江,张俊廷脊索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起源于原始胚胎脊索组织,好发于人体中轴骨质,尤其是颅底区域及骶尾区域,占原发骨性肿瘤的1%~4%[1-2]。脊索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放射治疗。由于颅底脊索瘤临近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结构,手术切除困难,手术近全切率为49.4%~73.2%,术后复发率高,其五年复发率约为47%~56%[1]。并且脊索瘤对放射治疗不敏感,有文献分析质子放射治疗术后残余颅底脊索瘤的疗效,发现其3年复发率高达25%[3]。脊索瘤复发的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3期2020-06-22
- 舌背脊索瘤1例
曹建蕾 谷建琦脊索瘤起源于胚胎时期残留的脊索组织或异位脊索,常发生于骶骨脊柱和颅底[1],是具有局部破坏性的低度恶性肿瘤。颌面部的脊索瘤较少见,段玉芹等[2]报道腮腺区脊索瘤1 例,发生于舌体组织者未见报道。笔者收治1 例舌背脊索瘤,报道如下。一、病例资料1.一般情况:患者男,64 岁,因“发现舌背肿物50 余年”于2019 年7 月12 日至河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50 余年前患者发现舌背生长1“黄豆”大小肿物,生长缓慢,舌活动灵活,饮食、发音正常,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2期2020-04-28
- 动态对比增强MR扫描在脊索瘤和骨巨细胞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457600)脊索瘤是一种起源于胚胎残留脊索组织的良性肿瘤,而骨巨细胞瘤则大多起源于骨髓内间叶组织,具有潜在恶性。两种肿瘤都可以发生于中轴骨,且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可提示溶骨性骨质破坏,不均匀强化信号改变,内部可见囊性变[1]。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典型影像表现,结合患者年龄、病变部位等可进行初步诊断;但若不存在特征性影像表现则极容易发生误诊,特别是发生于颈椎、骶椎、颅底等的脊索瘤或骨巨细胞瘤,由于影像表现不典型,临床鉴别诊断较棘手。动态对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2020-03-23
- 脊索瘤的特点有哪些
-01一、什么是脊索瘤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常见于人体的椎间盘与脊椎锥体位置,部分特殊患者可能出现于骶前软组织,实际上脊索瘤通常首先发生于椎骨附近骨内脊索残留物,而并不是人们认为的椎间盘,50~60岁的中老年为高发人群,但也能发生于其他年龄层次。脊索瘤病症不分男女,两性均可发病,发病率无差异。受脊索瘤自身的性质影响,该病生长较为缓慢,存在较强的潜伏期,通常患者在出现症状前,往往已经患病数年以上,病情较为严重。据现有的调查发现,脊索瘤病症50%在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3期2020-03-19
- 脊索瘤累及全脊柱节段1例
影像学诊断考虑为脊索瘤累及全脊柱节段。于C2~C5椎体水平经后正中入路行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术中见灰红色肿物位于硬脊膜左侧,压迫脊髓使之右移;其包膜与硬脊膜及C3神经根粘连,质地软韧不均,血供丰富,部分椎板受累。术后病理:光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松散,细胞质内富含黏液,呈空泡状(图1E)。病理诊断:经典型脊索瘤。讨论脊索瘤起源于胚胎残留脊索组织,为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骶尾部和颅内,颅内脊索瘤多见于颅底斜坡,以单发病变为主,肿瘤内部多有钙化、出血、囊变或坏死,多发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0年9期2020-01-13
- 颅底脊索瘤的CT和核磁共振成像影像分析
38000)颅底脊索瘤分布在颅底脊索残留部位,存在少量侵蚀性,对于颅底骨质以及颅神经具有一定侵犯性。CT和核磁共振属于检查颅底脊索瘤的关键性影像学方式,术前对肿瘤进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测,对于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1]。为了找到对该病症更佳的诊断方式,本文主要利用CT和核磁共振两种方式对我院颅底脊索瘤患者进行检测分析,现报告如下。1 研究对象和方法1.1 基本信息随机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这期间我院收治的20例颅底脊索瘤患者作为实验组,并在同一时段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24期2020-01-08
- 骶尾部骨巨细胞瘤和脊索瘤影像学鉴别诊断
尾部骨巨细胞瘤和脊索瘤影像学表现差异,提高对这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尾部骨巨细胞瘤11例和脊索瘤18例,其中10例骨巨细胞瘤和15例脊索瘤病人行CT检查,9例骨巨细胞瘤和13例脊索瘤病人行MRI检查。对两种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骨巨细胞瘤病人的年龄低于脊索瘤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23,P<0.05)。骨巨细胞瘤位于S1~S3者10例、位于S3以下者1例,脊索瘤全部位于S3以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年5期2019-09-10
- 良性脊索细胞瘤影像探讨及文献回顾
既往研究认为良性脊索细胞瘤(benign notochordal cell tumor,BNCT)是骨内起源的残余的脊索组织,2013年WHO骨肿瘤分类认定为骨的良性脊索瘤。由于病理组织学对这种肿瘤的定性不明,大部分放射学家对良性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认识不足,造成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困难,目前认为它可能是脊索瘤的前期病变。现收集8例良性脊索细胞瘤病理和影像学表现,并回顾文献,对本病的影像特点进行探讨。方 法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8年5月有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9年3期2019-08-08
- 脊索瘤的影像特征及预后分析
张玉霞 葛英辉脊索瘤是一种起源于中轴骨脊索残留组织的低度恶性骨肿瘤,发生率占所有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3%~4%[1]。肿瘤生长缓慢,但具有较高的局部侵袭性[2]。有高达40%~60%的脊索瘤病人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远处转移[3]。由于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高达70%的脊索瘤病人被误诊或漏诊[4]。因此,充分认识脊索瘤的影像征象,并确定肿瘤部位及侵犯范围,进行早期诊断并手术完全切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探索影响脊索瘤复发和转移的相关因素,为选择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9年4期2019-08-07
- 59例骶尾部脊索瘤术后放疗后的生存分析*
肿瘤科(邹炳文)脊索瘤是一种起源于人体脊索的罕见骨肿瘤,呈低度恶性,占恶性骨肿瘤的l%~4%,且约40%~50%发生于骶尾部。现阶段脊索瘤的主要治疗模式为手术治疗[1-2],术后放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无复发生存率[2]。图像引导下适形调强放疗(imag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 IG-IMRT)和伽马刀(gamma knife surgery,GKS)是目前中国广泛使用的放疗技术[3]。Yamada等[4]在研究中提出,IMRT有助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9年1期2019-04-15
- 脊索瘤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晓光0 引言脊索瘤是起源于胚胎残余脊索组织的原发肿瘤,国外数据统计其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占恶性骨肿瘤的1%~4%。肖建如等曾对近十年华东地区3个大型数据库中的1 209例原发性骨肿瘤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脊索瘤在恶性骨肿瘤中所占比例高达9.8%。该肿瘤发病年龄在50~60岁,男性多于女性,儿童罕见。组织学上,脊索瘤分为经典型,软骨型及去分化型,以经典型为主。发生部位以中轴骨、骶骨最多,其次是颅底及脊柱其他节段[1-2]。脊索瘤为低、中度恶性肿瘤,生长
肿瘤防治研究 2019年2期2019-01-06
- CT和MRI在颅底脊索瘤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分析
41000)颅底脊索瘤仅占颅内肿瘤百分之零点二,主要起源于脊索的残余胚胎组织,属于原发低度恶性骨源性肿瘤,几乎全部累及中轴骨,35%~40%发生在颅底蝶枕骨交界的软骨结合区,其余病例发生在脊柱的其它部位。一般呈缓慢浸润性生长,容易对颅底骨质、颅神经与血管结构造成侵犯,引发头痛等症状[1]。随着现代影像学不断发展,CT与MRI是这类肿瘤定位、定性诊断与鉴别的最佳检查手段。本次就2015年-2017年,在我院就诊的颅底脊索瘤患者10例,作为观察对象,探讨CT、
医药前沿 2019年6期2019-01-05
- 对比分析颅底软骨肉瘤与脊索瘤CT和MRI征象
瘤的6%[1]。脊索瘤是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占原发性骨肿瘤的1%~4%[2],多发生于颅底蝶枕交界处。颅底软骨肉瘤与脊索瘤发生部位、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极为相似,鉴别诊断困难。本研究结合CT、MRI等临床资料,分析CT和MRI征象对于二者鉴别诊断的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5例颅底肿瘤患者,男16例,女9例,年龄13~66岁,平均(34.6±15.7)岁;其中7例颅底软骨肉瘤,男6例,女1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8年11期2018-11-21
- 脊索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
1急诊科,2骨科脊索瘤为一类较罕见的起源于脊索残留的恶性骨肿瘤,占骨肿瘤的1%~4%,多发于中轴骨[1],临床诊治存在一定难度。本文回顾性分析20例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征、影像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20例脊索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本组病例切片均经2位高年资病理科医师复阅、复核。1.2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与结果判定标本经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18年4期2018-09-19
- 颅底脊索瘤的CT和核磁共振成像影像研究
成像用于诊断颅底脊索瘤的影像特征及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15年9月~2017年10月期间接收的颅底脊索瘤患者34例为主要评估对象,将其纳入调研组,选出同期入院就诊的侵犯颅底鼻咽癌患者25例纳入参照A组,垂体瘤患者19例纳入参照B组。全部患者均予以CT、核磁共振成像的相应检查,进而对照评估CT、核磁共振成像用于诊断颅底脊索瘤的效果情况。结果:经CT、磁共振成像检查后,颅底脊索瘤患者颅底中线骨质出现较显著破坏征象。颅底脊索瘤的T2加权信号特征强于侵犯颅底的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15期2018-09-08
- 颅颈交界区及可动脊柱脊索瘤的影像表现分析
100191)脊索瘤占原发性骨肿瘤的1%~4%,85%位于骶尾部和颅底,发生于可动脊柱的约占15%[1];颈椎尤其以上颈椎及颅颈交界区常见,肿瘤可向下蔓延累及上颈椎,胸腰椎的少见约占5%,目前文献报道的胸椎脊索瘤限于个案报道不足10例[2]。部分脊索瘤骨质破坏不明显,以硬膜外、椎管内肿块为主;部分伴椎间孔扩大,呈哑铃状生长;本研究对颅颈交界区及可动脊柱发生的脊索瘤的少见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此肿瘤的认识。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4—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8年1期2018-07-21
- 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骶尾部神经脊索瘤1例
波消融骶尾部神经脊索瘤 A.微波消融前病灶内造影剂灌注(箭); B.微波消融前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箭); C.微波消融后病灶内无造影剂灌注(箭) ; D.微波消融后4个月MRI示局部病变缩小(箭)患者男,84岁,因“骶尾部刺痛不适1月余,站立活动后加剧,并向会阴部放射”就诊。患者无发热、腹痛及大便习惯改变。直肠指诊于直肠后、齿状线上触及7 cm×7 cm包块,质硬,表面凹凸不平,活动度差。MRI:尾椎团块状占位,向前突出至直肠后脂肪间隙并压迫直肠,内多分隔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8年5期2018-05-21
- DCE-MRI和DWI对骶骨脊索瘤与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亮, 王莹莹骶骨脊索瘤(chordoma)和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ur,GCT)为骶部原发肿瘤的常见类型,二者发病率分列第一、二位[1]。脊索瘤为低度恶性肿瘤,而GCT以良性为主,部分病理类型具有恶性特征[2]。脊索瘤和GCT早期临床症状相似,均为疼痛、感觉异常等非特异性表现[3]。因此,术前正确的影像学诊断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具有典型CT、MRI表现的病例,可通过部位、信号、肿块内部及周围骨质改变等征象诊断,当位置及影像表现不典型
放射学实践 2018年3期2018-03-27
- 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脊索样特征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张 楠,罗庚求脊索样胶质瘤、脊索样脑膜瘤是具有脊索样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脊索瘤及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虽不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但由于其镜下形态具有脊索样特征且好发于中枢神经系统,故一并分析。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脊索瘤及脊索样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鉴别较多,而脊索样胶质瘤及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少见,尤其是原发于颅内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国内外仅有个案报道。本文收集脊索瘤、脊索样胶质瘤、脊索样脑膜瘤及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探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7年11期2018-01-15
- 腹壁副脊索瘤超声表现1例
0001)腹壁副脊索瘤超声表现1例黄文文,张 震,卞东林,王学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 辽宁 沈阳 110001)腹壁;副脊索瘤;超声检查图1 副脊索瘤的影像表现 A.CT示左侧腹壁内软组织密度影(箭); B.彩色多普勒超声示浅筋膜深层可见低回声,形态不规则,回声不均匀,未见明显液化及血流显示患者女,32岁,于6个月前无意发现左下腹约3 cm×3 cm肿物,无疼痛,无发热,局部皮肤无红肿及破溃,未治疗,近日发现肿物稍增大。查体:肿物质韧、表面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7年11期2017-11-22
- 颅内67例脊索瘤临床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王焕宇颅内67例脊索瘤临床治疗的回顾性分析李中振 郭芳 王焕宇*目的 探讨发生于颅内脊索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学类型、手术方法、辅助治疗及远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67例颅内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介绍2例斜坡复发脊索瘤。结果 发生于颅底鞍斜区的脊索瘤临床表现复杂,主要表现为颅内站位效应及肿瘤对周围神经损害,首发症状以头痛、视力下降、耳鸣、耳聋及后组颅神经受损症状为主,病理分型:普通型即经典型脊索瘤56例,软骨型脊索瘤8例,去分化型3例。影像学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7年5期2017-11-14
- 鲟鱼脊索的解剖结构及其教育教学价值*
白色“果冻状”的脊索;而鲟鱼是整条脊索。 鲤鱼和鲟鱼同属于鱼类,但是脊索却差异如此大。1 脊索的定义脊索是脊索动物体内由结缔组织组成的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在胚胎发生上来自中胚层。脊索内部是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外围是脊索细胞分泌形成的2层脊索鞘(内层是弹性组织鞘,外层是纤维组织鞘)[1]。脊索鞘具有一定的韧性,而脊索细胞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膨压使得鲟鱼脊索柔韧,这是整条鲟鱼脊索加工产品被称为“龙筋”的原因。2 鲟鱼的脊柱和脊索的解剖结构鲟鱼是比较原始的硬骨鱼类
生物学通报 2017年9期2017-07-31
- 8例脊索样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周 扬扬小君8例脊索样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分析*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四川 攀枝花 617068)王雪松 吴建刚 周 扬扬小君目的总结8例脊索样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脊索样型脑膜瘤患者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病理证实。其中6例行CT平扫,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患者CT表现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以期为脊索样脑膜瘤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结果6例行CT扫描患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4期2017-05-17
- SMARCB1/INI1与儿童脊索瘤:基因突变及免疫组化分析
/INI1与儿童脊索瘤:基因突变及免疫组化分析脊索瘤好发于颅底和脊柱的浸润性骨肿瘤,起源于残留的胚胎脊索。通常发生在成人,儿童罕见,20岁以下的患者免疫组化主要抗体包括INI1、 鼠短尾突变体表型(brachyury)、S-100和CK,并对SMARCB1编码序列(NM_003073)进行基因分析检测SMARCB1状态,即采用Sanger测序法及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基因位点的异常拷贝数。结果显示,免疫组化Brachyury染色8例均呈阳性,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7年5期2017-03-07
- 骶尾椎脊索瘤MRI征象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发性骶尾椎肿瘤以脊索瘤最常见,约占全部骶尾椎肿瘤的24.4%[1],占骶尾椎恶性肿瘤的48%~50%[1-2]。骶尾椎脊索瘤源自椎体、椎间盘髓核或骶前软组织内的残留脊索[3],与此部位常见的骨巨细胞瘤、神经鞘瘤在MRI表现上有相似性[4]。目前MRI是诊断骶尾椎肿瘤最主要的影像学方法,深入了解脊索瘤的MRI特征,有助于骶尾椎脊索瘤的MRI诊断与鉴别[5-6]。骶尾椎脊索瘤MRI常见表现的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但对脊索瘤的脊椎三维侵犯、瘤周形态及动态增强MRI
磁共振成像 2017年11期2017-02-02
- 颅底脊索瘤的CT和核磁共振成像影像分析
●李登华颅底脊索瘤的CT和核磁共振成像影像分析●李登华目的:研究讨论使用CT和核磁共振(MRI)诊断颅底脊索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颅底脊索瘤的患者和12例侵犯颅底的鼻咽癌患者以及10例垂体瘤患者做了头颅的MRI、CT检查,对5例颅底脊索瘤的患者使用MRI多层面重建。结果:使用MRI能够很好的反映出肿瘤的部位和侵犯的范围,这点要比使用CT要优越,但是使用CT和MRI对颅底中线骨质的破坏作用是相似的。根据MRI的显示肿瘤的部位和侵犯的范围来看,颅底脊
保健文汇 2017年5期2017-02-01
- 脊索瘤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分析
王学淳 张 庆脊索瘤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分析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放射科(山东 青岛 266071)徐海滨 王学淳 张 庆目的总结脊索瘤的多层螺旋CT 和MRI影像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 月-2016年3月所收治的脊索瘤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行螺旋CT与MRI检查,对患者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进行总结。结果脊索瘤患者好发部位为颅底与骶尾部,呈不规则分叶状、椭圆状或结节状。CT检查呈不均匀低密度影或低及等密度影,边界清晰,均可见溶骨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10期2017-01-20
- 研究颅底脊索瘤CT和磁共振成像影像的诊断特性及其临床价值
400)研究颅底脊索瘤CT和磁共振成像影像的诊断特性及其临床价值张明武(辽宁省西丰县第一医院,辽宁 西丰 112400)目的 深入探讨颅底脊索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影像的诊断特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4月接收的60例颅底脊索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一时间段接收的40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照,两组患者均行CT和磁共振检查。结果 相比于CT,磁共振能够更好的反应肿瘤的部位即侵犯范围。结论 磁共振的多层面重建对于颅底脊索瘤患者的治疗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4期2017-01-12
- 鼻咽部骨外脊索瘤1例
何 波鼻咽部骨外脊索瘤1例段楚玮 沈 进 何 波鼻咽肿瘤;脊索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病例报告1 病例简介男,19岁。主诉:鼻痒、清涕、打鼾半年,鼻内镜示鼻中隔偏曲、鼻孔内见息肉样肿物。影像学表现见图1A~F。CT诊断:鼻咽顶后部类圆形实性密度影,疑似咽囊囊肿。MRI诊断:鼻咽顶后壁类圆形实性占位,考虑良性,建议穿刺活检。于局麻下行鼻咽部肿物切除,术中见肿物表面光滑、质软。病理检查:镜下见大量空泡化的黏液细胞,其内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8期2016-11-09
- 脊索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研究进展
孟祥超 张兴凯脊索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研究进展刘卓超孟祥超张兴凯椎间盘退变(尤其是其中髓核改变)与腰背痛密切相关。合适的标志物可以准确地将脊索细胞与椎间盘内其他细胞进行区分,以便于对其起源分化及形态结构进行深入了解并探索其在椎间盘退变治疗中的应用。目前发现在脊索细胞内特异性表达且对其生存有重要作用的特异性标志物包括低氧诱导因子-1(HIF-1)、葡萄糖转运因子-1(GLUT-1)、Shh蛋白、Brachyury蛋白、角蛋白(KRT)-8/18/19及CD24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6年5期2016-03-10
- 颈静脉孔区脊索瘤的CT及MRI诊断价值
50)颈静脉孔区脊索瘤的CT及MRI诊断价值叶进湖1* 林峻宁1李岳霖2李 鑫3(1 厦门长庚医院放射科,福建 厦门 361022;2 基隆长庚纪念医院放射科,台湾 基隆 20044;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050)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颈静脉孔区脊索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颈静脉孔区脊索瘤。术前2例行CT平扫;7例术前均行MRI平扫+增强。结果 2例CT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及软组织肿块,内可见点片状钙化,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6期2016-02-08
- 颅底脊索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与影像学研究
11000)颅底脊索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与影像学研究许华宇1穆 红1荣 阳2荣根满3(1 辽宁省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CT室,辽宁 辽阳 111000;2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医务处,辽宁 辽阳 111000;3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医务科,辽宁 辽阳 111000)目的 研究分析颅底脊索瘤的CT、MRI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例颅底脊索瘤和侵犯颅底的26例鼻咽癌患者的头颅CT、MRI检查资料;8例颅底脊索瘤作了MRI的多层面重建(MPR)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25期2016-01-29
- 颅底脊索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论断
50005)颅底脊索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论断林 颖,游瑞雄,江 飞,郑义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影像科,福州350005)目的:分析颅底脊索瘤的影像学特点,探讨CT与MR对颅底脊索瘤的诊断和鉴别论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CT与MR表现。结果:颅底脊索瘤好发于斜坡与蝶鞍,在CT上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在MR上表现为T1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上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结论:CT在显示病灶的骨质破坏、病灶内残存的骨
医疗装备 2014年9期2014-08-11
- 脊索瘤组织中Brachyury 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士顿 02114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局部恶性侵袭性骨肿瘤,占所有恶性骨肿瘤的1%~4%。脊索瘤约50%发生于骶尾骨,由于发病部位隐蔽,肿瘤生长缓慢,早期很难被发现[1]。脊索瘤总体预后较差,术后局部复发率高,患者多死于局部肿瘤病灶的反复复发。据统计,脊索瘤患者的病死率在63%左右,5 a生存率为50%,10 a生存率约为28%[2],因此亟须寻找到特异的分子标志物为脊索瘤的预后判断提供帮助。Brachyury是T-box基因家族的表达产物,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年2期2013-11-21
- 海绵窦区脊索瘤样脑膜瘤病理与临床(1例报告)
例报告·海绵窦区脊索瘤样脑膜瘤病理与临床(1例报告)陈爱林*兰青*脊索瘤样脑膜瘤 海绵窦区 临床特征 病理脊索瘤样脑膜瘤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脑膜瘤,由Kepes等[1]首次报道并命名,次全切除后复发率较高[2],属于WHO II级[3]。多数文献报道其好发部位与脑膜瘤相似,但发病率极低,而发生于海绵窦内的脊索瘤样脑膜瘤更罕见。现将我科近期手术的1例海绵窦区脊索瘤样脑膜瘤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65岁,入院前2个月出现左侧枕部阵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3年11期2013-03-14
- 颈椎脊索瘤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张立华,袁慧书脊索瘤是起源于胚胎时期残余脊索的一种少见骨肿瘤,占原发性骨肿瘤的1%~4%,占脊柱原发肿瘤的1/6,主要发生于脊柱两端,85%发生于骶尾部和颅底,发生于可动脊柱的约占15%[1],发生于颈椎的脊索瘤相对少见。本文回顾性分析11例颈椎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1.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2年7月经病理证实的11例颈椎脊索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男6例,女5 例,年龄19~75 岁,平均(44.81±
放射学实践 2013年9期2013-02-15
- 颅底脊索瘤猝死1例
30001)颅底脊索瘤猝死1例孙 勇,韩志杰,王子慎(合肥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01)法医病理学;猝死;脊索瘤1 案 例某男,44岁,因感身体不适被送至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尸表检查:尸长176cm,体表未见损伤,口、鼻腔溢出较多咖啡色物。尸体解剖:全脑质量1 420 g,双侧额、颞、枕叶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底为著。大脑脚间、斜坡上及蝶鞍区可见分叶状、胶冻样质软的半透明状肿瘤,大小5.5cm×3.0cm×4.5cm,质量45g,钙化
法医学杂志 2012年2期2012-11-18
- 颅底脊索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述,艾 林 审校脊索瘤是位于中线的原发性骨肿瘤,起源于脊索胚胎残余组织。脊索瘤呈缓慢进行性生长,病程较长,很少发生转移。颅底脊索瘤部位深在,毗邻颅脑重要神经、血管等结构,手术难以完全切除,而且对放化疗不敏感,极易残留复发,预后较差。目前对颅底脊索瘤的治疗仍是一重大难题。1 流行病学脊索瘤是一种低度恶性骨肿瘤,发病率约为0.08/100 000[1],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1%~4%。Virchow于1857年首先报道一种位于斜坡处的病变组织,具有软骨来源;1
磁共振成像 2012年5期2012-08-23
- 脊索细胞在椎间盘退变中的研究进展
年来的研究热点。脊索细胞是新发现的一类髓核组成细胞,其可以促进髓核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合成。成人髓核组织中脊索细胞的减少和消失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有关。本文将就当前脊索细胞的特征以及其在椎间盘退变方面的相关进展作简要综述。1 脊索细胞的形态及发育特征1.1 脊索细胞的发育史在胚胎发育过程的原肠胚期,脊索的出现是脊椎动物体轴形成的标志。脊索起源于中胚层,充当胚胎原始的轴向骨架成分[1]。在脊索周围的中胚层组织为轴旁中胚层,轴旁中胚层有2 条,纵行排列在脊索的两
脊柱外科杂志 2012年6期2012-04-18
- 质子照射治疗颅底脊索瘤31例临床分析
255213)脊索瘤是由胚胎残存脊索发生的肿瘤,位于中线骨骼部位、经蝶枕区至骶尾部的任何轴向位置均可发生,约35%发生于颅底斜坡。其特点为低度恶性、生长慢,以侵袭性局部生长为主,常有溶骨性破坏,肿瘤常较大且易累及周围颅神经,使大动脉移位或包绕并侵及海绵窦,手术很难彻底切除,且术后极易复发。以往常规放疗虽可延长生存期,但多数患者是以牺牲部分神经功能为代价的。质子照射为脊索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但目前国内应用较少。2004年11~2008年11月,我们
山东医药 2012年43期2012-04-13
- 完全囊变的斜坡脊索瘤1例
瘤。病理学诊断为脊索瘤(图3A-C)。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于术后第7天出院。讨论脊索瘤占颅内所有肿瘤的0.1%~0.2%,骨质破坏是典型表现之一[1]。病变内常见坏死、囊变及钙化,故多表现为CT图像上密度不均匀,MRI图像上信号混杂。增强扫描,病变常中度到明显强化[2]。脊索瘤明显囊变的机制尚未明了。有报道表明,脊索瘤部分囊变形成的囊腔内含有大量细胞成分,如巨噬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以及退化的软骨细胞等[1]。这些有形成分会极大地限制水分子的自由运动,可解释
磁共振成像 2011年5期2011-09-19
- 鞍旁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00060)颅底脊索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原发低度恶性骨肿瘤,仅占颅内肿瘤的0.2%[1],而鞍旁脊索瘤更为少见。2000~2010年,我们共收治鞍旁脊索16例,发现其影像学特点与颅底其他部位的脊索瘤影像特征存在差异。现报告如下并分析其影像学特征。1 临床资料本组16例鞍旁脊索瘤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2~71岁,平均44.6岁。临床表现:头痛14例,复视8例,视力下降9例。病程1个月~2 a,均予以MRI检查(1.5 T超导型磁共振机行矢冠轴扫描)和
山东医药 2011年26期2011-04-13
- 表现为假性泌乳素腺瘤的鞍区脊索瘤
罗毅男, 徐 宁脊索瘤是颅内少见的、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大约占颅内肿瘤的0.15%,常位于斜坡区[1]。鞍区脊索瘤较为罕见。在此,我们报告1例临床症状表现为假性泌乳素腺瘤的鞍区脊索瘤,同时该脊索瘤还导致渐进性动眼神经瘫。1 病例报告患者,女,61岁。无明显诱因致右眼上睑渐进性下垂一个月就诊。查体:右眼上睑上抬不能,右侧眼球运动限于外展方向、瞳孔直径约4.5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双眼颞侧偏盲。CT扫描显示鞍区一类圆形占位性病变,呈高密度影像,未见骨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8期2011-02-09
- 颅内脊索瘤的CT及M RI表现
栋 李晶晶颅内脊索瘤的CT及M RI表现崔江波 张 栋 李晶晶目的:分析颅内脊索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颅内脊索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结果:颅内脊索瘤大多发生于颅底中线处的斜坡和(或)鞍区。CT扫描3例均显示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和钙化。4例MRI扫描显示病灶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Gd-DTPA静脉注射增强后,均有较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可以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和范围,评价肿瘤对颅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0年5期2010-09-18
- 颅底及骶骨脊索瘤的CT与MRI诊断价值
132013)脊索瘤起源于脊索胚胎性残留组织的先天性肿瘤,具有局部侵犯性,易侵犯颅底、骶尾骨质和颅神经[1-2]。影像学检查在该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显示肿瘤的大小、范围及其与周围结构(如血管、神经和骨等)的关系,其中以MRI和CT的价值更大[3]。笔者收集了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脊索瘤28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相关鉴别诊断,以提高本病影像特征的认识。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1月~2009年12月经手术病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34期201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