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8-09-19 01:33王雷张志飞叶陈芳方玉明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复发率影像学病理

王雷张志飞 叶陈芳 方玉明

作者单位:200011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急诊科,2骨科

脊索瘤为一类较罕见的起源于脊索残留的恶性骨肿瘤,占骨肿瘤的1%~4%,多发于中轴骨[1],临床诊治存在一定难度。本文回顾性分析20例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征、影像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20例脊索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本组病例切片均经2位高年资病理科医师复阅、复核。

1.2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与结果判定

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脱水包埋后切片,厚度4 μm,HE染色后于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仪检测,包括S-100、CK(AE1/AE3)、Vimentin、EMA、Ki-67、CAM5.2、GFAP 及 NSE。参考试剂检测说明书判定方法,以细胞核或细胞质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随机计数10个高倍镜(×200)视野,计数1 000个细胞,根据细胞染色程度及阳性细胞百分比判定:细胞染色程度无色为0分,浅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阳性细胞百分比≤10%为1分,11%~50%为2分,51%~75%为3分,>75%为4分。两者相加的最后分值0~2分为阴性,≥3分为阳性。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本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56.2岁。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骶尾部(图1A)16例,其中以骶尾部疼痛为首发症状15例,病理性骨折1例,伴随肛周、下肢及会阴部麻木不适2例,大小便障碍或潴留2例;垂体鞍区(图1B)2例,其中以头痛为首发症状1例、视野缺损1例;鼻咽部(图1C)1例,首发症状为鼻腔大量出血;颈椎(图1D)1例,首发症状为吞咽异物感,睡眠时鼾声较重,多表现为肿瘤的压迫效应以及对周围组织或神经损害。

图1 各部位脊索瘤的MRI检查图片

2.2 影像学特征

20例患者行骨盆或骶尾骨X片、头颅或盆腔CT及MRI检查,X片可见骨质溶骨性破坏,周围软组织肿胀或软组织密度影;CT检查可见欠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多呈膨胀性生长,周围骨质破骨性改变,鞍区肿瘤可见视叉上移;MRI检查见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晰,T1WI呈低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同程度不均匀明显强化。本组影像学诊断考虑脊索瘤10例。

2.3 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

20例患者术前穿刺2例,与术后诊断一致。肿瘤组织由纤维性间隔分隔为分叶状结构,主要由两种细胞构成(图2A):一种为细胞质红染、核圆的小圆或小立方形细胞,成条索样排列;一种为液滴样细胞,部分细胞质呈空泡状,间质内见大量黏液(图2B)。肿瘤细胞 CK(AE1/AE3,图 2C)、S-100(图 2D)、Vimentin(图2E)、EMA(图 2F)均呈阳性表达,仅 1 例 S-100 呈阴性表达,GFAP、CAM5.2、NSE 均呈阴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为10%~20%。

图2 脊索瘤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

2.4 治疗与随访

20例患者均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16例行骶骨脊索瘤切除内固定术,复发病例切除肿瘤后予内固定拆除+骨水泥病灶填塞术;经蝶鞍区肿瘤切除术2例;鼻-鼻咽病损切除术1例;颈2椎体肿瘤前路切除术1例;术后辅以放疗 2例,原瘤区予 PTV:50 Gy/25 F 6 MV X线多野等中心放疗1例,原瘤区予6 MV X线DT56 Gy/28 F调强放疗1例。随访中2年内复发1例,复发率为5%。3年内复发5例,复发率25%;其中骶尾部复发4例,垂体鞍区复发1例。复发病例均再次接受手术或放疗,截至随访结束本组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脊索瘤为一类较为罕见的起源于脊索残留的恶性骨肿瘤,多发于中轴骨,常见于骶骨、颅底及脊柱,有经典型、软骨型和去分化型。目前对脊索瘤发生机制的认识尚有限[2-3]。多数研究报道该病男性患者较常见,发病部位与脊索易残存部位有关,易发生于脊柱两端,发生于鼻咽部及颈椎病例较少[1,4]。本组亦主要以男性患者及骶尾部发病为主。脊索瘤临床症状与其发生部位有关,以病灶部位疼痛及神经功能发生障碍或缺损为主要症状。本组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无诱因瘤区疼痛、周围组织麻木、大小便潴留、视野缺损、鼻塞及鼻出血、吞咽异物感等,结合疾病好发部位,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应高度怀疑脊索瘤可能性。

本组病例均进行X片、CT及MRI检查,其中X片参考意义有限,多用于初筛。CT与MRI检查是目前的主要参考手段,尤其是MRI检查,参考价值较大。影像学检查对明确病变位置、瘤体与周围软组织关系及瘤周骨质侵蚀情况有重要作用。结合文献及本组情况,脊索瘤CT检查可表现为溶骨性或混合性骨破坏,周围可伴有骨硬化或软组织占位性表现;MRI检查表现为瘤体T2W1高信号,T1W1低信号或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不均匀强化;瘤体边缘多呈以浅分叶状或多结节状为主要表现的“足突边缘”征;脊索瘤的影像学特征与肿瘤细胞和瘤间黏液有关,信号强度与黏液含量、瘤细胞密度及细胞质发育程度有关[5-6]。本组病例影像学诊断考虑脊索瘤10例,病理、影像学检查相符率为50%,提示影像学检查诊断该病有限。根据本组影像学检查结果,脊索瘤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1)神经鞘瘤:脊索瘤T2WI信号较神经鞘瘤高;(2)骨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呈膨胀性骨质破坏,病变周骨皮质变薄,可见骨嵴形成,肿瘤少见钙化影。(3)软骨肉瘤:软骨肉瘤多表现为溶骨性骨破坏,肿块呈分叶状,内部环弓样钙化,不同于脊索瘤的点片状钙化。

病理学诊断为脊索瘤诊断的“金标准”。脊索瘤多呈分叶状生长,并可见纤维间隔及黏液样基质,基质内多见立方样或多边形液滴状细胞,以及长梭形且细胞质嗜酸性的星芒状细胞。张彤等[7]分析55例脊索瘤病例,发现 CK(AE1/AE3)、Vimentin、S-100 呈阳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为2%~25%。张宝燕等[8]观察82例脊索瘤病例,除发现前述标志物外,脊索瘤EMA亦呈阳性表达,而GFAP、CEA呈阴性表达。本组病例肿瘤细胞CK(AE1/AE3)、S-100、Vimentin、EMA 均呈阳性表达,仅 1例 S-100阴性表达,GFAP、CAM5.2、NSE均呈阴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为10%~20%,与上述报道一致。但目前尚无新的免疫表型可用于支持脊索瘤诊断。本组病例术前活检穿刺2例,均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提示活检穿刺可能有助于临床诊断,但由于样本量有限,其应用价值尚待研究。

目前脊索瘤提倡采取综合治疗,广泛手术切除与放疗是首次治疗的主要手段,对于切缘阳性或较大的侵袭性肿瘤,放疗尤为重要。而对于颅底肿瘤,手术切除后应予MRI检查随诊,以评估手术切除范围是否足够,如有必要予以术后放疗或再次手术。对于局灶复发病例,予手术切除、放疗及全身治疗等综合治疗,如为转移复发病例,则予全身支持治疗[9]。本组病例均行手术切除,其中3年内复发5例,均再次接受手术或放疗,截至随访日期无死亡病例。值得注意的是,与骨肉瘤不同,脊索瘤对传统化疗药物并不敏感,亦无获批的化疗药物用于临床治疗,目前效果较为理想的化疗药为伊马替尼,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临床获益率为64%[10]。国内目前尚无脊索瘤全身治疗的病例报道。临床试验显示拉帕替尼、索拉非尼等药物在脊索瘤全身治疗中起积极作用[9]。目前有学者正在研究PD-L1、FGFR/MEK/ERK/通路在脊索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作用[11-12],有望为脊索瘤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此外,脊索瘤较易复发,可能与发病部位隐匿,全切除难度较大有关,是否全切已成为公认影响脊索瘤复发的最重要因素。国内有分析显示该病2年及5年复发率为分别37.3%和67.1%[13]。该肿瘤为低度恶性肿瘤,但常表现为局灶侵袭性与较高的复发率,可能与肿瘤好发部位处于中轴骨而难以完整手术切除有关[3]。本组与之相比,复发率相对偏低,3年复发率为25%,可能与随访时间较短,样本量较少有关。

综上所述,脊索瘤为低度恶性的局灶侵袭性肿瘤,多发于骶骨、颅底及脊柱,完全切除难度较高,复发率较高,诊断应结合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辅以放疗等综合治疗。

猜你喜欢
复发率影像学病理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