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凯婧 黄山
作者单位:530021 南宁 1广西医科大学;2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
肝原发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primary liver fo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LFDCS)临床上极为罕见,本文报道2例,以期提高对其诊治的认识。
病例1:男性,58岁。因“体检发现肝脏肿物”入院,专科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示:肝功能Child-Pugh A级,HBsAg阴性,HBV-DNA阴性。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均为阴性。B超示:肝右叶见一类圆形肿块,大小为4.5 cm×5.0 cm,边界清,周边见声晕及侧方声影,内见极低回声区,肝中静脉局部受压(图1A);CT示:平扫肝右后叶上段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图1B),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表现,延迟期强化程度稍减低(图1C)。术前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治疗:全麻下行肝肿瘤切除手术,切除的肝右叶肿物大体病理示:肿物大小为5.0 cm×4.5 cm×3.5 cm,距切缘0.1 cm,距被膜1.7 cm,见一结节状肿物,大小 3.1 cm×2.8 cm×2.7 cm,切面灰白实性质中,有完整包膜,周围肝组织切面灰白实性质,未见肝硬化改变,未见卫星结节及癌栓。肝左叶肿物大体病理示:大小3.2cm×2.7cm×2.7 cm,紧贴切缘,见一结节状肿物,大小1.7 cm×1.0 cm×1.0 cm,包膜完整,肿物切面灰白灰红,实性质软。病理HE染色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增生伴淀粉样物沉积(图1D)。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示:CD20(+)(图 1E),CD3(+),IgG4/IgG ≤10%,CD21(+),CD23(+),CD35(+),原位杂交 EBERS(+)(图 1F),Ki-67(+<10%),确诊为肝原发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术后随访7个月未见复发。
病例2:男性,66岁。主诉“体检发现肝脏肿物”,专科检查示:肝脏右肋下3 cm可触及肿物,质硬,边钝,轻压痛,脾、胆囊肋下未触及,其他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示:肝功能Child-Pugh A级,HBsAg阴性,HBV-DNA阴性,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均阴性。B超示:肿块不规则,由多个团块相互融合而成,边界清,周边无声晕,内为稍低回声,欠均匀,数个类圆形无回声区,后方回声轻度增强(图2A),多普勒显示血流丰富;CT示:肿物呈稍低密度影,边界尚清,增强动脉期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表现(图2B动脉期),门脉期呈相对低密度,向下局限性突出于肝表面(图2C静脉期)。术前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治疗:全麻下行肝肿瘤切除手术,术后病理HE染色示:镜下见淋巴细胞混合性增生,其间可见小血管增生及较多梭形或卵圆形的细胞呈模糊结节状分布,呈炎性假瘤样改变(图2D)。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示:CD20、CD3、CKpan、IgG、IgG4、kappa、Lambda、CD56、TIA-1、GrB、CD4、CD8、CD21、CD23、Ki-67 表 达 模 式 未支持 B或T细胞淋巴瘤诊断,原位杂交EBERS(+)(图2E~F),确诊为肝原发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术后随访15个月未见复发。
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fo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为一类起源于生发中心滤泡树突状细胞的罕见低度恶性肿瘤,目前病因尚不明确。第一例FDCS由Monda等[1]于1986年报道。其好发于颈部和腋窝淋巴结,也可发生于淋巴结以外的组织器官,原发于肝脏极为罕见,发病率占全部肝脏原发肿瘤不足0.1%[2]。Shek等[3]于1996年首次报道LFDCS。目前多为个案报道,尚缺乏大样本研究。
LFDCS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文献报道的首发或合并症状主要有消瘦、腹部疼痛、烦躁不安,也可表现为贫血、发热以及胃肠道不适等[4-6]。部分患者无症状,于体检时发现。LFDCS无特异性体征,肿瘤较大时腹部体检可触及肿大的肝脏,也无肝脏基础疾病背景(如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等),无明显肝功能损害表现,消化道恶性肿瘤标志物如AFP、CEA、CA199等无特异性升高,目前缺乏明确分子标志物。本文2例患者皆由体检发现且无症状,亦无肝脏基础疾病,消化道恶性肿瘤标志物均为阴性。
图1 病例1 B超、CT及病理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图2 病例2 B超、CT及病理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LFDCS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超声表现常为低回声影内为无回声,中心可呈囊样,分布欠均匀,边界清。CT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增强扫描可呈“快进快退”的强化方式。在MRI下可见边界清晰的高密度信号影。影像学上与肝脏原发恶性肿瘤(如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炎性假瘤等非肿瘤性疾病难以鉴别[4,7]。本文报道2例,术前均误诊为原发性肝癌,可见其临床诊断困难,需依靠镜下病理诊断。LFDCS的病理特点:肿物包膜完整,切面灰白灰黄,实性质软,局部可见出血坏死,镜下见小血管增生及较多的长梭形或卵圆形肿瘤细胞,呈模糊结节状分布,炎性假瘤样改变。淋巴细胞混合性增生,部分淋巴细胞欠成熟,形态较小,细胞核扭曲,可见有核沟[8]。电镜下可见特征性超微结构,瘤细胞的细胞质突起并通过桥粒彼此连接[9]。免疫学表型:LFDCS普遍表达非肿瘤滤泡树突细胞的表型,因此阳性表达一种或多种滤泡树突细胞标志物,包括 CD21、CD35 和 CD23 等[7,10-12]。而上皮源性标志物(CD18、CD1a、CD31)、血管源性标志物(CD34)、肝细胞标志物(Hepa-1 和 AFP)均为阴性[4,8,13]。LFDCS与EB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LFDCS的EB病毒寡核苷酸探针(EBER)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阳性率非常高[14-15],但在肝脾外FDCS合并EB病毒感染较少。本文报道的2例患者EB病毒均为阳性。
LFDCS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对于复发病例或不能完全切除者应辅以化疗和(或)放疗。本病为低度恶性肉瘤,预后较好,但有复发和远处转移可能[6,9,16]。本文报道2例,截至投稿日期分别无瘤生存12个月和15个月。
综上,LFDCS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表现,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根治性切除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