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慧贤 辽宁普兰店区中心医院 (辽宁 普兰店 116200)
内容提要: 目的:评价CT、核磁共振成像用于诊断颅底脊索瘤的影像特征及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15年9月~2017年10月期间接收的颅底脊索瘤患者34例为主要评估对象,将其纳入调研组,选出同期入院就诊的侵犯颅底鼻咽癌患者25例纳入参照A组,垂体瘤患者19例纳入参照B组。全部患者均予以CT、核磁共振成像的相应检查,进而对照评估CT、核磁共振成像用于诊断颅底脊索瘤的效果情况。结果:经CT、磁共振成像检查后,颅底脊索瘤患者颅底中线骨质出现较显著破坏征象。颅底脊索瘤的T2加权信号特征强于侵犯颅底的鼻咽癌、垂体瘤,对照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CT与磁共振成像用于颅底脊索瘤的临床诊断中,能呈现出不同的影像特征,但磁共振成像T2加权信号的特征更为显著。
颅底脊索瘤作为出现于颅底兼具侵蚀性、破坏性的一种少见肿瘤,其侵害部位主要为颅神经与颅底骨质[1]。由于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头疼为常见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因此,较易出现临床漏诊、延误等情况。本次调研以本院接收的颅底脊索瘤患者34例为主要评估对象,将其纳入调研组,选出同期入院就诊的侵犯颅底鼻咽癌患者和垂体瘤患者为参照组,运用对照评估法研究CT、核磁共振成像用于诊断颅底脊索瘤的具体情况,系统陈述如下。
以本院2015年9月~2017年10月期间接收的颅底脊索瘤患者34例为主要评估对象,将其纳入调研组;选出同期入院就诊的侵犯颅底鼻咽癌患者25例纳入参照A组,垂体瘤患者19例纳入参照B组。上述全部患者都遵循颅底脊索瘤、侵犯颅底鼻咽癌、垂体瘤的临床诊断标准予以疾病鉴定,并均经过手术病理确证[2]。调研组:23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29~71岁,平均(50.2±4.27)岁;并发症状:3例神经麻痹,7例视觉能力下降,9例听觉能力下降。对照A组:17例男性、8例女性,年龄31~70岁,平均(51.7±5.09)岁。对照B组:12例男性、7例女性,年龄33~71岁,平均(52.0±5.14)岁。
检查设备:GE HD750螺旋CT与GE 1.5T磁共振成像检测仪器完成所有患者的诊断检查。
操作方法:①GE HD750螺旋CT的检查操作:碘海醇为增强造影剂,按1.0mL/kg,3.0mL/s静脉注射,注射开始20s为动脉期,层厚间距均为5mm,实施横断面扫描;②磁共振成像影像的操作:GTdtpa为成像对比剂,层间隔调节为5mm,T2加权成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重复时间为420ms,回波时间为98ms,T1加权成像采用自旋回波序列,TR450s,TE10s,层厚3~5mm。增强行T1矢状位、冠状位、轴位扫描。检查结果的处理及分析:扫描结束按照所得结果展开分类统计,且进行对照处理与分析,对比三种肿瘤患者的T1、T2加权信号数据。
34例颅底脊索瘤患者中,15例的肿瘤分布于斜坡,7例分布于颅窝后颈脉孔区,9例分布于鞍区,3例分布于颅中窝和颅后窝的中间位置。从肿瘤外形看来,全部肿瘤的体积大小不一,多数属于不规则形状或近似于圆形;29例的边缘位置较为清晰,5例边缘位置模糊不清。
脊索瘤多表现为蝶鞍部、斜坡及中颅凹处较大的不规则状混杂密度影,病变内有散在斑块状钙化,病变边缘成分叶状或模糊不清。平扫时钙化以外的瘤体呈稍低密度或等密度,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呈等到中度不均匀强化,或无强化。临近骨质破坏明显,无瘤周水肿。34例颅底脊索瘤患者中,瘤体中出现点状钙化现象的有6例,钙化率为17.65%。边缘界限较模糊的占79.41%(27/34);边缘界无限较清晰的占20.59%(7/34)。
磁共振成像中可见颅底脊索肿瘤边缘位置较清晰,能显示出受侵犯临近部位的结构(如斜坡、海绵窦、蝶窦等),可分辨出分叶状的肿瘤体,T1加权能呈现均匀的低信号,并出现部分混杂信号;T2加权能呈现高信号,并可见骨质破坏征象。
调研组和参照A组、参照B组的T1、T2加权信号强度对照得知,三组T1加权信号特征没有较大差异性(P>0.05);但调研组T2加权信号特征强于参照A组、参照B组,组间差异性明显(P<0.05),三种肿瘤T1、T2加权信号的强度数据见表1。
经本次调研评估可知,颅底脊索瘤患者、侵犯颅底鼻咽癌患者、垂体瘤患者的CT影像结果并无突出差异。而进行磁共振成像的检查后,三种肿瘤的T1加权信号特征没有较大差异性(P>0.05);但颅底脊索瘤T2加权信号特征强于侵犯颅底的鼻咽癌、垂体瘤,对照差异性明显(P<0.05)。并且,CT、磁共振成像两种检查方式在肿瘤分布位置方面的显示效果较接近,但在显示具体侵犯范围方面,磁共振成像检查明显优于螺旋CT[3]。MRI是术前诊断和术后评估脊索瘤最佳影像检查手段,其软组织分辨率高,可避免CT显示颅骨硬化伪影。另外,除了需要正确鉴别颅底脊索瘤和其他类型肿瘤(垂体大腺瘤、软骨类肿瘤、脑膜瘤等)的区别外,还需注重和颅咽管瘤、鼻咽癌等进行正确辨别[4]。
综上可得,CT与磁共振成像运用于颅底脊索瘤的临床诊断过程中,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影像特征,但利用磁共振成像进行多层面重建,可提升颅底脊索瘤的正确诊断率。
表1. 三种肿瘤T1、T2加权信号的强度对照(±s)
表1. 三种肿瘤T1、T2加权信号的强度对照(±s)
分组项 病例数 T1加权信号 T2加权信号肿瘤体 对照 比值 肿瘤体 对照 比值调研组 34 509±16.1 542±24.8 0.95±0.04 1802±109.1 451±54.8 3.93±0.26参照 A 组 25 523±21.4 576±25.3 0.92±0.05 591±74.9 522±50.7 1.13±0.06参照 B 组 19 463±17.2 514±16.4 0.94±0.04 652±99.8 551±84.5 1.1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