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

  • 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的性别对话
    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在她的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展现了她独特的女性观。她从性别平等的人格尊严入手赋予了性别对话的可能性,又通过呈现男女共同的人性缺失使性别对话回归到人性对话,进而在生命选择的冲突中寻找两性共同的价值归宿。关键词:艾略特 《弗洛斯河上的磨房》 性别对话 人性对话当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化因其独有的特色兴盛起来的时候,19世纪的英国文坛也因为一批女作家的加入而活跃起来:布朗宁夫人、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等。如果说这些女作家的出现在

    文学教育 2023年9期2023-09-01

  • 艾略特《荒原》的美学解读
    新方向,确立了艾略特作为英美现代派诗歌一代大师的地位。《荒原》语言创意与思想深度深刻影响现代西方文学,诗中充满宗教色彩、死亡意象、怪诞与丑、反传统、反讽与无奈、非个人、非理性特点的诗歌表达独具美学符号。关键词:艾略特 《荒原》 美学 诗歌《荒原》是艾略特创作中期重要代表作,在西方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荒原》的题辞开头就引用了希腊神话西比尔的典故。写到,“因为我在古米亲眼看见西比尔吊在笼子里。孩子们问她:你要什么,西比尔?她回答道:我要死。”[1]它

    文学教育 2023年3期2023-05-30

  • 艾略特《空心人》意象的象征意义
    》中,T.S.艾略特运用“空心人”“死亡”、“眼睛”等意象,勾画出一个繁复的意象世界。“空心人”是精神空虚的现代人的象征;“死亡”的意义经历了由死寂、空虚到创造、新生的流变,这一转变暗含了诗人对摆脱空虚、死寂的力量的寻找;“眼睛”作为西方优秀传统文化和的象征,为现代人指明了精神方向。因此,“空心人”、“死亡”、“眼睛”等核心意象勾勒出了一个失落-寻找-回归的现代人的精神模式。关键词:艾略特 《空心人》 象征意义 失落 寻找 回归《空心人》是T.S.艾略特

    文学教育 2023年5期2023-05-26

  • 英语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犹主义研究
    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有反犹主义倾向。在英语世界,对艾略特反犹主义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便有学者提出这个问题,60年代以来,有较多学者发表了相关论述。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末开始,出现了较大范围、较长时间、较为激烈的争论。21世纪00至10年代,研究持续推进,成果频出。一方面,批评家通过对艾略特书信、诗歌、文章等进行分析,对艾略特反犹主义的倾向、言论、观点等进行挖掘、剖析、批

    民族学刊 2022年7期2023-01-23

  • 西南联大诗人群对艾略特知性诗学的理解与接受
    理论家和诗人,艾略特的理论与创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反响,也影响了西南联大诗人群。艾略特的知性诗学立足于他对“传统”重新阐释,强调诗歌的“非个人化”效果,在创作中则以“客观对应物”为准则,以突出诗歌的知性特征而淡化情感属性。西南联大诗人群对艾略特的知性诗学有独到的理解,也将其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厘清艾略特的诗学思想对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探究和总结西南联大诗歌风格的形成,也有利于探索西方文学资源如何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关键词:艾略特 西南联大诗人

    粤海风 2022年5期2022-05-30

  • 文学经典意义的诗学讨论与现实思考
    临的问题。重温艾略特“集体人格”等有关文学经典的思想广电将为我们解决以上困境提供甄别标准与理论论证依据,帮助我们有效甄别与论证新时期文学经典研究的正确研究角度与有效应对方法。关键词:托·斯·艾略特 集体人格 文学经典 诗学讨论 现实思考文学经典的意义需要从诗学理论和现实思考两个方面进行阐释。文学经典的意义,在于其对个人才能的影响。而个人才能不仅仅限于文学创作者的创作能力,更包括普通人的人文素养与全面发展。文学经典对于个人才能来说是培育的土壤还是束缚的枷锁,

    文学教育 2022年9期2022-05-30

  • 英美“新批评” 理论论评
    理论家T·S·艾略特被誉为英美“新批评”理论的鼻祖。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南部的诗人、学者兰色姆及其学生艾伦·退特、布鲁克斯和沃伦,以及学者维姆萨特陆续开始在诗歌创作以及批评实践领域倡导运用“新批评”理论,并形成了“南方集团”,对“新批评”理论的推动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时期的“新批评”理论在学术界占据了统治地位。隨后,兰色姆的著作《新批评》名声大噪,以上推崇“新批评”理论的理论家们才因此得名“新批评”学派。直至20世纪的60年代,“新批评”理论

    今古文创 2022年6期2022-02-25

  • 章鱼心
    ]卡·戴·米勒艾略特说过想去水族馆吗?比尔·默顿送给他一张年票,他刚打开这份迟来的生日礼物,唯一能装出来的便是一声颇有兴味的“啊哦!”艾略特和比尔每个月都会在“相聚时光”见面,共进午餐。他们一起在“女孩优先!”这家机构的金融部工作了三十五年,退休的时间只相隔几周。在彼此的退休派对上,他们说好要保持联系。整整一年后的某天早上,艾略特打开电脑,看到了一封来自比尔的邮件。邮件在那儿搁了好几天,艾略特才动手回复。当然,他一直对比尔感觉不错。他们在一家致力于提升贫困

    花城 2021年6期2021-11-30

  • 无爱的未来
    界对于T·S·艾略特之《荒原》普遍存在的理解是偏重于文化及宗教性意味的。这样的理解不仅仅最早流行于国外,且成为中国学界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研究范式。然而,如果联系艾略特的私人信函及传记,“荒原”一词则被赋予了更深刻和更隐秘的含义。而从这个角度分析《荒原》,则可窥探到艾略特本人对于女性、爱、婚姻的态度以及私人生活的零星掠影。关键词:《荒原》 女性 艾略特 私人生活1922年,诗人艾略特发表了著名的《荒原》—— 一首以隐喻复杂、晦涩难解而开现代派诗歌风气的长诗。艾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9期2021-09-26

  • 艾略特《荒原》中的神话原型分析
    证诗人T·S·艾略特的独特诗学思想,以及诗歌所展现的对心灵与生命的启示性内在探索。【关键词】T·S·艾略特,《荒原》;神话原型一、T·S·艾略特与《荒原》T·S·艾略特(1888-1965)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开创者之一,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荒原》结合神话、人类学等内容,并基于对詹姆斯·弗雷泽的《金枝》和杰西·魏斯登的《从祭仪到神话》的研究。此外,其中体现出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非个性化、历史与时间等观念。并且由于受到法国直觉主义哲学家伯格森思想的影响,诗歌

    红豆教育 2021年11期2021-09-10

  • “共时存在”
    才华》一文中,艾略特提出他的“共时存在”的传统诗学观。他认为从古到今的文学是一个共时存在的整体,它们之间既顺应遵循又相互作用。他阐述了对于传统与创新关系的理解,提醒人们应该更加认真地对待传统。文学传统不仅仅属于过去,它还是过去与现在写作经验的结合。没有传统,创新将变得毫无意义。事实上,所有所谓的原创都是从新的角度对传统进行的新的诠释,任何文学的创新都是以传统为基础的。新文学作品一旦完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历史秩序”,成为传统的新成员。他把文学作品看作客

    西部学刊 2021年4期2021-09-10

  • 文学批评的慧眼与英诗经典的修正
    批评家T.S.艾略特对前辈诗人德莱顿、赫伯特、但丁、波德莱尔等的重新评价,特别是对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发掘,属于世界文学经典成长进程中天才式的批评家穿透历史尘封的慧眼发掘。他以崭新的文学理念和批评方式帮人们重新找回或认识了一整群的作家,一反时代潮流地重新估价英国诗史的主要时期和代表人物,重识诗歌的“典型传统”和“经典品质”;他不但开创了一代批评风气,还直接促成了英诗经典的修正与玄学诗派的新生。T.S.艾略特的创作和评论可谓承前启后,大大拓展了英美现代派文学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8-16

  • “解铃还仗系铃人”
    统评述T.S.艾略特的学者。叶公超先生认为,艾略特写诗主张维持中国用典的风格,将历代流传下来的观念联合起来,汇成文化源流。诗人写诗不仅表现个人才气,而且展示和代表整个文化。在《爱略特的诗》一文中,叶公超先生反驳了艾略特在创作《荒原》前后的诗歌作品中蕴含着不同态度的观点,讨论了把艾略特诗歌创作与宗教信仰混为一谈的错误观点,并且指出了艾略特通过隐喻手法营造一种“古今错综的意识”。笔者对叶公超先生的观点进行了综述和进一步的评论。关键词:T.S.艾略特;叶公超;态

    外国语文研究 2021年2期2021-07-20

  • “一种独特的诚实”:叶维廉先生论艾略特的诗与诗学
    系统研究和评论艾略特诗歌和诗学理论的学者。本文在释读叶维廉先生1957—1960年间发表的《陶潜的〈归去来辞〉与库莱的〈愿〉之比较》《〈焚毁的诺顿〉之世界》《艾略特的批评》《静止的中国花瓶——艾略特与中国诗的意象》等文章的基础上,就叶维廉先生关于“客观应和的事象”“沉思的展现”“一种独特的诚实”“真诗的暗示性”等观点进行综述、比较和评论,进而揭示叶维廉先生在我国艾略特诗歌创作、诗学理论研究与诗歌翻译方面的杰出贡献。[关键词]叶维廉;T.S.艾略特;诗歌;诗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06-22

  • 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理论在其长诗《荒原》中的运用
    要:T·S·艾略特是二十世纪西方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提出的“客观对应物”理论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写作指导价值。其中长诗《荒原》被称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与他的理论一起,在西方文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诗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作品。“客观对应物”理论力主摒弃在诗歌中使用直接、浅显的表达方式,主张通过列举事件、引用典故、组合意象等“客观对应物”的媒介,实现对现实、对社会的描写和批判等,抒发诗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愿望。对《荒原》诗中所体现的“客观对应物”进行

    青年文学家 2021年5期2021-04-06

  • 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庄园文化
    特姐妹和乔治·艾略特的小说中都有对庄园风物的整体性描写,它们既是爱情和婚姻萌芽、发展、破滅的特定时空,也是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人生追求的象征隐喻。19世纪的英国人生活在“日不落帝国”的黄金时期,社会充满了自信膨胀,人们急切地炫耀与张扬金钱财产、阶级地位、身份权力等等,庄园成为这种炫耀的工具和途径,庄园也因此衍生出一种神话故事中“失乐园”的隐喻,庄园正是阶级、财富、权力的化身。关键词:庄园;女性小说;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19世纪的英国处在

    美与时代·下 2021年1期2021-03-15

  • 对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育等不良倾向。艾略特的文化教育思想对当下时弊的解决具有参考意义。讨论了教育三宗旨、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反对教育功利化、回归传统与共时性有机整体文化观、文化本体生态观与文化星丛理论等艾略特文化教育思想中涉及艺术教育的思想内容,重新审视了教育目的、内容选择、传承与发展创新、伦理道德教育等艺术教育重大问题。最后介绍了一些我校结合艾略特文教思想改进艺术教育实践的方法。 关键词:T·S·艾略特 艺术教育 传统观 道德教育 当前艺术教育已经出现了强调分析作品的艺术形式技巧

    艺术研究 2021年5期2021-01-12

  • 艾略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探讨
    义诗人T.S.艾略特的笔下,女性形象也没有逃出此框架,女性基本都是被丑化的罪人。但是结合诗人的成长环境,这似乎又不太合理。本文意在分析艾略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刻画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关键词:艾略特 女性 丑化在女性主义者看来,传统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一般分为两种:天使或者恶魔,正常的女性形象在作品中是不存在的,要么如《简爱》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要么如《红字》中的女神代表海思特。因此,我死故我在(I sink, therefore I am)成为女性生存的方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1期2020-11-28

  • 艾略特与他的“情歌”
    要:T.S.艾略特是研究20世纪诗歌最不可避免的人物,他的作品《荒原》(The Waste land)几乎成为那一时代的代名词。于1915年发表的《杰·普鲁夫洛克的情歌》成为艾略特的成名作。但此诗虽名为“情歌”,实际上却为一首悲歌,它揭示了现代人枯燥乏味堕落的生活状态,此后艾略特的诗歌主题线索并无更迭,只是不同一时段出现了不同的内容。另外,艾略特虽然一直在展现现代生活的病态,却没有停止探寻解决的措施。所以,本文将艾略特的诗歌统称为他对世界的“情歌”,一方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3期2020-09-01

  • 艾略特《荒原》中的陌生化方式
    地解读T.S.艾略特的《荒原》,理解艾略特的艺术追求,探求陌生化在诗歌中的价值和作用。关键词:T.S.艾略特 《荒原》 陌生化艾略特为道德堕落与精神危机频现的欧洲社会构建了荒原这一客观对应物,诗人将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用象征的方式展现出来。艾略特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将诸多有情节和暗示性的片段有机地拼接在一起,使读者在目不暇接的同时感受到了一种无限荒凉之气氛。《荒原》揭示了欧洲人因为抛弃了信仰,而陷入情欲之海和欲望罪恶之中无法自拔,表现出一种精神堕落、无处归依的生

    参花(下) 2020年9期2020-08-25

  •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离经叛道和妥协中艰难前行的玛吉
    分析,看乔治·艾略特是如何模仿主流传统流行模式,以及如何内化其艺术标准和社会角色观点。她笔下的玛吉既有反对传统和刻板观念的一面,又有符合传统价值观的一面,玛吉在离经叛道和妥协中矛盾前行。关键词: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女性形象;玛吉乔治·艾略特是维多利亚中后期以博学多思著称的女学者,小说也因此别具风格,偏重道德伦理方面题材,以深刻的哲思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为特征。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描写了维多利时期女性的成长史。(1)玛吉是艾略特笔下一个充满矛盾的

    北方文学 2020年5期2020-06-11

  • 艾略特《荒原》的生态解读
    ·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荒原》更使他荣冠为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派诗人。《荒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创作完成,其中隐含着一条生态主线。本论文沿着这条生态主线,较为全面地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角度对《荒原》进行阐释性地分析,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关键词:艾略特;荒原;社会生态;精神生态T. S. 艾略特是英国文学史上现代主义诗人的先驱,在1948年赢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歌《荒原》曾经轰动一时,在现代西方诗歌中具有很高的地

    雨露风 2020年8期2020-04-26

  • 《荒原》与艾略特的清教思想
    摘 要:艾略特的《荒原》以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入手,化用了关于伊甸园生命与死亡的清教神话,映衬出战后欧洲人枯萎干涸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以清教方式重整失序生活状态的悲悯之情。《荒原》吸收古典主义文学元素,丰富了清教思想的神圣维度;《荒原》创造性地大量使用意象,赋予了诗歌现代气息。同时,诗人艾略特的个体生命经验也诠释着清教关于复活、禁欲的思想。关键词:艾略特 《荒原》 清教引言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是20世纪享誉英美文坛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6期2020-03-01

  • 《荒原》——现代主义诗歌的典范
    正元摘  要: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典范。它反映了现代主义的主题、基调和技巧的主要方面。关键词:艾略特;《荒原》;现代主义诗歌[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2--01一、引言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时,现代主义革命正在进行中。现代主义的高潮开始于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52个月的屠杀永远地改变了世界。而这场可怕战争的肮脏经历和现实以一种既暴力又史无前例的方式推动了这场文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2期2019-12-16

  • 穿越历史与空间的沉思
    要: T.S.艾略特在《荒原》中充分实践了“客观对应物”的诗学理论。本文解读《荒原》,找寻“客观对应物”与列斐伏尔“空间形式论”的契合点,形成与“历史对应物”思考对应的“空间对应物”思考,体味《荒原》中文明和精神的荒败颓丧,理解作家对现实的沉思和反观。关键词: T.S.艾略特    客观对应物     空间对应物    《荒原》英国诗人T.S.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1888—1965)是二十世纪上半叶英美文学界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

    文教资料 2019年25期2019-11-30

  • 艾略特《荒原》的反思意识
    摘要:T·S·艾略特的《荒原》描写了衰败、凄凉的“荒原”景象:没有水,树木干枯,大地龟裂。“荒原”上的人没有信仰、没有希望、放纵肉欲、醉生梦死、犹如行尸走肉。诗作高度概括了一战之后的西方社会生活,表现了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信仰的危机,并提出只有皈依宗教,才能获得生命之水,获得新生。关键词:T·S·艾略特;《荒原》;反思意识一、《荒原》揭露的现实问题(一)宗教信仰的缺失《荒原》的第一节“死者葬礼”中描绘了一幅阴沉压抑的伦敦城的清晨景象:“并无实体的城,在冬日破晓

    信息技术时代·中旬刊 2019年1期2019-10-21

  • 深度剖析艾略特文学思想的力作
    义诗人T.S.艾略特的诗歌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创伤理论的角度,分析诗人艾略特作品中所隐含的各类创伤刻画,探讨“荒原”形成的具体原因以及诗人救赎的路径。该书利用创伤理论探讨了诗人T.S.艾略特的“出荒原记”,为T.S.艾略特诗歌研究的深入开展和创新发现作出了积极贡献。关键词:T.S.艾略特;创伤;荒原;救赎2019年4月,郭磊老师的《荒原与救赎》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现代主义诗人T.S.艾略特的诗歌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创伤理论的角度,分析诗人艾

    北方文学 2019年17期2019-07-08

  • 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有感
    冰心摘  要:艾略特的《荒原》一般被认为是现代派诗歌的开山之作,一般认为,现代派是否定传统、扭曲古典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很容易预设艾略特是反传统以及宣扬个人才能的,但是艾略特的文论《传统与个人才能》和他的诗一样都,让人别开生面。关键词:艾略特;文论[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11、传统与历史意识文论的第一部分,艾略特强调诗人要把握住“传统的潮流”,认为作家应当“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1期2019-05-09

  • 个人与非个人
        要: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的“非个人化”理论影响深远,然而,以维庸为代表的诸多诗人的成功,恰恰在于他们诗歌出色地表现了其个性与经验。个人与非个人的矛盾,不仅在此处看似不易自圆其说,而且是百年以来诗歌界的一大问题。本文通过正本清源的方法,梳理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的初衷和流变,以及维庸诗歌对“个人”的表现方式,试图对分别以“个人化”和“非个人化”著称的两位诗人的考察,从而解决这一问题:艾略特诗论与维庸诗歌,都存在被误解的情况。而其实他们看

    文教资料 2019年36期2019-04-21

  • 艾略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与李商隐《无题》比较研究
    摘要:T·S·艾略特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与文学理论家,其诗学观与创作实践不仅对西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且为中国诗歌的研究提供了一整套系统的批评阐释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艾略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与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发掘其内在联系与差异,可以对艾略特提出的一系列诗学理论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艾略特 李商隐 比较分析诗歌作为一种最古老最原初的文学艺术形式,在中西文学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2期2019-03-18

  • 知音难觅的旁观者
    要: T.S.艾略特第一首成熟的作品《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与当时符合主流审美的诗歌风格截然不同。这首诗,不仅孕育了现代主义诗歌的美学特质,更体现了现代诗人有关都市生活的心灵体验,以及对诗学革新的渴望与忧虑。关键词: 《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T.S.艾略特    旁观者作为现代主义诗歌的拓荒者之一,T.S.艾略特进入英语文坛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早期的代表作《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情歌》)与浪漫主义诗

    文教资料 2019年34期2019-02-16

  • 《情歌》无情
    要:托·斯·艾略特(T· S· Eliot)的早期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为《情歌》)生动地刻画了普鲁弗洛克这位现代西方人的生存窘境。艾略特善用典故和意象来表达主题,《情歌》也毫不例外地使用了许多不规则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体现了普鲁弗洛克个体层面的精神困顿,也反映出现代西方人的普遍性无助。本文旨在通过对《情歌》中意象的分析,解读诗歌主题,揭示以普鲁弗洛克为代表的现代人无能感的来源。关键词:托·斯·艾略特;《情歌》;意象;无能作者简介:王菲(19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2期2018-12-27

  • 尘嚣的碎语
    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艾略特在文学创作上坚持“非个人化”理论的理论,包括诗人艺术情感的非个人化、个人与传统的关系和“客观对应物”三个方面。世界范围内对于艾略特《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首四重奏》等名作有详细的研究,却往往忽略了艾略特早期其他诗作的价值。《波士顿晚报》是收录在《普鲁弗洛克及其他观察到的事物》诗集中的一首短詩,艾略特借助《波士顿晚报》的意象,表达出他早年时对现代工业化城市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7期2018-12-17

  • 寂寞的先知,孤独的行者
    程碑。T.S.艾略特宣称现代诗人应将智慧和感性调和起来,从不同的意识中创造出新的整体来。那个瞎眼的预言家,长着皱巴巴乳房的老头泰瑞西斯便在诗中起这种作用,他将过去与现在、男性与女性融为一体,将神话和现实联系起来。艾略特借助这一神话人物为《荒原》的创作提供一个更高视点,从时空之外来观察这个光怪陆离的现代世界。本文从神话、哲学、反讽视角来分析泰瑞西斯在《荒原》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泰瑞西斯在诗中所起的作用,反映了艾略特的最基本哲学思想,解决共相和殊相的和谐统一,

    北方文学 2018年26期2018-11-24

  • 英国浪漫主义的现代之路:从批判到继承
    。20世纪初以艾略特、庞德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学,在形式上以批判浪漫主义为出发点,但其诗学实质中则表现出对浪漫主义的继承。浪漫主义诗学观念和对世界的观照、对人性的思考,在现代文学及当代文学中,仍得到继承和完善。[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艾略特[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8)06-0092-04兴起于18世纪末的英国浪漫主义是一个包容性极强、内容十分丰富的思想理念。浪漫主义针对古典主义对工具理性的膜

    北方论丛 2018年6期2018-09-10

  • 乔治·艾略特的宗教观成因探析
    的影响,乔治·艾略特从小就接受着严格的宗教教育。作为一个曾经的宗教狂热分子,艾略转变为了东正教怀疑论者最终放弃了基督教,成为了人文宗教的忠实倡导者。此外,尽管艾略特坚信人类应该取代上帝,且爱心和同情心应该取代人的信仰,但在艾略特的作品中上帝却是无处不在且是至高无上的,这种矛盾的宗教观的形成与艾略特所处的环境和多年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关键词:乔治·艾略特;宗教观[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1期2018-06-22

  • 吉卜赛形象与乔治?艾略特作品的文化叛逆意识
    摘要〕乔治· 艾略特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批与众不同的吉卜赛人形象,并借他们表达了强烈的文化叛逆意识。艾略特作品对神秘的吉卜赛文化进行了揭秘,还表现出对西方主流社会对其丑化的不认同态度,揭示了造成19世纪吉卜赛人生存困境的社会根源。艾略特作品让吉卜赛人成为非主流价值观的代言人,他们的存在使社会规范本身都有遭质疑的意味。此外,艾略特作品对吉卜赛形象的塑造中表现出了道德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作家本人不同于传统思维的种族观。通过吉卜赛人形象,艾略特作品挑战了维多利亚时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05-25

  • 解构与建构:解读《弗洛斯河十的磨坊》的道德
    的磨坊;乔治,艾略特;道德观[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5918(2018)05-0182-02引 言《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在故事结构当中围绕作品核心内涵进行了复杂而巧妙的设计,利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故事性将乔治·艾略特所要表达的道德观点进行了完美的呈现。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乔治·艾略特对于人物外在描写以及心理刻画正是其作品的重要文学魅力所在。正是基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在文学层面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5期2018-05-23

  • 从“埃文斯”到艾略特
    徐德林艾略特将其视野逐渐从乡村生活扩展到了整个社会。关于这一点,艾略特的宗教、哲学及历史题材的杂文也有所体现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女作家群中,玛丽·安·埃文斯是非常独特的,她不但以雄性十足的笔名“乔治·艾略特”来隐匿自己的女性身份,而且更是以此获得了崇高的文学史地位。浸润于其作品的人文宗教观、浓重的道德伦理关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无可比拟的心理描写,不但让艾略特成为了与狄更斯、萨克雷齐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而且更重要的是,她因此拓宽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开创了现

    财经 2017年30期2017-12-28

  • 探讨艾略特诗歌中的比喻:“远距取譬”与联想
    代主义代表诗人艾略特对“远距取譬”原则的发展,结合艾略特诗歌中的比喻,分析了“远距取譬”与联想的关系以及这种创作方法的艺术特色。关键词:艾略特;“远距取譬”;联想中图分类号:I12 文献标识码:A一、“远距取譬”原则的发展玄学派是指17世纪英国文坛出现的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玄学派诗人在诗歌中的表现是把截然不同的意象结合在一起, 从外表绝不相似的事物中发现隐藏着的相似点, 在客观上也归纳出玄学派的写作特点——巧思妙喻。此后,艾略特将他们的这种超常夸张的原理发

    求知导刊 2017年22期2017-10-13

  • 艾略特代词妙用的文学手法研究
    使用来完成的。艾略特在其文学作品中常通过巧妙使用代词进行创作,因此对艾略特借助代词文学手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代词妙用;艾略特;具体事物;描写;普遍意义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也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在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一、艾略特借助代词的基本概述艾略特善于把真实的自己藏匿在诗句的背后,通过不断地变换面具和语气,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思想倾向展现在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一

    求知导刊 2017年21期2017-10-13

  • 小议T.S.艾略特诗歌翻译及其影响
    通过对T.S.艾略特诗歌在中国的翻译情况进行梳理,以及通过对三个不同的诗歌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艾略特诗歌翻译对中国诗人、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键词:艾略特;诗歌翻译;中国新诗五四以降,随着白话文的倡导,处于新旧交替之时的文艺界急需新的文体,新的趣味给中国文学注入新的血液。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此时的中国诗界对外国现代派诗歌的翻译更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发。其中,被誉为“现代派诗歌之父”的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作品翻译便颇具有代表性。在英国诗史乃至

    魅力中国 2017年11期2017-09-18

  • 论约翰·邓恩对托马斯·艾略特创作的影响
    其是对托马斯·艾略特早期的诗歌创作和诗论的形成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研究约翰·邓恩对托马斯·艾略特的文学影响,有利于发现后世诗人对玄学思想和艺术的传承、创造和发展。关键词:约翰·邓恩;托马斯·艾略特;文学影响作者简介:胡伶俐,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访问学者(湖南 长沙 410081)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是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开创者和领导者。除约翰·邓恩之外,玄学派诗人还包括安德鲁·马韦尔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2期2017-06-28

  • 论《四个四重奏》中的时间性和音乐性
    出作家T·S·艾略特的代表作之一。在诗组里,作家所渗透出的宗教拯救思想与时间主题相得益彰,音乐结构与诗歌纯熟的艺术技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带给读者以非凡的审美享受。这部作品中通过时间元素和音乐元素向世人传达了宗教不朽的救赎精神。关键词:《四个四重奏》;T.S.艾略特;时间主题;音乐因素;象征主义作者简介:刘佳丽(1992-),河北唐山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7期2017-06-21

  • 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看英美新批评
    个人是诗人——艾略特和语言学家——瑞恰慈。从其理论体系诞生之初就离不开语言学在此时取得的巨大成就,语言学依旧是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基础,而诗歌也依旧是其批评理论建构的主要文学研究基础。作为重要的代表作家,艾略特在充分吸收语言学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的同时,就文学本身也提出了更为深入的论断,如“非个性”论,更为强调文学的独立自主,在文学与社会、作者、环境之间拉开距离,这一论点更好地开辟了英美新批评的发展道路,为实现文学的“向内转”提供助力。【关键词】艾略特;传统;个

    青春岁月 2016年24期2017-04-15

  • 艾略特的蜜月
    :史密斯不关心艾略特的智力和精神,她只关心她与男人的关系,毕竟哲学与理论很难小说化。美国作家狄妮西亚·史密斯的第四本小说《蜜月》的灵感源于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事件。这一事件是这个原名玛丽安·埃文斯的女人一生中最神秘的部分。艾略特与乔治·刘易斯的爱情漫长而幸福,不过从来没有合法化,因为刘易斯无法与他的第一任妻子离婚。刘易斯去世两年后的1880年,艾略特在61岁的时候与比她年纪小20岁的约翰·克劳斯结婚。克劳斯曾是艾略特夫妇的财务顾问和他们最亲

    世界博览 2016年12期2016-07-29

  • 艾略特之“造神”
    学中,T.S.艾略特被称为西方“现代派诗歌之父”,其地位明显已被推至神坛。庞德早就说过:“对于艾略特,我们了解得越多越好。”①艾略特不仅对欧美的现代主义诗歌影响深远,对中国的新诗影响同样巨大。虽然艾略特早期的诗歌没有很快被批评界接受,但从其默默无闻到众所周知似乎转变得很迅速。仔细分析促成艾略特成为神话的原因会使我们对其及现代主义文学有个更好的认识。一、时代背景艾略特1888年生于美国,在1927年加入了英国国籍。英国在19世纪30至4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

    名作欣赏 2013年12期2013-08-15

  • 《诗化哲学:T·S·艾略特研究》简介
    哲学:T·S·艾略特研究》一书,于2010年5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的主要内容来自作者的博士论文,参考资料都是英语原版书籍,除提要外,正文都用英语撰写。该论文被评为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优秀博士毕业论文。《诗化哲学:T·S·艾略特研究》主要探讨艾略特(1888-1965)的“秩序理论”,如何从哲学领域转化、运用、实践到其诗学、宗教、文化、社会与创作之中,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秩序理论”是T·S·艾略特众多理论中的一个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核心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期2011-02-20

  • 失爱者
    方白羽杀手艾略特接到一单生意,雇主开出一百万美元,请他去清除三个“垃圾”。艾略特有些奇怪,一百万可不是小数目,可那三个“目标”看起来挺一般的,并不值这么多钱,谁会为清除他们付这么高的佣金?按照资料提供的地点,艾略特来到纽约一间昏暗的酒吧,他很快盯上了一个黑胖子,那个老酒鬼的脸上,明显有吸毒后的恍惚之态。艾略特见黑胖子结账后摇摇晃晃地出门,立刻跟了上去,尾随他来到一条僻静的小巷,轻声叫道:“安德鲁!”黑胖子回过头,打着酒嗝,问:“你是谁?”艾略特对准他的心窝

    故事会 2009年5期2009-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