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看英美新批评

2017-04-15 00:19孙小竹
青春岁月 2016年24期
关键词:艾略特传统

【摘要】英美新批评生发于20年代,在40、50年代达到鼎盛,成为当时较为主流的文学批评方法。从英美新批评的开拓者来看,对于新批评文学批评理论的出现有重要理论贡献的两个人是诗人——艾略特和语言学家——瑞恰慈。从其理论体系诞生之初就离不开语言学在此时取得的巨大成就,语言学依旧是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基础,而诗歌也依旧是其批评理论建构的主要文学研究基础。作为重要的代表作家,艾略特在充分吸收语言学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的同时,就文学本身也提出了更为深入的论断,如“非个性”论,更为强调文学的独立自主,在文学与社会、作者、环境之间拉开距离,这一论点更好地开辟了英美新批评的发展道路,为实现文学的“向内转”提供助力。

【关键词】艾略特;传统;个人才能;英美新批评

在全面地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又拥有自身显著特性的新批评理论应运而生。英美新批评生发于20年代,在40、50年代达到鼎盛,成为当时较为主流的文学批评方法。从英美新批评的开拓者来看,对于新批评文学批评理论的出现有重要理论贡献的两个人是诗人——艾略特和语言学家——瑞恰慈。从其理论体系诞生之初就离不开语言学在此时取得的巨大成就,语言学依旧是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基础,而诗歌也依旧是其批评理论建构的主要文学研究基础。作为重要的代表作家,艾略特在充分吸收语言学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的同时,就文学本身也提出了更为深入的论断,如“非个性”论,更为强调文学的独立自主,在文学与社会、作者、环境之间拉开距离,这一论点更好地开辟了英美新批评的发展道路,为实现文学的“向内转”提供助力。

一、学科基础

语言学在此时的突破性发现、音位学进入人们视野;俄国形式主义提出对于文学研究的新的理论方法;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19世纪的逐渐没落。这些都为英美新批评的出现提供的充分条件。从俄国形式主义开始,文学文本本身就开始成为理论者关注的中心,开始从文本本身去关注文学的价值。英美新批评成功沿袭了俄国形式主义这一研究重心,并将其强烈化,更加突出文学的独立性,反对文学成为任何一种理论的附属品,更为强调文学本身的价值,对于文学研究的“向内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侧重

文学“本体论”是英美新批评的最关键的核心论点。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围绕“本体论”这一核心观点,提出了极具新特点的论述角度。从三个研究方面对于“本体论”有了一个具体而丰富的阐释。

1、传统

在文章的一开始艾略特就论述到了关于传统的问题。艾略特从一个新的角度把“传统”从人们一般所认为的固守、缺乏新意、贬义词中区别开来,给传统赋予一种全新的认识。艾略特试图在传统与个人之间建立联系,涉及到历史意识,他认为历史意识是25岁以上的诗人写出好诗的基础;对于历史意识不仅要有一种历史感,还要对这样历史感做出现代意识的体悟。“这个意识使一个作家最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自己和当代的关系。”艾略特的对于传统观点首先区别于俄国形式主义,他认为多少年来建立起来的文学秩序就形成了一种文学历史传统,作家只有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地超越自己、抛弃自己才会获得新的发展。俄国形式主义在于摈弃文学与任何社会、历史的联系,从文学本身出发,开启了文学向内转的源头,但是刻意生硬地断开文学与外部的联系,将文学强行独立,这有些背离了文学基本规律,而英美新批评很好地继承并弥补了这一观点,在承认历史的前提下,将文学独立。

2、作品

艾略特在第二部分通过个人情感与具体作品之间的联系去充实自己的理论体系。对于浪漫主义文学所表现出的将自己的全部感情充斥在诗歌之中,英美新批评做出了否认。艾略特着意于在诗歌与诗人,即作品与情感之间拉开距离,这一点明显是受到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艾略特继而运用白金、白金丝、硫酸的比喻更为生动的阐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不过是现实材料的收集和聚集整合地,当所聚集的材料都充实完备之后,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就是文学。艾略特的代表观点“非个性化”也是在诗歌与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认为艺术情感是非个人的,在这种非个人化的倾向下,诗歌才是普遍被接受的;而从作家来看,正是这种“非个性化”使得他们的创作在遵循文学秩序的基础上还继续得以创造和拥有新的内涵。

3、作者

“将兴趣从诗人身上转移到诗上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企图,因为这样一来,批评真正的诗,不论好坏,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在第三部分中艾略特论述了作者在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将文学与作者拉开距离的同时,对于作者也有在创作中的定位。这表明英美新批评尊重文学客观独立性的同时,很好地估计到了文学其他要素在文学创作环节中的地位,这也是在俄国形式主义偏颇地强行回避文学其他要素的作用的一个更好的超越。

三、英美新批评中较具特征的新观点

作为新批评的代表,艾略特“非个性化”的提出是对于侧重于文章内容研究的文坛的一次大震动,彻底颠覆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它更好地将批评家们的视野转到了文学本身上来,更为注重文学本身语句、文体、句式的作用。这种“非个性”化理论不仅在文体上,在情感上也给作家们、理论家们更大的发展空间,正是艺术家们这种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克服自己、不断地消磨自己的个性,才会在文学作品中拥有新的情感和新的精神关注。

【参考文献】

[1] 赵毅衡. “新批评”文集[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 于建华. 本体论批评——英美新批评的本質特征[J]. 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3:48-52.

[3] 方新蓉. “以意逆志”与英美新批评[J].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119-122.

[4] 李全福, 许建忠. 对英美新批评文论价值的再认识[J].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03:86-89.

【作者简介】

孙小竹(1993—),女,汉族,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艾略特传统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章鱼心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如何不写
如何不写
从“埃文斯”到艾略特
少年力斗传统
艾略特的蜜月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