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夷
- 华夷同“道”:元代儒士的大一统观
主体的转变下,“华夷”观念集中表达了元代儒家士人政治、文化、民族等多重观念的沉积与矛盾。从元代儒士自身的问题意识出发,考察他们如何以儒家道统的文化精神,诠释和论证华夷各族多元而同“道”的大一统观念,有助于深化对元王朝进入华夏文明“正统”谱系,统一多民族政治文化共同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一 政治主体转变下的“华夷”观念蒙古统治者凭借军事实力南下中原,统一南北,横跨东西,成为新王朝的执政主体。在政治主体转变的背景下,对于作为统治民族的蒙古族群,萧启庆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2023-08-08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以历史维度为中心
十分必要。一、“华夷同体”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多次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其含义与中国古代“华夷同体”的思想具有一致性。多民族是中国基本的民族国情,故中国有着丰富的民族思想,核心概念是“华夷”,以此为基础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实践中,有了“华夷同体”自在(4)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在”与“自觉”两个阶段性特征。“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潜在的、不外显但却是真实的存在,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自觉”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民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2023-05-22
- 同华之异:古代越南与朝鲜的华夷观比较
李晓斌,孔凤明华夷观不仅是中国古代民族观和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指导思想,还是越南、朝鲜等东亚各国的共享文化符号。其中越南学者较多基于越南思想史、思想体系的论述,(1)如越南学者阮才书:《越南思想史的一些问题探讨》,河内:越南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84年;阮才书:《越南思想历史(第一集)》,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高春辉:《东方思想》,河内:文学出版社,1995年;阮维馨、林明华:《陈朝的思想体系》,《东南亚研究》1987年第4期;阮维馨、林明华:《
思想战线 2023年1期2023-04-06
- 从越南汉文小说看儒家“华夷观”在东亚的接受与影响
中心地位,儒家“华夷有别”的观念就是以这种文化中心为语境基础形成的。“华夷有别”的标准,首先是血缘的,即种族的区别。《左传》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1](P343)其次是地缘的,即区域的差异,《公羊传》所谓“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1](P246)是也,而无论是血缘还是地缘的差别,最后都落实在文化的优劣判断之上,所以“华夷之别”,也可以算作文野之别。当然,这种文化差异不是完全隔绝不变的,而是迁移变化的。如孟子主张“用夏变夷”[2](P40)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3-01-03
- 柑桔新品种
——华夷1 号
“华夷1 号”是从“尾张”温州蜜柑芽变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2021年3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成熟时果实果皮色泽呈黄橙色,果皮较光滑,易剥皮,果皮紧致不易浮皮,果实扁圆,果形指数0.81,单果重108 g,含可溶性固形物11.1%,可滴定酸0.59%,维生素C 311.6 mg/kg,可食率72.5%,无籽。抗寒性较强,耐贮运。在湖北宜昌夷陵区,容器苗定植一般3年开始挂果,5年时产量达到52 500 kg/hm2,7年时产量可达73 500
中国果业信息 2022年3期2022-11-22
- 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思想形成与影响
——兼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贡献
民族政权之清朝“华夷一体、天下一统”的大一统政治思想的形成、治边思想的嬗变及其在西南边疆的政治实践,及至西南边疆儒学教化思想的终成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贡献。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儒学教化思想在政治及意识形态培育层面的积极意义,探讨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思想的形成,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思想源流和提供历史镜鉴。一、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华夷一体、天下一统”思想的形成儒学自西汉以来便一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中处于独尊地位
民族学刊 2022年1期2022-11-21
- 中国历史整体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的“情怀”,而是华夷无间、天下一统、民众同心的天下胸襟。这样广阔的襟怀,超越族类、跨越地域、穿越时空,具有永恒的价值。方国瑜“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以致将来,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方国瑜“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阐明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历数千年的风云变幻,无论是朝代更迭,还是外敌入侵;无论是群雄纷争、还是诸酋称霸,我们伟大的祖国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3-18
- 雍正民族“大一统”思想与清代国家治理的探索
个方面内涵,而“华夷一统”或“华夷一体”,属于民族范围的大一统内涵(参见何星亮:《“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本文所使用的“大一统”概念,主要涉及民族范畴的“大一统”内涵。是雍正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概念。雍正民族“大一统”思想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民族关系的政治与文化根源,系统阐释了国家统一条件下民族交往与融合的条件及其方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影响深远,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方法。雍正民族“大一统”思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03-17
- 日本的“郑成功文学”与“华夷变态”思想
以来形成的日本“华夷变态”思想具有一定的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史也是思想史的一个部分。日本以郑成功为题材的“郑成功文学”①“郑成功文学”是指以郑成功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参见寇淑婷、岛村辉:《日本“郑成功文学”的形成、流变及其研究态势》,《东疆学刊》2017年第3期。的发生、发展、演变,均与“华夷变态”思想相呼应,并由此而深度介入了这一思想,成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江户时代,以《国性爷合战》(1715)②日文为《国性爺合戦》,考虑近松的主观创作意图,本文将剧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03-16
- 《诗经》中的华夷思想
秦华侨华夷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影响。所谓“华”,是指主要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及其文化,逐渐被赋予了高级、文明、优越的色彩。所谓“夷(也包括蛮、戎、狄等)”,是指相对于华夏民族的非华夏民族及其文化,逐渐被赋予了低级、野蛮、落后的色彩。华夷思想,或者说“华夷观”,是基于华夏文化优越进而鄙视周边民族文化的思想体系。它主要是华夏民族在其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在不断地与外族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塑造华夏民族的认同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儒家的倡导与尊
文史杂志 2022年1期2022-01-06
- 汉匈和亲与匈奴大一统民族观的建构
秦大一统思想中的华夷观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已涉及到“谁统”与“统谁”两大问题。在“统谁”问题上,并不存在太大争议,在地理空间上是“天下”,在人群上包含“华夏”与“四夷”,即“华夷一体”“华夷不辨”。先秦文献中“和诸戎华,以正诸华”“抚有蛮夏”“莅中国而抚四夷”等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显示出华夷是不可分割的政治共同体。在“谁统”上,毋庸置疑应是“王”或“天子”,但关键在于谁有资格成为“天子”?对于这一问题,先秦有四种理论发展出来:一是能否“承天受命”;二是“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12-01
- 论清初的华夷之辨与王朝认同
姜维枫华夷之辨即辨别华夏与夷狄,为传统中国的民族关系理论之一。华夷观形成于春秋,后世每临夷狄交侵,华夷之辨常常被加以强调。明清易代,满族入主中原,华夷之辨对清初不同阶层、人群的心理与行为均产生深刻影响。华夷观成为清初令出之基础,如“剃发易服”“文字狱”“博学鸿词”“修明史”“纂图书”“移风俗”“兴文教”等,可视为清廷于华夷观之下执政的若干步骤。高压与怀柔或两相交融,或“辨”或“融”的华夷之策,是清初帝王不遗余力的王朝治理技术。如何认知清初不同群体之华夷观,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1-30
- 中国古代华夷族群和合之道的现代启示
。在中国历史上,华夷族群遵循和合之道,大混杂、大融合,共享历史、共创文化,共同创造了大一统格局。这一和合之道,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而传承,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致思趋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能发挥其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也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意。一、和合理念的生成与逻辑在中国古籍里,和、合两字最早见于金文和甲骨文。和取声音悦耳之义,最早是指一种名为“龠”的管乐器发出的声音;合采上下唇合拢之形,上下唇合拢即为一合。和合两字并用首见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1-30
- 贾耽:身居相位的制图学家
九州等图》《海内华夷图》,著述了《贞元十道录》《皇华四达记》等,成为继裴秀之后我国古代的著名制图学家。日本著名学者内藤虎次郎(公元1866 ~1934 年)把贾耽的地理学、孔颖达的疏义和杜佑的礼制并称为“不朽之绝学”。贾耽画像制作战区地图“地处青藏高原的吐蕃攻陷黄河以西的陇右地区已经多年,威胁着关中地区的安全。加强边防,收复失地是当务之急啊!”曾经担任山南西道、东道节度使守卫边关的贾耽,首先想到的就是在边疆地区重建唐朝统治。他决定先绘制洮、湟、甘、凉、庆、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21年6期2021-08-23
- 《医山问答》中洪大容的华夷观之探析
成之作,书中关于华夷之辩的思考尤其具有启示意义。本文将通过分析洪大容渗透在其自然宇宙观之中的哲学思考,从地理、民族、文化三个角度探索洪大容在《医山问答》中体现的华夷观,希望能够弥补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并考察其借鉴意义。一、朝鲜华夷观的变化“华夷观”是中国古代处理与周边各政权关系的基本指导思想,而作为曾存在于东亚历史上“华夷秩序”内的重要成员,朝鲜王朝受华夷观的影响很深,尤其在明清时期,朝鲜王朝的“华夷观”对当时中朝关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华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2021-07-12
- 秦汉时期湔氐道地望及相关问题研究
还涉及秦汉时期的华夷分界与江源地理知识问题。关键词 湔氐道,道制,华夷,江源地理知识中图分类号 K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457-6241(2021)10-0031-08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对于西北及西南地区的某些“蛮夷”聚居区域常以设“道”的方式进行管理,后世学人称其为“道制”。①在秦汉王朝所设置的诸多“道”中,下辖于蜀郡的湔氐道颇为引人注目,由于相关的史料记载较少,故关于湔氐道的置废年代、地理位置等情况很长时间以来是一片空白。从清代开始,有学者将它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21年5期2021-05-31
- 朝鲜型华夷观与韩国民族主义关系探究
形成各自不同的“华夷观”。从“朝天”到“燕行”,各种历史资料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一思想意识的形成与变化过程。尽管随着清朝的衰败,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最终解体,但是华夷心态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却深深印刻在朝鲜士人及普通民众的意识之中,并影响至今。“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受朝鲜“华夷观”影响深远的韩国民族主义最终对当今韩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创造者和政策的制定者产生了或正面或负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韩建交以来,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04-08
- “连带”与“脱亚”的共谋
——近代早期日本“亚细亚主义”悖论性格之新探
陆政权为中心的旧华夷秩序版图的侵略扩张,且日本对“中心”地位的觊觎并不是从近代才开始的。自古以来日本就一直处在区域中心的边缘,在“亚洲”概念出现之前,这一地区一直是由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体系所统辖。在“华—夷”概念下,“中心”对“边缘”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日本从未放弃“边缘卑下”对“中心尊贵”的价值对调与颠覆。[1]公元607年,推古女王派大礼小野妹子为使节携国书入隋朝:“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言语中充斥与隋朝地位平等之意。隋炀帝不悦:“蛮夷书有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3-08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明至清前期民族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夷夏一家”到“华夷一体”的演进历程,指出对于夷夏的认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看法,“夷夏之别”的声音越来越弱,“华夷一体”是夷夏观念演变的大势。[注]段 超,高元武:《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此外有学者从“中国”的内涵发展分析了清代前期的民族思想,指出清朝早期统治者在对民族问题以及政权合法性问题的思考中,强化了“中国”认同,逐渐形成了中国的国家认同,为中华民族
思想战线 2021年3期2021-01-27
- 从《大义觉迷录》看雍正帝的民族思想
叛清王朝,声称“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并列举雍正帝十大罪状和雍正继位以来的各种灾异现象,指出岳钟琪作为岳飞二十一世孙且受到雍正猜疑,继而鼓动岳钟琪起兵推翻满清。岳钟琪将此事上报朝廷,雍正帝马上逮捕、审讯曾静,查出吕留良是幕后主使后,雍正帝一方面以“谋大逆”罪严惩吕留良家族,另一方面于雍正七年(1729年) 亲自发动了以华夷之辩、君臣之义为主题的大辩论。经过辩论,雍正帝将案件所涉及的材料和案犯供词等合成一部书,名为《大义觉迷录》,并在结尾附上了曾静认罪悔过
创造 2020年2期2020-11-29
- “岛夷”称号与北朝华夷观的变迁
的称谓发展到包涵华夷之辨的“岛夷”称号,直接起因是侯景之乱导致南方政权急剧衰败,同时以华夷之辨为魏齐禅代制造正统依据。“岛夷”号的出现,乃是魏齐之际华夷观念变革的标志。华夷观变革的基本方向是从十六国北魏以胡汉族群区隔为标准,到《魏书》撰作的时代由地理层面的“土风之殊”而引申为文化层面的“华夷之隔”。关键词:岛夷;正闰;华夷;《魏书》DOI:10.16346/j.cnki.37 1101/c.2020.03.04“岛夷”与“索虏”,是南北朝分立之际北朝史书《
文史哲 2020年3期2020-06-03
- 浅析魏秀仁华夷观的转变
等因素,使传统“华夷”观念发生了深刻嬗变。“夷”已经不再指称华夏族以外的国内各少数民族,而是转变成为—种对西方侵略者的界定概念。传统的“华夷”观逐渐走向淡化。魏秀仁历经两次鸦片战争的全过程,其作品充分地展现了其华夷观的变迁。魏秀仁对“外夷”的态度由—开始轻视、排斥逐步转变为客观、平等地列待。摘要:魏秀仁 华夷观 鸦片战争 转变一、引言魏秀仁( 1818-1873),福建侯官县东门外人,字子安,又字子敦,早号痴珠,后号眠鹤主人,又号咄咄道人、不悔道人。(1)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期2020-02-26
- 燕、中山与北方文化圈关系补论
歧呢?我们认为,华夷关系及华夷观念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从二重证据法看,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资料都要兼顾。根据考古发掘材料,李学勤先生看到了中山文化与三晋文化的一致性,但又兼顾传世文献中鲜虞与中山的关系,才作出一个折衷的判断,既把中山列入北方文化圈中,但又不把中山文化与燕文化合并。陈平先生的讨论中,华夷观念的影响更大一些,考虑到燕国是西周王朝的分封国,在“华”“夷”的列队中,把燕国放在“华夏文化圈”中是合理的,考虑到中山与鲜虞的关系,所以把中山放在“夷狄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02-25
- 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视角下魏晋“徙戎”思想的历史生成与反思
其第一部分从儒家华夷之辨观念的影响和西晋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现实探讨了江统徙戎主张的提出,具有启发意义。(5)汪高鑫.《徙戎论》的夷夏之辨[J].历史文献研究,2008,(00).我们认为上述成果的分析论述很是中肯,所提观点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不过现有研究主要从史学角度探讨民族历史发展某一节点的具体事项以及政治意义上的民族关系,对于魏晋“徙戎”思想形成的历史关联性留意不够,对于其在文化层面内涵意义的开掘有待深入,这也使得有关“徙戎”问题研究的现实关怀体现不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2-23
- 康有为南洋诗歌中华夷观念的嬗变
合其经学视角下的华夷观,于各学界皆为重要参考。经过初至南洋、环观世界、光绪逝世的时空进程,康有为的华夷观念由天朝上国遗留的贵华轻夷态度,转变为游历南洋后相对淡化的华夷之辨,再到重审世界格局后,借夷力以强华的救国思想。其观念的嬗变本质上是因南洋从属关系的转移而做出的调整,始终伴随着康氏的忠君思想。关键词:康有为 南洋 华夷 海外诗一、引言自1900年2月2日踏上新加坡的领土,到1911年5月8日返港宣告流亡生涯结束,这十一年间,康有为在南洋各地留下了足迹,且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0期2020-02-04
- 从“大一统”到“正统”:《史记》《汉书》民族传比较视野中“华夷观”的历史衍变与嬗代整合
两部史学巨著在“华夷观”上的差异,并通过嬗代之际“大一统”到“正统”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型中,廓清从《史记》“同源共祖”到《汉书》“种别域殊”的逻辑联系却略显单薄。笔者浅见,对《史记》《汉书》汉民族列传作进一步的比较研究似乎很有必要,从“华夷观”衍变之中解读史家秉持史观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基础或意涵,于西汉民族史研究而言,不仅可以尽力摆脱历史事实探寻中“历史”①无奈且尴尬的困顿,亦是一种有益于复原历史语境甚至重返历史现场的探索与尝试。一、“同源共祖”:“大
文山学院学报 2019年5期2019-12-27
- 金代对华夷之辨的回应与重构
000)1 先秦华夷观的建构亨廷顿写道:“任何层面上的认同只能在与‘其他’——与其他的人、部族、种族或文明——的关系中来界定”。滥觞于上古的华夷之分,最开始亦是由地理和习俗的不同、以“华夏族群”为中心视角审视不同水土的“夷狄”,从而自然而然产生的朴素的“我者”和“他者”的二元对立。在《国语》中,有“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这样一个圈圈向外的宏大空间布局,即反映了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3期2019-12-26
- 江户时代日式“华夷秩序”之探究
000一、日式“华夷秩序”的萌芽与发展日本加入华夷秩序较早,起初它与中国保持较为密切的关系。它一开始乐于学习中国的文化、科技、思想甚至于政治制度,并且积极地与中国开展对外贸易。但是它与中国一直是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态度。“景初二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诣郡,求诣天子朝献,太守刘夏遣吏将送诣京都。”【4】511女王向汉朝请求册封希望借此加强自己的力量。她和周边狗奴国关系不睦,国与国之间斗争十分激烈。在小国纷乱斗争之中,日本逐渐走向统一。日本在4世纪中期完成了
新生代 2019年8期2019-11-13
- 中国古代民族思想与处理族际关系的智慧研究
来看,古代中国“华夷”二元民族思想,充满着处理民族关系的智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与处理民族关系的智慧问题,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商周时期的“华夷”思想与“华夷互变”族际关系的智慧表达按照传统的中国历史王朝顺序,在公元前21世纪,夏朝出现。一般学术界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现的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与夏朝有关,其地理位置大约是后来九州中的冀州,因此夏朝的疆域主要在今天的河南省西部和
思想战线 2019年2期2019-02-20
- 《汉宫秋》与《梧桐雨》“华夷观”特点及成因探析
200234)“华夷观”在不同民族冲突或者融合中产生,蒙元时代激烈的“夷夏之辨”不可避免地反映到相关历史杂剧创作中。一、华夷观:立场不同,表述不同《汉宫秋》与《梧桐雨》皆以华夷冲突为戏剧背景,作为“夏”一方代表的汉元帝、唐明皇是被迫的求和者、屈辱的受害者,王昭君、杨贵妃更是为华夷对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战争对“夏”一方是沉重而悲痛的。呼韩邪单于、安禄山作为“夷”一方是悲剧的直接责任者。但身为汉人身份的作者又不像后世《长生殿》单独安排一出雷海青“骂贼”,来证明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01-20
- 浅析传统华夷观念向近代民族主义的转型
国有史以来,有关华夷之辨的争论便贯穿中国整部历史。“华夷之辨”也被称作“夷夏之辨”,一般认为华与“花”通,《春秋左传》解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夷为“夷,平也,从大,从弓,东夷人也”,以此指代东部使用弓箭的部族。这一概念出现之初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将位居中原的华夏子民与周边的蛮族区别开来,通过“贵中华、贱夷狄”的方式来展示中原民族的身份优越性。华夷之别往往体现在地域、血统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而按照钱穆先生的
长江丛刊 2018年6期2018-11-14
- 中日两国“华夷观”比较及造成的影响
键词】中日对比;华夷观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文化圈中的两个重要国家,在政治制度,文化乃至科技上都存在着相互学习的关系,而中日两国对于自身的定位也有着相同之处,均产生了“华夷观”并且一直伴随着两国的发展,同时也在国家方方面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两国的历史进程。首先是华夷观的特点。日本在学习中国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极端迷恋中华的慕华心理,这种心理一直持续到江户时代。无论是文人还是学者,都极度迷恋中华文物制度,甚至衍生出了对日本民族的自卑感。然而日本人在慕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5期2018-05-29
- 略论明成祖在东南亚地区构建的华夷秩序
50000)一、华夷秩序的产生及东南亚地区华夷秩序的发展华夷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之一。华夷之说从产生之日起就彰显了华夏族对四方夷狄的优越感。在传统华夷观思想指导下逐渐催生了表示中原王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关系的华夷秩序。“这种华夷秩序的基本原则是以中国封建君主为核心,四夷君王接受中国封建君主的册封并向他朝贡,从而在双方君王之间结成准君臣关系,并由此形成中外国家之间的册封与朝贡关系。”①东南亚地区华夷秩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交往
丝路艺术 2018年9期2018-04-01
- 清代华夷观念与民族关系的变化
----以“夷”字的使用为视角
16000)清代华夷观念与民族关系的变化 ----以“夷”字的使用为视角杨 卓 翰(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00)分析了中华历史上华夷观念形成的原因及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变化,认为清朝作为一个传统观念上的“夷狄”民族入主中原,采取了多种方法来解释和消除华夷观念,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清代中后期开始逐渐形成各族平等共处在一个国家之下的理念,超越了旧的民族主义。清代; 华夷观念; 民族关系一、 “夷狄”溯源“夷”,形如一个身背弓箭的人,《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3-31
- “华夷秩序”研究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130117)“华夷秩序”研究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张微微,于海洋(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针对历史上曾长期主导东亚的华夷秩序,中外学者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存在着很大区别。从内容上讲,西方国家和日朝越等国学者分别从华夷秩序与西方关系、华夷秩序内部的华夷之辨角度来解释其历史逻辑。中国学者则经历了尊崇、质疑、否定到重建等不同阶段。从方法上看,历史学研究注重解释“是什么”的问题,而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则具有强烈的现实情怀,对史料的选择性使用也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3-14
- 长城图像的存留与缺失:政治和文化观念的表述——以《华夷图》和《大明混一图》为分析重点
念的表述——以《华夷图》和《大明混一图》为分析重点管彦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北京100081;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湖北宜昌443002)历史上,以长城为中心的广袤地带,向来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互动交往的重要区域,自然,长城也就成为古地图上一个重要的地理要素。然而,在古代诸多强调华夷一体、天下一统的天下大势图上,长城图像的存留与缺失并不仅是绘图者随意的选择,可能蕴涵着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政治与文化内涵,需要联系具体的时代背景进行历时的关联性分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11-21
- 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交流及其推动因素
——以华夷之间的交流为中心
推动因素 ——以华夷之间的交流为中心陈敏学(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摘要:秦汉时期,华夏与非华夏(夷)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且内容丰富,既包含谷物、禽畜、果蔬、酒等原始食材或是可直接食(饮)用的食(饮)品,又包含貊炙等各种烹饪方法,还包含俎、扁壶等多种饮食器具。汉王朝的羁縻需要、游牧民族和半耕半牧型民族的生存需要、统治者行为、商业收益等因素从多方面推动了双方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关键词:秦汉;华夷;饮食文化交流;推动因素中国的饮食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2016-08-08
- 从古代中日关系演化析当下日本对华心态
域秩序也被称作“华夷体系”。在这一秩序下,中国历代皇朝统治者通过“王道”的教化来处理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关系,掌握了该区域的主导权,特别是通过朝贡册封确立的宗藩关系维系着该区域下的秩序稳定,可从中看出中国的绝对先进与强大。而日本长期处于这一“周边文明”的边缘地带,也难以从根本上摆脱经济文化上对强势中国的依赖。单就古代的中日关系而言,截至1840 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可以说文明视角下中日两国在东亚所处的“中心”与“边缘”的位置关系始终未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
世界知识 2016年12期2016-08-05
- 《吕氏春秋》的“华夷一统”思想
《吕氏春秋》的“华夷一统”思想茶刘英(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62)《吕氏春秋》的“华夷一统”思想,对秦朝的统一和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缔造都产生积极的影响。文章从民族观的视角,对《吕氏春秋》的“华夷一统”思想提出的背景及其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是对先秦民族思想研究的有力补充。《吕氏春秋》;“华夷一统”;产生背景;内容前言《吕氏春秋》作为战国时期最后一部著作,既吸收诸子之长而又“大出诸子之右”(《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序》),其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5期2016-03-07
- 刘秉忠正统观探析
联系,他打破传统华夷之别的观念,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伟大抱负,并且为天下统一、救民利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他先进的正统观念促进了蒙汉文化的交融,推进了中华民族一体化的发展,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发展也有很深的借鉴意义。文章主要从社会背景、君臣关系及其政治理念三个方面来探析刘秉忠的正统观。正统观念,是在祖先崇拜和血统宗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鲜明的文化心态,而“华夷之别”则是正统观念中强调的重要内容,历代尊华夏汉族的中原统治为正统,贬少数民族统治为
邢台学院学报 2016年3期2016-03-03
- 华夷之辨与会昌毁佛关系检论
120707)华夷之辨与会昌毁佛关系检论毛朝晖, 潘普文, 丁忆雅(新加坡国立大学 人文与社科学院,新加坡120707)会昌毁佛是中国佛教史研究和唐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规模与影响都超越唐各位君王对佛教势力的抑制。对于其导因及影响,学界更是聚讼纷纭。综合目前学界对会昌毁佛的五种观点,通过新旧《唐书》《唐会要》《入唐求法巡礼记》、唐人文集等史料,分析高祖至文宗朝管制佛教势力的动机。从“华夷”观念的角度,考察“华夷之辨”与武宗毁佛这一历史事件的关联,并对毁
唐都学刊 2016年5期2016-02-04
- 东亚秩序与儒学的世界意义
向。一、古代东亚华夷秩序是儒家思想的产物古代东亚华夷秩序起源于传统华夷观念。何谓华夷呢?在古代,“华”,指中国。《国语·鲁语》:“以德荣为国华”。韦昭注:“华,荣华也”。孔晁疏:“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1]即言华夏是讲礼义的大国。“夷”,据李乐毅所著的《汉字演变五百例》解释为“‘夷’原是古代民族名。甲骨文用‘尸’字作‘夷’字;金文‘夷’字是一个人形,身上带着矰(一种带有丝绳的短箭),表现了这个游牧民族的特征”。[2]现在学者释“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12-09
- “包容”与“局限”——论雍正帝民族观念的双重性
型的代表莫过于“华夷有别”“华夷之辨”。既不同于以往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不同于此前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由满族建立的清王朝为了消除汉族的排满思想,确立满族统治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其统治版图内的一统管理,逐渐形成并在理论上提出了“天下一统、华夷一家”的民族观。这个理论的明确提出者就是本文的研究对象雍正帝,而最能体现其民族观念的则为他于雍正七年 (1729年)所颁行的《大义觉迷录》。目前,海内外的历史学界已有不少从《大义觉迷录》入手研究雍正帝民族观念的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12-08
- 简论雍正皇帝的华夷思想
0简论雍正皇帝的华夷思想裴宇辰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随着华夏族的形成,“夷”族也随之而形成,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华夷思想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华夷思想在先秦时便已形成,自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以来,汉族统治者便一直坚持华夷之别。1644年,清兵入关,满族贵族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华夷之辨”的思想一直困扰着清初统治者。世宗雍正皇帝是清入关后的第四位帝王,针对当时的曾静逆案,与其展开一场关于华夷之
决策与信息 2015年21期2015-12-06
- 明清鼎革与德川日本的“中华主义”
中国大陆发生了“华夷变态”的同时,南明遗民的赴日“乞师”行为却在客观上帮助日本摆脱了“夷狄”身份。在此过程中,日本德川前期的学者们也从诸多方面入手,塑造日本的“中华”形象,这间接影响了后世日本的历史进程。明清鼎革;德川日本;华夷变态;东亚明清鼎革,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更对东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朝鲜而言,其对明朝的文化认同却从未中断,不但以“小中华”自居,甚至还有出师北伐清国的计划。然而,日本的表现却与朝鲜的“小中华”思想不同,其极力将自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2015-03-22
- 先秦时期的华夷观念及其演变*
陈志刚先秦时期的华夷观念及其演变*陈志刚五帝、夏、商、西周时期的早期华夷观,在族群观念层面概就地理方位而言,并不含有文化歧视与种族歧视的成分,这与五帝系统、夏、商、西周自身的族群属性及其兼容华夷的政治结构、不断向周边四夷族群扩张的历史存在根本性的因果关联。诚然,西周时期基于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选择模式的华夷观开始凸显、强化,但与此同时泛臣民观念也绝对性地贯穿于整个先秦时期。东周时期特别是战国中期以后,华夷观念随着周边四夷诸族群对华夏族群联盟的频繁进攻开始渐趋
学术研究 2015年11期2015-02-25
- 义兵论与秦汉军争的合法性阐释
时期由于过分固守华夷之防而没能妥善处理的民族关系,在西汉因义兵论的启发,不断调整,最终形成了威德并重的地缘政治策略。政治学说中的四夷宾服,可能一度实现,但不可能持续出现。周、秦时期对戎、狄、夷、蛮的持续用兵,表明了《周礼·夏官·职方氏》中所谓的蛮服、夷服、镇服、藩服之分,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中的天下秩序,而非现实的写照。在大多数时段,周边民族的抵触、反叛、侵扰,使得中央政权不得不忙于应付,商周史上连绵不断的华夷之战,反映的正是华夷之防策略的破产。商周时期,四
古代文明 2014年2期2014-12-05
- “华夷”观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摘 要]中国传统华夷观使清王朝统治者及其大臣在同西方的交往中持一种高高在上的俯视态度,并形成一种自我为中心、愚昧骄傲、夜郎自大的民族优越意识,这对第一次鸦片战争产生了三方面的重要影响。[关键词]华夷观;鸦片战争近读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等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一书,颇感东西方视角差异之巨,鸦片战争虽为西方侵略之战,但背后雾裹之诸多事实仍让人生发感慨,遂写一随笔,聊阐中国传统华夷观对鸦片战争之影响。一、“华夷”观的演变“华夷”观念(也
黑龙江史志 2014年3期2014-11-24
- “华夷秩序”下古代中国边防的性质
065000)“华夷秩序”是以古代中国为中心的一种国际秩序,是中央王朝处理与诸藩关系的指导。“华夷秩序”不仅对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对古代中国边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自从“华夷秩序”产生以来,学者对其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但是从边防的视角来研究“华夷秩序”较少。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古代中国边防的性质,对古代中国与诸藩关系进行新的解读。一、“华夷秩序”下的古代中国边界(一)“华夷秩序”下古代中国边界的范围众所周知,边防与边界有着非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2014-04-11
- 华夷之辨与西方及孙中山民族主义之区别
6005)一、“华夷之辨”是《春秋》大义之一“华夷之辨”的思想是《春秋》大义之一。所谓华夷之辨,是要辨明诸夏(华夏)与夷狄之间的不同。华夷之辨并非起于春秋之时,在春秋之前就存在夷狄与诸夏之区别。《史记·五帝本纪》云:“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1](P28)此中所言北狄、南蛮、西戎、东夷均是区别于诸夏的未开化族群,通称为夷狄。由于夷狄属于未开化族群,即夷狄缺乏礼义教
东方论坛 2014年5期2014-03-29
- “华夷之辨”及其近代转型
100872)华夷之辨又可以称为夏夷之辩,主旨是就华夏族和周边的夷族进行区别。“华”,与古字“花”通。许慎《说文解字》 释为荣,清人段玉裁注曰:“木谓之华,草谓之荣。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夏”的本义有二:一是地名,一是华美之义。禹受封为夏伯,根据孔颖达所注的《尚书》“颛顼以来,地为国号”,因此在禹子启建立夏朝时,便沿用此“夏”号。“夏”,《说文解字》考其造形结构,认为是用繁笔大写的“人”字,释意为“中国人也”。段玉裁注曰:“以别于北方狄,
东方论坛 2014年5期2014-03-29
- 华夷变态三形态
春130024)华夷变态三形态周颂伦1,2(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学界的热议话题“华夷变态”,仔细吟味,可整理出三种形态。恪守华夷之辨,期待秩序归位;担忧入寇来袭,故蒐集“华夷变态”的情报;用国体论冲击华夷秩序观,为日本型华夷秩序的成立准备思想条件。石原道博在其著作中用“乞师”比照“华夷变态”,不过是一种恶用而已。华夷变态;华夷之辨;入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3-24
- 由杨万里接送金使诗看其华夷观的表现形式
30)中国古代的华夷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的华夷观念是以华夏文化优势为基础、以儒家礼法制度为依托而产生的一种“华尊夷卑”的思想体系,华夏人的这种主观意识随着文化程度的不断进步提高而逐渐扩展为一种社会性的意识、规范、礼仪制度,进而形成了尊礼义文化、贱夷狄风俗等观念的“华夷之辨”。而野蛮成性的夷狄对中国的不断侵扰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文化认同感,久而久之,夹杂着愤恨而演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一、其他大家华夷观的表现形式这种传统的华夷观也一直影响着一代代文臣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期2013-08-15
- 东亚“华夷秩序”之嬗变:12至19世纪来自中国东北地区族、国的冲击
16081)一“华夷秩序”是以历史上中国的中原王朝为核心、以文明程度之高下、经济实力之强弱、军事战略之优劣而维系的一种区域关系体系。这种区域关系体系存续时间长达两千年,涵盖了东亚(东北亚和东南亚)几乎所有部族和国家。“华夷秩序”得以维系的形式是朝贡制度。中国中原王朝周边的部族、国家承认中原王朝的宗主国地位,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定期向中原王朝进贡,中原王朝负有对藩属国文明提升和利益保护之责任,并维持区域秩序稳定。当然,朝贡过程中也有一些旨在经济利益的贸易活动
东岳论丛 2013年8期2013-03-23
- 唐朝中叶以后“华夷”格局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华夷”格局主要由于受到汉族和诸少数民族力量对比的影响而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过程。以“安史之乱”唐朝走向衰弱和周边多民族兴起为标志,传统的“华夷”格局受到破坏,儒家“华夷”观念和正统观念受到巨大冲击,这折射出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的曲折进程和儒家民族关系学说的嬗变轨迹。关键词,唐朝中叶“华夷”格局“华夷”观念所谓“华夷”格局,不仅是对中国历史上以汉族政权在中原、少数民族政权在周边分布空间的概括,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段里是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政权臣属关系
古代文明 2009年3期2009-08-19
- 读书
文化的纪事簿。“华夷秩序”的变迁雷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当人们不经意地吟咏这首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唐诗时,可能不会想到,其中的葡萄、夜光杯、甚至还有骏马,其实并不很“中华”,每一样都和丝绸之路、和非华夏的“胡”大有关系,这首诗,其实和中外文化交流密切关联。所以,以东方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北大著名历史学家何芳川先生风趣地说:“看来,没有文化的输入,我们的祖先连唐诗也写不成呢!”不过,对这种文化输入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12期200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