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树连
唐代贞元九年(公元793 年),贾耽(公元729 ~805 年,字敦诗,唐代沧州南皮人)被任命为右仆射,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称号,封为魏国公。在唐代,设立宰相四名,即代行尚书令职务的左仆射、右仆射、中书侍郎(右相)、门下侍郎(左相)。这一年贾耽已经64 岁。
博学多闻的贾耽酷嗜地理,自称 “弱冠之岁,好闻乡音;筮仕之辰,注意地理”。在地理学中,又特别喜好研究学习制图。贾耽从30 岁担任临清县尉开始,先后担任汾州刺史、淮西招讨副使、山南西(东)道节度使等地方官吏,后来调到京城担任鸿胪卿、工部尚书、御史大夫、检校司空等朝廷官吏。无论在地方还是中央,他都广泛开展地理调查,研究地理书籍,积累地理资料,所以在兴元元年(公元784 年)被诏命编修国家地图。后因为被委派御史大夫、东都留守而未果。联想到这一未竟之事,贾耽决定发挥自己的特长,编绘地图,著述地理。贾耽认为,这是经世致用的事业,是有利于重振朝纲的大事,是“亲百姓,抚四夷”的正经事业。
贾耽在宰相位置上13 年,坚持不懈地著述地理和编绘地图,成果显赫,先后编绘了《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海内华夷图》,著述了《贞元十道录》《皇华四达记》等,成为继裴秀之后我国古代的著名制图学家。日本著名学者内藤虎次郎(公元1866 ~1934 年)把贾耽的地理学、孔颖达的疏义和杜佑的礼制并称为“不朽之绝学”。
贾耽画像
“地处青藏高原的吐蕃攻陷黄河以西的陇右地区已经多年,威胁着关中地区的安全。加强边防,收复失地是当务之急啊!”曾经担任山南西道、东道节度使守卫边关的贾耽,首先想到的就是在边疆地区重建唐朝统治。他决定先绘制洮、湟、甘、凉、庆、灵、朔等地,即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相邻地区的地图,为朝廷收复失地创造有利条件。
山南西道、东道是与吐蕃对峙的前沿地区,布防与进讨都需要了解地理地形,所以贾耽十分重视本战区地理资料的收集。加之他在御史大夫、检校司空任内,方便阅读国家图籍,也为绘制地图积累了资料。经过近5 年的编制,贞元十四年(公元798 年),贾耽绘制成功《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一轴,编写出相应的图志十卷(即《别录》六卷,《吐蕃黄河录》四卷)。该图包括关中道、陇右道、山南道以及九州等多幅地图。贾耽在献图的奏表中指出:地图上“歧路之侦候交通,军镇之备御冲要,莫不匠意就实,依稀像真。如圣恩遣将护边,新书授律,则灵、庆之险在目,原、会之封略可知”。又指出:“诸州诸军须论里数人额,诸山诸水须论首位源流。图上不可备书,凭据必资记住,谨撰别录六卷。又黄河为四渎之宗,西戎乃群羌之帅,臣并研寻史牒,翦弃浮词,罄所闻之,编为四卷。”可见,军事要素是地图的主要内容,军事地理是图志的记述要点,皇帝可以在地图上了解军事险要,据此派遣戍守西北边疆的将领。
在进献的图卷中有九州图,即全国图。在唐代,全国图大多称为《十道图》。因为唐代贞观十年(公元636 年)划全国为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北道、河东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贾耽的九州图应该类似《十道图》,而且贾耽献图时,至少已有三个版本的《十道图》。贞元十八年(公元802 年),贾耽编写了《贞元十道录》四卷进献。经常为贾耽代笔的权德舆在《贾魏公贞元十道录序》中指出,“以十道为准”“开卷尽在,披图朗然”,就是说录中有图。根据唐代图与录对应的惯例,《贞元十道录》有全国地图或全国分卷地图对应,是可信的。因此,贾耽在绘制西北战区地图的同时,还绘制了全国地图。
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 年),贾耽已是72 岁的古稀老人。他站在厅堂里悬挂的“广三丈,纵三丈三尺”《海内华夷图》面前,审视着当代州县名的红色注记与古代郡国名的黑色注记,对“今古殊文,执习简易”的效果十分满意。他把案头刚刚封笔的“郡县记其增减,蕃落叙其衰盛”的《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40 卷罗列整齐,便欣然提笔向唐德宗写献图表。贾耽一边回忆,一边飞笔疾书,写下了对朝廷的忠心和编图资料的来源,写下了地图规格和制图方法。
《海内华夷图》及其40 卷的图记是贾耽晚年力作,是他研究考察地理30 年,积累了丰富学识,掌握了熟练的编绘技能之后,指导画工精心编绘而成的,是一轴涵盖华夏大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天下大图。从献图表的叙述可知,《海内华夷图》继承了裴秀制图六体的制图传统,按照“一寸折成百里”的比例尺绘制,据此换算出的地图比例尺约为1∶150 万,其幅面宽8.2 米、长9 米,是自晋代裴秀以来的第一大图,适合挂在朝堂上阅览。贾耽自豪地说:《海内华夷图》“缩四极于纤缟,分百郡于作绘。宇宙虽广,舒之不盈庭。舟车所通,览之咸在目”。
撰写《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时,一部分内容取自古籍,如,“中国以禹贡(先秦地理书)为首,外夷以班史(班固所写汉书)发源”;大部分来自朝廷档案资料和贾耽的调查资料,后者十分丰富,对此可从《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中推断:“天宝中,玄宗问诸蕃国远近,鸿胪卿王忠嗣以西域图对,才十数国。其后贞元宰相贾耽考方域道里之数最详,从边州入四夷,通译于鸿胪者,莫不毕记。其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七 :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入天竺道,七曰广州入海夷道。其山川聚落,封略远近皆概举其目。”可见,此图志包含的地域超出了华夏大地,包容的地理知识极其丰富,为唐代治理国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提供了重要参考。
《海内华夷图》已佚,但从荟萃着中华文化的瑰宝西安碑林的石刻《华夷图》可见其一斑。此图刻绘于南宋绍兴年间,图上绘有山脉10 座、湖泊4 处,注名的河流13 条,标注的地名、国名近500 个,特别是形象化的长城符号十分醒目。此图作者还有待考证,但是此图的渊源或蓝本是确定的。有图上注明的文字为证:“其四方蕃夷之地,唐贾魏公图所载,凡数百余国,今取著闻者载之。”贾魏公即贾耽。据此,也可以说,此图与贾耽绘制的《海内华夷图》具有一定的派生关系,从中可知《海内华夷图》的涵盖范围之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