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主
- 基于肝主疏泄理论探讨功能性胃肠病
范畴[2]。1 肝主疏泄,源远流长“疏泄”一词始见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论曰:“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此处虽未直言肝主疏泄,但其源头却起于此[3]。后世医家对此话的阐释各有特色,虽表述不同,但大多都认为此话意指肝木疏泄促进脾土升降运化。而后关于“肝主疏泄”的论述见之甚少,直至金元时期,朱震亨才将疏泄功能归属至肝,并与肾之闭藏联系在一起,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在其所著《格致余论》中曰:“主闭藏者肾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14期2023-09-10
- 情志不畅会影响孩子脾胃
病。中医常讲,“肝主疏泄”,肝脏是人体调理气机的重要枢纽,可以帮助脾运化水谷,支持胃腐熟食物。同时,“肝主情志”,良好的肝脏功能可使人保持正常的情绪状态。如果生活中情绪改变超过了肝脏调节的能力,就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脾胃不和,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另外,“思则气结”“忧思伤脾”等,忧思会直接影响脾胃。而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较成人更易受影响。“肝在志为怒,在声为呼”,我们或许都有这种经历,愤怒时会大喊大叫,就因为呼叫可调畅肝气,让人觉得舒服,是脏腑自我调节的一种表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22年12期2022-12-21
- 李灵芝主任基于“肝主疏泄”理论从肝论治妇科病经验
建树。李主任认为肝主疏泄,能调畅全身气机,气行则血行,因此,若肝疏泄不和则易致气血逆乱,气滞则血瘀,从而导致女子经、产、孕、乳等生理活动紊乱。因此,“肝主疏泄”理论在妇科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价值。1 “肝主疏泄”理论的历史源流大多数学者认为,虽然《黄帝内经》并无对于“肝主疏泄”的明确记载,但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2]。《素问》曰:“土疏泄……其脏肝脾。”这是第一次在古籍中出现“疏泄”这个说法,但其中仅提及了“土”的疏泄,并未明确将肝与疏泄联系起来[3]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21期2022-12-08
- 肝调血量对阴茎勃起功能影响的理论探讨
明 650021肝主疏泄,肝气升发条达,使血液循行周身而不凝滞。肝藏血,具有储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的生理功能[1]。肝气疏泄,促进血液运行,侧重于调节血液运行的流量与流速,而肝调节血量则侧重于对血液量的调节,包括对循环血量和局部血量的调节。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负责血量的调配。肝为将军,则血为兵卒,肝调节血量如将军布兵摆阵,需要收敛藏血于肝,镇守以安内,亦需调控血量输布周身,抗敌以攘外。《素问·调经论》记载:“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2]肝所藏之血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19期2022-12-07
- 论肝主敷和
息。本文主要阐释肝主敷和的概念形成源流、主要功能表现及其与“和法”的关系,对丰富中医学理论中肝脏的功能认识有所裨益。1 肝主敷和的源流肝主敷和的源头应是《内经》中的“木曰敷和”一语,原意是对五行之一的“木”在正常情况下其基本性质和功能的概括。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2]。此段中王冰注曰:“敷,布也。和,和气也。荣,滋荣也。舒,展也。启,开也。振,怒也。发,出也。散,谓物飘零而
陕西中医 2022年10期2022-11-20
-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肝主疏泄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词虽最初并非以“肝主疏泄”的形式出现,内涵也并非确指为肝的生理功能,但经过不同时期的演化和发展,终以兼容并蓄的“肝主疏泄”理论体系为世人所知[1-4]。现代研究表明,肝脏主疏泄功能类似于西医学内脏神经系统(visceral nervous system, VNS)调节消化、呼吸、生殖、泌尿、循环、部分内分泌系统以及情绪的功能,其疏泄功能失常的特异性症状为多疑善虑、抑郁寡欢、急躁易怒、善恐、多愁善感,为多种疾病诱发因素[5-8]。此外,该理论研究关系着临床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7期2022-08-17
- 杨震教授论肝主疏泄*
另有博士后4人。肝主疏泄是指肝脏能主导和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包含对水谷、生殖之精、水液、气机以及情志等各个方面的疏泄作用,也蕴含了肝的条达之性。杨震教授为首届全国名中医、陕西省名老中医,从事肝病诊治工作60余年。笔者结合自己的研习经验,基于肝主疏泄理论内涵,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为今后中医基础理论探讨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1 疏泄的概念源流《说文解字》将“疏”解释为通,“泄”解释为水。中医里的“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年3期2022-03-29
- “肝主疏泄”的现代生物学阐释
100029)“肝主疏泄”是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自元代朱震亨(朱丹溪)首次提出“司疏泄者肝也”,历代医家对“肝主疏泄”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扩展。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的交流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肝主疏泄”的现代生物学本质逐渐得到阐释,本文通过梳理近几年有代表性的观点[1-5],初步总结为肝主疏泄的控制系统为大脑边缘系统,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和微生物-肠-脑轴(Microbiome-gu
世界中医药 2022年24期2022-02-08
- 张介眉从肝论治脾胃病经验
相互影响1.1 肝主疏泄协调脾胃功能肝主疏泄由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首次提出,肝主疏泄,“司疏泄者,肝也。”肝的疏泄功能可调畅全身气机、促进气机运动,其最核心的意义在于对全身“气”的协调作用,而脾胃是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进一步加强了两者的联系。一方面,肝主疏泄功能对脾胃气机升降起调节作用,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饮食入脾胃,通过脾胃气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10期2021-12-02
- 肝主疏泄理论指导下的中风后抑郁治疗研究进展
行综述,尤其是从肝主疏泄理论方面。1 针灸肝主疏泄法治疗PSD目前,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主要分针刺治疗、电针治疗和针药并用等。张卫[5]教授认为中风是血溢脉外或血脉瘀阻所致,另外,还认为本病病位在脑,和肝密切相关,PSD 为血瘀、气瘀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故治疗核心在于恢复肝之疏泄功能。有学者[6]将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估为17~30 分的PSD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重点在调节情志上,以疏肝解郁为主,并辅以活血化瘀的药物进行治疗,以达标本兼
今日健康 2021年12期2021-11-30
- 基于肝主疏泄浅析产后抑郁症*
理病理特点,与“肝主疏泄”密切相关。本文将从“肝主疏泄”理论入手,对PPD的中医认识进行初步浅析。“肝主疏泄”的生理及病理1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五脏中肝的一部分生理功能[6]。肝主疏泄,肝属木,寓意疏通、宣泄、条达、升发之性。温仕倩[7]等认为肝脏疏通、调畅全身气机,调节全身气血阴阳,进而将“肝主疏泄”的功能概括为调畅精神情志、维持气血运行和生殖功能等。《读医随笔·卷四》言:“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10期2021-04-17
- 基于Wilson病模型论肝主疏泄对铜稳态昼夜节律调控的现代研究构想*
肥 230061肝主疏泄与铜稳态失调肝主疏泄理论是在古代医家不断总结既有学说并结合临床实践反复验证,最终抽象概括的基础上才得以确立的。肝主疏泄在昼夜节律调控下的人体卫气和血液的运行和分布也有着昼夜节律的变化[1]。松果体通过分泌褪黑素调节相关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从而完成了肝应五时而变功能的内在调节机制。其调控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有关,并有各种神经递质、激素的参与,有其生理学基础,肝主疏泄应五时而变是多网络多层次的复杂联系[2-3],但其具体微观相关物质基础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1期2021-04-17
- “肝主疏泄”内涵演变❋
100700)肝主疏泄是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是中医肝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医基础理论》十版教材认为,肝主疏泄的中心环节是调畅气机,具体包括调畅精神情志、协调脾升胃降、促进胆汁泌泄、维持血液循行及津液输布、调节排精行经等生理作用[1]。但肝主疏泄范围甚广的生理功能是如何形成及演变的却众说纷纭。本文将对肝主疏泄的内涵进行梳理,以期更加深入的认识肝藏象内涵及其发展过程。1 肝主疏泄概念确立疏泄,《说文解字》将“疏”释为通,有疏导、开通的意思。“泄”引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10期2021-03-29
- 从“气”论肝主疏泄与情志病之间的作用机理
明 650500肝主疏泄是指肝的疏泄作用,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1],可见肝对调控全身气机有重要作用,正如《续医随笔》中提到:“肝者,贯阴阳……握升降之枢也”。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主要表现之一为调畅情志,肝气疏泄得当,气机调畅,则心情开朗,情志活动适度。因此肝主疏泄与情志间“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 气的概念及分类气的概念最早来源于汉代《说文解字》:“气,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清代《说文解字注》作了进一步解释: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12期2021-03-28
- 从肝论治甲亢性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探讨
,阳舒阴布”说明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气血的运行,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旺,气血旺盛周而复始则促进筋骨的生长;肝气衰则气血瘀滞,阻塞流通,导致筋骨失养,日久而痹。且肝主筋司运动,说明骨痹的发病与肝脏的关系密切,《素问·痹论篇》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说明肝气亏虚,则筋骨活动不利,气血瘀滞,不通则痛,发而骨痹。肝主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同源,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记载:“肝肾为子母, 其气相通也”。指出肝肾母子精血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1年6期2021-03-27
- 从人体时间节律角度探讨“肝为罢极之本”的内涵
同认识1.1 从肝主筋的角度,认为肝是人体产生疲劳、耐受疲劳的根本此观点可以再细分成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一从生理方面来说,支持此观点的学者以高士宗[1]为代表,认为这里的“罢”通“羆”,是母熊的意思,其耐劳而多力,借此比喻肝脏任劳而凶悍的生理特性,此处“罢极之本”的意思是肝是人体耐受疲劳的根本。二从病理方面来说,支持此观点的学者以吴崑[2]、张志聪[3]等人为代表,吴崑提出:“动作劳甚,谓之罢极。肝主筋,筋主运动,故为罢极之本。”在这里“罢”通“疲”,是疲
环球中医药 2021年2期2021-02-22
- 基于“肝主疏泄”浅析胃癌伴焦虑抑郁*
质量[3]。从“肝主疏泄”解读,对于胃癌伴抑郁焦虑状态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有一定的意义。1 肝主疏泄1.1 “肝主疏泄”理论“疏泄”首见于“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万物以荣。”,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王冰注曰:“生气上发,故土体疏泄;木之专政,故土体上达。”张介宾在《类经》云:“木气动,生气达,故土体疏泄而通也”。根据此,“土疏泄”是木气条达,土得木制化而疏通的结果,而根据五行理论,其可理解为暗含肝木条达、疏通的生理功能[4]。“肝主疏泄”首见于朱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1期2021-01-04
- 从肝主疏泄论治郁证
候[9]。2 从肝主疏泄探讨郁证风和木与肝的自然属性密切相关,风性轻扬开泄,善动不居;木性疏畅条达。肝气舒畅调达,周身气血运行通常则心情愉悦,《格致余论》言:“主闭藏者为肾,司疏泄者肝也”,可以看出,肝能够通过调节全身气机,从而维持脏腑的生理功能平衡[10]。若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出现肝气郁结则会出现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胸部满闷不适等症状;若气郁日久,郁久化热,横逆犯胃,则会出现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口干,目赤,耳鸣等肝火犯胃等症状;若肝失疏泄,木乘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3期2021-01-02
- 肝是哑巴却管着你脸上的斑
脾气、抑郁。因为肝主情志,一旦肝经因为虚或者瘀,就会气机不畅,莫名出现情绪上的问题。2.眼睛干涩、口苦口干、眼屎多、偏头痛。肝主疏泄,喜调达;如果肝为情志所伤,或者肝气太盛,则肝失调达,郁结,循经上逆,就会出现这些症状。3.眼睛模糊,指甲表面有凸起的棱线,或者凹陷。肝主目,也主筋,如果肝血不足,则不能视,手握无力;指(趾)甲表面就不光滑。4.乳腺增生,月经前乳房胀痛明显增加。肝经通过乳腺循经上行,一旦肝经有郁结,在月经到来之前,会因气血的充盛而加重乳腺胀痛
陕西档案 2020年2期2020-12-06
- 中医学肝藏象的生理病理特点浅析
气血之间的平衡。肝主疏泄,调畅周身气机,气行则血行。肝血充足则肝阴能够制约肝阳,起到约束肝气使其疏泄得当的作用。《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为之魂。”魂作为人体心神活动的一部分,与肝的藏血功能与极其密切,肝血充足则魂有所舍不至于流离失所。而藏魂与疏泄的关系,则在七情上显现,五志之间密切相关,环环相扣,肝脏对应的五志是怒,“大怒则形气绝,血菀而上使人薄厥。”怒其实就是疏泄过度的表现。由此可见,无论是主藏血还是主疏泄,亦或是主藏魂,三者之间都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期2020-03-03
- 赵杰从肝主筋膜理论辨治痹证经验
并治。赵杰教授从肝主筋膜的角度入手,认为痹证的发病是基于筋膜病变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肝主全身筋膜,与肢体运动有关,肝之气血亏虚,筋膜失养,则筋力不健,运动不利;肝经有寒,筋膜痉挛,闭阻不通,则关节活动不利、疼痛、酸重。现将赵杰教授从肝主筋膜理论辨治痹证的思路阐述如下。1 筋膜理论1.1 中医肝主筋膜理论 肝主筋膜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书中详细阐述了筋膜的功能与能量的来源。筋膜与肢体关节肌肉的运动密切相关,筋膜的能量来源于肝血的濡养。《素问·痿论》书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8期2020-01-12
- 基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探讨肝主敷和
肝主敷和指肝具有调和、协调的生理特性。“敷”和“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敷”乃敷布之意,“和”据《谥法》和《老子》中的论述“不刚不柔曰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作解。基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来探讨,肝首先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据《伤寒论》关于“厥阴”所言,厥阴肝居心肾之间,上连心包,下连肾系,内寄相火,相火源于肾而寄于肝,人得相火而能恒动。厥阴肝乃风木之脏,肝肾同源,故肝可接济肾水相火,交通心肾,可以调和心肾二脏阴阳平衡。其次,肝具有调和诸脏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5期2020-01-10
- 从肝主疏泄论治慢性胃病
床辨治经验。1 肝主疏泄的生理效能“肝主疏泄”首见于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所著的《格致余论》,原文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明代薛立斋《内科摘要·卷下》正式提出“肝主疏泄”。古代医家以自然界树木生发特性来类比肝的疏泄作用,认为肝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像春天的树木,条达舒畅,充满生机。疏泄即疏通畅达宣泄之意。肝主疏泄是指肝脏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的作用。肝主疏泄的功能反映了肝脏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
中医研究 2020年8期2020-01-10
- 敲胆经瘦出大长腿
激胆汁分泌,提高肝主疏泄的功能,促进人体消化和吸收能力增强。运动过后再配合敲击胆经,身体就会努力汲取腿部的脂肪,这样才能达到瘦腿的效果。胆经在下肢的循行路线是沿股、下肢外侧中线下行至小趾、次趾之间,就是沿着裤子中间的那条线至膝盖侧面处,非常好找。具体做法是坐在床上伸直双腿,或者把脚放在一张小凳子上,用拳头去捶大腿两侧。从大腿外侧根部开始一直敲到膝盖,敲50组(敲完整条线为1组)。大家可以利用工作休息间隙,坐在座位上敲打,没事就用拳头去敲大腿两侧。敲的时候不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4期2019-09-10
- 肝不好 六个特征告诉你
绪判断 中医说“肝主疏泄”,肝对调节人的情绪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总是抑郁寡欢或烦躁易怒,就是肝的功能出了问题。当前比较常见的抑郁症就是肝失疏泄的结果。肝郁气滞易导致结节、肿块 肝主条畅气机,如果气机长期不能保持舒畅就容易出现“肝郁气滞”,表现为烦躁易怒、胁肋胀满、乳房胀痛、打嗝嗳气、大便不畅等症状。气滞则血瘀,时间久了容易在肝经所行路线上出现结节或肿块。目前比较多发的甲状腺、乳腺、子宫、卵巢等部位的结节、增生、肿瘤等多与肝郁气滞有很大的关系。月经不调 对于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8年7期2018-09-17
- 基于“肝主疏泄”理论探讨脂肪肝分期治疗
证治法。笔者试从肝主疏泄角度出发,探讨脂肪肝气血津液代谢障碍特点及治法,以期提高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1 “肝主疏泄”理论1.1 理论渊源 “疏泄”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王冰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指出“土疏泄”缘于“苍气达”。《素问·宝命全形论》“土得木而达”则进一步指出了土得木的疏泄而调达。明确提出肝具有疏泄功能的医家为元代朱丹溪,其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提出“主闭藏者,肾
吉林中医药 2018年3期2018-02-12
- 《黄帝内经》“疏泄”内涵的历史沿革及其演变*
430065)“肝主疏泄”作为表述肝脏生理功能的主要概念,写入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并已经成为中医学界的共识,这就使得很多中医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源自于《内经》。实质上,“疏泄”一词虽然首次见于《内经》,但其原始含义是表述肝脾关系的病理学概念,与肝脏的生理功能并无直接联系。而从《内经》的“土疏泄,苍气达”,到现代中医的“肝主疏泄”,中间经历了众多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充分体现了《内经》理论的演变规律,本文试作粗浅分析。1 “疏泄”一词的历史沿革1.1 “土疏泄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10期2018-01-22
- 肝主疏泄的源流追溯及现代研究❋
515)【综述】肝主疏泄的源流追溯及现代研究❋赵 迪,任 杰,安海燕△(南方医科大学,广州 510515)一直以来,中医学术界在对待“肝主疏泄”的源流问题上意见纷纭。追溯其源流,“疏泄”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在《说文解字》中也能找到肝主疏泄的影子。其后经历金元时期“相火论”的影响,明清时期医家对该理论内涵的不断外延补充,新中国时期肝主疏泄最终被确立为肝的生理功能之一并被写入教材。现代西医研究为肝主疏泄的5个主要内涵提供了合理性解释,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2期2017-01-17
- 肾主闭藏、肝主疏泄关系探析
21)肾主闭藏、肝主疏泄关系探析刘启华,张钰琴,彭玲玲,凌江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宁 530021)通过分析肾主闭藏、肝主疏泄的相反相成作用,提出肝的疏泄作用具有疏通阻滞、祛除外邪的作用,其过程伴随着肾精的消耗,常表现为相火亢进。持久的肝气疏泄太过导致肾精亏虚,以致肝之疏泄乏源,可能出现肝气郁结。并结合疾病时高激素水平、应激反应及常见病对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进行阐释,进一步深化对肾主闭藏、肝主疏泄的认识。肾主闭藏;肝主疏泄;中医藏象学朱丹溪在《格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期2017-01-16
- 张磊从“肝疏泄太过”论治膀胱过度活动症经验※
的病症特点以及“肝主疏泄”“肝主小便”理论,认为本病病机为“肝气疏泄太过、膀胱开阖失度”,可从肝论治,确立了“疏肝抑肝,通利膀胱”的基本治法,并用逍遥散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 肝疏泄太过 张磊 肝主疏泄 肝主小便张磊教授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系国家“十五”攻关“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研究的名老中医之一。张教授学验俱丰,形成了“动、和、平”的学术思想,临床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尤擅内科疑难杂病的诊治。笔者有幸侍诊
中医药通报 2017年1期2017-01-14
- 从“肝主疏泄”治疗心系病症※
卿 刘中勇▲从“肝主疏泄”治疗心系病症※● 邱丽珍1罗嗣卿1刘中勇2▲“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使全身气机条达的机能,肝主疏泄与心系病症的关系,主要是指肝的疏泄功能障碍对心脉、神志的影响。理清两者关系对心系疾病的治疗颇有裨益。疏泄 心系疾病 治疗“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使机体气血精微通畅、情绪条达、肾精排泄的作用[1]。该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发生之纪,是为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
中医药通报 2017年1期2017-01-14
- 从心理应激理论探讨中医肝主疏泄功能的研究思考
应激理论探讨中医肝主疏泄功能的研究思考田蕾吴昊韦昱郑敏赵燕(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系,北京,100029)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结合现代心理应激理论,探讨中医肝主疏泄功能的相关理论,并提出相关研究的思考。通过对心理应激理论与肝主疏泄功能及其近年相关的研究进展的整理归纳,认为心理应激理论与中医的肝主疏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从中医角度来看,中医的肝主疏泄功能在机体调节心理应机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对今后从心理应激理论探讨中医肝主疏泄功
世界中医药 2016年9期2016-04-05
- 肝主疏泄功能对模型动物SRBⅠ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550002)肝主疏泄功能对模型动物SRBⅠ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郭正阳,倪祥惠△,赵 博,黄 聪,吴大梅,吴 菁,林川烘,潘雷文(贵阳中医学院,贵阳 550002)目的:观察肝主疏泄功能对模型动物肝脏SRBⅠ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CUMS组和单纯束缚组,采用孤养结合CUMS以及单纯束缚造模方法建立肝失疏泄动物模型,实时荧光定量TaqMan探针法检测肝脏组织内SRBⅠ基因mRNA的表达量并观察其变化规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7期2016-03-27
- 肝主疏泄源流研究*
州 510515肝主疏泄源流研究*赵迪,任杰,安海燕△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515“疏泄”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可理解为涉及“脾土”与“肝木”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土与木关系的统论;至金元明时期,朱丹溪的“相火论”对“肝主疏泄”的内涵发展影响巨大;此后近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又对该理论进行完善补充;新中国成立以后,“肝主疏泄”的理论被统一为肝的生理功能之一写进教材;此外,现代西医研究也从不同角度如心理应激角度,边缘系统理论,激素论等对肝主疏泄进行了合
西部中医药 2016年7期2016-02-21
- 从肝主疏泄论治代谢综合征
州510020从肝主疏泄论治代谢综合征陈全福,杨荣源,叶焕文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020代谢综合征;肝主疏泄;中医学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与其靶器官损害相关的心脑血管病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认为,多种因素导致了代谢综合征,但是社会压力导致的情绪应激,进一步导致交感神经激活这一机制的作用越发受到重视。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是肝脏调节情志的主要机制,现代的大量文献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从肝主疏泄治疗代谢综合征
新中医 2016年8期2016-02-21
- 从肝主疏泄论治不寐※
250355)从肝主疏泄论治不寐※王海娟刘小菊高杰*刘婉青(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济南250355)不寐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其病因涉及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后体虚几方面。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不寐越来越多的影响到日常工作、生活,肝主疏泄理论内涵丰富,因而近几年研究越来越多的集中到从肝论治,现就其病因病机及现代临床研究等作一浅述,以期为不寐治疗提供新思路。肝主疏泄;不寐;病因病机;现代研究不寐[1]以经常不能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19期2016-02-14
- “肝主疏泄”理论在肝硬化患者情志护理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3)·综 述·“肝主疏泄”理论在肝硬化患者情志护理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梅花 孙青 张雅丽(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上海 201203)肝主疏泄; 肝硬化; 情志; 护理Liver controlling dispersion; Cirrhosis; Emotion; Nursing“肝主疏泄”是中医藏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肝藏血,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宣泄和升发的生理功能,性喜条达而恶抑郁[1]。与情志关系密切,对其具有明显的调控功能。肝硬化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15期2016-02-08
- 肝主疏泄理论指导下肝纤维化的治疗
春130021)肝主疏泄理论指导下肝纤维化的治疗旋 静 高金良*(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血液科,长春130021)肝纤维化是许多慢性肝病发展而来,是其所共有的病理过程,并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近年来,各医家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治疗虽不尽相同,但总的原则都把握了“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肝主疏泄;肝纤维化;中医药疗法;综述肝主疏泄的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对于肝主疏泄,于峥等[2]将其概括为:肝气可以调畅、疏通人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17期2015-12-21
- 调畅情志在女性更年期治疗中的作用
官,谋虑出焉。”肝主疏泄功能对人的情志活动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行,来实现的。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肝主疏泄功能正常,机体气机调畅,升降有序,出入有节,气血和调,经络通达,精神舒畅。如果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可出现肝的疏泄不及,导致肝气郁结,而引起情志抑郁、善太息等症状;也可出现肝的疏泄太过,肝气上逆,引起情志亢奋,出现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肾虚导致阴阳失衡,肝血不足,肝失疏泄,出现一系列肝失疏泄有关的情志异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18期2015-08-15
- 基于CNKI数据库的中医肝主疏泄文献计量学分析
KI数据库的中医肝主疏泄文献计量学分析王乐鹏 龙晓华 单体亮 马淑然(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目的: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发表的中医肝主疏泄的文献报道及研究发展趋势,为本领域科研人员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资源总库源数据库为资料来源,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期刊收录的中医肝主疏泄的文献进行分析,从发表年度、文献来源、文献类型、作者单位、基金资助、高频关键词等几方面进行统计,初步研究与分析本领域的科研状况。结果:截至201
世界中医药 2015年4期2015-03-22
- 当代肝主疏泄理论框架构建分析
00029)当代肝主疏泄理论框架构建分析王维广 王莉媛 李成卫 王庆国(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北京,100029)为厘清当代“肝主疏泄”的理论框架和构建方式,作者通过比较各个版本的全国统编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分析肝主疏泄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认为,“疏肝解郁”等治法的广泛应用是当代“肝主疏泄”的临床基础,“西医知识”和“命门学说”是重构当代“肝主疏泄”的主要知识基础,当代阴阳五行学说及气机理论是当代“肝主疏泄”的构建方法。从理论框架的角度分析
世界中医药 2015年11期2015-03-22
-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发病机制探究*
南 250014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发病机制探究*张 震,乔明琦△,高冬梅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肝主疏泄功能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调畅情志是肝主疏泄的一个重要功能。情志以血(精)为本,以气为用,情志异常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干扰正常的气血运行。中医所述情志异常属于病理性心理应激反应的范畴,肝主疏泄可调节心理应激反应,因此心理应激反应也成为研究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现结合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中医理论和现代
西部中医药 2015年4期2015-02-23
- 不寐从肝论治浅析
寐的关系出发,对肝主疏泄、肝藏血、肝对他脏影响与不寐的关系加以论述。提出从肝论治,以平肝养血,疏肝行气,兼顾他脏为主要治法,对不寐患者进行临床证治。不寐;肝主疏泄;肝藏血;养血行气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加,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该病属于中医学中“不寐”范畴,为中医临床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因其常常涉及心、肝胆、脾、胃、肺、肾等多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故历代医家对此病的治疗侧重有所不同。笔者通过临证观察认为不寐从肝论治可以收到较好的临床效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9期2015-02-09
- 论“肝主宣发”
50091)论“肝主宣发”刘少灿1,李鲁钦2,张德英3△(1.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汕头515011;2.河北以岭医院,石家庄050091; 3.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050091)“肝主宣发”之说源于《内经》,而后世所论“肺主宣发”实为张冠李戴。“宣发”之义体现在对肝之疏泄、舒展特性的描述上,而肺之特性并非宣发,实以肃降为主。肝的宣发与肺的肃降作用相反相成,共同调节人体的气机升降及水液代谢。“肝主宣发”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宣发卫气,固护肌表;二是升提肾水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5期2015-01-24
- “肝失疏泄”的现代研究进展
人体的重要器官,肝主疏泄的功能在人体的新陈代谢方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肝主疏泄的现代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肝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文章主要探讨了肝主疏泄的生理基础,肝主疏泄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用实验方式研究肝失疏泄的证候,以期能够为肝病的研究与诊疗提供参考。肝主疏泄;生理基础;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综述肝者,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具有疏通、畅达、宣泄、升发的生理功能。正如朱丹溪所说:“司疏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而阴不足论》)人体气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4年5期2014-02-05
- “肝主疏泄”概念的演进❋
100029)“肝主疏泄”是中医藏象学中的重要概念。目前“肝主疏泄”理论已经作为肝的主要生理功能被各现行教材所采纳,在医疗实践的过程中该理论亦被广泛应用。“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涉及范围甚广[1],包括调畅气机、促进全身气血水液运行、脾胃消化、分泌胆汁和调畅情志等作用[2]。然而由于“肝主疏泄”这一理论前人阐述过简且存在一定歧义,导致当代中医学界产生对“肝主疏泄”的许多争议[3]。本文试图梳理“疏泄”之源流,并对其内涵加以分析、澄清,使“肝主疏泄”的概念更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1期2014-01-26
- 青少期应激: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中枢机制研究新角度❋
理应激理论开展的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是近10余年来中医藏象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有望带来中医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创新与突破。目前研究结果表明,以现代心理应激反应(情志内伤)为切入点模拟肝失疏泄情志内伤病因发生与病理改变过程,以应激诱导的心身疾病(抑郁等)为基础病证结合开展肝失疏泄情志内伤证候规律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结果表明肝失疏泄功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与中枢调控机制[1]。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如病理过程的模拟与模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8期2014-01-26
- 中药治疗狂犬病1例
平肝熄风的作用。肝主惊,金匮要略曰:“肝其病发惊骇。”因为肝为风木之脏,风木多震动,故,肝病易惊。肝主谋虑,《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肝者将军之宫,谋虑出焉。也就是说,肝与某些神经功能有关。肝主升发,主疏泄。肝喜舒畅条达,如肝气郁结,或肝气太过,而导致肝阳上亢,就使人性躁易怒,肝气不和就会出现惊怕的症状。笔者认为,一旦被犬咬伤,应立即使用清水+肥皂水清洗,外用碘附消毒,在24 h内注射狂犬疫苗,忌包扎、缝合,咬伤部位较大较深者给予狂犬病血清注射。1672-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4年5期2014-01-24
- “肝主疏泄”理论及其临床指导应用研究
100700)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宣泄和升发的生理功能。疏指疏通,泄指宣泄、升发。“疏泄”一词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气美,其政散,其令条舒。”又曰:“木曰敷和……木曰发生……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藏肝。”上述条文以取象比类的手法,用木之舒展条达、升发宣散的特性形容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8期2013-01-25
- 浅谈肝主疏泄
50005)浅谈肝主疏泄王玉华,邹艳玲(郑州市卫生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5)从源流、生理作用等方面认识肝主疏泄,并总结近年肝主疏泄的一些现代研究,对进一步探讨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及指导临床疾病诊治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肝;主疏泄;源流;生理作用;现代研究肝的生理功能是主藏血和主疏泄,其中尤以肝主疏泄为要。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调畅全身的气,使之通而不滞及散而不郁的作用,对协调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1 肝主疏泄的源流“疏泄”一词最早见于《素问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9期2012-08-15
- “肝主疏泄”理论辨析*
元,王保和1 “肝主疏泄”的概念源流“疏泄”一词最早出现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发生之际,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内经》虽未明确提出“肝主疏泄”,但在其篇章中多处论述了肝气具有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木曰敷和”;“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其性随,其用曲直……其政发散……其藏肝”。应当注意:《内经》仅提及土疏泄,而未言木疏泄;同时这里的疏泄仅仅指一种病理现象,与肝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2期2012-02-14
- “肝主疏泄”理论的发生学原理探讨
310053)“肝主疏泄”理论作为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临床诊疗中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肝藏象学说研究的深入,一些中医院校的自编教材开始将“肝主疏泄”作为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进行介绍,这一见解为全国中医院校四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所采纳,并为此后历版《中医基础理论》不同层次教材所沿用,从而成为一个颇具影响的概念。对于“肝主疏泄”理论是如何发生的这一问题,目前的认识几近空白,而不解决这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把握“肝主疏泄”理论的本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期2011-02-13
- 肝主疏泄理论进行辨证治疗肝硬化腹水84例临床分析
期的临床总结,从肝主疏泄理论进行辨证治疗肝硬化腹水,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肝硬化腹水患者164例。其中,男104例、女60例;年龄41~75岁,平均 62.6岁;病程 4~25年,平均 14.8年;原发疾病:乙型肝炎肝硬化106例,酒精性肝硬化21例,丙型肝炎肝硬化37例;第一次腹水者94例,多长腹水者46例,顽固性腹水者24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腹部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21期2010-07-27
- 论肝主小便
,从肝来论治。盖肝主小便,肝与小便的生理病理关系极为密切。历代医家对此多有论及,如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云:“又肝主小便,使毒邪从小便中出。”王肯堂在《妇科证治准绳》中云:“盖肝主小便,因热甚而自遗也,用加味逍遥散加钩藤及六味丸。”薛己在评注《明医杂著》时亦说:“窃谓肝主小便,若肝经血虚,用四物、山栀;若小便涩滞,或茎中作痛,属肝经湿热。”肝主小便,其中机理如何,笔者试加以探讨,不足之处,望同道斧正。1 肝直接主小便《内经》首言肝与小便有着直接的关系,《灵
环球中医药 2010年6期2010-04-08
- 肝脾相关、脑-肠互动与肠易激综合征*
。1 肝脾相关与肝主疏泄肝脾相关学说是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重要内容,近代张锡纯在完善先人肝脾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肝脾者,相助为理之脏也”,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传变。在肝脾相关理论当中,肝的疏泄功能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推动气血和津液运行,使周身气血调和、经脉通利,脏腑功能调和。第1次提出“肝主疏泄”者为元·朱丹溪,但其在《格致余论》记载肝主疏泄仅指出肝对精液的疏泄作用,可称作狭义之疏泄。至明清时代,经过诸医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12期2010-02-12
- 肝主疏泄与肝窦内皮功能关系探讨*
510515)“肝主疏泄”首见于朱丹溪所著的《格致余论》:“司疏泄者肝也”。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人体之气具有疏通发泄、通达条畅的作用,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活动正常平和。然而,中医对于肝主疏泄的认识一直缺乏缜密的解剖学定位与生理学分析,本文拟就肝主疏泄与肝脏的肝窦内皮功能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1 在胁之“肝”的功能与肝主疏泄密切相关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主要指肝具有调节气机、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疏利三焦水道、促进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5期201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