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主疏泄”治疗心系病症※

2017-01-14 11:08:46邱丽珍罗嗣卿刘中勇
中医药通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肝主心系心脉

● 邱丽珍 罗嗣卿 刘中勇▲

从“肝主疏泄”治疗心系病症※

● 邱丽珍1罗嗣卿1刘中勇2▲

“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使全身气机条达的机能,肝主疏泄与心系病症的关系,主要是指肝的疏泄功能障碍对心脉、神志的影响。理清两者关系对心系疾病的治疗颇有裨益。

疏泄 心系疾病 治疗

“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使机体气血精微通畅、情绪条达、肾精排泄的作用[1]。该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发生之纪,是为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此外,《礼记·月令》云:“孟春之月……其器疏以达……盛德在木”。由此,可理解为气机通达是万物荣盛的重要因素,且保持气机通达的主要脏器为肝。该理论形成约在元朝,《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记载:“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朱丹溪以“肾主闭藏”为反例,明确指出“肝主疏泄”,后世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和完善,从肝气升降出入这一根本原理出发,结合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将“肝主疏泄”独立列为肝脏主要生理机能,奠定了肝在全身气机运动中的关键性地位。

1 理法精要

1.1 肝主疏泄与心主血脉、主藏神的生理联系 其一:气血密切相关。《灵枢》云:“血之与气,异名同类”,《医学真传·气血》云:“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故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是故气血关系与木能生火,火能暖木相契合[2]。气生血、行血,血得气机舒畅则生化有纲,通行有道。肝为阴中之少阳,多血,德柔而脏刚,肝体藏血属阴,其气主升发属于阳,因而能疏泄。疏可令气血的运行不滞,泄可使气血布散不郁。血乃中焦水谷精微受气取汁,在肝的疏泄作用下,循行于脉,至心赤化而为血。血行脉中,气为血之帅,“运血者即是气”“气行乃血流”,故气病易影响及血,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达,百脉畅通,血行如常[3]。其二:心主神明,肝气疏泄条达,使之不郁,方能神志清明,肝喜条达、恶抑郁既为肝之疏泄的具体表现,更为肝心相辅相成下心神明亮的内在机理[4]。简而言之,血液是心肝联系之枢纽,心血充足,血为气母,肝有所藏,则肝之疏泄有源,气机调畅;肝血充沛,阴可制阳,使之勿亢,则疏泄有节,使气血运行有度。如此,气血在血脉运行有度有节,则心神安谧。

1.2 肝失疏泄对血脉、神明的病理影响 《薛氏医案·求脏病》说:“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肝之疏泄能辅助心气的鼓动,使血行有力,不致血瘀[5]。若肝气疏泄不畅,气血输布不利,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症见心悸、心胸胀痛、刺痛。七情内伤,肝气不舒,疏泄无权,五志化火,火灼津液为痰,热煎营血成瘀,痰瘀互结,蕴而成毒,即可闭塞经脉。经脉血液运行不畅,轻者可致肢体麻木,重者可出现心绞痛、真心痛等急症[6];若痰瘀互结于脑,可致中风、痴呆影响神志。肝之疏泄太过亦能影响心脉、神志的功能。肝之木气类风,疏泄太过可导致内风妄动之象,母病及子,心气扰动可致心中悸动,血脉气血逆乱而眩晕、昏蒙;汗为心之液,玄府开合赖于气机疏泄有度,疏泄太过,玄府失司则自汗不止。《伤寒论》言:“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其气疏泄太过,气机动荡,化风化火,冲撞心脉而心疼烦热。

2 辨证撷菁

2.1 调肝解郁,理气活血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言:“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疏泄不足的辨治要点在于气血壅塞,治疗以调肝行气活血为法[7]。肝心气滞为主者,多为心悸而胸闷,情绪压抑低落时加重,或隐痛、胀痛时作,连两胁,痛无定时、无定处,其脉沉弦而有力,治予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加减;肝心气滞血瘀者,痛为刺痛、夜间明显,舌质暗,脉弦涩,治予血府逐瘀汤加减;心绞痛时时不休、或心痛彻背突发为气血瘀阻较甚,治疗宜先急投速效救心丸、苏合香丸类,方中麝香、冰片、川芎类疏泄通脉开窍,再以行气、活血、化痰类中药缓攻,可选桃仁红花煎、越鞠丸类;肢体络脉气血瘀滞者,肢麻或木、夜寐加重,活动则缓,其脉常弦而有力,用药可予四逆散加用当归、赤芍、细辛等通行脉络,重者以全蝎、僵蚕搜风通络以助其力;肝郁神抑者情绪低沉,默默然,喜悲哭,治宜小柴胡汤、逍遥散配伍郁金、合欢皮之类疏散郁结。

2.2 柔肝缓急,敛阴熄风 疏泄太过的辨治要点在于内风的鼓动走窜,治疗以柔肝敛阴为法。肝风突发突止、坐卧不得安、易怒、面赤光亮、舌质红苔少、脉细弦数者,治疗以镇肝熄风汤之意,加黄连、生地、茯神、首乌藤等养阴熄风清心;若其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旺而无阴虚之象者可去养阴之药加旋复花、沉香、刺蒺藜以图柔肝下气,气和心安之效。玄府失闭者汗出濈濈,无恶风,丑至卯时重而心烦乱,脉弦有力,治以乌梅丸化裁;口苦咽干明显、小便黄赤急迫、舌红脉弦大者,去附子、人参辛温补气之品,加细生地、白芍、白头翁、浮小麦以凉血熄风敛汗;若汗出不休者亦可加用珍珠母、牡蛎等收敛重镇之品以熄肝风。

3 验案举隅

曹某,男,42岁,职员,2015年3月7日初诊。患者形体偏瘦,体检查出血脂偏高3年余,平素饮食较为注意,因心悸、胸闷间断而发半年就诊。诊见:心悸、胸闷阵作,思虑多时发作较多,夜寐欠安,多梦眠浅,四肢末端欠温而心烦,晨起口苦,食欲一般,无腹胀,小便平,大便每日1~2行,色淡黄,细软,舌质淡红,舌边浅齿痕,苔薄白满布,脉细弦,沉取尚有力。诊为心悸,证属于肝气郁结,脾虚痰阻,心神不安。处方:疏肝健脾调脂饮加减。药用:柴胡10g,白芍15g,陈皮10g,炒枳壳6g,茯苓15g,白术10g,法半夏10g,川芎10g,北沙参10g,香附10g,郁金6g,枇杷叶10g,合欢皮10g,炙甘草10g。10剂。

2015年3月17日二诊:心悸、胸闷明显减轻,夜寐、心烦及口苦同前,舌边尖红,考虑患者郁热明显,守上方去川芎加丹参15g,焦栀子6g,淡豆豉6g。15剂。嘱患者清淡饮食,适当运动,调畅情志。

2015年4月2日三诊:心悸、胸闷几除,情绪较前好转,觉手足凉明显改善,夜寐尚可,大便偏软,小便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和。考虑患者体质,嘱患者移情易性,并以院内制剂疏肝健脾颗粒调理2个月,巩固疗效,后随访患者诸症几平,血脂水平正常。

按 心悸虽为心系病症,然受现代生活方式影响,肝郁疏泄不利者尤为多见。肝失疏泄,心脉气血不畅则心神不安发为心悸、脉弦;气机不畅郁而化火则心神受扰,故夜寐不安、口苦、舌边尖红;木抑土壅,脾失健运,痰浊运化不利,故患者舌质淡红,苔薄白满布,虽体瘦却血脂升高。综合辨证则以肝失疏泄为病机核心,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未用重镇安神之药而心神自安,此为中医治病求本之妙。

4 总结

心主血脉、主神明的物质基础在于气血,气血精微周行脉中依赖于肝木条达疏泄之功,肝之疏泄不及与太过均可致心脉气血功能紊乱[8],心脉气血功能障碍亦可伴发肝之疏泄逆乱,故临床心肝同病辨治关键在于理清血与气的关系。应对心系疾病如能治血不离气,调神先调肝,或可事半功倍。

[1]樊文博,李成卫,王庆国.疏泄的三种含义及其支撑理论[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11):1261-1263.

[2]赵莹科,张京春,邬春晓,等.从肝论治心系疾病探讨[J].世界中医药杂志,2015,10(4): 503.

[3]康秋华,张沁园,胡春雨,等.从肝主疏泄谈肝脾相关[J].河南中医,2008,28(7):10-12.[4]陈 欢,敖海清,黎颖贤.浅谈情志病病机与“肝藏血,主疏泄”功能的关系[J].辽宁中医药杂志,2016,43(11):2282-2283.

[5]刘悦坡.“肝主疏泄”探析[J].现代中医药,2004,24(2):43-45.

[6]孙 菲,于 睿.于睿教授从肝论治冠心病五法经验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5):171-173.

[7]刘安平,刘吉善.刘吉善从肝论治临床诸病经验探析[J].湖南中医药杂志,2015,31(8): 13-15.

[8]高 源,王饶琼,白雪.“双心疾病”中医辨治思路[J].中医药导报,2016,22(13):5-7,10.

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No.JZYC15S11)

▲通讯作者刘中勇,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主要从事心血管病诊疗与基础研究。E-mail lzyongmail@ 163.com

1.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30006)

猜你喜欢
肝主心系心脉
从肝主疏泄论治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合并甲状腺结节
基层中医药(2022年8期)2022-11-17 08:42:32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心系“国之大者”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20
总书记心系千万家
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 03:33:25
心脉隆注射液热原检测方法的比较
中成药(2017年8期)2017-11-22 03:18:52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肝主疏泄源流研究*
西部中医药(2016年7期)2016-02-21 07:59:43
二参降香汤治疗心脉瘀阻型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心系青少年交通安全
中国火炬(2015年11期)2015-07-31 17:28:38
心系农家情未了
中国火炬(2014年2期)2014-07-24 14: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