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

  • 8—12世纪拉达克地区的石刻造像及其历史意蕴
    达克;石刻造像;弥勒 中图分类号:K8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3)06-0034-12On the Rock Carvings of the 8th-12th Centuries in the LadakhDistrict and Their Connotations for Historical ResearchWANG Zonghui(Zhejia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Buddhis

    敦煌研究 2023年6期2024-01-04

  • 哈密大像窟遗迹新探
    。唐代中原地区的弥勒信仰经河西走廊向西域传播在哈密留下痕迹,遂使哈密大像窟既融合了龟兹大像窟的形制特点,又与中原佛教信仰、塑造弥勒大像以及河西弥勒造像风格一脉相连。关键词:伊州;庙尔沟佛寺;大像窟;弥勒中图分类号:K8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3)03-0098-12A New Exploration of the Remains of theLarge Buddha Caves in HamiLUO Erli W

    敦煌研究 2023年3期2023-07-13

  • 2022雪窦山弥勒文化节举办奉化区:以节为媒激发文旅新活力
    ,2022雪窦山弥勒文化节开幕式暨“梦应雪窦山”禅乐音乐会在雪窦山新地标建筑——弥勒圣坛举行,图为傍晚时分的弥勒圣坛。“整场开幕式大气磅礴、恢宏震撼。作为一名雪窦山弥勒文化节的‘资深’观众,能够从丰富的节目中体会到和睦和乐、和平和谐、宽容乐观的弥勒文化精神内涵,我的心情特别激动!”2022年12月21日,2022雪窦山弥勒文化节开幕式暨“梦应雪窦山”禅乐音乐会在雪窦山新地标建筑——弥勒圣坛举行,来自宁波的张先生这样说道。本届文化节以“慈行天下、和乐人间”为

    宁波通讯 2023年2期2023-04-06

  • 再论敦煌莫高窟北凉三窟中的造像
    :莫高窟,北凉,弥勒,交脚菩萨,石窟造像莫高窟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是早期的十六国北朝石窟,关于这组石窟的断代问题,樊锦诗、马世长、关友惠先生运用考古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推断这三个窟为北凉时期(公元421—439年)修建[ ]。本文在此研究结论上展开论述。笔者在对之前学者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对北凉三窟内的造像身份,试着探讨下自己的看法。一、北凉三窟造像的特征分析这三座石窟一窟一形。第268窟是一座禅窟,为禅僧提供坐禅修行的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0期2021-11-18

  • 弥勒市冬早熟葡萄栽培管理措施
    德摘    要:弥勒市热量充足、干湿季分明、温差大,适合发展冬早熟葡萄产业,目前产期调节、树体管理、冠层管理和水分肥料管理技术、大棚微气候调控技术和病虫害管理技术已充分应用在葡萄生产实践中。通过对目前应用于冬早熟葡萄生产栽培管理措施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弥勒市冬早熟葡萄生产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促进弥勒市冬早熟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从事该产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关键词:弥勒;早熟葡萄;栽培管理;措施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6-0072

    种子科技 2021年16期2021-11-08

  • 唐宋时期敦煌石窟弥勒经变的演变*
    730000)弥勒经变作为敦煌石窟佛教美术的一部分,它的渊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受到自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原艺术不同风格流派的影响;其二是受到来自古印度、中亚、西域等地的艺术影响,并在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域外的艺术样式,向人们展示了敦煌石窟艺术不断本土化和世俗化的历程。本文以敦煌石窟弥勒经变为研究对象,分析隋代讫宋,弥勒经变图像发展演变的历程,对弥勒经变的表现形式和弥勒经变的世俗化展开分析。一、弥勒经变的表现形式隋代讫宋,敦煌石窟中弥勒经变的

    大众文艺 2021年11期2021-06-25

  • 弥勒异木棉
    一帆东莞植物园的弥勒异木棉弥勒异木棉为锦葵科吉贝属落叶乔木。原产于南美洲热带至亚热带地区,分布在玻利维亚、巴拉奎查科地区至阿根廷皮埃蒙特山脈等季节性干旱林地。瓶状的树干是因树木在旱季储存水分而膨胀,其直径可达2米。当地土著人用这种树木里的水养牛,用木材制作独木舟和日常用品,我国南方地区近几年引进栽培。因其树干似弥勒佛的大肚子,引入国内后称其为“弥勒佛树”,中国植物标本馆给它正名为“弥勒异木棉”。我国的弥勒塑像胸腹坦露,面带笑容,传说五代时布袋和尚是其化身。

    食品与生活 2021年1期2021-01-15

  • 观音与弥勒的中国化进程比较
    学研究证明观音和弥勒曾经作为释迦佛的左膀右臂。在进入中国时却成为两位相对拥有各自独立法门的菩萨。二者以差异化的方式与中国的文化实现了融合。观音的中国化方式尽管出现性转这样重大的变化,却与其原本的内涵颇为契合,而弥勒则由于种种原因,成为了大肚和尚,在中国发展出了“乐观”“宽容”的全新积极含义,让我们看到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关键词:观音;弥勒;菩萨中国化;垂迹化现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

    西部学刊 2020年20期2020-12-07

  • 龟兹石窟“弥勒下生”信仰试探*
    杨 波弥勒(梵文Maitreya)是佛教中的未来佛。印度弥勒信仰可能兴起于佛灭度三四百年之后①[日]松本文三郎著,张元林译:《弥勒净土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10页;关于弥勒信仰兴起的时间和原因,诸说不一,参王雪梅:《古代印度弥勒信仰历史渊源研究述论》,《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6期,第49~53页。。到法显及玄奘的时代,从西北印度至中印度、南印度,对弥勒的崇拜已广泛流行②[日]松本文三郎著,张元林译:《弥勒净土论》,第122页。。在

    吐鲁番学研究 2020年1期2020-11-30

  • 黑水城遗存《弥勒上生经》考略
    崔红芬弥勒信仰包括弥勒菩萨信仰、弥勒佛信仰和弥勒净土信仰三种形式,与弥勒经典有密切关系。中国译经史上先后有三十余种弥勒经典被翻译成汉文,主要有《弥勒成佛经》《弥勒下生经》《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弥勒下生成佛经》《佛说弥勒下生经》①[日]松本文三郎著,张元林译:《弥勒净土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6—28页。等。在现存出土文献中除了汉文外,还有不同语言文字的弥勒经典存世,西夏文即是其中之一。在黑水城等地出土了丰富的《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②

    西夏学 2020年1期2020-11-30

  • 彝族文化在弥勒薰衣草庄园景观改造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丹 夏堃摘要:弥勒东风韵艺术小镇被称为滇中的“普罗旺斯”,以其中大规模种植薰衣草的薰衣草庄园最具代表性。研究充分挖掘当地彝族传统文化,使其融入庄园景观的改造设计中,使农庄景观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及魅力,吸引观光者。并紧扣主题,在庄园内增加具有参与性和趣味性的场地及项目,增强互动性,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农业旅游体验,有效传承地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关键词:景观设计;农业庄园;彝族文化;弥勒中图分类号:TN95.36 文献标识码:A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10期2020-11-23

  • 弥勒佛为何要携带布袋
    佛像,人们称之为弥勒佛,但弥勒佛为什么要携带布袋呢?原来,按照佛家的说法:弥勒是释迦牟尼佛娑婆(现实世界)国土中的一位候补佛位的大菩萨,仍在兜率天(欲界的第四天)内院说法度生。今天陈列在寺庙天王殿里的一尊大佛则是弥勒的化身,实际上这是一名禅宗游方僧的塑像。此人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布袋师”。生年不详,卒年为公元917年。他容貌猥琐,蹙额皤腹,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常以杖荷一口袋,内装随身用具,四处化缘,乞求布施,人号“布袋和尚”。后梁贞明三年(917),“布

    文史博览 2020年7期2020-09-17

  • 俄藏TK58《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卷首版画弥勒经变研究
    文献TK58《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1]41-48卷首弥勒经变为木刻版画,黄麻纸,经折装,上下双边,用墨均匀,此件为弥勒上生经变。共有八折面,画幅尺寸:长87.5 厘米,宽23.5 厘米。在陈育宁、汤晓芳著的《西夏艺术史》[2]152-157中,较为详细地解读了经变的内容。杨富学、樊丽沙的论文《西夏弥勒信仰及相关问题》[3]31-36,结合敦煌、宁夏等地西夏时期的弥勒经变和出土文物,阐述了西夏弥勒信仰的汉化元素和兴起原因,对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西夏研究 2020年3期2020-09-04

  • 弥勒佛为何要携带布袋
    佛像,人们称之为弥勒佛,但弥勒佛为什么要携带布袋呢?原来,按照佛家的说法:弥勒是释迦牟尼佛娑婆(现实世界)国土中的一位候补佛位的大菩萨,仍在兜率天(欲界的第四天)内院说法度生。今天陳列在寺庙天王殿里的一尊大佛则是弥勒的化身,实际上这是一名禅宗游方僧的塑像。此人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布袋师”。生年不详,卒年为公元917年。他容貌猥琐,蹙额皤腹,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常以杖荷一口袋,内装随身用具,四处化缘,乞求布施,人号“布袋和尚”。后梁贞明三年(917),“布

    文史博览·文史 2020年7期2020-08-07

  • 弥勒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实践与探索
    业全局。近年来,弥勒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中,以?“八大示范”“十一进”工作为抓手,初步凸显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发展的氛围。据此,笔者通过调研提出: 从发展方式、宣传载体和领导重视等方面创新举措,全面发力,推动弥勒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关键词:弥勒;民族团结;创建示范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

    各界·下半月 2020年7期2020-08-02

  • 犍陀罗“兜率天上的弥勒菩萨”信仰与造像
    容摘要: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属于弥勒的上生信仰,最早起源于犍陀罗地区,后广泛流传于中亚、西域以及中国。《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是上生信仰的唯一经典。犍陀罗的兜率天上弥勒的造像是早期上生信仰的被形象化的产物。本稿以弥勒上生信仰为中心,探讨犍陀罗兜率天的弥勒造像表现方式与特点。关键词:兜率天、上生信仰、禅观、弥勒弥勒信仰分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弥勒于兜率天宫的情景为上生,在娑婆世界的情景为下生,弥勒的信众希望死后往生兜率天宫听弥勒说法。西北印度以及中亚流行狂热的弥

    雕塑 2020年3期2020-07-20

  • 地神、药叉还是阿特拉斯:北朝弥勒图像托足者新说①
    存部分北朝时期的弥勒造像下部,刻有以双手托举弥勒双足的“托足者”形象。此类图像可见于始光五年(428年)弥勒造像、皇兴五年(471年)弥勒造像、龙门石窟古阳洞太和十九年(495年)尉迟龛、神龟三年(520年)翟蛮造像碑、太昌元年(532年)郭道疆造像碑、云冈石窟第12窟(北魏)前室东壁、炳灵寺石窟第132窟(北魏)北壁等多处。此前学界多将此托足者描述为力士[1]、矮人[2],偶有解读为地神[3]。经过初步研究,笔者认为,托足者形象的出现与弥勒信仰中的上生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9年5期2019-12-13

  • 武则天的弥勒信仰
    ,利用佛教尤其是弥勒信仰的力量,为其称帝造势,争取舆论支持。公元690 年(武周天授元年),武则天成功登上皇位,做了15 年的皇帝。在这个重要的政治事件中,佛教的弥勒信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武周之前的弥勒信仰弥勒,为梵文 Maitreya 的音译,意译慈氏。《阿弥陀经疏》中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在印度原始佛教中,最初只有释迦牟尼佛陀信仰,弥勒仅仅是佛众多的弟子之一,并无特别之处,他先佛灭度,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9年11期2019-12-11

  • 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和第十九云
    创作弥勒菩萨法相的心得我怀着经文中所言的初发心和初心,对40多年前的善缘仍念念不忘。因此我潜心探究,创作了百幅不同造型的弥勒菩萨法相,将弥勒菩萨的慈悲、忍辱、宽容、乐观的品格精神以及诸多谒语、启迪人生哲言附于画面中,以 “不忘初心·百福圆梦”为主题,展示给世人并与之分享,也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和情怀。记得40多年前的大年初一,父母带我到寺庙上香,天王殿内弥勒菩萨慈眉善目、憨厚可亲、乐呵呵的形象让我心生喜欢。这一天正好是弥勒菩萨的生日,懵懂的我于此与弥勒菩萨结下

    宝藏 2019年11期2019-10-20

  • 云南省弥勒市森林旅游市场分析及预测研究
    明 李小龙云南省弥勒市拥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森林旅游的良好前景。森林旅游健康發展的必需条件是良好的森林旅游市场,森林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的分析在森林旅游开发定位和推广方面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以弥勒市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序列对云南省弥勒市近十年的游客量及旅游收入进行分析,并利用指数平滑法对云南省弥勒市森林旅游的未来游客量及旅游收入进行预测,以期为云南省弥勒市发展森林旅游提供参考和支持。引言森林旅游(Forest Recreation)是指在林区内依托森林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2期2019-05-15

  • 浅谈佛教遗存中弥勒形象演变体现的佛教中国化
    各阶段佛教遗存中弥勒形象的演变,并浅谈其演变体现的佛教世俗化、中国化。关键词:佛教遗存;弥勒;佛教中国化在阅读宿白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时,笔者曾注意到南北朝时期不同的佛像内容选择,“南朝佛教造像突出无量寿佛和弥勒佛,而当时中原北方流行释迦和弥勒菩萨等形象”。但笔者不甚明了弥勒菩萨和弥勒佛究竟有何不同,分别象征什么,并且印象中的弥勒佛均为笑容满面的大肚和尚形象,与石窟壁画中所见的弥勒形象大为不同。为解除疑惑,笔者搜集、阅读了相关文献。本文浅谈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5期2019-04-30

  • 太虚的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之融通
    裔”,但最终却以弥勒净土为归趣。他复兴弥勒信仰、创立慈宗、授诵弥勒经典,最后灵骨也入归弥勒道场——浙江奉化雪窦寺塔。太虚之所以复兴弥勒净土、创立慈宗,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乃是为了在入世的教理上,建立理性的人间佛教。太虚认为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在大乘佛教思想的统摄下是圆通无碍的。一、弥勒信仰与太虚慈宗之融通“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译为“慈氏”。在中国历史上弥勒净土信仰曾经颇为流行,一度被视为真实大方便门。然,隋唐之后,由于弥陀净土信仰的兴盛及一部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03-05

  • “七佛”与弥勒信仰 ——庆阳北石窟寺第165窟的主像构成
    形式:一是七佛与弥勒并列组合,如北凉石塔的七佛与弥勒首尾相连形式;二是以弥勒为主七佛为辅组合,如云冈石窟第13窟交脚弥勒为主尊,七佛一字排列在南壁上方;三是七佛呈半圆排列头光之中,或是排列在造像龛龛楣或是帐形龛之中,如药王山北周弥勒倚坐像,以及云冈、龙门石窟北朝的与弥勒题材相关的造像龛;以及麦积山石窟早期的无弥勒的独立七佛表现等等。一、第165窟主尊结构第165窟的七佛立像,文物出版社2012年出版《庆阳北石窟寺内容总录》(上)简称《北石窟总录》记录为“七

    敦煌学辑刊 2018年3期2018-12-18

  • 弥勒彝族“阿细跳月”的保护与传承
    行研究。关键词:弥勒 阿细跳月 保护 传承一、阿细人的分布及“阿细跳月”起源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现有人口十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昆明、石林、砚山、邱北、泸西、弥勒等地,自称“阿细颇”,其语言属汉藏语系缅语族彝族语支南部方言阿细语。彝族阿细人是“徙麽袛蛮”的后裔,“徙麽袛蛮”是他称,自称“徙咪泼”后以“细”代“徙”。根据《阿细先基》记载和有关史料记载,阿细人系元谋猿人的后裔,以滇池、洱海为祖地。夏商时为徙(音“斯”)族,《太平御览》有记载:“徙族归殷”和“

    西部论丛 2018年10期2018-10-25

  • 四川地区的弥勒造像与明玉珍政权的“只奉弥勒”关系探讨
    方珂摘要:弥勒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神祇。四川地区的石窟造像中,自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弥勒造像,但多是遵从弥勒上生之信仰。至唐朝武则天执政后,弥勒下生信仰开始流行中国,四川地区也是如此,其后的造像多为弥勒下生之造像。但至南宋以后,弥勒信仰开始脱离佛教体系,四川地区弥勒造像中出现了各种不合经文的组合。明玉珍在元末入蜀后,正是见到弥勒信仰已成为单独体系,乃“去释老二教,只奉弥勒”,暗含自身乃弥勒下凡拯救众生之意,借以在下层百姓中提高其政权的合法性。关键词:四川;石刻;

    文史杂志 2018年4期2018-07-12

  • 正月节令殊胜之弥勒佛时时示时人 时人自不识
    北齐 张双卧造石弥勒菩萨坐像 故宫博物院藏元正,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这天更是传说中弥勒佛的圣诞。弥勒佛,即弥勒菩萨,全称为弥勒菩萨摩诃萨。弥勒又作梅呾利耶,是梵文Maitrey的音译,意译为慈氏。在大乘佛教的经典中,因为弥勒菩萨常怀慈悲之心,无人能及,故而又常称弥勒菩萨为阿逸多菩萨,阿逸多即无人能胜的意思,意译又作无能胜菩萨,唐代僧人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便讲:「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弥勒佛在佛教

    紫禁城 2018年2期2018-03-14

  • 民间信仰的产生与流变
    弥陀信仰转变为了弥勒信仰。在弥勒信仰成为主流的过程中,“弥勒下生”的思想更是备受推崇,成为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武器,并对此后的民间宗教影响巨大。白莲教;弥勒信仰;民间宗教1 白莲宗的弥陀信仰白莲宗最初的信仰主要是净土宗的弥陀信仰。它“以本性弥陀为‘体’,以念佛信愿为‘宗’,以自行化他为‘用’。”东汉末年,僧人安世高翻译《无量寿经》与《大乘方等要慧经》,分别将弥陀信仰和弥勒信仰传入中土。后又经慧远和道安分别提倡,两种思想并驾齐驱。白莲宗的弥陀信仰主要包含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0期2017-11-25

  • 弥勒市人大主任马勇调研档案馆搬迁工作
    ■赵杰惠弥勒市人大主任马勇调研档案馆搬迁工作■赵杰惠9月4日,弥勒市人大主任马勇、市政府副市长赵艳红一行就弥勒市档案馆搬迁工作进行调研,棚改指挥部部分人员参加会议。档案局负责人就搬迁工作情况进行了汇报,并书面提交了《档案馆搬迁方案》。马勇指出,档案有着“今世可知古,后世可知今”的作用,必须科学统筹,实行有序搬迁。要求做到:一、做好档案前期搬迁工作,认真装箱、封册;二、分库房搬迁,注重细节,责任到人;三、保证档案安全,分类规范,档案案卷对号入座;四、注意档案

    云南档案 2017年9期2017-10-27

  • 弥勒大佛造型特征研究
    730070)弥勒大佛造型特征研究龙 忠(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兰州 730070)丝绸之路沿线遍布石窟,遗存下来的大佛主要沿丝绸之路和古代交通要道分布。在今天依然向人们展示着佛教文化的兴盛和东西方交流的历史面貌。而弥勒大佛造像是弥勒信仰和传播的重要部分,关乎政治、经济、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的各个方面。通过探讨历代弥勒大佛的造型特征,找出修建大佛的时代背景和内在原因,以及保护大佛的措施。丝绸之路;弥勒大佛;褒衣博带Abstract:Along the Si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5期2017-10-12

  • 弥勒信仰研究》出版
    王雪梅著《弥勒信仰研究》于2016年10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书选取古代印度弥勒信仰为研究对象,借助保存至今的大量印度古代佛教文献及近现代以来陆续发表的考古资料,以古代印度佛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线索,多角度、多层面地研讨弥勒信仰在印度的产生、发展、演变轨迹,从而揭示古代印度弥勒信仰的基本内涵、基本进程、基本特性及其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同时,《弥勒信仰研究》还将古代印度的弥勒信仰,與佛教其他思想信仰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本书的研究为探讨弥勒信仰在不同文化地域

    敦煌研究 2016年6期2017-04-17

  • 弥勒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调研报告
    重要途径,本文从弥勒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问题详实地分析,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关键词:弥勒;农村;土地;流转;建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优化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为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调控作用。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弥勒市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上,积极探索土地流转途径,引导农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全市土地流转稳步推进。一、流转现状弥勒市耕地

    大观 2016年9期2016-11-16

  • 弥勒:高原农业的弯道超车
    商务峰会在云南省弥勒市举行。随着全国各地电商产业的方兴未艾,弥勒这座与佛同名的城市,其电商产业也正悄然兴起。在当天会议上,云南省副省长张祖林表示,作为红河州4个电商产业园区之一的弥勒,是云南省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近年来,弥勒积极响应云南省委、省政府号召,顺应潮流、抢抓机遇,主动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对接,充分展现了其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电商产业的眼光和信心。弥勒,也正努力走出一条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与传统农业领域融合的发展道路。机遇与挑战并重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6年20期2016-06-22

  • 试析弥勒信仰在西域佛教中的地位
    张敬全试析弥勒信仰在西域佛教中的地位张敬全古印度佛教中的弥勒信仰大约于公元1世纪兴起,后传入西域,在西域广泛盛行。文章从西域佛教石窟壁画、西域佛教出土文献以及西域佛教经典翻译等方面论述了弥勒信仰在西域的传布盛况,有力地证明了弥勒信仰在西域佛教中的特殊地位。西域佛教弥勒信仰地位本文将从西域石窟壁画、西域佛教经典翻译与流传、西域佛教历史文献等方面论证弥勒信仰在西域佛教中的地位。通常根据弥勒修行成佛的先后顺序,将弥勒信仰分为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弥勒信仰分为弥勒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9期2016-04-13

  • 弥勒造像看佛教传播中的“汉化”现象
    佛教造像形象中,弥勒佛以其憨态可掬,大腹便便的形象使其在众多佛教形象中脱颖而出,成为极具辨识度的形象。自佛教传入汉地以来,弥勒形象一直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同佛教在汉地传播过程中的“汉化”现象自是密不可分。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佛教本身的神圣性到世俗性的演变。关键词:弥勒;造像;汉化北京潭柘寺弥勒殿中有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不仅将弥勒形象概括得简洁明了,还一语道破其夸张形态下所蕴含的处事哲学。显而易见,弥勒佛这一形

    大观 2016年2期2016-03-30

  • 弥勒佛说起
    人敬人爱的未来佛弥勒。其实不止普宁寺如此,全国大多数寺庙都是如此。诞生于印度一千多年前的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又是一种更高层面的智慧,庸庸众生很难理解其深刻的含意。但佛教在公元8世纪末竟然越过高高的喜马拉雅山,通过窄窄的五尺道传播到我国云南,又很快与当地文化融合,到元代已达兴盛,不能不说这是个奇迹。“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氏”。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修行。成佛后上

    旅游纵览 2015年10期2015-09-10

  • 从乐山大佛名称改易看晋以降弥勒信仰的式微
    3)在四川乐山凿弥勒大佛,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于贞元十九年(803)完成,前后工程进行了九十年。大佛头与山齐,通高7l米,为世界最大的弥勒石像。大佛原名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但是唐朝以后所有的《大像记》中都把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为大佛或古佛。这一现象反映出了弥勒信仰在中国古代时期的演变。本文拟从乐山大佛名字记载的变更来浅析弥勒信仰在古代的演变及其式微的原因。一、弥勒信仰弥勒,梵文maitreya,弥勒是姓,译义慈氏,名阿逸多,译为无能胜,按佛经记载是继释迦

    黑龙江史志 2013年6期2013-08-15

  • 云南·“弥勒葡萄”成熟上市
    本刊讯 弥勒葡萄熟了,果农露出了喜悦的笑脸。刚进4月,走进云南省弥勒县,到处可见忙着采收和采购葡萄的果农及商贩。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弥勒葡萄熟期出现历史性突破,今年葡萄成熟期较往年提早50天,价格倍增,每公斤售价达30元。目前,弥勒县早熟无公害葡萄正以上好的品质喜迎来八方来客。2013年是弥勒撤县建市年,也是弥勒葡萄熟期突破历史性熟期的开局年。近年来,弥勒县委、政府紧紧围绕“稳粮、烟,发展菜、花、果、药、畜”的思路,把葡萄作为继烟草、蔗糖后的又一大新兴产业来培

    中国果业信息 2013年3期2013-01-23

  • 中国古代文人的弥勒信仰研究
    ·中国古代文人的弥勒信仰研究张培锋(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弥勒信仰是中国佛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弥勒信仰中包含着深厚的“人间净土”情怀。中国弥勒信仰中体现的大度、忍耐、逍遥,将入世与出世完美统一的精神,对于在中国传统人本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古代知识分子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弥勒信仰较之其他的佛菩萨信仰——如弥陀净土信仰、观音信仰、文殊信仰等,显得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历史阶段,出现讳言弥勒信仰的状况。从古代文人与弥勒信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04-08

  • 弥勒葡萄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理总局商标局对“弥勒葡萄”通过初审、公示、审定等程序,正式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将为“弥勒葡萄”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同时将为挖掘弥勒葡萄历史文化、宣传弥勒形象发挥重要作用。200多年前一位法兰西传教士将水晶、玫瑰蜜葡萄传入云南,1908年滇越铁路通车传入弥勒。据法国专家考证,玫瑰蜜在法国已退化,并“销声匿迹”。在弥勒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下,玫瑰蜜经过50多年种植驯化,该品种更加优化,其植株生长势旺,适应性强,抗旱,耐瘠薄,抗病性强,为弥勒酿酒、鲜食

    中国果业信息 2012年10期2012-01-22

  • 释道安弥勒信仰原因探析
    0872)释道安弥勒信仰原因探析郑庆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东晋名僧释道安是我国弥勒信仰的鼻祖,在佛教信仰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结合佛教经典中的弥勒形象和道安的个人经历来分析,道安产生弥勒信仰的原因有三:弥勒经典所宣扬的弥勒入世救世形象与道安的入世性格相符,使道安在情感上容易接受弥勒信仰;有部宗匠向弥勒决疑的传说为道安提供了效仿事例;道安偏爱般若学,向弥勒请示般若性空之义才是其誓生兜率的主要原因。对比分析弥勒信仰和宾头卢信仰的差异,可进一步

    江淮论坛 2011年2期2011-11-21

  • 佛钵信仰与传法思想及其图像
    钵供养与兜率天上弥勒菩萨组合表述传法思想,佛钵已然成为佛法象征。中原6世纪末叶作为潜流存在的佛钵信仰,演化为传法思想发展的依托形式。其二,发端于西北印度的传法思想,与兜率天上弥勒菩萨信仰联系起来。中亚、西域6、7世纪弥勒菩萨信仰与末法及传法图像浑然一体表现,突出了传法的紧要性。中原6世纪末叶佛教图像呈现末法、护法、传法思想集结现象,作为核心的传法思想成为一股强劲的佛教思潮。佛钵信仰与传法思想以兜率天上弥勒菩萨为纽带互为表里、并行发展,直观地反映了人们的信仰

    敦煌研究 2011年2期2011-09-22

  • 智的弥勒信仰探讨
    317000)弥勒信仰,自印度传入中国,佛经说他受记于佛,留住世间为后人决疑;弥勒为未来佛,久后从兜率天下生人间,建立美好世界。魏晋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因此在僧侣与王室间普遍流行。后来,民间起义利用弥勒下生建立美好社会的信条,引发了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和严厉政策;再加上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宗派的兴起,它们运用判教的方式,断定弥陀信仰优于弥勒信仰。从此弥陀信仰普遍流布,弥勒信仰淡出佛教史。从现存的资料看,天台智弥勒信仰的思想轨迹正好与以上的历史进程相吻合。天台智

    台州学院学报 2011年1期2011-08-15

  • 可能与必然
    内容提要:弥勒图像渊源于古印度,流经西域,盛极于中土。其图像的演变经历了“仙佛模式”、“交脚弥勒菩萨”、“倚坐弥勒佛”,最后定型于“布袋弥勒”的形象。那么弥勒图像为何最终定型于布袋弥勒?本文从可能性和必然性两方面,对弥勒图像的转型与定型作了具体分析。关键词:布袋弥勒布袋和尚图像转型与定型作者简介:王忠林,《中国佛教艺术》编辑,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生。一、问题的提出:“布袋弥勒”并不等于“布袋和尚”弥勒图像渊源于古印度,流经西域,盛极于中土。其图像在

    世界宗教文化 2010年6期2010-12-22

  • 弥勒信仰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弥勒信仰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现就国内外弥勒信仰研究成果与现状作一分类说明,进而指出弥勒信仰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对研究的展望。关键词:弥勒信仰研究综述一、引言弥勒信仰是佛教体系内的以弥勒为崇拜对象的佛菩萨信仰,也是一种以弥勒净土为皈依的净土信仰,它包含了宗教信仰形态的经典教义、修道方式、心理皈依等内在基本要素,以及关于信众、场所、活动等外在要素,体现出宗教信仰形态的完整性。由于弥勒既是未来承继释迦佛之后的第一位佛,又是兜率天主,故弥勒崇拜有弥勒

    世界宗教文化 2010年3期2010-06-30

  • 从佛国到人间
    有欢眉大眼的布袋弥勒和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共十九尊造像。布袋弥勒位于龛的正中,他踞坐斜靠在背后的岩石上,通肩袈裟向下脱落,露出胸前双乳和肚腹,双脚赤足露脚趾。布袋弥勒左手拿着一串念珠,硕大的右手按在一个布袋上,一副乐呵呵,笑眯眯的神态。在他身旁有木鱼,布袋弥勒似乎在讲经或说法。在布袋弥勒两侧各有九尊罗汉,姿态各异。从龛左数一位是背禅杖罗汉,禅杖斜搭在肩上,感觉要远行。第二位是沉思罗汉,头披僧帽,结跏趺坐。沉思罗汉身后是伏虎罗汉,伏虎罗汉轻松扭头向右望去,似

    世界宗教文化 2009年2期20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