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弥勒信仰在西域佛教中的地位

2016-04-13 05:01张敬全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克孜尔弥勒净土

张敬全

试析弥勒信仰在西域佛教中的地位

张敬全

古印度佛教中的弥勒信仰大约于公元1世纪兴起,后传入西域,在西域广泛盛行。文章从西域佛教石窟壁画、西域佛教出土文献以及西域佛教经典翻译等方面论述了弥勒信仰在西域的传布盛况,有力地证明了弥勒信仰在西域佛教中的特殊地位。

西域佛教弥勒信仰地位

本文将从西域石窟壁画、西域佛教经典翻译与流传、西域佛教历史文献等方面论证弥勒信仰在西域佛教中的地位。通常根据弥勒修行成佛的先后顺序,将弥勒信仰分为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弥勒信仰分为弥勒菩萨信仰、弥勒佛信仰以及弥勒净土信仰。佛教信徒信仰弥勒菩萨,且发愿往生弥勒兜率净土,其目的是为了进入兜率天见到弥勒菩萨闻法,并能在未来随弥勒下生人间,于龙华树下成道,共建人间净土。

弥勒一词含有“光明”之意,这表明其吸收了古波斯和印度对太阳、光明之神崇拜的成份。

西域石窟壁画中的弥勒信仰

弥勒及兜率净土信仰兴起于公元1世纪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统治时期,大约于2世纪前后形成较为完整的弥勒信仰体系,此后随着佛教东传进入我国新疆地区,并在新疆实现了本土化的发展过程。

在《克孜尔石窟内容总录》中克孜尔石窟编号的洞窟有236个,其中可识别的具有弥勒信仰的石窟有17个,大部分石窟将“弥勒菩萨兜率天宫说法图”绘制在门道上方。值得注意的是114窟,弥勒像坐在主室正壁龛内,凸显出其为该窟的主尊地位。在该窟中,弥勒结跏趺坐于莲花上,两手相叠置腹前,呈禅定式,头顶光上方有圆形花卉和六瓣花飘扬,有背光、顶光,尽管仍是菩萨装束,与其余洞窟中绘制在门壁上的相似,这与《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描述的完全吻合。

根据韩翔、朱英荣的《龟兹石窟》,库木吐拉石窟43、46、31号窟均为中心柱窟,在“窟门上壁均绘弥勒说法图”,而在克孜尔尕哈石窟的14号窟,窟门上壁亦绘弥勒说法图。焉耆为丝绸之路北道重镇,这个地区建有七个星石窟、七个星佛教寺院和霍拉山石窟等。目前在仅存的个别洞窟中残留着依稀可见的壁画,在这些壁画中仍然能辨别弥勒信仰的痕迹。古代高昌,在今天的今吐鲁番地区。这里佛教石窟众多,共计200余处,其中80余个洞窟残存壁画面积约2000平方米。其中北庭寺的E204洞龛内有“弥勒上生经变图局部”。

上述大部分石窟中,将“弥勒菩萨兜率天宫说法图”绘制在门道上方。在中心柱窟,门道上方绘制弥勒菩萨兜率天宫说发图,几乎成为其必然表现的内容,足以说明弥勒信仰在当时的普遍性。

弥勒信仰本身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作为现实菩萨与未来佛的双重身份,一方面可以满足菩萨信仰的需求,作为觉有情的菩萨,更便于普度众生,利乐有情;另一方面弥勒作为未来佛,其包含多种可能或不确定因素,弥勒下凡、弥勒出世等说法成为统治阶级或被统治阶级组织发动群众的尚好“借口”。古代西域围绕绿洲分布的诸多城中小国常以兵戎相见,动荡的局势凸显了弥勒信仰的优势。弥勒菩萨信仰可以满足人们当下救苦救难的需要,弥勒净土信仰可为那些关注来世信仰的人们找到归宿,弥勒佛信仰可为那些热心建设佛国净土的信众带去希望。

西域历史文献中的弥勒信仰

季羡林的研究结果表明,弥勒信仰曾在新疆广泛传布。他对克孜尔梵文残卷研究发现,Maitreya这个字出现了五次,梵文残卷中菩萨很多,但是表明弥勒的却仅有一个,由此可见弥勒在众多菩萨中的地位不一般。于阗文关于弥勒信仰的文献有两种:一种是E.Emmerick的TheBookofZambasta,AKhotanesePoem onBuddhism……另一种是德国学者ErnstLeumann的Maitreya—samiti,dasmZukunftideal。前者属于大小乘杂糅,后者属于小乘范畴。《弥勒会见记》在新疆发现了多种文字的文献。根据专家研究:至唐朝后期,哈密成为高昌回鹘佛教的一大中心。将《弥勒会见记》编撰为剧本,一定有剧本所塑造的“舞台效果”,也一定有关于弥勒的“活生生”故事情节。

佛教中有关弥勒信仰的主要经典均由河西和西域高僧译出,其中《弥勒下生经》和《弥勒成佛经》由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所译,北凉的河西僧人沮渠京声在高昌译出《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后携至建康,即今南京。两晋之际,又有西域僧人祇多罗,于阗人,曾译出《弥勒所问本愿经》,由此可见,有关弥勒信仰的经典在新疆早有传播。

[1]吴平凡、朱英荣:《龟兹史料》,新疆大学出版社,1987。

[2]霍旭初、祁小山:《丝绸之路·新疆佛教艺术》,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

[3]李进新:《新疆宗教演变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4]朱英荣:《龟兹石窟研究》,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

[5]魏长洪:《西域佛教史》,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8。

[6]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编著:《克孜尔石窟内容总录》,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

[7]季羡林:《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布》,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8。

[8]季羡林:《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布》,《文史哲》2001年第1期。

[9]季羡林:《鸠摩罗什时代及其前后龟兹和焉耆两地的佛教信仰》,《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

[10]贾应逸:《克孜尔第114窟探析》,《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

[11]贾应逸:《鸠摩罗什译经和北凉时期的高昌佛教》,《敦煌研究》1999年第1期。

[12]马丽:《论鸠摩罗什对佛学及佛教文献的贡献》,《古籍整理学刊》2003年第9期。

[13]贾发义:《论晋唐时期佛教净土信仰中国化的条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陕西榆林

本文系2015年榆林市科技局产学研合作项目《榆林宗教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编号:2015CXY-10)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克孜尔弥勒净土
“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瓦努阿图
守住心中感恩的净土——《一饭千金》读后感
托忒文《般若弥勒经》木刻时间考释
大足石刻弥勒信仰下的两处“启门图”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龙形象探析
黑城本《弥勒上生经讲经文》为词曲作品说
李逸之
克孜尔水库右坝肩倾倒体边坡稳定分析
创造一方医疗净土
克孜尔114窟与佛图舌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