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莹
西安古乐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中的新作用研究
顾晓莹
西安古乐继承唐宋音乐的部分特点与传统,学术界称之为“音乐活化石”,在探索古代音乐文化过程中体现出很高的学术价值。本文通过对西安古乐的阐述,分析其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唐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进而探讨西安古乐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中的新作用。
西安古乐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新作用
《西安古乐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中的新作用研究》,项目编号:15JK1240;
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渭南新型城市广场文化建设研究(15SKZD09);
《二胡在秦腔戏曲音乐伴奏中的独特性研究》,项目编号2015sy006;
渭南师范学院特色学科项目:编号TSXK012。
西安古乐,也叫作长安古乐、西安鼓乐,是古长安(西安)及其周边地区流传的大型民间鼓乐,其在隋唐年间兴起,经过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国等各种时期,至今仍保留很多较为完整的演奏形式、乐器、结构、谱式、曲目,是现阶段我国保留最好的古代音乐与民间乐种,被史学界和世界音乐界称之为“中国音乐活化石”。西安古乐的主奏乐器是笛子,以吹奏乐和击奏乐混合的形式进行演奏,其内容特别丰富。西安古乐具有复杂的结构、丰富的曲目、人数众多的演奏队伍的特征。西安古乐通常在农历五月到七月的夏秋间,在庙会、乡会等场所庆祝丰收时演奏。西安古乐具有独特的乐器配置、旋法、特性乐汇、曲体,是研究与分析古代音乐特点及发展的佐证,其丰富的传统曲目增强中华音乐的保有量,为我国继承与发展音乐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1.西安古乐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承
继承西安古乐,有赖于西安民间古乐社,这些乐社属于民间乐社,每年阴历六月初一到初三举办的终南山南五台古会以及于阴历六月十七到十九举办的西五台古会都为传承西安古乐作出巨大贡献。就历史而言,早在隋唐时期,宫廷音乐就借助朝山进香的途径流传到民间,民间音乐与宫廷音乐相互融合、彼此依存,将不同时期古乐与宫廷音乐继承下来,培养一批批民间艺人与乐手,为建立与发展民间组织奠定基础。西安古乐体系中的城内古铜乐社将出社称之为“敲社”,其具有千年的传统。每年在玉祥门、终南山等地方演出,接受西安古乐艺人的指导与传授。从隋唐到现在,西安古乐的传承与上述演出有直接关系,敲社前要组织排练,先练习传统保留节目,然后再演奏本社的“新词、新曲、新赞”。
2.西安古乐在“丝绸之路”上的发展
西安古乐得以保存,和乐手们对古乐的忠诚与热爱有直接关系,他们善于控制、创新、改革,将民族文化中适应潮流、人心、天时的部分传承下来。逐步形成目前结构复杂、调式多变、内容丰富、曲目众多的音乐体系,被世人盛赞为“千年活文物”“中华瑰宝”“华夏正声”“千年绝唱”等,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开发西安古乐是特别重要的、抢救历史文化的专业性工作,使其在艺术领域不失音、在学术领域不失声、在历史层面不失位,重视认识其在我国音乐文化与古代音乐史上的地位。
1.对外文化传播交流的双向性
分析“丝绸之路”传播文化的态势与过程,以西安古乐传播为例,从音乐结构、调式及乐器选择等方面体现出地域的特殊性。对回流到中国的音乐类型、特点进行分析,发现“丝绸之路”文化回馈体现出新、异的特点。丝绸之路是中西方文化融合、交流的走廊,将欧洲文明、中亚文明与中华文明相联系,在此路上,走过承担使命的使节、追逐利益的商队、传播文化的使者,他们以音乐驱赶旅途的寂寞,并将新的文化内涵赋予其中。
2.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民俗化
丝路文化交流方面体现出民俗化,让引进的文化成为一个民族群众的生活信条和行为习惯,通过传承与发展,让其成为宗土性与地方性文化事物。首先,袄教的民俗性。袄教是宗教形态的一种,虽然现在已经消失,但在中国曾存在500多年,在长安厅建筑有崇化坊、靖恭坊、普宁坊、醴泉坊、布政坊等。其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墓葬及相关音乐有重要的影响。其次,佛教的民俗性。佛教逐步走向民俗化的过程,是本然的、客观的发展状态,是人民群众创造、信奉、继承的文化状态,其不但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生活中体现实际功能、充满活力的社会现象。
3.彼此沟通拓展的渐进性
最早在“丝绸之路”上开展贸易活动的也许是西域地区的民族,借助相互的交流与丝绸之路的扩大,其影响辐射到印度半岛、阿拉伯地区、欧洲各国以及北非地区。此文化影响的渐进性特点主要表现为从距离较近地区向距离较远地区发展,借助分段化、渐进式递传,促进丝绸之路的发展,另外也让我国与全球各地区国家、民族维持长时间的往来,丝绸之路上中国文化及西安古乐逐步融入亚洲游牧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基督文化。隋唐时期,中国出现统一的局面,中原各民族为减少西域少数民族的威胁,主动与其进行交流,并拉开了“丝绸之路”发展的序幕。
4.对外文化吸收转化的本土化
学习外来文化从借鉴和转化开始,在“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与贸易交流过程中,将自身特色文化或优秀文化向其他地方流动,经过融合本土文化和改变外来文化的过程,出现文化本土化的现象。西域地区的铜钹、胡鼓、胡笳、箜篌、五弦、琵琶等乐器进入我国,丰富中华音乐的层次性和节奏性。音乐文化传播具有复杂性特点,我国音乐受西域音乐影响,改变乐曲名称、完善乐器、增强音乐表现形式,吸收外来文化而使其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
1.西安古乐的历史文化奠定交流基础
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联系欧亚大陆,东西跨越一万公里,南北辐射三千公里的范围,其有效推动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丝绸之路在推动东西方军事、宗教、民俗、文化交流时,也为沿线各民族、各国家人民在雕塑、壁画、美术、书法、魔术、杂技、曲艺、戏剧、舞蹈、音乐、文学等方面提供交流的载体。现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西安古乐的传播更加快捷、更加广泛。可以借助网络、电视、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将其传播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可以将古乐制作成DVD、CD光盘,一方面艺人可以借助录像、录音的方式学习与温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当作资料进行保存。
2.西安古乐是历史文化友好交流的纽带
新丝绸之路的建设与发展,是倡导我国和中亚国家将经济互补、地缘比邻、政治关系等优势转化成持续发展、务实合作的优势。在新形势下,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既能推动沿线各个国家的发展,也在稳定欧亚地区的政治格局时发挥出重要作用。西安古乐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在娱乐演出、文化旅游等领域形成完善的品牌营销与推广机制,鼓励各地区以传统节日和民族演艺等形式,举办旅游节、民俗演艺、民族节庆等活动,将西安古乐向外界推广,建立起品牌辐射能力强、产业优势明显的文化活动品牌。
西安古乐在一千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其艺术内涵逐步得到继承与发展,体现出对外文化传播交流的双向性、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民俗化、彼此沟通拓展的渐进性、对外文化吸收转化的本土化等传播特点。西安古乐的历史文化奠定交流基础,是丝路各国历史文化友好交流纽带,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阎金明:《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承与大陆桥发展新思路》,《理论与现代化》2015年第1期,第22-26页。
[2]尹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学术论坛》2015年第6期,第55-60页。
[3]尹宏:《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第8期,第142-148,192页。
[4]周梦、宋扬:《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人才开发策略——以陕西省为例》,《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第19期,第74,76页。
[5]薛东前、石宁、段志勇、郭晶、李玲:《文化交流、传播与扩散的通道——以中国丝绸之路为例》,《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781-786页。
[6]古龙高、古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解析》,《大陆桥视野》2013年第9期,第40-44页。
[7]杨恕、王术森:《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及其挑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23-30页。
[8]通讯员 李杭蔚、李冉:《西安古乐吸引国外专家目光》,《西安日报》2011年11月10日。
[9]《西安鼓乐》,《文史月刊》2012年第2期,第2页。
[10]张艳华:《浅谈西安鼓乐》,《青春岁月》2012年第24期,第105页。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音乐学部陕西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