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章峰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是一位非常值得研究的古代政治家。在打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方面,她无疑给后世树立了一个典范。受那个时代传统儒家观念的制约,武则天为了当上皇帝,不得不独辟蹊径,利用佛教尤其是弥勒信仰的力量,为其称帝造势,争取舆论支持。公元690 年(武周天授元年),武则天成功登上皇位,做了15 年的皇帝。在这个重要的政治事件中,佛教的弥勒信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弥勒,为梵文 Maitreya 的音译,意译慈氏。《阿弥陀经疏》中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在印度原始佛教中,最初只有释迦牟尼佛陀信仰,弥勒仅仅是佛众多的弟子之一,并无特别之处,他先佛灭度,到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宫做了“补处菩萨”。所谓的“补处”,就是可以替补成佛。
到了大乘佛教时期,开始宣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大乘经典《大般涅槃经·狮子吼菩萨品》就提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认为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世间众佛如同恒河沙数,形成十方三世诸佛世界,作为未来佛的弥勒下生成佛,在龙华树下三次说法,众生闻法而成佛。《中阿含经·说本经》 中记载:“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有佛,名弥勒如来。”
弥勒信仰自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西晋时期。中国早期记录弥勒信仰的主要经卷,是著名的“弥勒三部经”,包括西晋竺法护翻译的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和南朝宋沮渠京声翻译的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弥勒信仰主要包括上生信仰与下生信仰两种。沮渠京声翻译的《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表达了上生信仰。弥勒菩萨在佛灭寂后上生到兜率天宫。那里琼阁玉楼,金碧辉煌,莲花环绕,仙乐奏鸣,宫娥曼舞,作为弥勒净土,兜率天宫堪比天上人间。下生信仰见于竺法护翻译的《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和鸠摩罗什翻译的《佛说弥勒大成佛经》。据佛经记载,弥勒佛下生时,土地平整,七宝充满,花香浓郁,果味甘美,国土丰乐,人民善良,人的寿命达到八万四千岁,女子五百岁才出嫁,可谓一派祥和美满的景象。
由于弥勒信仰描绘的世界太过美好,随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弥勒信仰在中国广泛传播。在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达到鼎盛,不仅有大量的弥勒经卷被翻译,还有著名高僧信仰弥勒,比如东晋名僧道安就是弥勒的忠实信徒。南朝梁高僧慧皎所著的《高僧传·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传》 中记载:“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正是道安这样的高僧身体力行,发愿往生,才带动了当时众多信众皈依弥勒。
国内最早的弥勒形象,见于甘肃永靖炳灵寺第 169 窟第 6 龛的壁画[1]。(图1)该龛凿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 年),弥勒菩萨站在大势至菩萨北侧,旁边墨书“弥勒菩萨”字样。到了北魏时期,弥勒造像大量增加,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均有数量众多的弥勒造像。
到了隋代,弥勒信仰出现了分野,僧人和上层贵族社会以上生信仰为主,具体表现为供奉弥勒画像,临终念弥勒名号,发愿往生兜率天宫。而民间的弥勒信仰,多以下生信仰为主,同时,由于对社会的不满,下层的弥勒信众往往借“弥勒”降世鼓动民众造反,对抗朝廷。对此,《隋书·炀帝纪》 中有文字记载:“六年春正月癸亥朔,旦,有盗数十人,皆素冠练衣,焚香持华,自称弥勒佛,入自建国门。监门者皆稽首。既而夺卫士仗,将为乱。齐王暕遇而斩之。”
虽然隋代皇室也笃信佛教,隋炀帝本人甚至自称“弥勒皇帝”,但是当下层民众利用弥勒信仰发动暴动,直接威胁王朝统治时,隋朝皇室还是实施了强势管控,对弥勒信仰中的下生信仰进行官方禁止,甚至出兵镇压。到了唐代,由于利用弥勒造反的事件时有发生,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 年),唐玄宗颁行《禁断妖讹等敕》,把假托弥勒造反定义为大逆不道:“比有白衣长发,假托弥勒下生,因为妖讹,广集徒侣,称解禅观,妄说灾祥。或别作小经,诈云佛说;或辄蓄弟子,号为和尚;多不婚娶,眩惑闾阎;触类实繁,蠹政为甚。刺史县令,职在亲人,拙于抚驭,是生奸宄。自今以后,宜严加捉搦。仍令按察使采访,如州县不能觉察,所由长官,并量状贬降。”[2]588由于背离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弥勒下生信仰逐渐走向衰落。这一衰落,集中反映在弥勒造像的急剧减少上。以龙门的造像为例,著名学者唐长孺就曾指出:“唐初复兴,所造尊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公元六二○年起至七一○年,释迦像加优填王一共十八尊,弥勒更减至十二尊,而阿弥陀达一百二十尊之多,观世音亦达四十五尊,都大大超过了释迦和弥勒。”[3]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崇拜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唐初佛教徒的主要崇拜对象。因此,到了武则天时期,弥勒信仰卷土重来,不仅成了武则天的个人信仰,甚至让弥勒信仰大有中兴之势。
图1 炳灵寺第169 窟6 龛弥勒菩萨像
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大唐三藏圣教序》中记载了武则天自己的幼年回忆:“朕幼崇释教,夙慕皈依。”①《大唐三藏圣教序》,因碑首横刻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褚遂良所书,后由弘福寺僧怀仁集西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之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公元 672 年),碑通高350 厘米、宽108 厘米、厚28 厘米。原在西安弘福寺,后移至西安碑林。“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4]115繁华远逝,与青灯古佛相伴,在感业寺的这段时间,是武则天悟佛的重要阶段。
咸亨三年(公元672 年),高宗在东都洛阳龙门西山开凿卢舍那大佛,武则天积极捐资。位于卢舍那大佛的佛座北侧,唐玄宗时期凿刻的 《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粤以咸亨三年壬申之岁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5]
武则天对佛教的信仰,体现在对明堂和天堂的建设上。武后垂拱三年(公元687 年),武则天力排众议,下诏拆除了正殿乾元殿,于其原址上建造可“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 的明堂。并在明堂西北处建皇家礼佛堂——天堂,以安高百余尺的佛像。
但信奉佛教不代表信奉弥勒。依据已知相关文献,我们现在还不能肯定武则天是什么时候开始信奉弥勒的。然而,武则天与玄奘有着特殊的际遇则是不争的事实。
唐代高僧玄奘大师是弥勒的忠实信徒。《续高僧传·京大慈恩寺释玄奘传》 记载:“奘生常以来,愿生弥勒,及游西域,又闻无着兄弟皆生彼天,又频祈请,咸有显证,怀此专至,益增翘励。后至玉华,但有隙次,无不发愿,生睹史多天,见弥勒佛。”大意是:玄奘本来就崇仰弥勒净土,西游印度之后,又听到无着兄弟皆生于兜率天,几经祈请,皆有灵验,于是对弥勒崇仰更为坚定。等到回国在玉华寺安置后,经常发愿生兜率天见弥勒佛。至其临终时,他的弟子问:“和上定生弥勒前不? ”答曰:“决定得生。”说罢就与世长辞,表明了他信仰弥勒的坚定信念。
这一记载表明,玄奘年轻时已有弥勒净土观念,后来又赴盛行弥勒信仰和弥勒造像的印度求法,可见玄奘对弥勒信仰之诚恳。
武则天在当太宗才人时,玄奘大师从印度返回,太宗对其十分赏识,曾在洛阳宫与其促膝交谈。太宗驾崩后,武则天出家感业寺,笃信佛教,被高宗重新迎进宫后,开始有意亲近玄奘。唐显庆元年(公元 656 年),武则天的第三子李显出生,即后来的唐中宗,玄奘为其剃度。《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中记载:“皇后分娩已迄,果生男,端正奇特,神光满院,自庭烛天。朕欢喜无已,内外舞跃,必不违所许。愿法师护念,号为佛光王。”次年(公元657 年),高宗和武后二圣移驾洛阳,将洛阳升格为东都,玄奘奉命陪同,并在翠微宫继续译经。是年夏天,又陪高宗、武后避暑于明德宫,住飞华殿译经。后来,因为玄奘年事已高,身体多病,到了显庆四年(公元659 年),高宗、武后再次移驾东都时,才不再要求玄奘陪同,玄奘就留在长安专心译经,直到病故。从玄奘和武则天之间的密切关系来看,武则天的弥勒信仰极有可能受到玄奘的影响,并为其后来的弥勒信仰奠定了坚实基础。
众所周知,武则天的弥勒信仰后来是被用于为其“以周代唐”的革命服务的。
在古代中国,女子从政尤其是做皇帝,按照儒家伦理是大逆不道。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就曾在《论语·阳货》中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儒家经典之一,《尚书·牧誓》里面也说:“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意思是,母鸡没有早晨打鸣的,如果母鸡早晨打鸣,家就会衰落。进一步引申到妇女,喻示妇女如果干预政事,国运就会衰败。因此,在中国传统男权社会中,无一例外都是竭力反对女子参与政治的。因此,武则天要想从男权社会中脱颖而出,必须独辟蹊径,打破儒家道德的束缚。她把眼光转到了佛教,试图从弥勒信仰中寻找理论根据。很快,她就如愿以偿地找到了想要的理论依据,这就是佛教大乘经典——《大云经》。
作为大乘佛教经典之一的 《大云经》,原本出自天竺。传入中国后,有两个翻译版本,即前秦竺佛念翻译的《大云无想经》和北凉僧人昙无谶所译的《大方等无想经》。这两个版本,在中国广为传播。尤其是昙无谶所译的《大云经》,流传更广。《大云经》总共六卷,又名《大方等大云经》《大云密藏经》《大般涅槃经》等。“大云”之说,源于卷五第三十七品,介绍了《大云经》的缘起与未来流布情况、所现殊异世相,因为此经是大云密藏菩萨所问,故名《大云经》。
《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都认为《大云经》是薛怀义等人伪造,目的是为了让武则天顺利当皇帝。但20 世纪初敦煌出土的《大云经疏》残卷表明,《大云经》不是伪经,而是一部真实存在的经。不过,薛怀义等人为了迎合武则天,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改动,为她登基服务。
武则天利用《大云经》为其做皇帝服务的主要依据是,《大云经》有“女身当王国土”之说。敦煌残卷S.2685 号卷《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即《大云经疏》曰:“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女既承正,威伏天下,所有国土,悉来承奉,无违拒者。”[6]
陈寅恪先生认为: 武周革命的原因和过程很复杂,《大云经》 的教义正好符合武皇需要,成为武则天“以周代唐”革命中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武则天精心策划和幕后指使下,载初元年(公元690 年)七月,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上表称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应当代唐执政。载初元年(公元690 年)九月,武则天登基为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令两京诸州修建大云寺,藏元《大云经疏》于各寺。大周天授二年(公元 691 年),武则天颁令《释教在道法上制》,称:“自今以后,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庶得道有识以皈依,拯群生于回向。布告遐迩,知朕意焉。”武则天放弃了唐太宗颁诏道士和女冠在僧尼之上的诏令,以诏令的形式昭告天下:佛教的地位高于道教。
此外,武则天登基称帝时,还自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后来她还陆续加封自己为 “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这都是借用了弥勒的叫法。“慈氏”就是弥勒(Maitreya),“金轮”即“Cakravartin”(转轮王)。武则天利用弥勒下生思想,宣扬自己以女身下生南瞻部洲摩诃至那国 (即现在的中国)为转轮王。
无遮大会,是佛教举行的一种广结善缘,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一律平等对待的法会。武周时期,武则天多次在明堂举行无遮大会。《朝野佥载》对大周证圣元年(公元695年)的无遮大会作了详细的记载:“正月十五,起无遮大会于朝堂。掘地深五丈,以乱彩为宫殿台阁,屈竹为胎,张施为桢盖。又为大像金刚,并坑中引上,诈称从地涌出。又刺牛血画作大像头,头高二百尺,诳言薛师膝上血作之,观者填城溢郭,士女云会。内载钱抛之,更相踏藉,老少死者非一。至十六日,张像于天津桥南,设斋。”其中的佛像自“坑中引上,诈称从地涌出”,就是模拟弥勒下生的情形。据记载,至正月十七日二更,天堂突然着火,火势迅速蔓延到明堂,天明时,巍峨壮丽的天堂、明堂完全被烧毁。
火灾,在古代往往被认为是不祥之兆,是上天示警:君主德行缺失、做了错事。作为武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制建筑,明堂是武则天受命于天的象征,而天堂承载着武则天佛教的信仰,一夜大火尽毁之,正好成为李唐拥护者反对武则天的绝妙借口,对武周政权构成了严重挑战。当务之急是,武则天如何消除明堂、天堂大火的负面影响,从而挽回自己的形象和权威。武则天本来打算“责躬避正殿”,自我反省,但宰相姚璹却言说这只是人为的一场火灾,并非天灾,不是上天的意志,武则天无须罪己。《旧唐书·五行志》中记载:“证圣元年正月丙申夜,佛堂灾,延烧明堂,至曙,二堂并尽。寻时又无云而雷,起自西北。则天欲责躬避正殿。宰相姚璹曰:‘此实人火,非是天灾。至如成周宣榭,卜代逾长;汉武建章,盛德弥永。今明堂是布政之所,非宗祀也。’则天乃御端门观酺宴。”[4]865在姚璹的劝说下,武则天不仅没有自责,反而“御端门观酺宴”,把火灾当作喜庆来庆贺。
另外,姚璹还上书说:“此实人火,非曰天灾。……臣又见弥勒下生经云,当弥勒成佛之时,七宝台须臾散坏。睹此无常之相,便成正觉之因。”[4]2902-2903将明堂、天堂的火灾和弥勒成佛之象相提并论,正合武则天之意。于是,武则天颁下诏书《明堂灾告庙制》,明确将火灾的原因归结为工匠不小心,“顷缘内作,工徒宿火,误烧麻主,遂涉明堂”。[2]410
虽然武则天利用弥勒来解释明堂和天堂火灾,把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但是火灾毕竟不是好事,火灾发生后不久的二月甲子日,武则天去掉“慈氏越古”这个带有强烈弥勒信仰的尊号。此外,在治国理念上,也逐渐回归中国传统政治。
图2 龙门石窟惠简洞弥勒佛
在中国古代,儒家治国是利用一套完整的礼器来昭示政权。其中,最重要的礼器是鼎。鼎,早在夏商周三代,就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是政权合法的标志。“定鼎中原”“问鼎中原”等成语,都说明鼎在古代中国政治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夏朝建立伊始,大禹收九州之铜铸九鼎,夏亡后,商把九鼎迁至国都,商朝末年,周武王灭商,将九鼎放置于成周洛邑。到了汉朝,九鼎遗失,下落不明。武则天重新铸造九鼎,并置于明堂。鼎作为具有强烈儒家政治色彩的象征,表明武则天希望回归到中国传统政治,挽回因火灾引发的政治不利局面,稳定自己的统治。
武则天的弥勒信奉,还反映在龙门石窟上。从高宗时期到武则天称帝,短暂的几十年里,龙门石窟出现了众多弥勒像,最有代表性的是惠简洞[7]。(图2)惠简洞,唐代的皇家佛教洞窟,因系唐代僧惠简所造而得名,素有“小奉先寺”之称。从惠简洞南壁题记中的“大唐咸亨四年十一月七日”可知,惠简洞的完工年代为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 年)。惠简洞为敞口单室结构,洞窟平面呈长方形,前部已残。洞窟进深约280 厘米,宽约352 厘米,高约420 厘米。西壁(即正壁)设一半月形浅坛,坛高24 厘米。坛上造有一尊弥勒倚坐像、二尊弟子、二尊菩萨,现仅存弥勒倚坐像、右侧一尊弟子及二尊菩萨共四尊造像。
唐代流行倚坐式半跏趺坐弥勒造像。从龙门石窟造像来看,倚坐式弥勒像为主尊的造像方式,从唐高宗朝以来逐渐增多,武周时期最为流行。惠简洞完工于咸亨四年 (公元673 年),此时卢舍那像还在雕凿之中,距离武则天称帝(公元690 年)仅仅 17 年。从两窟的题记可知,它们的开凿都有祈福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惠简洞弥勒佛头光左右两侧和双肩之上,刻有日、月图案。联系到武氏利用弥勒信仰夺取政权登基后自称“慈氏”,又造字“曌”,惠简洞主佛弥勒俨然就是武则天的化身,这也与中国古代“君权神授”的传统思想高度吻合。由此推测,惠简洞开凿之时,武则天已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政治话语权,已开始实施“以周代唐”的雄心大略。因此,惠简洞的开凿和龙门弥勒佛像的流行,与武则天的神学预言有直接关系,为武则天的称帝做了思想信仰层面的铺垫。
受武则天信仰的影响,不仅龙门石窟出现不少弥勒造像,而且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一股崇信弥勒的信仰思潮。比如,河北廊坊永清县会福寺就立有金轮石幢雕塑[8]。会福寺金轮石幢,现存永清县文物管理所。素面,方柱形幢体,幢体近顶部四面凿弧顶龛,龛宽31厘米、高52 厘米,龛内浮雕立姿弥勒佛像一尊,足踏圆形莲台,面相丰圆,螺发,右袒佛装,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外。佛龛下面阴刻文字,正面有“大周圣历二年二月八日武隆县令闻生元奉为金轮□神皇帝敬造四面像并浮图一所供养伏愿圣主千年山岳齐寿兵戈永息岁年恒丰……”铭文。铭文中的“金轮圣神皇帝”,正是武则天。武则天登基,地方政府附和歌颂,会福寺金轮石幢正是这一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与皇权政治紧密结合的写照。
弥勒信仰,武则天时期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信仰。在南北朝弥勒信仰的基础上,武周时期呈现了政教一体、佛教治国的新态势,弥勒信仰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宫廷弥勒信仰日盛。武则天因势利导,根据政治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取舍,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神职作用,为政治服务。综观武则天的弥勒信仰,除了为政治服务外,来自他人的影响和弥勒本身的教义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出身隋朝宗室,父杨达,伯父为隋朝观王杨雄。隋朝皇室对于佛教的信仰,影响到隋朝其他权贵,杨氏作为隋朝宗族,必然信佛。陈寅恪先生说:“荣国夫人(即武则天生母杨氏)之笃信佛教,亦必有杨隋宗室家世遗传所致,荣国夫人既笃信佛教,武曌幼时受其家庭环境佛教之熏息,自不待言。”[9]得益于家族信仰的熏陶,武则天从小就接触佛经,一生之中对佛教经典耳濡目染,尤其在唐太宗驾崩后,与青灯古佛相伴,她的人生到了低谷,经历了感业寺两年的磨难,武则天对佛教的感悟更深、依赖更强。
武则天在弥勒信仰上,家庭之外最大的影响可能来自隋炀帝。在其称帝道路上,武则天政治方面的宗教操作,同隋炀帝如出一辙。武则天“武周革命”的成功和她对弥勒信仰游刃有余的利用,与隋炀帝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弥勒皇帝,本人笃信弥勒。他即位之后,通过各种方式塑造自己的弥勒佛王形象,在全国开凿弥勒佛窟,宣扬弥勒佛降临。各地开凿弥勒佛窟,攀比蔚然成风,以实物造像的形式证明隋炀帝是弥勒佛,君临天下。综观隋代后期的政治,隋朝实施的是政教合一的政治。隋炀帝弥勒信仰和政治的紧密关联,直接影响到武则天的弥勒信仰,也启发了武则天的从政之路。
另外,还有一个人对武则天的影响也同样深远,他就是一代大僧玄奘。正如前文所言,玄奘法师是弥勒的忠实信徒。唐代初期的帝王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则天,与玄奘都有紧密的联系。玄奘深刻地影响了武则天的弥勒信仰。
弥勒信仰,分为弥勒上生信仰和弥勒下生信仰。
弥勒上生信仰,是弥勒上生兜率天,为诸天说法、度脱众生的信仰。按照佛教说法,欲界有六天:四天王天、三十二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兜率天,位居第四,其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莲花盛开的花园、美丽的天女和珠光宝气的乐器,生活幸福欢乐,弥勒在此向诸天众生说法。弥勒下生信仰,是讲弥勒下生时,土地平整,七宝充满,花香浓郁,果味甘美,国土丰乐,人民善良。弥勒在龙华树下坐禅成道,设三会度脱众生,初会度96 亿人,第二会度94 亿人,第三会度 92 亿人,到处普现光明,人民丰衣足食,社会安定祥和。
不管是上生信仰,还是下生信仰,弥勒教义都描绘了人间无法企及的美妙世界。在清净的弥勒净土里,没有痛苦,没有烦恼,这里是幸福自在的世界,并随时听弥勒菩萨讲经说法。所以,弥勒信仰对广大佛教信徒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弥勒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多是《弥勒经变》的壁画或绘画。在《弥勒经变》 的一般构图上,将画面划分为三等分。上约三分之一的画面,绘制弥勒上生所居住的兜率天宫;下约三分之二的画面,绘制弥勒下生的阎浮提世界的种种盛况。莫高窟第445 窟为盛唐的经典洞窟之一,五代、西夏重修。其北壁绘制的《弥勒经变》,便描绘了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时,弥勒世界的美好情形。画面中,弥勒佛端坐于莲座上,周围簇拥着众多的听法菩萨和天人。平台楼阁屹立其间,平台下方绿水荡漾、莲花盛开。(图3)
总之,弥勒世界如此美好,只要你勤修功德,行众三昧,读诵经典,修持六事,再加上观想弥勒佛的形象,称念弥勒佛名号,将来一定可以前往弥勒净土。弥勒净土思想,对现实与未来都有关怀,是一种很契合武则天理政治国的修行法门,也是武则天信仰弥勒的重要原因。
图3 莫高窟第445 窟《弥勒经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