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万发
— 壹 —
图1
图2
图3
图4
1.该钺为典型的西周早期铜钺(图1)。图像主体是一个神兽和一个有半人形特征造型的组合,内有铭文族徽。
2.其中的神兽表现为鸟首、龙身、一足,对称式设计为一头双身。该神鸟首与兮钺图像中的神鸟一样有桃形耳,同时还有较高的对称冠羽,并且是圆形的眼睛,其喙明显,面短,综合判断,应是一只鸮的面。
3.该龙身鸮首神兽所食为一个怪形人,其他材料未发现类似的。其似乎还是蛙人,不过蛙的皮肤没有这种鱼鳞纹,也不像一条蛇或鸟的象形。虽然没有表现鱼背鳍和背脊,但是综合判断更应是一个鱼人:鱼身,人腿,还有西周早期出现的羽翼形。
4.这样的组合实际并不陌生,其主体实际可以视为是近似鱼鸟组合。这类鱼鸟组合在高庙文化就有发现①高庙遗址发现的神鸟身负菱形,为太阳鸟无疑,然而以神鸟与鱼相组,除一般阴阳相和的生殖崇拜之义,可能还有雷的元素或雷电阴阳文化元素。,在仰韶文化各阶段也较为多见(图2),在商代更是常见题材。从泉屋博古馆铜鼓鼓面的图像看(图3),鱼鸟图实际是阴阳图,其中的阴阳还同时具有雷电特性,至少其中的阳有雷的特性,寓意是生殖崇拜的意思。尤其重要的是,该铜鼓鼓面图像中的神鸟是商人神祖玄鸟鸮的拟人化,而鱼则是商人女始祖简狄等②依据《大戴礼记·帝系》记载,“帝喾卜其四妃之字,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嫄氏,产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也,曰简狄氏,产契;次妃,曰陈丰氏,产帝尧;次妃,曰娵訾氏,产帝挚。”泉屋博古馆铜鼓鼓面图像中的四条鱼可能表明商人神祖玄鸟鸮也有四妃,但是与文献记载帝喾四妃并不一致,男性生殖崇拜符附近的两条大小不一致的鱼,一条代表简狄,一条代表建疵。另两条鱼在神祖两侧,可能表示另两位妃子。或者不算建疵的话,商人神话中玄鸟神祖应该有三位妃子。帝喾四个妃子的传说可能与泉屋博古馆铜鼓表现的商人图腾玄鸟鸮神祖神话有关。。
从泉屋博古馆铜鼓图像看,商人的神祖玄鸟鸮表现为男性,并且我们已依据诸多材料证明其还有雷神特性,其位于铜鼓及鱼、闪电龙所在的场景即是雷泽的情况也利于证明这一认识。其中神人旁有鹿角柄并且是取形五步蛇的鱼尾龙③鱼尾龙在商代有几个案例,侯家庄1217 号墓一件铜盘外的一条鱼尾龙周身为离火形,显然是有雷符雷龙,这表明雷不只是藏于田地的,也可以藏于雷泽,于此文献也是有依据的。,显然代表的是闪电龙,其与鼓面具有雷神特性的玄鸟神祖组合,则可视为雷电组合,其中雷电组合与雷鱼组合具有逻辑相关性,这也是闪电龙采用鱼尾的重要原因之一④另一方面采用鱼尾也表明雷电可以像龙鱼一样可以藏于雷泽,同时也更明确地表达了闪电的阴阳之阴的特征。。
图5
图6
图7
图8
利于证明泉屋博古馆铜鼓鼓面玄鸟神祖有雷神特性的重要案例是虎食人卣底端的图案。两件虎食人卣底端的图案都是一条龙与两条鱼(图4)⑤有的学者认为赛努斯基博物馆所藏的那件底端图像的雷龙旁边只有一条鱼,实际是不正确的,另一条有所损伤不易看清楚罢了。。而这两条龙,都是典型的具有离火形花纹的龙,显然代表阴阳之阳的雷龙,其与两条大小不一的两条鱼的组合,正与泉屋博古馆铜鼓鼓面玄鸟神祖与两条鱼的组合非常一致。这一案例无疑地证明玄鸟神祖有雷神特性,在宗教、政治实践中甚至会被称为雷神或者其化身。按照西方学者对于美洲印第安文明之玛雅等文化中有关人与神兽组合内涵的代表性理解,两者的关联可以理解为即是“他我”。同时这也利于表明泉屋博古馆铜鼓鼓面拟人化玄鸟神祖头顶的饕餮应是雷神。其与神祖构成一组“饕餮食蹲踞式神人”的经典构图。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所藏一件商代晚期石鼎上有一类图像,为拟人化蹲踞式玄鸟神祖(图5),像泉屋博古馆铜鼓鼓面神祖一样,都具有明显的饕餮元素⑥有学者认为这是戴着饕餮面具的神人,我们认为面具之论不宜。因为还没有发现确切的这类面具,只在盘龙城等商代遗址的一些商代铜胄上发现过绑缚的铜制饕餮面,其表现的是饕餮食人的经典模式,被用于战争文化了。其实解释为面具和理解成神祖有饕餮面,意思是一样的,一个是幻化,一个是通过面具达到幻化而已。一个是神话,一个是现实世界以真实的实践来表现神话。而神祖的造型本来就是神化的,所以可以不用面具直接以首的幻化来表达神祖与饕餮的关联。该神祖面有人的色彩,与商代晚期骨制觚上的蝉身饕餮类似,商代蹲踞式玄鸟神祖或拟人化玄鸟神祖有的其身有圆形加十字形雷符,表明其有雷神特性,与图5 通过首的饕餮化等来表现雷神特性的方法是殊途同归。,而神祖有雷神特性,其拟人化造型或神鸟形又经常为饕餮、龙、虎所食,其中的龙,即是雷龙或闪电龙,这利于说明饕餮也是雷神,是雷神常见的另一标型化倾向的表示法。
另商代妇好墓的一件铜盘中的图像也有两条鱼,其与铜盘中的神鸟即是玄鸟鸮以及虎也构成一组有机图像(图6):虎食神鸟鸮⑦相当于虎食人卣中的蹲踞式神祖。,神鸟鸮食两条鱼,两条鱼大小不一致,本质上相当于虎食人卣的雷龙与两条鱼的组合,也明显相当于泉屋博古馆铜鼓鼓面的拟人化玄鸟神祖与两条鱼的组合,这类虎玄鸟鱼组合在商代铜盘中还有案例(图7),不过都是一条鱼,显然代表的是简狄。虎食蹲踞式玄鸟神祖的环境一般是雷泽,小双桥铜构件即是这一反映(图8)。另有弗利尔博物馆商代兕觥,其背部有两条虎与玄鸟以及一条鱼的组合,也属于这类雷泽生商神话图像。商周时期至于春秋,这类铜盘图像中的主体团龙,一般即是雷龙或闪电龙,表示整个铜盘象征的实际是雷泽。晋公盘之生机盎然的景观即是雷泽,用于嫁妆,雷泽生殖崇拜意义明显。
证明这一问题非常重要,其表明中国仰韶文化以来的所谓鱼鸟图,像人面鱼纹、鱼鸟图、鹳鱼石斧图等,不只有太阳鸟与鱼的雌雄阴阳文化内涵,更是雷泽生殖崇拜文化的体现。
5.该钺的图像即是商人玄鸟神祖的雷神形象与女始祖简狄的半拟人化神话造型之组合,表现的是商人雷泽神圣生殖崇拜文化。具体地讲是天命玄鸟鸮神祖降临雷泽与商人女始祖简狄生商人始祖卨的神话图像。以鱼示女呼应巽、兑在商代已是常见现象了,所以女始祖简狄、建疵以大、小鱼来表达,这也与某时的姊妹婚现象和商人始祖神话记载一致。
6.把这样的图像铸造于铜钺,若商人武将戴着虎头铜胄一样,都是在战争中运用神祖、雷神“他我”的人文+自然威力的力量,以获得保护、勇武、威严并期望取得胜利的。同时这类生生不息的雷泽文化图像铸造于钺,由于该类铜钺即是卜辞中岁字和常见写法,所以可能也有以此神祖和雷泽巫术祈求保佑风调雨顺好年景的意义。商周时期存在诸多把饕餮或拟人化的饕餮雷神⑧像苏埠屯商代人面铜钺。等铸造于钺上的现象,可能也有类似的功能和含义。另商代曾经发现过铜戈有祖神庙号的情况,显然可以用于祭祀使用,若把神祖神诞神话铸造于兵器,可能也有宣扬崇拜神祖、雷神的作用。
7.这是一件西周早期的铜钺,内涵是商人的玄鸟神祖在雷泽场景与其女始祖简狄神诞商人始祖卨的神话图像,应该是西周时期的商人所铸,该族徽代表的氏族可能与商王室或商王朝有一定关联,兮钺的情况应该类似。
— 贰 —
图1
图2-1
图2-2
1.兮钺图像中的饕餮有鹿角柄(图1),寓意是生生不息的意思,与该饕餮表示的雷神性质非常相符。不过考古学材料表明,有鹿角柄的神兽有的有取形五步蛇的龙身即为闪电神,有的龙身有火字形纹,显然是雷神。古人认为天地间,唯有雷电为天之铃、令,《说文》讲雷霆之霆曰:“雷余声也铃铃,所以挺出万物”,正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谓“万物出乎震,震为雷”也,也正是民间所谓“春雷响,万物长”也。
商代也曾出土过有鹿角柄的雷龙神,像侯家庄1001 号墓葬的这一件(图2-1),一面为取形于五步蛇的闪电龙①重要证据是二里头绿松石龙、铃即雷电组合以及山西桃花庄龙形兕觥中取形五步蛇的几条龙周围有诸多涡纹雷符(图3-1),示意该龙为闪电无疑。二里头的一件陶簋上有取形五步蛇的一头双身蛇,显然是闪电龙。在该龙的弯曲处有一鹿形动物,或即是獐,应代表雷,因为依据易象震为雷、震为鹿(也有易象文献认为震为麋鹿的),鹿及五步蛇构成类似卜辞中雷字的雷电组合。二里头这件陶簋圈足上的十字形代表亚方形土地,其与五步蛇鹿的组合与二里头绿松石龙(包括铃代表的雷及绿松石条代表的土地)图像系表达的对象一样,都是“雷出地奋”的气象人文景观,也是商周青铜器、骨柶、骨觚、玉器等图像中表现“雷出地奋”场景的三段式或两段式图像结构的早期来源。,属于阴阳之阴,一面为带有火字形的龙,属于阴阳之阳,显然即是雷龙,晚期应即雷公。
2.兮钺饕餮有明显的龙身,并且龙身花纹是表示阴阳之阳的龙身,所以其应是雷神,而非阴阳之阴的电神龙。
3.兮钺雷龙位于铜钺,并且与钺的主人有关联,所以会助力杀伐,增加威力,雷公斧是也。
4.饕餮所食为一神鸟,该神鸟有桃形耳,有明确的喙,应该是鸮形,即是玄鸟,不过其眼睛并非圆形,而为“臣”字形,与一般鸮图像不一致。实际看,鸮的眼睛其实也可以视为“臣”字形。该神鸟可能为商人神祖,也即是图腾,“玄鸟”卜辞以及卜辞中的“鸮面跪坐神祖”②不少学者以其有的字体有“从”字形,所以认为是社神,实则非也。从为震,示意其与雷有关,同时其也可能意思是《山海经》中的“从渊”或“从极之渊”,即是类似雷泽之地,以示意玄鸟神祖是降临在“从渊”或“从极之渊”这样的雷泽而生商人始祖卨的。利于证明玄鸟鸮为商人神祖、图腾无疑。
5.该钺中鸟神祖为饕餮即雷神所食,该神鸟本身应有雷神特性。这是容易证明的,像商代拟人化的蹲踞式玉人,为商人玄鸟神祖的拟人化,其也有被龙所食的案例。尤其是虎食人卣类题材,其中的蹲踞式人形即是拟人化的玄鸟神祖,与蹲踞式玉人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更为写实了而已。而这类蹲踞式玉人之身常见有圆形十字形符号,该符号从侯家庄骨柶图像中与闪电神相组的雷符看,也应是表示雷的符号即雷无疑。除了常见鼎、罍等器物图像有涡纹雷造型外③商周至于汉代的涡纹可以表示太阳,像盟字,也可以表示雷,像山西桃花庄龙形兕觥中取形五步蛇的闪电龙周边的涡纹,显然即是雷。西周盠驹尊身上的涡纹也是与其名“勇雷”相符的雷纹。(另一盠驹尊尊盖钮C 形龙为闪电龙)。其实西周也有诸多铜麂或铜鹿,也与盠驹尊一样,可以表示和呼应雷电或其一的,或是其所具有的特征的,因为震为马,震也可为鹿。,还有诸多錞于钟镈类表示阴阳之阳的器物,其上常见有涡纹,实际表示的即是雷符,尤其有的在鼓的位置有涡纹,更表明其是雷符了。当然,鼓的中心这一位置多为饕餮、两龙或是诸多龙或龙鸟组成的饕餮,从鼓为雷易象的角度容易判断,这些图像实际表示的都是雷神或者雷电神,其中神鸟可能表示伴雷之风,长尾鸟也可能是电,侯家庄1001 号墓的骨柶图像可以证明。连曾侯乙墓漆棺也有这类雷符,表示希望以宇宙间生生不息之气使得墓主人能够永生升天的,殷墟花园庄东地54 号墓的漆棺上有雷龙和闪电龙,雷电组合即是阴阳组合,寓意同样是希望死者能够复活,并且可以“乘雷驾电”周行天下、拜见上帝,整个棺椁类似“雷舆”了。有的鸟翼神人也有这类图形加十字形雷符,像殷墟遗址四盘磨地点发现的一件羽翼人形,倚坐而不拘礼仪,其脚踝有一圆形加十字形符号,实际也是雷符(图3-2)④该神祖身有饕餮,与诸多商代神祖或者图腾鸮尊身上有饕餮的情况类似,这一饕餮其实是雷神,标志该神祖具有雷神特性。其四肢神龙为闪电龙,与妇好墓的跪坐式神祖(图5)四肢有取形五步蛇的闪电龙、商代虎食人卣中蹲踞式神祖四肢有闪电龙以及商代诸多半人半神兽的神像四肢有龙的情况类似。周代的蹲踞式玉人周身或四肢多闪电龙的风格由此而来。相对于雷神饕餮和圆形加十字形雷符,神人本身与之可构成一组雷电阴阳。一般而论,该雷符与饕餮雷神一样都是标识该神祖有雷神特性的符号。该神祖四肢的闪电龙,从卜辞中毓宇以及融字看,类似像沈建华先生所言,林巳奈夫先生认为这类有标识繁衍之功德的意思。同时这些闪电龙与饕餮以及雷符的组合,可以使得神祖周围形成“乘雷驾电”的环境,即其可以像侯家庄1001号墓的商王可以乘“雷舆”(图2-2)一样,周行天下,拜见上帝,协和天地,以承天休。。这一人形实际是神祖,有羽翼,也是符合常见雷和神祖特征的。其造型也符合《焦氏易林注》等文献所谓的震为狂、震为闹、震为屈曲的义理的。
图3
图4
图7
这一问题的证明利于讲明几个重要问题:
(1)山东龙山文化、石峁文化尤其是商周时期,除了少数特别者,其他虎、龙、饕餮等⑤有的时候还有牛形、麂首形雷兽食神鸟等。食人、食神鸟题材中,神人、神鸟应是神祖的身份,本身具有雷神的特性,而虎、龙、饕餮等应该即是雷神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样的话,就牵涉到国际尤其是美洲古文化的一个跨文化的人与神兽或神祖与神兽关联本质是何问题的讨论。就所讲的龙山至于商周中国的这些材料看,神兽往往是雷神、雷电神,间或是电神,而人与神鸟往往是神祖,并且其具备雷电神的特性,这表明神人、神鸟表现的神祖实际是雷神等的“他我”,甚至在当时的政治宗教和礼仪巫术实践中称为本尊神或者是化身或者是神灵附体。
就现实中的王者、贵族、祭司和死去的墓主而言,其与这些饕餮、龙等代表的雷神、电神之间,还形成典型的神圣工具关联,即这些雷电可以是沟通天地、周行天下、拜见上帝的工具,所谓“乘雷驾电”是也。这方面的材料很多:侯家庄1001 号墓葬中的“雷舆”(图2-2)、侯家庄1500 号墓葬中的石龙、石牛、石虎组成的石阵形“雷舆”、先秦文献《唐勒赋》中的“雷舆”、战国汉代文献和绘画的诸多雷车、云车、文献中诸多神人像黄帝、女娲、屈原等远游、会盟、拜见上帝神灵时的车马助神阵势以及避兵图、荆州铜戈的图像都是重要证据。早期的材料主要是濮阳西水坡45 号墓中的人骑龙图像。陶寺龙盘之龙也是典型的雷龙,龙嘴巴之植物是易理易象中雷震为生、震为舌头的体现⑥这样的龙盘,也有示意雷泽的意思,陶寺也发现一件陶盘中有蝾螈类神兽来表现雷龙的材料。中国古代自仰韶文化以来就盛行雷泽文化(仰韶文化鱼鸟图为阴阳生殖崇拜文化图像,其中神鸟为阳,兑、巽鱼为阴。其中还存在神鸟拟阳、拟雷,兑、巽鱼拟阴或可同时拟电的可能)。,陶寺王者也可能在雷鼓磬乐的氛围中,“乘雷驾电”沟通天地,周行天下,拜见上帝,对于人的主体而论,在所述场景中,这时体现更明显的是神灵伙伴和工具色彩。
(2)这些为神兽所食的神祖,多为蹲踞式,而蹲踞式是夏字的重要来源,即夏字反映的是一种雷泽生殖崇拜文化和神圣蹲踞式沟通天地的文化,这一问题笔者已论述过,此不赘述。商人盛行雷泽生殖崇拜文化,周人也是这样,所谓“姜嫄履巨人迹”是也,因为震为足,巨人迹即是雷神的隐喻。这表明雷泽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主体文化之一,是文明探源在精神信仰领域应该高度关注的主题。于是即使本文讨论的周代兮钺中的神鸟不是玄鸟鸮,则其依然符合周人的雷泽生殖崇拜文化,即其是周人的神鸟形神祖。也即是讲,夏商神祖雷泽神诞神话文本的解读模式,完全符合周人的实际信仰和其始祖神神诞神话图像,周代铜器器耳有诸多神兽食神鸟图像,除少量商人神诞神话外,多是周人始祖雷泽神诞的神话图像。其实周代诸多蹲踞式玉人(图4)、铜器以及玉器上的蹲踞式图像,其蹲踞式神人有的具有明显的神鸟羽翼或者是爪子等特征,蹲踞式本来也是拟合神鸟的造型的,这些蹲踞式神人身边有诸多龙形,这些龙多应是闪电,这些神人像商代以及更早的赵陵山蹲踞式玉人、凌家滩蹲踞式玉人、龙山时代、石家河文化晚期、石峁文化、商代的蹲踞式神人一样,都属于神祖,即是周人的神祖,同时还有雷神、电神或者是雷电神特性。西周蹲踞式神人周边有多条龙,这些龙形为闪电,位于人身、首及四肢,显然也与虎食人卣之蹲踞式玄鸟神祖类似:四肢为闪电龙,寓意是:其具有闪电或雷电的繁衍子孙的巨功,有整个天地间顺应天地的好生之正德,同时也表明神祖可以乘电龙或乘雷电周行天地,拜见上帝,似有雷舆一般。所谓雷舆、远游、避兵文化或多或少地是这一现象的衍生和反映。这也表明这些蹲踞式神人蕴含的神话也是自仰韶、崧泽、良渚文化⑦良渚文化的龙首纹是闪电神,神人以及虎鼻、虎嘴、鸮身的神兽,实际代表太阳神,在神人兽面纹中,神兽代表太阳神人的工具,其也可单独代表太阳神。神人、神兽与太阳有关,除了林巳奈夫总结的相关依据外,笔者的有关太阳大气光象与良渚文化诸多玉器及图像有关,是有利的证据,尤其是上海震旦博物馆一件三神人面和一神兽面图案的半圆形玉牌的造型,利于证明一般三叉形玉器两端有时出现的半神人面不是中间神人的另外设计方式,而是较为明确的太阳幻日神。自然也利于表明良渚文化的各类玉器图像主要还是与太阳有关,或曰与太阳大气光象有关。至于来自红山文化的龙首纹(鸮元素、龙蛇元素与动物元素),应即是闪电神或雷神了。甚至是兴隆洼文化⑧陶寺盘龙若是震龙、雷龙,则红山文化玉猪龙也可能是,则赵宝沟文化猪龙、兴隆洼文化以猪头骨和石块、陶片组成的两龙(可能是雷电阴阳龙)、兴隆洼文化雌雄猪(代表的也可能是阴阳雷电龙)代表的都可能是雷电。以来即盛行的古老的雷泽生殖崇拜文化。
西周时期的蹲踞式神人多为龙所绕⑨图4。该图像中,一件为典型的蹲踞式神祖,周身为闪电龙,另一件实际也是但是蹲踞式造型不明显。两件神祖四肢都是龙,与妇好墓写实性跪坐式神祖四肢有取形五步蛇的闪电龙类似(图5),寓意是繁衍和乘驾闪电。这两件神祖是周人的神祖,蹲踞式拟合图腾神鸟,这与商人的表现法是一样的。这也表明周人的神祖同样具有雷神特性。本文论及的类似虎食人卣题材的西周早期龙、虎食蹲踞式神人的案例利于证明之(图6-1)。,这与电可以代表雷电或雷的现象有关。同时西周也存在虎食蹲踞式神人的情况和龙食蹲踞式神人的情况,像西雅图艺术博物馆所藏的一件玉器(图6-1),其中蹲踞式神人为虎所食,叶家山一件铜刀(图6-2),其中省略蹲踞式人身的神祖之首为虎所食。弗利尔博物馆所藏的一件西周铜刀(图6-3),其上的蹲踞式獠牙神祖即是由一条龙所食,并且该龙还是典型的有离火形花纹的阴阳之阳的雷龙。这表明西周时期的蹲踞式神祖,也有雷电神的特性,寓意之一即是:其具有雷电神之生万物一样的属于天地之正德的繁衍子孙之功德。再者也寓意其身份不凡,威严若雷电,能够乘雷驾电,周行天下、沟通天地。商代龙食蹲踞式神祖并且神祖身有雷符的案例(图7)利于证明这一认识,同时利于证明商周都有类似的雷泽神诞神话信仰。蹲踞式神人为天,为智者之失。
(3)利于证明所谓的饕餮一般应是雷神或雷电神。关于这一问题非常复杂,笔者曾经在《兰轩谈古》的博客中谈到20 个理由,本文算是一个具体的论证案例,实际还有一些证据,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