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

  • 李渔的老虎
    年),三十一岁的李渔遇上了一件新鲜事。这一年,汤溪县县令瞿萱儒送给他一只活老虎。瞿萱儒,名鸣岐,四川人。崇祯十一年(1638 年)任金华通判,崇祯十三年(1640 年)升任金华同知。同知为知府副职,正五品,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第二年,汤溪县县令空缺,暂由他兼任。李渔是名噪一方的“五经童子”,二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乡试落榜,便留在金华复读备考,其间结识了不少官场中人,瞿萱儒便是其中之一。可瞿萱儒为什

    读者 2023年22期2023-11-22

  • 不请名医请“庸医”
    姚秦川李渔字谪凡,号笠翁,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和戏剧家。生活中的他非常聪明睿智,经常能通过一件很小的事情给他人以启迪和教导。有一年,李渔身染重病,全家人都非常焦急,准备去镇上给他请一位医术高明的“名医”来治病。然而,就在家人准备动身之际,李渔却意外地制止了他们的行动,不停地嘱咐家人,让他们去邻村将一位曾“医死”过好几个病人的“庸医”请来给自己看病。家人听后都大吃一惊,不满地反对道:“现在你的病情如此严重,不请名医治病,却偏偏要请庸医过来,这是明摆着拿自己

    文萃报·周二版 2023年34期2023-08-27

  • 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养生观
    贤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也是一位兼通医药的养生学家。其所著《闲情偶寄》中的“颐养部”,堪称中医养生学集大成的专章,从中可窥其别具特色的养生观。多行乐:保持童心 就事行乐乐观怡情是情志养生的要务、气血和畅的灵丹。李渔把家庭视为“世间第一乐地”,主张要始终保持童心,“以孩提之乐境为乐境”。在《行乐·听琴观棋》一节中,李渔说“喜弹不若喜听,善弈不如善观”,追寻聆听音乐和旁观输赢的意趣。他还将看花听鸟、蓄养禽鱼、浇灌竹木等视作颐养性情的行乐方法,是“园艺疗法”的倡导

    保健与生活 2023年10期2023-05-30

  • 李渔:最深情的吃货
    李小兰李渔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李渔一生著述丰富,著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万字。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导编辑了《芥子园画谱》等,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李渔所著的《闲情偶寄·饮馔部》专门谈饮食。李渔曾经带领着自家戏班在各地巡演,巡演期间,“过一地即览一地之人情,经一方则睹一方之胜概。且食所未食,尝所未尝。”可谓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2年3期2022-03-31

  • 李渔的政治态度与民族情感
    清初的鼎革之变对李渔的人生选择、政治立场、生活态度甚至是性格构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甲申(1644),李自成乱起,李渔刚过而立之年,这时的李渔颇富慷慨任侠之气。丁澎《笠翁诗集序》作于康熙十七年戊午,忆及顺治初的李渔,有言曰:“予与李渔交最久,顺治初即识于婺州,谈说时务,欢然无所忤。时李渔年方少壮,为任侠,意气倾其座人。”对此有论者曰:“李渔此时的慷慨任侠,或许染有明季士人尚义气、好大言的积习,未必切于世用。”(1)黄果泉:《雅俗之间》

    殷都学刊 2021年3期2021-11-26

  • only Yolking
    Li Yu (李渔) opined in the 17th century in his book Leisure Notes (《闲情偶寄》), where he described raising his own crabs in 49 vats in autumn and preserving them in yellow Shaoxing rice wine to be enjoyed for the rest of the year.Over

    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 2021年3期2021-07-28

  • 明清第一美食家李渔
    李渔像游食四方李渔生于一个药商家庭,中年时期经历了明清交替的乱世。他也曾有志于功名,但受乱世影响,此路不通。明亡之后,他和当时许多文人一样,不愿事清。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将自己的才华转移到戏曲、小说等的创作上。李渔走的是商业化路线,他与戏班合作,边写边演。名声大噪之后,引来许多书商盗版翻印,他一怒之下索性自建书铺,做起了书商,贩卖包括自己所著小说在内的各种民间畅销读物。大获成功后,他又自组戏班,受到许多权贵青睐,由此踏上到各地巡回演出的路途。伴随着这条文艺之

    读者欣赏 2021年5期2021-05-18

  • 李渔的“不可诠解”
    洒洒,包罗万象。李渔在其中努力发现“前人未见之事”“摹写未尽之情,描画未全之态”,清新典雅,不做作,不拾人牙慧,郁郁葱葱之中偶尔露出一点“小聪明”。作为床头书,每于孤灯寂静之夜,展卷品读一二则,常常有不经意间的莞尔一笑,似遇多年故交。近日随手翻阅《闲情偶寄》,我注意到“无所不能”的李渔竟然也有“不可诠解”之事,开始疑问,继而困惑,思之再三,方觉释然。在“蓄养禽鱼”一节中,李渔发现,若鸟之悦人以声者论,画眉、鹦鹉二种,不相上下,至少也在伯仲之间。而世上鹦鹉的

    检察风云 2021年24期2021-02-14

  • 清客李渔的幸福生活
    □ 王 淼李渔是晚明文化熏陶出的百科全书式的全能型才子,虽然生逢乱世,且一生不曾做官,但他小日子却过得有滋有味。不过,在时人眼中,李渔除了是一位颇有人气的畅销书作者和精明能干的书商之外,更像是一位专门攀附结交达官贵人,为富贵人家帮闲凑趣的清客。更令人非议的是,李渔还经常携带女乐四出游幕。那么,李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是风华绝代的艺术天才还是道德堕落的“名教罪人”?生逢易代之际李渔,生于明神宗三十九年(1611),他祖籍浙江兰溪,自幼生长在江苏如皋,少年

    中外文摘 2020年21期2020-12-02

  • 明清易代时期的士人立场:李渔的隐逸心态
    ,那么易代之际在李渔话本小说中则表现了另一种情况:隐逸心态。一、《连城璧》:李渔的“中间人”心态李渔(1611—1680),浙江兰溪人,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际。在明末参加童子试,以五经见拔,后参加乡试屡挫。后经历清兵江南屠杀,劫后余生,作《丙戌除夜》:“几处烽烟熄,谁家骨肉全?”明清鼎革之后,李渔便绝意仕进,自谋生路了。在古代,对于离开土地的读书人来说,生存是非常艰难的。李渔采取各种方法谋生,小说创作、戏剧创作、搞家班、刻书卖书等等。同时,游走于官绅之间以获取

    唐都学刊 2020年6期2020-12-02

  • 李渔经商原因探析
    早出生了三百年的李渔,却恰恰以一个读书人且考过童生试的身份,成了一名儒商。其个人的选择必然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其经商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李渔个人的精神物质追求,二是李渔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地区因素。关键词:李渔;求仕无门;享乐主义;时代;地区;经商一、引言明清之际,伴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人称“由来将相出金钱,丢去文章览缙绅……虽然天子重英豪,莫把文章教尔曹。诗赋万般皆下品,算来唯有赚钱高”[1]。在这场风云诡谲的动

    青年时代 2020年20期2020-10-09

  • 传奇原为消愁设
    末清初的文人中,李渔有着多重身份,他是著名的戏剧家,又是著名的戏剧理论家;他是著名的小说家,又是著名的出版家;他是著名的美学家,又是著名的园林设计家;他是著名的美食家,又是著名的养生家……李渔是晚明文化熏陶出的百科全书式的全能型才子,在文化、生活、艺术等多个领域均称行家里手——他深谙处世之道,在各个阶层都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他精通生活的艺术,一生多享齐人之福;他经营的芥子园书铺声名远扬,他的私家戏班唱红大江南北;他的《闲情偶寄》被林语堂称作“中国人生活艺

    书屋 2020年7期2020-07-23

  • SOLES OF WIT
    Li Yu (李渔) was a low-ranking official in Jinhua,Zhejiang province, who turned to writing after political turmoil at the wane of the Ming dynasty cost him the chance to tak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for a promotion.Eschewing the

    汉语世界 2020年2期2020-04-29

  • 跨文化阐释的路径整合:李渔曲论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
    710049)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词曲部”和“演习部”中的创作和搬演理论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理论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杜书瀛先生曾评价笠翁曲论为“一个时代的高峰”[1]24,认为“若论‘优人搬弄’李渔在金圣叹之上”[1]33,称“李渔的戏曲美学理论是他那个时代的高峰,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戏曲学理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25但截至目前为止,尚未有学者对其戏剧理论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情况进行过专门、系统的讨论。

    贵州社会科学 2020年9期2020-03-11

  • 在仕与不仕之间 ——李渔弃举原因新探
    理想的人生模式,李渔(1610—1680)也不例外,他幼年便接受传统教育,童年时已涉猎儒家六经,可作成篇的八股文。崇祯八年(1635),李渔参加金华府的童生考试,成绩优异;崇祯十年(1537),考取府学生员;崇祯十二年(1639),李渔乡试失利,铩羽而归;崇祯十五年(1642),再次参加考试,不料遇到警报中途折返。此后,李渔不再应举。学界对于李渔弃举问题已有诸多讨论,代表性的有“战乱说”“强仕说”“天命说”和“性格说”,这些说法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李渔的了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1-07

  • 明清作家李渔怎样“打击盗版”
    诞生1611年,李渔出生,他从小就聪慧无比,四书五经过目不忘,十来岁便能赋诗作文、下笔千言。24岁那年,李渔考中了秀才,但4年以后,他再赴杭州参加乡试却不幸落第,于是他打算“复读”后再考。就在他埋头复习考试的那几年,明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李渔感到仕途无望,于是便决定放弃,选择隐居在浙江兰溪夏李村。后来,他又举家搬到省城杭州,做了一名“杭漂”。明清时期,戏曲艺术极为发达,人们热爱看戏,戏楼戏班也对剧本有着大量的需求,李渔瞄准了这个机会,打算“卖赋以糊其口

    畅谈 2019年21期2019-11-28

  • 学学李渔的养生经
    郑桂初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在养生方面,李渔的许多经验值得借鉴。在李渔看来,养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心態要乐观。在《闲情偶寄》的“颐养部”里,他将“行乐”列为第一。他对如何摆正位置和心态做了一番淋漓尽致的解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退一步法”,也就是对待人生都要懂得“退一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退一步”行乐法是一种自我调节和情绪疏导。保持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心态,承认差距,降低目标,使自己从矛盾和苦恼中解脱出来。这是一种

    保健与生活 2019年24期2019-10-21

  •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nd adverse effects in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A meta-analysis
    其渐近自然也。”李渔认为“重蔬食”有益人体健康,应该发扬上古“重蔬食,远肥腻”的遗风,方能崇俭以养生。DISCUSSIONThis meta-analysis showed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exposure to PPIs and higher risk of acute biopsy-proven rejection,graft loss,or overall mortality,but a sign

    World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2019年2期2019-07-12

  • 李渔的谐俗、陶世与容物(上)
    木匠说起李渔,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大概就是《闲情偶记》,又或者是《肉蒲团》(也名《玉蒲团》),不错,这两本书都是他写的。除此之外,他还是中国戏剧理论的奠基人,写过很多戏,比如《怜香伴》《奈何天》《风筝误》《无声戏》(也名《连城璧》)等等。不仅如此,他还亲手带出过一个非常专业的戏班子,到处演出。而且他自己也常亲自登台,故有“东方莎士比亚”、“世界喜剧大师”之誉。另外,他还批阅过《三国志》、修订过《金瓶梅》、出版过《芥子园画谱》。总而言之,他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

    北广人物 2018年32期2018-09-05

  • 李渔防盗版
    名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在南京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怜香伴》。根据经验,李渔断定这本书一旦付梓上市,就会立刻引来无数不法书商的猖獗盗版,到时候,自己呕心沥血出来的成果,就只能为他人徒做嫁衣。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李渔想了整整一个晚上,终于想到了办法。第二天早上,李渔挥笔写了一份诉状,并装束一新,跑到府衙去告状说:“昨日我有一批新书从兰溪老家运来南京,不料刚一进入南京地界就被强盗劫去了,这批书是我第一次印刷出来的,尚未在市场上流通,所以如果有谁在卖我的

    知识窗 2018年7期2018-07-25

  • 心闲方能睡安
    做到“先睡心”?李渔要讲睡眠养生,又不想人云亦云,于是别开生面地讲起了“忙闲”之分。大而言之,就是忙人不宜睡而闲人宜睡。先说“忙人不宜睡”。首先是“忙人假寐,止能睡眼,不能睡心”,犹如未睡;其次是“将觉未觉”时忽然想起睡前忘了某件要紧事,“睡此一觉,未免失事妨时”,懊悔白己为何不完了此事再睡,于是心中更加烦躁。而闲人心睡既先于眼睡,心开又先于眼开,自然是“已睡较未睡为乐,已醒较未醒更乐”了。然而,这世上忙人如恒河之沙,真正如李渔先生所讲的闲人却是寥若晨星。

    家庭医学 2018年5期2018-07-14

  • 癖当良药
    初,有个戏剧家叫李渔。这人戏写得好,说起养生之法,也头头是道,他有一条养生良方:“癖之所在,性命之通,剧病得此,皆成良药。”啥意思呢?就是说,癖好也能当成一种养生治病的良方。哪怕得了什么严重的病,只要能投其所好,满足其癖好,这病也就不药而愈了。这话,不无夸张的成分,但后来李渔的一次经历,却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有一年,瘟疫盛行,李渔也染上了,且病得颇重。当时,正值杨梅上市的季节,李渔最爱吃,于是就想吃点儿杨梅。但大夫告诉他,杨梅极热,此病再加上杨梅,哪怕一点

    长寿 2018年6期2018-07-12

  • 湖上笠翁李渔
    名小说家、戏剧家李渔写在自己家门上的对联。联中所说湖山就指西湖的湖光山色,李渔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和情愫。李渔的祖上在浙江金华兰溪创业已久,家境素饶,因此李渔从小便享受富足生活。由于科举失利,李渔放弃了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这一追求,改走“人间大隐”之道。他自诩“识字农”,学唐人王维,在兰溪夏李村建伊山别业(伊园),欲老死于此。伊园是李渔展示其园林技艺的最初杰作。经他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安排,据说这山园之景差可与杭州的湖上园林风光相比。李渔在这里度过了他一

    文化交流 2017年12期2017-12-09

  • 让好色之徒铭记一生的女人
    的好色之徒很多,李渔是其中的翘楚。他不仅热衷于蓄养姬妾,还把这一私人爱好高度理论化了。在《闲情偶寄》中,李渔一一点评女人,从眉眼到梳妆打扮,女人像是他博古架上的器物,他的喜爱里几乎没有感情成分。按理说,这样一个技术派爱的只会是女人的身体,与灵魂无关,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将美貌拆零了点评完之后,他居然特地用了一章说女人的姿态。李渔举了两个例子。有次他帮人挑小妾,进来一堆姑娘,有的直愣愣地跟人对视,有的正相反,羞缩胆怯,千呼万唤也不敢抬头,独有一个女子先是不抬头,

    爱你 2017年13期2017-11-15

  • 李渔“行走坐卧”养生法
    文/柳哲李渔“行走坐卧”养生法文/柳哲清明之际,翻看明末清初戏曲家、养生家李渔的《闲情偶寄》,颇有兴味。精彩之处,随处可见,堪称是一本千古奇书。“行走坐卧”之中,皆有学问,不能不佩服李渔对生活的无比挚爱,对事物的体察入微。这本书,不乏诗意的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更可见微言大义。今天,再次聆听李渔的养生之道,仍可振聋发聩,切中时弊,荡涤人们的心灵,不失为纠正社会不正之风的对症良药。《闲情偶寄》的“颐养”一章中,对“行走坐卧”皆有详尽介绍,读之有味,思之有趣,行

    益寿宝典 2017年19期2017-09-15

  • 略谈李渔诗歌的趣味性
    10136)略谈李渔诗歌的趣味性张智禹(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李渔诗风多样、格调不一,但整体上可用“趣”概括,细化为悠闲之趣、享乐之趣、自慰之趣、参禅之趣。这种趣味性的形成,既承袭了晚明的文学思潮,也体现着李渔独特的创作动机,是其自适的生活态度使然,也与其别样的人生经历相关。李渔;诗歌;趣味性李渔的诗涉猎广泛,兼备众体,既有记录国家兴亡的诗史,也有反映闲情雅致的戏笔;既有新奇鲜活的得意之言,也有应酬唱和的油滑之作;既有意境清新、构思奇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2期2017-02-23

  • 李渔戏曲创作的矛盾心理
    +翟宇【摘 要】李渔戏曲创作的矛盾心理是时代与个人经历的化合物,其风流与教化的矛盾也是新思潮与旧习俗之间的碰撞,代表着明末清初一类人的生活态度。深入剖析李渔戏曲创作的矛盾心理,有利于对李渔本人和他的作品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对于还原戏曲史上的李渔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李渔;矛盾心理;女性观;明清易代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16-02李渔(1611-1680)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位有争议的名家。有

    戏剧之家 2016年12期2016-06-30

  • 回忆之城,泪雨之城
    习医生的第一天,李渔就有了第一个病人莓格。莓格从来不哭。据说她认为自己的眼泪会变成珍珠,她不想暴露这个特异功能,所以坚决不掉眼泪。但是——“这个世界上是不可能有人的眼泪会变成珍珠的,你自己哭一下就会发现你是错的了。”“医生,我都不能哭,怎么发现我是错的呢?”“既然你都不哭,又怎么知道眼泪会变成珍珠呢?”李渔和莓格的交谈就是从这场辩论开始的。两个月过去了,从烹饪旅行到瑜伽探戈,天文地理,从古到今,李渔和莓格都聊了。虽然李渔经常觉得莓格并不能跟上他的思路,总是

    花火A 2016年5期2016-05-12

  • 倚帝客
    柳哲清代大戏曲家李渔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有一年,李渔家乡浙江兰溪瘟疫流行,邻居十有八九患病。李渔家人也个个得病,人人呻吟。尤其是顶梁柱李渔,病情更是严重,卧病在床,奄奄一息。当时正值杨梅季节,李渔突然想起毕生嗜好的杨梅。李渔吃杨梅常常是买一斤两斤吃还不过瘾,有时索性爬到杨梅树上,边摘边吃。据他回忆,每食必过一斗。李渔立即呼唤妻子,问询杨梅上市了没有。妻子知道杨梅上市,但不敢以实情相告,也不敢去购买,悄悄去找了一位老郎中。医生听后,回话说:“这可万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16年4期2016-04-11

  • 十项全能文人李渔
    克十项全能文人李渔□老克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断断续续地读李渔的传记,之所以断断续续,是李渔一生太复杂,这个复杂有两层意思,一是他留给我们的东西太多,二是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我只是一个读书爱好者,我在读李渔的传记时,一再提醒自己不要受所谓专家先入为主的影响,我很欣赏李渔的“作诗文,须以自我之心为是,不受他人束缚。”同样读他的传记,我也想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不受他人束缚,慢慢用心与他靠近。李渔一生没有做过官,说得直接些是个科举落榜生。不过,我们还真要感谢

    文存阅刊 2016年1期2016-03-26

  • 李渔保健有“怪招”
    一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的保健疗疾之道颇为大胆出俗,独具特色。在其所著的《闲情偶寄》中,有六段谈及保健疗疾的小品,名为《笠翁本草》,突出阐明了他的保健疗疾之道。1.酷爱之物是良药:李渔患病,想吃杨梅,而医生告知其妻,杨梅性热,一两枚即可使其丧命。于是,妻哄骗他集市上没有杨梅,李渔听后不乐,病情更加沉重。恰巧此时街上传来卖杨梅的吆喝声,李渔听后大喜,精神为之振奋,急令妻子去买杨梅。待几枚杨梅吃下,他顿觉神怡气顺,不觉病竟退去。于是李渔得出结论,能在病时得到酷爱之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6年8期2016-03-23

  • 李渔保健有“怪招”
    ◎文/佚 一李渔保健有“怪招”◎文/佚 一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的保健疗疾之道颇为大胆出俗,独具特色。在其所著的《闲情偶寄》中,有6段谈及保健疗疾的小品,名为《笠翁本草》,突出阐明了他的保健疗疾之道。1.酷爱之物是良药:李渔患病,想吃杨梅,而医生告知其妻杨梅性热,一二枚即可使其丧命。于是,妻哄骗他集市上没有杨梅,李渔听后不乐,病情更加沉重。恰巧此时街上传来卖杨梅的吆喝声,李渔听后大喜,精神为之振奋,急令妻子去买杨梅。待几枚杨梅吃下,他顿觉神怡气顺,不觉病竟退去

    恋爱婚姻家庭 2015年33期2015-12-15

  • 李渔研究第一人” ——记沈新林教授的学术生涯
    ■曹连观“李渔研究第一人” ——记沈新林教授的学术生涯■曹连观2011年9月,在浙江兰溪召开的纪念李渔诞辰四百周年暨首届国际李渔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年轻学者认真地告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沈新林教授,他们就是读了《李渔评传》(沈新林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以后,走上李渔研究之路的。而兰溪李渔研究会前会长李彩标先生则告知,他看到的六本有关李渔的传记中,沈的这一本《李渔评传》他最喜欢。此前,他主编的论文汇编《李渔思想文化研究》(2005年,大众文艺出版社

    剧影月报 2015年5期2015-11-20

  • 李渔《闲情偶寄》的现代意识
    柳娜李渔的《闲情偶寄》是其一生艺术与生活经验的精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里要阐明的是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表现出的现代意识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李渔虽然出生于封建社会,尽管不合时宜地呈现出世俗化和大众化的倾向,但能独树一帜地创造自己的风格,展现出现代意识的璀璨光辉。一、亦士亦商,打造品牌文化李渔曾经经历了一段短暂的繁华生活,但后来却过上“终岁趋饥”的日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渔无半亩之田,而有数十口之家,砚田笔耒,止靠一人”。然而,“繁华落尽见真淳”。最

    考试周刊 2015年30期2015-09-10

  • 李渔的“行走坐卧”养生法
    初戏曲家、养生家李渔的《闲情偶寄》,精彩之处,随处可见, “行走坐卧”之中,皆有学问。不能不佩服李渔对生活的无比挚爱,对事物的体察入微。字里行间,可见微言大义。读之有味,思之有趣,行之有益,效之有道。◎行 《闲情偶寄》“颐养”一章有“行”之一节:“贵人之出,必乘车马。逸则逸……五官四体皆能适用,此贫士骄人语。”李渔在这段文字中,讽刺有些富人过度依赖车马, “有足而不用,与无足等耳”、“有足若无”。宋代大儒、浙江蘭溪乡贤范浚,可谓是李渔的同道,他在《偶作》诗

    祝您健康 2015年8期2015-08-03

  • 厕身金粉之中,心有渔樵之想——从文人与商人的双重身份浅析李渔的造物观
    50000)一、李渔兼具文人与商人的双重身份明末清初,处于社会文化发展与蜕变时期的李渔,其思想和作品都受到了时代和社会的深刻烙印。李渔的前半生深受传统文人思想的浸泡,一心求取功名,经国济世。然而,战乱使李渔家道中落,生活环境的改变使迫于生计的他开始卖文为生。这时,其身份也逐渐从传统文人逐渐转化为商人。从本质上看,李渔在生活上是一个讲究情调和品质的知识份子,这一特点也造就了李渔高雅与独到的审美观。但沉重的家庭负担又迫使其必须务实地对待生存压力,李渔对儒学伦理

    大众文艺 2015年17期2015-07-12

  • 李渔保健有“怪招”
    一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的保健疗疾之道颇为大胆出俗,独具特色。在其所著的《闲情偶寄》中,有6段谈及保健疗疾的小品,名为《笠翁本草》,突出阐明了他的保健疗疾之道。1.酷爱之物是良药:李渔患病,想吃杨梅,而医生告知其妻杨梅性热,一二枚即可使其丧命。于是,妻哄骗他集市上没有杨梅,李渔听后不乐,病情更加沉重。恰巧此时街上传来卖杨梅的吆喝声,李渔听后大喜,精神为之振奋,急令妻子去买杨梅。待几枚杨梅吃下,他顿觉神怡气顺,不觉病竟退去。于是李渔得出结论,能在病时得到酷爱之物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5年11期2015-05-14

  • 嗜好可当药
    柳哲清代大戏曲家李渔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有一年,李渔家乡浙江兰溪瘟疫流行,邻居十有八九,都身患此病。李渔家人也个个得病,人人呻吟。尤其是顶梁柱李渔,病情更是严重:卧病在床,奄奄一息。当时正值杨梅季节,李渔突然想起毕生嗜好的杨梅。李渔吃杨梅,有个嗜好,买了一斤两斤吃还不过瘾,有时索性爬到杨梅树上,边摘边吃。据他自己回忆,每食必过一斗。李渔立即呼唤妻子,问询杨梅到底上市了没有。妻子知道有杨梅,但不敢实情相告,也不敢去购买,悄悄去找了一位老郎中。医生听

    意林原创版 2015年8期2015-04-09

  • 李渔的羊肉饮食之道
    初文化大师、乡贤李渔的奇书《闲情偶寄》,颇有兴味,收获良多。当我翻到“饮馔部”这一章,其中有“羊”之一节,历叙羊之种种,更是令人大开眼界。李渔所撰“羊”之一节,文字不长。他这样介绍:“物之折耗最重者,羊肉是也。谚有之曰:‘羊几贯,账难算,生折对半熟对半,百斤止剩念余斤,缩到后来只一段。’大率羊肉百斤,宰而割之,止得五十斤,迨烹而熟之,又止得二十五斤,此一定不易之数也。”但生羊易消,人则知之;熟羊易长,人则未之知也。羊肉之为物,最能饱人,初食不饱,食后渐觉其

    烹调知识 2015年7期2015-03-24

  • 李渔《闲情偶寄》及行乐养生思想研究
    247000)李渔《闲情偶寄》及行乐养生思想研究曹红敏(池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李渔是我国清代著名才子、戏剧家和文化“怪杰”。在《闲情偶寄》里,李渔对戏剧、词曲、演习、声容、居室、饮馔、器玩、种植、颐养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并有独到的思想和创见,此书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李渔谙熟人世各类“行乐之法”,卓有见识,其中蕴含的养生思想价值、生活睿智,值得欣赏、研究和借鉴。《闲情偶寄》;颐养部;行乐之法;养生思想李渔(1611-168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12期2015-03-20

  • The Industrial Capital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A Case Study of Li Yu’s Zhe School〔* 〕
    〔1〕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李渔:《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3〕李渔:《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4〕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5〕沈新林:《李渔评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6〕郑振铎:《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8〕徐寿凯:《〈李笠翁曲话〉注释》,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9〕俞为民:《李渔评传(上)

    学术界 2015年7期2015-02-25

  • 李渔与蒲松龄交往传说的澄清
    ·近30年以来,李渔与蒲松龄曾有交往的传说递相传播,几乎成为不需要证明的定论。二人是否曾有过交往,无论是就李渔研究而言,还是就蒲松龄研究而言,虽然都无关宏旨,但终致构成一个根本经不起推敲的传说,其间的启示值得深长思之。本文力求确证其说之误。一、李渔与蒲松龄交往的传说李渔与蒲松龄交往传说的产生,始于杜书瀛先生发表在《文史哲》1983年第6期上的《李渔生平思想概观》一文,文中云:李渔虽未到过山东,但和山东的大文学家蒲松龄却有过一次交往。那是1671年,31岁的

    明清小说研究 2014年1期2014-11-14

  • 《颜氏家藏尺牍》中的李渔自列《书目》*
    强350多年来,李渔著述文献学研究逐渐深入,但依然存在很多疑点。例如:除了目前知晓者以外,李渔有没有其他著述?目前已经知晓的李渔撰著中有没有误入之书?一些疑似的李渔之作有没有判定的可能?李渔刻印行世的传奇究竟有多少种,其自云“前后八种”与“前后四种”是什么关系?《无声戏》小说一案对其影响有多大?继《尺牍初徵》后《尺牍二徵》有没有编刻行世?诸如此类的问题之所以长期以来成为悬案,或仅有分析推测之词,盖因李渔撰著种类众多,以往未见作者自己有目的地一一罗列,故后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1-23

  • 李渔诗文批评中的道德立场
    蔡晓丽李渔诗文批评中的道德立场蔡晓丽李渔是清代著名的文人,在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上都颇有建树。其诗文批评理论虽不如他的戏曲小说那么出名,但也颇具特色。李渔立足于道德来谈诗论文,推崇人格气节,主张道德与文章并重,从而彰显出李渔诗文批评的特有的道德立场。李渔 人格 诗文 诗文批评明末清初的李渔一生虽未曾做官,但他在文学上的建树颇为丰富,且身体力行,历来为人所称道。李渔认为,真正的学士文人应是集道学与风流为一体:“我看世上有才有德之人,判然分作两种:崇尚风流者,力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1期2013-12-12

  • 李渔小说的自叙性
    50001)1 李渔的小说创作李渔,初名仙侣,字笠翁、谪凡,号天徒。他最受后人推崇的是戏曲理论,其小说创作方面的成就往往乏人问津。而事实上,李渔的戏曲创作并不突出,但他的白话小说却是可与“三言”“二拍”比肩的清代说部上乘之作。最早为其作传的孙楷第对他的小说颇为推崇:“说到清朝(白话)短篇小说,除笠翁外,真没第二人。”[1]李渔的小说创作主要包括短篇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与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四种。这些作品体现出的“作意”的创作理念、“自娱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4期2013-04-13

  • 李渔为金陵芥子园书坊主人考述 ——兼与《李渔与翼圣堂、芥子园书坊关系考辨》作者李亚力先生商榷
    州225002)李渔为金陵芥子园书坊主人考述 ——兼与《李渔与翼圣堂、芥子园书坊关系考辨》作者李亚力先生商榷黄 强(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上海图书馆所藏翼圣堂刻本《笠翁一家言全集》封面的启白,《闲情偶寄·器玩部·笺简》中的相关陈述,是李渔创建芥子园书坊的确证。李渔的芥子园书坊不仅售书,而且刻书印书。翼圣堂作为其刻书的堂名;而芥子园书坊则是对外销售的“门市部”,分别设在金陵承恩寺和书铺廊两处。李渔无论出游在外还是居家,均是出书计划的策划者,书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1期2012-03-30

  • 李渔: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文化巨匠
    /文 徐宪忠/摄李渔: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文化巨匠■观察记者(特约) 叶 辉/文 徐宪忠/摄2011年3月23日下午,浙江省兰溪市委宣传部部长、兰溪李渔研究会会长刘成芝一行走进北京百度总部,要求纠正百度“李渔”词条中李渔生年的谬误。李渔的生年之争之所以为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委托专程赴京交涉,是因为今年是李渔诞辰400周年,这一问题对广大网民来说,兹事太小,但对李渔故乡、特别是对李渔研究者来说,兹事甚大。因为如果不搞清这个问题,纪念李渔的活动就无从确定。在百度键

    观察与思考 2011年6期2011-11-03

  • 李渔的生平与创作
    250014)李渔的生平与创作陈 蓉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李渔的创作与其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生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历了清初战乱时期、归隐山林时期和“卖赋以糊其口”时期。李渔的人生经历与其创作密切相关,了解其人生经历,能指导和启发学术界对其作品的深入研究。李渔;生平;创作;戏曲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是明末清初文坛中一位引人注目的特殊人物,也是中国戏曲史的舞台上一位具有重大影响

    大众文艺 2011年9期2011-08-15

  • “自为一家”:李渔文学创作的核心思想
    ,“自为一家”是李渔文学创作的核心思想,具体表述为其文学创作理论上的“求新”说、“情真”说与“天籁自鸣”说。李渔此种文学创作思想,实打上明代心学与文学思想的深深印记,归因于那个时代精神气候之培育。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的“童心说”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创作主张,是李渔得以提出此种文学创作思想最为重要的精神资源。李渔虽然由明入清,但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在相当程度上,他实可视作王阳明与李贽的追随者,及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的同路人。一李渔是中国文学史上

    文学评论 2009年4期2009-09-29

  • 李渔:天地一笠翁
    建筑上都绕不开的李渔。一如今,世间已无芥子园。金陵南郊的那粒小小芥子,早已被三四个世纪的冰霜雨雪磨成齑粉,随风洒入了浑浊的秦淮河水,再也不存丝毫的痕迹。后人只能根据园主遗留下来的文字,一笔一画地在泛黄的纸页上描摹勾勒,东鳞西爪地拼凑出一堆潦草而黯淡的零碎影子。根据李渔《闲情偶寄》的描述,园子里应该有他的一尊小像:手执纶竿,头戴笠帽(李渔自号笠翁),坐于石矶之上垂钓。在我的想象里。那双手从背面看去,十指纤长,皮肤洁白而细腻,明显属于养尊处优的文人。而翻转过来

    百家讲坛 2009年13期2009-08-07

  • 李渔的幽默观
    生自从曹聚仁氏从李渔的《闲情偶寄》中节选出《李笠翁曲话》付梓印行后,五十多年间出版过好几种版本了。近读陈多的注释本(湖南人民版),觉得李渔的幽默观颇可借鉴。一部文艺作品,倘若毫无幽默感,必将成为刻板乏味令人生厌的东西。这就是李渔所谓“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不过,倘若只是为幽默而幽默,则又将流于形式主义和庸俗。因此,李渔特别强调,必须“于嘻笑诙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认为“科诨非科诨,乃引人入道之方便法门耳。”这

    读书 1983年10期1983-07-15

  • 李渔的心声
    单锦珩李渔,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清初著名的戏剧作家和理论家。他的著作很多,除戏剧外,还有书序、传记、史论、杂说、论赞、碑铭、诗词等,共几十种。他还开过芥子园书铺,编辑、刻印了许多书、画。在中国文化史上,李渔是一位有过重要贡献和影响的人物。李渔的作品,在当时就“曲弊歌儿之口,书饱文人之腹”(《笠翁余集自序》),并且深受国外重视,“百济之使,维舟而求;鸡林之贾,辇金而购”(余怀:《笠翁偶集序》)。今天,人们对李渔的著作,尤其是他的戏剧理论,已经日渐重视起来,但

    读书 1981年9期198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