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同会
摘 要:中国古代士子受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一直将读书放在济世救民、为民请命前面。但是,被学界戏称为早出生了三百年的李渔,却恰恰以一个读书人且考过童生试的身份,成了一名儒商。其个人的选择必然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其经商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李渔个人的精神物质追求,二是李渔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地区因素。
关键词:李渔;求仕无门;享乐主义;时代;地区;经商
一、引言
明清之际,伴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人称“由来将相出金钱,丢去文章览缙绅……虽然天子重英豪,莫把文章教尔曹。诗赋万般皆下品,算来唯有赚钱高”[1]。在这场风云诡谲的动荡与变化中,无数奇才应运而生,李渔便是其中一位。
二、李渔个人求仕无门与享乐主义的生活态度
李漁幼时早慧,他曾在《闲情偶寄》中自言,“予襁褓识字,总角成篇,于诗书六艺之文,虽未穷其意,然皆浅涉一过”[2]。当时,文人科考,大多只专一经,李渔则因“俱涉五经”,童子试便获得了首捷。只是天不遂人愿,虽然刻苦攻读,但是李渔的三次乡试皆不了了之。第一次落榜,第二次遇到盗贼而半路折返,第三次则正当明亡于清,中途遇警折返。不管是因为生不逢时还是因为造化弄人,乡试的接连失败斩断了李渔入朝为仕的念想。当时,读书人科考失败 多选择去私塾为师或去官府做幕僚、文书,而李渔选择了当时为文人士大夫所不齿的末业——从商。当然,这一选择与他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态度有关。
李渔出生于药商世家,即商贾之家,其父希望他子承父业,继续经商,这一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得李渔并不认为个人依靠自己的创作而“打抽丰”有何不对,尽管这为当时士子提倡的义利观所不容。
此外,李渔个人的生活态度偏向于享乐主义。纵观李渔的一生,无论是少时优渥还是中年困顿,他都未曾放低自己的生活质量。李渔曾直言向往“日食五侯之鲭,夜宴三公之府”[3]的生活,生日时写下的诗作也是“人皆愿万岁,岁多愁亦多。不如听修短,行乐戒磋跄”[4],在《闲情偶寄》中也直言应“行乐第一”,“姑就永年者道之,即使三万六千日,尽是追欢取乐时,亦非无限光阴,终有报罢之日”[3]。时人对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有诸多看法,董含曾直言,“李生渔者,自号笠翁,居西子湖。性龌龊,善逢迎,遨游缙绅间,喜作词曲及小说,备极淫亵……今观《笠翁一家言》,大约皆坏人伦、伤风化之语,当堕拔舌地狱无疑也”[5]。众所周知,享乐的生活需要丰厚的经济基础,对于李渔而言,用他的才学换取经济收入来支撑自己的奢侈生活是最便捷的,这似乎也可以解释李渔一生为何如此高产。
三、李渔所处的时代与地区因素
李渔所处的时代是明清之交,“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具有极强的资本原始积累特征,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转型期。社会景象大抵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穷日夜之力,以逐锚株之利,而遂忘日夜之疲瘁也”[6]。商人可以依据自己雄厚的财力获得自己想要的社会地位。经济领域的变化默默改变了当时的文化思想。明清之际,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涌现,他们对宋明时期的理学提出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适应当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学说,极大地解放了时人的思想。李贽明确提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7],即追求私利并非有罪,反而这种私利会推动社会进步。黄宗羲认为“工商皆本”,不应继续重农抑商,应该正视工商业给社会带来的作用。他们以其理论学说影响着时人的思想,同时给予李渔冲破桎梏的精神力量,“‘食色,性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古之大贤,择言而发,其所以不拂人情而数为是论者,以性所原有,不能强之使无耳”[8]。显然,李渔骨子里的义利观已经不是传统重道德、轻资财的“重利轻义”“安贫乐道”。
李渔常年活动于商品经济活跃的江浙一带,如如皋、兰溪、杭州、南京等。这一带具有浓郁的文化商业气息,拥有众多书坊。明代的胡应麟曾说:“今海内书,凡聚书之地有四,燕市也(今北京)、金陵也(今南京)、阊阖也(今天门)、临安也(今杭州)。”[8]成年之后,李渔辗转于杭州、南京生活数十年,深受当地图书出版氛围的熏陶。此外,这些商业重镇市民阶层众多,楼台瓦肆相互勾连,而且当地人及其喜欢听改良过的昆曲,这进一步拉动了对传奇戏本的需求。当时,精于传奇戏本的江浙文人不止李渔一个,徐麟、范希哲、薛旦等人皆以此为谋生事业。由此可见,李渔的戏曲小说创作也受其当时所在地的社会风气影响。
在李渔生活的那个时代,“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似乎已经不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李渔经商的原因有几分离经叛道,有几分发愤自强,貌似也有几分不得已。这位既是卖文糊口的作家,又是努力缔造自己文化产业的实业家,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值得思考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尤侗.钧天乐二本[M]//《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从刊.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
[2]李渔.李渔全集:第十一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3]李渔.李渔研究资料选辑[M]//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4]李渔.闲情偶寄:卷六[M]//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5]张瀚.松窗梦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李渔.闲情偶寄:卷三[M]//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藉出版社,1991.
[8]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