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记者(特约) 叶 辉/文 徐宪忠/摄
李渔: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文化巨匠
■观察记者(特约) 叶 辉/文 徐宪忠/摄
2011年3月23日下午,浙江省兰溪市委宣传部部长、兰溪李渔研究会会长刘成芝一行走进北京百度总部,要求纠正百度“李渔”词条中李渔生年的谬误。
之所以为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委托专程赴京交涉,是因为今年是李渔诞辰400周年,这一问题对广大网民来说,兹事太小,但对李渔故乡、特别是对李渔研究者来说,兹事甚大。因为如果不搞清这个问题,纪念李渔的活动就无从确定。
在百度键入“李渔”,跳出如下文字—
李渔(1610-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生于江苏雉皋(今如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
“李渔词条有两处不准确,一个是生年,一个是出生地。”李渔第十一代裔孙、李渔研究会副会长李彩标研究员在与百度交涉时说。
李渔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他在戏曲小说等领域贡献巨大。在他留下的600万字的著述中,有传世作品《笠翁十种曲》,即《怜香伴》、《风筝误》、《凤求凰》、《比目鱼》等,至今仍在全国各地上演不衰。他贡献最大的是戏曲理论专著《闲情偶寄》,这是我国导演学的奠基之作,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导演学著作。《闲情偶寄》中的“演习部”和“声容部”有相当多的篇幅都是论述戏剧导演学的,被演艺界沿用至今。他的著述内容还涉及小说、美学、园林建筑等诸多方面。
刘成芝向百度呈送了《关于要求将李渔生年改为1611年的函》:“在国人广泛使用的贵公司搜索引擎‘百度百科’‘李渔’词条中,李渔生年为1610年。而根据近年来学术界研究成果显示,李渔的生年应当为1611年。”“《辞海》中有关李渔条目在1999年再版时,已将李渔的生卒年由原来的(1610—1680)改为现在的(1611—1680)。为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现要求贵公司将‘百度百科’‘李渔’词条中的李渔生年改为1611年。”
刘成芝会长的前任是李彩标。李彩标一直以自己是李渔后代为荣,并一直从事李渔研究,三十多年的研究已使他卓然成家,他已成为国内颇有成就的李渔研究专家。
李彩标说,李渔生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悬案。特殊的历史原因使李渔“生前为世人所不容,死后为世人所不识”,李渔所献身的戏剧事业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入流的职业,因此有关李渔的生平事迹在清代和民国的史志中鲜有记载。“五四”后研究李渔渐多,但因学术界对李渔的研究只重戏曲小说而轻生平事迹,故在不少李渔研究论文论著中,包括一些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中对李渔的生卒年仍含糊不清或不相一致。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学术环境的不断宽松,李渔研究也渐趋深入,李渔的生年也才基本锁定在1611年和1610年两种说法上。
李彩标说,认为李渔出生于1610年的依据是李渔家族的《龙门李氏宗谱》;而认为是1611年的依据则是李渔的七律《庚子举第一男时予五十初度》。据考证,李氏宗谱系后人所撰,存在明显错误,可信度不若李渔自己的诗。
在兰溪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兰溪李渔研究会联络国内李渔研究专家对李渔的生年进行认真细致的考证。随着对李渔研究的深入,大批成果问世,多数学者将李渔生年框定在1611年。
李彩标认为,搞清李渔生年对李渔研究及举行重大纪念李渔活动或编纂出版志书极为必要。如李渔出生在1610年,则去年是他诞辰400周年;如是1611年,则今年是他诞辰400周年。
百度表示,百度上的许多词条都是网民上传的,既然关于李渔的生年已有李渔研究会这样权威机构出面订正,百度非常欢迎。
几天后,百度已遵照兰溪的意见,将“李渔”词条中李渔生年改正过来。
据李彩标介绍,在中国文化史上,李渔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一方面,他著述宏富,留下600万字脍炙人口的戏剧、小说以及理论文章;另一方面,他却备受争议,饱受诟病,被认为是一个人品人格有问题的小人。
李渔是一个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极富争议的人。
赞赏者称他是“旷世奇才”,“文学巨匠”,“中国的莎士比亚”,是一个诗词、曲赋、书画、篆刻、园林、艺术、生活、美学无所不通的通才、全才、奇才,他与孔尚任、洪升并列为清代戏曲名家,“所制词曲为本朝第一”;贬抑他者称他是“中华五千年第一风流文人”,指责他“善逢迎”,“打秋风”,他常率领由其妻妾奴婢组成的家庭戏班为达官贵人演出并获得馈赠;更有人指责他“性龌龊”,他妻妾成群,生活放纵;更因为他所从事的戏剧在当时为不入流的职业,为“真士林所不齿”,他也因此而备受诟病。
李渔1611年出生在浙江兰溪夏李村,初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为李渔。李渔少时即聪颖过人,1635年参加金华童子试中秀才,名动乡里。但此后科场失意。随着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1650年举家迁居杭州,开始卖文为生。他创作的《怜香伴》、《风筝误》等剧本以及《无声戏》、《十二楼》等小说集,秉承“非奇不传”的原则,迎合大众,深受欢迎。他提出“小说即无声之戏剧”的理论,并把戏剧的创作手法运用到小说创作上。他的小说情节新奇,结构巧妙,场面热闹,语言诙谐。他的作品在市井中备受欢迎,一经刊行,马上流传坊间,以致一些书商私刻翻印他的作品,甚至冒用其名售己之书。
50岁时李渔举家搬迁至南京,建芥子园,开书店,刻印书籍,成为中国出版业的先驱。他出版的《芥子园画传》成为后代学画者最喜爱的教材。
“使李渔饱受诟病的是他的私生活”,李彩标说,“李渔有‘登徒之好’,妻妾成群,他还把自己的妻妾组织起来成立家庭戏班,自编自导,由妻妾婢女表演,竟成当时一绝,名动朝野。”
李渔是一个情种。山西平阳太守程质夫送给他一个乔姓13岁的女子,李渔将其取名复生。复生是一个艺术天才,她天资聪颖,卿本北人,学昆曲半月即能说得一口吴侬软语,俨然一江南女子。她演什么像什么,李渔叹为天人。另一别人送给李渔的兰州女子,李渔将其取名为王再来,王也是艺术天才,多难的曲子,教数遍即能演唱,两人成为李渔戏曲事业的知音和家庭戏班的台柱。李渔亦将两人视做红颜知己,比作卓文君、朝云。得此二奇女子,李渔从此得其所哉,创作演出不辍,他的家庭戏班轰动一时。
然而天妒红颜,复生与再来均于19岁时相继病逝,李渔悲恸欲绝,作《断肠诗》30首,哀悼爱妾的离去。
戏子在当时社会中地位很低。李渔带着家庭戏班演出,并以为达官贵人演出获取馈赠来维持生计,他的这种行为被斥之为“打秋风”。清初诗人赵函对此嗤之以鼻:“其行甚秽,真士林所不齿者也!”
1676年,李渔回到杭州,1680年在杭州去世。
“对李渔人品和作品的争议使这个文化巨人变得扑朔迷离”,李彩标说,“李渔性格独特,文人本清高,而李渔却爱财色甚于爱面子;文人本执着于功名,李渔却没有像那些皓首穷经的前辈那样‘走正途’。他随心所欲,热衷于当时人们所不齿的戏剧。作为一代文学大师,李渔的功绩无法抹煞,他永远耸立在中国的文学史上。”
李彩标说,有关李渔学术上的争议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关于小说《肉蒲团》作者是否李渔的争议。《肉蒲团》从问世起就未署过作者的真实姓名,据康熙时木活字本,篇首有酉西陵如如居士序,署“情痴反正道人编次,情死还魂社友批评”,六卷二十回,回末有评。《肉蒲团》究竟是不是李渔的作品?以孙福轩为代表的一方认为,《肉蒲团》作者不是李渔,《肉蒲团》刊行的年代应是1633年,其时李渔才23岁,要作《肉蒲团》那样细叙床第事的书,可能性不大。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李渔研究专家沈新林认为:李渔确是《肉蒲团》的作者,从清康熙年间刘廷玑《在园杂志》、《纳川丛话》,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等文献中,都认为《肉蒲团》小说为李渔所著;此外,沈新林还从《肉蒲团》的创作主旨、思想、语言风格、作者人生经历、作者署名等方面加以考证,认定小说《肉蒲团》的作者就是李渔。目前认为李渔是《肉蒲团》作者的观点占主流。
关于《金瓶梅》评点者的争议。《金瓶梅》是明代万历年间兰陵笑笑生创作的作品,围绕该书是谁评点改定这一点,众说纷纭,但认为是李渔评点和张竹坡评点两种为主流观点。《金瓶梅》流传下来的有“万历本”、“崇祯本”和“竹坡本”三种。王汝梅《李渔不是lt;金瓶梅gt;崇祯本的改定者》认为:小说《金瓶梅》的改定者不是李渔。而沈新林通过对小说《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崇祯本的评语、语言风格,以及清康熙乙亥本(张竹坡本)和在兹堂本扉页上题署“李笠翁先生著”的考证,认为李渔不仅是崇祯本《金瓶梅》的评点者,也是最后改定者。童俊伟、江授南等学者均支持此说。
虽然400年来对李渔存在截然不同的评价,虽然有关李渔的争议持续不断,褒也好,贬也好,都无法抹煞李渔这个文化巨人的成就。本世纪以来,海内外李渔研究者对李渔的兴趣越来越浓。
李彩标向记者介绍了海内外李渔研究的现状及进展。他说,400年来,曾有过四次李渔热。第一次是李渔生前,当时主要是围绕李渔作品的评价、争议以及对李渔这个人的评价,褒贬不一。第二次李渔热发生在“五四”前后,国内一批有名的作家评论家对他的为人和作品进行评价。鲁迅也写了论文。这场李渔热持续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表了大量论文,出了李渔年表。第三次是1985—2000年,主要标志是,李渔全集20卷出版;兰溪建成李渔纪念馆芥子园,浙江的兰溪、金华、杭州以及江苏如皋陆续出现李渔塑像;研究李渔的人越来越多,大量有关李渔的传记、评传和研究专著先后出版,仅李渔传记就达6种之多。李渔的戏剧也开始重现舞台,李渔的小说、诗词以及《芥子园画谱》等也一版再版。随着学术氛围的日益宽松,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人们对李渔这个有争议人物的评价也渐趋理性,对李渔的生平思想、学术地位等方面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评价。
一个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在舞台上的戏剧天才,如今他的人生经历也被以戏剧的形式再现于舞台。1989年,兰溪婺剧团演出了《李渔别传》,首次将李渔形象搬上舞台;2000年,北京人艺推出话剧《风月无边》,这部由著名演员濮存昕和徐帆主演的话剧,再现了李渔的戏曲生涯;前不久,南京作者赵景扬给李彩标寄来由他编剧的歌剧《芥子园》,据说这一歌剧已列入今年文化部的计划,将于今年10月演出。
李渔形象还被搬上荧屏。1994年,浙江电视台影视部与浙江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拍摄了六集电视连续剧《艺苑情长李笠翁》;2004年,浙江横店集团影视娱乐公司拍摄了展示李渔戏剧生涯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风流戏王》;200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由李彩标撰稿的50分钟电视专题片《李渔》。
李渔故乡兰溪1982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李渔研究机构—李渔研究会;江苏如皋是李渔生活过多年的地方,如今已建起了李渔街、李渔纪念馆;南京市还准备复建芥子园。芥子园书铺持续了两百多年,是我国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书铺之一;美国、德国、日本都有一些专门研究李渔的专家,他们写了大量的论文,对李渔的评论已从戏曲向其他领域包括李渔的生平延伸。
在这一波李渔热中,兰溪李渔研究会起了很大的作用: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法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李渔研究者进行联系交流,还与国内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高校建立了联系,并聘请国内外三十多位李渔研究专家为研究会的顾问和特邀研究员,形成了一个国内外的李渔研究网络。
历史是公正的。李渔“生前为世人所不容,死后为世人所不识”的局面因李渔热的再度兴起而得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