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锦珩
李渔,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清初著名的戏剧作家和理论家。他的著作很多,除戏剧外,还有书序、传记、史论、杂说、论赞、碑铭、诗词等,共几十种。他还开过芥子园书铺,编辑、刻印了许多书、画。在中国文化史上,李渔是一位有过重要贡献和影响的人物。
李渔的作品,在当时就“曲弊歌儿之口,书饱文人之腹”(《笠翁余集自序》),并且深受国外重视,“百济之使,维舟而求;鸡林之贾,辇金而购”(余怀:《笠翁偶集序》)。今天,人们对李渔的著作,尤其是他的戏剧理论,已经日渐重视起来,但对他的为人,似乎仍然囿于成说,这对深入研究李渔,是有不良影响的。本文拟以《笠翁诗集》中的一些诗篇为根据,谈谈李渔的一些优秀品质,以期人们对他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对李渔的评价,历来就很不一样。赞赏他的人,说其作品“大多寓道德于诙谑,藏经术于滑稽,极人情之变,亦极文情之变”(包
李渔自己在家书中说过:“客中买婢是吾之常”。又曾自称是“好色的登徒子”。他的戏班子里的女演员,既是他的艺徒,又是他的姬妄,这在今天看来,当然是很荒唐的。至于“清客”问题,李渔自己曾说:“乳发未燥,即游大人之门。今且老矣,满朝朱紫半是垂青顾盼之人。”(《与陈学山少宰》)很清楚,李渔所以能走南闯北,成就他的一番事业,是和一些达官贵人的资助分不开的,因此,李渔也给他们说过许多恭维话,以博得他们的欢心,这是李渔不同于清高的文人和处在底层的民间艺人的地方。然而,他也不同于一般趋炎附势的无耻文人。李渔有自己的骨气和风格。
研究李渔的品质,可以从他的生平、著作、交谊等许多方面去探究,而他直抒胸臆的诗词,最能传达他的心声,表明他的人格。他的戏曲,要演给观众看,不能不适合观众的口味;一些应酬诗词,也不得不随习俗,作一些言不由衷之词;独有这些诗词,全是任情而发,并无虚假,因而成为我们研究李渔品质的可靠材料。
李渔幼时,生活在一个药商家庭。他聪敏伶俐,伯父常得意地带他出入“大人之门”,家人都希望这孩子将来能读书做官,光宗耀祖。可是李渔走科举之路很不顺当,一生只是个“府库生”,从未能取得功名和一官半职,这对他的思想发展影响很深。他有几首诗谈到这方面的事。在《清明日扫先慈墓》中,他说:“三迁有教亲何
李渔对于统治阶级的苛政暴行是坚决反对的。他写过一首《一丛花·题画》,词曰:“绝无人处有人家,不畏虎狼耶?因避人间苛政苦,才甘受,猿鸟波渣。还怕招摇,只愁牵引,不敢种桃花。”反苛政的主题十分明显。
在明末清初战乱时期,李渔曾经过了一段“腹枵十日尚宵奔”的避难生活,目击官军的残暴,人民的痛苦,感慨万端,发而为诗,在《甲申纪乱》中写道:“贼多请益兵,兵多适增厉。兵去贼复来,贼来兵不至。兵括贼所遗,贼享兵之利。如其吝不与,肝脑悉涂地。……贼心犹易厌,兵志更难遂。……既为乱世民,蜉蝣即同类。”李渔怒斥官军比“贼”还坏,充满了对不幸人民的同情。
战乱中,书籍遭灾,李渔有感而发,写了《吊书四首》,其中有“将军偶宿校书台,怒取缣缃入灶煨。国事尽由章句误,功名不自揣摩来。三杯
清军入关,下“
从李渔对待贫富贵贱的态度看,就更能了解他的为人。李渔曾作《吴钩行》,表达他要用宝剑怒斩不平的雄心,但又觉得无从下手:“把酒看吴钩,吴钩光陆离。不平事满眼,欲试宜先谁?”
世上的不平,来自贫富贵贱的悬殊。李渔认为贫富贵贱不变是永远不变,也很难说富贵者就好。他说:“千金置一棺,奉为死者宫。焉知含敛后,不与贱者同。”(《捕蚤二首》)又说:“荆棘世所贱,覆垣有贵时。牡丹王诸花,结实逊凡枝。物无论好丑,于世各有资。贱为贵人薄,愚受智者嗤。处恒则皆然,遇变非所知。恒变若转毂,存此以验之。”(《和白乐天齐物二首》)很明显,李渔的同情是在贫贱者一边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金钱的讽刺。他写过一首《颂钱神》,诗日:“天下神无算,惟君擅异灵。力能倾上帝,气可吸沧溟。……历久才相识,诚哉第一流。几文疏骨肉,屡贯易恩仇。得此千祥集,离君万事休。他时天地缺,还仗汝来修。”笑骂的是金钱,指斥的不正是拥有钱财的为富不仁者吗?
李渔由于才华出众,诙谐滑稽,才使得公卿富豪竞相邀请,以解寂寞,而李渔却并未因此就嫌贫爱富。有一次,他在吴兴,受到当地富豪的热情款待,便把这情形写诗告诉朋友:“吴兴地主尽怜才,队队旌旗入草莱。……但苦民间寥落甚,非官不送酒钱来。”(《吴兴喜遇寄湖上诸同人》)这诗说明能请得起李渔的只有官僚地主,而李渔在酒宴之余想到的却是民间的疾苦。
别看李渔常常“游大人之门”,他其实是具有一身傲骨的。他颇以才自负,并非摧眉折腰之辈。他蔑视“道学气”,“书本气”,“禅和子气”。他说:“凡余所为诗文杂著,未经绳墨,不中体裁,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为一家,云所欲云而止。如候虫宵犬,有触即鸣,非有摹效希冀于其中也。”(《一家言释义》)他把自己的全集取名为“一家言”,可见其独立的风格。
李渔有傲骨,因此吃了不少亏,但并不后悔。“昔着貂鼠衣,今乏鹿皮帽。今籴论升米,昔有余谷粜。伤哉日以贫,致此皆由傲。莫似善交人,金多欲盈窖。”(《偶感》)这说明李渔曾经因傲致贫。但他认为:“因贫才能乐,为傲始能闲”,不仰人鼻息,宁可受穷,也不伤骨气。
对待虚伪的世情,李渔是“人以面交我,我亦交以面。借伪全吾真,庶几两无怨”(《赠郭去疑》)。借伪全真,这是李渔的处世方法,我们研究李渔,应该辨其真伪,才不至于有所偏颇。
李渔著书三十年,演戏十余省,想借这些对世道人心有所匡正。“尝以欢喜心,幻为游戏笔。著书三十年,于世无损益。但愿世间人,齐登极乐园。纵使难久长,亦且娱朝夕。一刻离苦恼,吾贵亦云塞。”(《偶兴》)好心的李渔,希望至少能带给人间一点暂时的快乐。这愿望,当然部分地是实现了的,其影响也是长远的。但他终其一生,并未能见到“齐登极乐园”的世界。人们羡慕他出入公卿之门的生活,他回答说:“十日有三闻叹息,一生多半在舟船。同人不恤饥驱苦,误作游仙乐事传。”(《和诸友称觞悉次来韵》)他曾经写过不少“安贫”诗,常常希望隐居山中,远隔市尘。晚年,终于定居于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中。在《山居杂咏》中,他说:“半生长蹙额,今日小开颜。绿买田三亩,青赊水一湾。妻孥容我傲,骚酒放春闲。”强调的还是一个“傲”字。
综上所述,从发自内心的那些诗篇考察,出入“大人之门”的李渔,竟是一位对人民同情,反对苛政暴行,愤世嫉俗,独立不倚,有才华,有良心的可敬人物。李渔离开人世,已经三百年了。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掌握马列主义的评论家们一定能够对他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作出公正全面的评价。
一九八一年二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