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诗文批评中的道德立场

2013-12-12 19:55蔡晓丽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1期
关键词:文品气节文天祥

蔡晓丽

李渔诗文批评中的道德立场

蔡晓丽

李渔是清代著名的文人,在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上都颇有建树。其诗文批评理论虽不如他的戏曲小说那么出名,但也颇具特色。李渔立足于道德来谈诗论文,推崇人格气节,主张道德与文章并重,从而彰显出李渔诗文批评的特有的道德立场。

李渔 人格 诗文 诗文批评

明末清初的李渔一生虽未曾做官,但他在文学上的建树颇为丰富,且身体力行,历来为人所称道。李渔认为,真正的学士文人应是集道学与风流为一体:“我看世上有才有德之人,判然分作两种:崇尚风流者,力排道学;宗依道学者,酷诋风流。据我看来,名教之中不无乐地,闲情之内也尽有天机,毕竟要使道学、风流合焉药一,方才算得个学士文人。”李渔既认同道学,又肯定人的欲望,对两者共同的认同形成了李渔独特的文化道德。李渔诗文批评中的道德立场,是指李渔的诗文批评不是就文章而论文章的虚文,而是基于自己所憧憬的人世间伦理道德之理想及其作品所张扬的多方面的行为品德的。

李渔是立足于自身道德观来谈诗论文的,因此他论诗文推崇人格气节,道德与文章并重。如他为天台叶先生写作《今又园诗集序》,将赞扬叶先生“始终奉母”、孝心“已附于王阳孝子之列,可传于后”与“诗之清真高迈,掩印古今”相提并论,借人品衬托诗品。

李渔往往从他人诗文中来解读作者的人品。文如其人,李渔非常看重作家的人品,强调文品与人品并重,但是遇到文品与人品不符的情况,又能客观分析,而不以文废人,也不因人废言,表现出了极其公正的态度。他在《与古灯和尚》评论其诗云:“及读佳诗,不胜叹服。有韵士之风,无禅和子气习。颂其诗而知其人,盖逃乎墨而仍不失为儒者也。”颂其诗而知其人,李渔通过诵读古灯和尚的诗文判断其道德与性情,说他是逃乎墨而仍不失为儒者,可见李渔论诗文很注重人品,同时也能做到不因人废言,客观公允。在《覆蓓草》序中李渔对石庵的人品推崇甚重,称赞他“事亲孝,事兄悌,其为友也信”,然而对其诗文之评价却力陈得失,使其优劣立现,更见其客观公允:“勇于作而懈于收,往往散漫于邺架之外”。

同时,李渔主张人品先于才情。他说:“夫人德之未修,其才不足论矣;德至而才不及焉,犹菽栗备而艰于水火,布帛具而拙于缝纫,其寒不得衣、饥不得食,与无布帛、菽栗等耳。家服诗书,人敦礼乐,以准今酌古之才,运其根心发性之才,事业文章,合而为一。”李渔关于“德”、“才”、“学”三者间的关系的见解很是独到:“德之未修,才不足论。”他认为好的德行是事业文章之根本,从而为有志于学而德成的士君子指明了一条通途:发挥个人本性,使事业文章能合而为一。

由上可知,李渔评诗论文立足于道德,人品先于文品,德重于才,因此他对有气节的文学家,表现气节的诗文极为关注。但李渔心中的节士有两类:一类是以文天祥等为代表的死国保节的爱国志士;另一类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淡泊闲适的隐士。李渔对这二者都心向往之。

李渔对被后人称为诗史的杜甫推崇备至,受杜诗影响,李渔也创作了许多离乱诗。李渔对杜甫用诗歌记录离乱,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气节十分欣赏。李渔也曾表示希望自己成为杜甫那样有气节的人:“请为杜拾遗,再补十之二。”

李渔对保节死国的文天祥十分赏识,文天祥在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令李渔颇为感叹:“犹觉(文天祥)忠纯而义至,以其身死之难,由于心死之不易也。”对其《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更是推崇备至,无处不流露出对其命运和气节的景仰和叹惋,于此,李渔对忠臣义士文天祥的欣赏之情昭然若揭。

李渔对这种爱国英雄的凛凛气节颇为赞赏,从李渔所作祭文悼念康熙年间耿精忠之乱的 “靖难死节”之士陈大来和范觐公二位先生可见一斑。这两篇祭文字字句句,如鹃泣血,反复感慨二先生的忠义慷慨气节。余霁岩评曰:“笠翁树帜文坛三十余载,人但以风流才子目之,不读此文,乌知其为大贤人、真义士哉!”

一方面,李渔提倡忠贞爱国的英雄气节;另一方面,他也提倡淡泊名利的隐士情怀。对陶渊明、王摩诘以及严子陵的寄情,彰显了李渔士人气节中的隐士情怀。李渔认为“凡读古人之书,论前人之事者,盖当略其迹而缘其心”,也就是说评价一个人的是非功过不应看表面而应看到本质。其文《论杨雄、陶潜出处》中,李渔大赞“五柳先生之贤”,认为陶渊明“解绶归田一事”的原因并不是如众人所说的“有激而然”,而是“出其素志”,“五斗折腰之说”也不过是 “一时寄托之言耳”。其诗《陶、白二公祠》中,李渔将陶渊明和唐代白居易同列,称赞陶渊明刚劲独立、洁身自好的人格,认为陶渊明处于易代之际,表面上退隐,而心系天下;表面上超脱潇洒,而心存忠愤。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无数人的梦幻之境,李渔也心向往之,其诗歌《桃花源图》曰:“不识此何地,常于纸上逢。桃花来水上,鸡犬在云中。”表达了李渔对桃花源的神往和求之不得的感慨。

在李渔看来,身处浊世而不染,洁身自好,仍然是有气节的高士。李渔文集中多次谈及严子陵 “辞厚禄”,对其满怀敬佩之情。其词《多丽·过子陵钓台》李渔坦承自己“钓虚名”,与严子陵“相去远”,原因是“君名何重我何轻”。这种思想倾向跟李渔的正统思想和儒士身份相符合,因为儒家讲的是“学而优则仕”,这也是李渔强调人品与文品对应、理学与文学交融观点的原因。

[1](清)李渔.李渔全集[M].北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文品气节文天祥
气节,一个人的精神脊梁
除夜①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竹外疏花
名篇中的文品与人品
家庭教育中文品家品相得益彰的路径探析
李益文品与人品的分离
气节重如山——国画《八女投江》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