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茗心
摘要:文品、人品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辩证统一。本文从名篇分析出发,对名篇之中所体现出的文品和人品展开分析,以期对名篇中的文品和人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名篇 文品 人品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农写道:“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指的是“人之气”,即人品。人品决定文品,文品是人品的体现。
人生阅历、性格特点、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等个人因素,决定了创作者的写作方向与性质。如曹雪芹经历了家族由富貴到没落的变迁,以及国家从强盛到衰败的变化,于是他结合个人亲身感受,写下了流传后世的不朽著作《红楼梦》。即使在当代,《红楼梦》仍然是无人能够超越的文坛巨著。
由此可见,作品所体现的情感倾向、思想内容、性格特点等,都是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经历等因素有关,也可以说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
文章内容是作者个性与品格的体现。鲁迅先生一生写了上百篇小说,从他的这些作品中能充分显示出他坚强、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他以最为犀利的言辞,试图唤醒中国人沉睡的良知,唤醒他们的灵魂。《祝福》《药》《阿Q正传》等作品,无一不反映出鲁迅先生的性格和他坚定的革命精神。
在中国古今文人中,通过作品反映作者性格最突出的莫过于集儒、释、佛于一体的苏轼。他一生多次被贬,被流放,直至死在被释的归途中,但坚强、乐观、豁达的性格,以及不低头、不屈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都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诗篇诗句无一不体现出苏轼乐观、豁达、坚强的个性与品格。
贯穿一篇文章思想的主线,是作者的个人感情。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我深深地被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的几次肖像描写所折服。尤其是他对祥林嫂几次眼神描写,真是极为生动、传神。从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中,我深入理解了鲁迅先生《祝福》中“我”的深厚而又复杂的情感:对祥林嫂是那么同情却又无可奈何,对封建思想、封建迷信及冷漠的人性严厉批判,却又无力改变的无奈。《祝福》中“我”的情感其实就是鲁迅先生的情感体现,在《阿Q正传》中体现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充分说明了好作品是一定能够表现作者情感的。
诗歌也是如此,李清照在《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中写的“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在《声声慢》中写的“凄凄惨惨戚戚”,在《武陵春》中写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分别将李清照少女、少妇时期生活的优裕幸福美景与晚期的凄凉处境表现得异常突出,真是让人羡慕,又让人心痛。
一般来说,与作者人品相悖或与作者个人情感不相符的文章是难以深入人心的,更难流传后世。作者的感情及个性表现的真,是文章真正的支柱。司马相如所写的赋浪漫华丽,具有艺术性,有节奏感,可是真正脍炙人口、流芳后世的佳作并没多少,这可能与他作赋的原因有关。为了取悦君王与士大夫,司马相如所作的赋文大多数都只有华丽的外表,没有融入自己真实的情感。时过境迁,君王与士大夫们已然不再,司马相如的鸿篇大赋,也只剩下空壳,再也不能让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只得被束之高阁,置之于书柜。反之,我们再来看看诗仙李白,他即使最终被唐明皇“赐金放还”,也不愿刻意迎合朝中士大夫,写出只为讨好权贵的诗文。试想,如果李白也学司马相如,只为讨好权贵而作诗,那我们还能读到诸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之类书写真性情的文章吗?李白的诗歌还能流传后世吗?李白还能够被后世人尊称为“诗仙”吗?只有由心而发,用心、用情写出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让人爱不释手,只有书写真性情的文章,才能久远流传。
文品与人品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品决定文品,文品体现人品。或许有人认为文品决定人品,因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但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主观的,是需要人充分运用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的。因此,文以人为本,就应该“文如其人”。
(作者单位: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高2019级9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