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
教育,说到底是要给人幸福。
但很多教育者往往对学生说:“你们现在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家长也爱这样对孩子讲,好像这段经历是为未来做准备的。
钱学森教授曾有一句著名的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注意,这里说的是“总是”,也就是说不是短时期内,而是很长时间。在一次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把这句话改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的人?”
对,这样问才完整而准确,因为我们的教育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才是“人才”。什么叫人才?就是拥有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人才是被人用的,具有工具属性。如果我们只盯住培养“人才”,而忽略培养完整的人,那么“精致利己主义者”将源源不断。其实,应该是“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而不是“才”的价值高于一切。而有了杰出的人,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
另外,我们还要警惕互联网时代“人”的失落。为什么呢?有人说,以后人将被机器取代,尤其教育行业。因为只要打开互联网,学生坐在家里就可以各名校的教授和名师的课。这不是一样的学习吗?这样理解对不对?似乎是对的。但这个“对”的前提是,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教育的功能真的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吗?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两个心,一个是教师的,一个是学生的,两者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人学。”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关于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三位大师都把教育指向了人的精神,都认为教育是关于灵魂的,而事关灵魂,岂能交给没有灵魂的网络与机器人?
经研究表明,不被淘汰的职业有三个特点:第一,必须要有社交能力、协商能力及人情练达的艺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而教师就是和不同个性的人打交道;第二,爱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与关切;第三,創意和审美。如果具备这些,那就永远不会被淘汰,因为人的价值高于一切。
学科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和技能,但无法抹煞教学中应有的人格引领、心灵感染、智慧启迪等人文色彩。教育承载着“价值”,凝聚着“精神”,体现着“人性”……岂能只是冷冰冰的知识?
离开了人与人的精神相遇和心灵拥抱,就没有教育。我们来比较一下医生和教师。医生面对病人,必须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能过于感情化,否则会影响对病人病情的分析和判断;但教师相反,面对学生时必须充满感情,投入感情,在精神上融入学生,唯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师生之间单向的“我讲你听”“我说你练”的机械操作。
无论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只有当师生彼此相融,听到对方的心跳,感受对方的脉搏时,教育才有可能发生。
好的教育,应该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