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丹 (郑州轻工业学院 450000)
明末清初,处于社会文化发展与蜕变时期的李渔,其思想和作品都受到了时代和社会的深刻烙印。李渔的前半生深受传统文人思想的浸泡,一心求取功名,经国济世。然而,战乱使李渔家道中落,生活环境的改变使迫于生计的他开始卖文为生。这时,其身份也逐渐从传统文人逐渐转化为商人。
从本质上看,李渔在生活上是一个讲究情调和品质的知识份子,这一特点也造就了李渔高雅与独到的审美观。但沉重的家庭负担又迫使其必须务实地对待生存压力,李渔对儒学伦理道德的追求只能深藏于心底。当时的江南社会世风日下,文人士子的道德理想逐渐与社会现实相悖,面对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李渔看似无可奈何地走上知识分子世俗化的道路,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即便如此,从小家境优越的李渔本质上又极为重视享乐,其思想中心仍是个人的现世享乐主义。正是这一原因决定了李渔在思想意识上存在着相对庸俗的一面。同时,也正是这庸俗的一面,使居于文人角色的李渔不沽名钓誉、自命清高,反而平添了市井情趣和浪漫豁达。就商人角色而言,李渔并不唯利是图,而是具有文人少有的务实与理性,既不赞成完全市井化的理俗,也不欣赏僵化的文人之雅。这样的矛盾与结合促使李渔成为商人和知识分子的“化合物”。
作为文人,李渔有着与生俱来的情趣和诗意,知识份子往往拥有比常人更为敏锐的触觉和感受。这一文人特质,也使李渔在造物过程中更加如鱼得水。作为商人,李渔能够主动地让自己的技艺去服务大众,在上至官宦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广阔社会范围里,开拓了一种文化产业。砚田糊口自然是生活所逼,而他却在这条生活夹缝中发挥出自己独到的才能。他将此称之为“觅应得之利,谋有道之生。”有限度的妥协及自辟蹊径的进取在他的设计作品中得以体现,这促使他在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商人身份作用下的李渔虽注重享乐,却又崇尚适度,尤其对收藏文玩的看法与时人大不相同。李渔认为:“故因其崇旧而黯新,亦不觉生今而反古。有八口晨炊不继,犹舍旦夕而问商周;一身活计茫然,宁遣妻擎而不卖古董者。人心矫异,诅非世道之忧乎”1。不仅指出收藏古董的不合理之处,也反映出李渔的普世情怀和务实的生活态度。明清时期,紫砂壶的造型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逐渐成为文人雅士把玩的器物。而李渔却从功能角度出发,仅仅把紫砂壶视为一种实用工具。他在对茶壶形制进行细致探讨时说:“凡制茗壶,其嘴务直,购者亦然,一曲便可忧,再曲则称弃物矣。”2认为茶壶以实用为首,无论是买壶还是制壶,必须以饮茶为主要功能。壶嘴的设计务必要直,才能出水流畅,避免茶叶阻塞。这一设计思想反映出李渔节制、实用的造物观。这时的李渔摒弃了文人的浪漫主义和商人的享乐主义,他既不是文人也不是商人,而是纯粹的设计师。
与之相对的是,收藏文玩早已在名仕官商间蔚然成风,“雅贿”的风行更使文玩器物成为当时社交礼仪的必需品。批判小说中亦不乏相关描述,以《红楼梦》为例,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就有贾赦夺扇的故事。由于石呆子家藏的扇子以名贵材料为质,加之有名人的书画或题词,具备了相当高的艺术与文物价值。于是贾赦便勾结官府巧取豪夺,甚至不惜牺牲无辜性命。这虽然只是小说的一个情节,但却是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李渔对文玩卓尔不同的态度也正是受到其文人身份和商人身份的双重影响。
另一方面,李渔在造物时能从实用和节俭出发,究其根本是深知物力维艰。芥子园在建造初期没有足够资金购置木栅,李渔“以生平所著之书之印板,连架移入此地,使之贴墙,可抵一层夹壁。”3因无钱修房舍的夹壁而只能移印板架作夹壁之用,可见李渔的一些设计是在十分艰难的生活境遇中产生的。即便如此,李渔的设计创新仍处处可见,足以说明李渔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豁达乐观。
作为文人,李渔并不迂腐地自命清高,却也爱惜自己的名声,他认为将红烧猪肉命名为“东坡肉”实在有辱斯文,继而由“东坡肉”而引出“眉公糕”,乃至由陈眉公改良设计后而命名的“眉公马桶”,都让李渔甚为不齿。甚至于连自己“新其制”“蓄之家”的“溷厕中之一物”也“不敢取以示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的家居、器物几乎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却由于担心步陈眉公的后尘,而不敢将他发明制作的马桶展示出来。在《居室部·房舍》一章中, 曾有“当于书房之旁,穴墙为孔,嵌以小竹,使遗在内而流于外,秽气罔闻,有若未尝溺者,无论阴晴寒暑,可以不出户庭。此予自为计者,而亦举以示人,其无隐讳可知也。”4这便是李渔不愿宣之于口的“无臭马桶”。现代人古法今用,无非是将竹管改成落水管,然后再装上冲便器接上自来水而已。
在不吐不快的文人性情作用下,李渔虽不愿把这个私生活工具宣之于口,但始终仍是“举以示人”了。受文人身份浸泡的李渔,其矛盾心理反映在造物观上表现为文人思维的局限性,他人为地将人造物加以精神层次的区分,没有从器物的实用功能层面分析设计改良马桶的必要性和普及意义,而是狭隘地认为文人与马桶相联系颇为不雅。这时,对于文人出身的李渔来说文人气节凌驾于商人、设计师的职业操守之上,表现出李渔无法逾越的精神鸿沟,这种局限性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李渔造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总而言之,李渔的造物观虽然受限于当时的时代特征,但却不失为艺术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集大成者。李渔对形式与功能的理解及其创新意识都促进他形成了务实节制的造物观,其实用主义造物思想对于现代设计仍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注释:
1.闲情偶寄.李渔.李渔全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11.
2.闲情偶寄.李渔.李渔全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11.
3.闲情偶寄.李渔.李渔全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11.
4.闲情偶寄.李渔.李渔全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11.
[1]李渔.闲情偶寄.李渔全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2]李砚祖.生活的逸致与闲情.闲情偶寄设计思想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9.
[3]邱春林.设计生活.论李渔的设计艺术宗旨[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4.11.
[4]董璐.闲情偶寄设计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6.
[5]韩兵.论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设计. [J].长江大学学报,2012.4.
[6]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