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研究

2024-12-31 00:00:00陶玲慧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11期
关键词:培育策略史料实证初中历史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本质。“史料实证”是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素养之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该素养养成的价值,有分析史料的机会,掌握史料实证的方法,在重现历史真相的同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记忆。本文主要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意义和策略进行阐述,希望对教学水平提升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 史料实证" 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1-0097-03

史料实证是指辨析获取到的史料,并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是培育学生文本解读和历史思维的有效载体。教师为打造开放性的教学氛围,需要围绕“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的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将学生从单纯了解历史知识的现状中脱离出来,自主在史料的判断分析中,形成科学理性的态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得出完整性的结论,实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素养培育

首先,教师重视“史料实证”教学。影响初中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因素较多,前提是教师忽视该素养的教学,教育观念滞后,导致教学活动不合理,所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深入解读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了解“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认识到素养培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讨会议,共享有效的素养培育方法及教学经验,转变错误的教学观念与态度,使其加强重视“史料实证”教学,为素养培育目标的落地提供先进的思想观念保障。

其次,强化教师的“史料实证”指导能力。教师加强实践经验总结,借鉴优秀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强化对学生“史料实证”的指导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并分析课内外史料,启发点拨学生有效利用“史料实证”的思维方式去学习,用客观理性与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端正学习态度。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合作探究

(一)引导学生搜集资料

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引导其根据教材内容和研究话题,线上自主搜集资料,促使“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目标得以落地。教师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时,给予学生充足的收集资料的时间,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从以往被动学习历史知识与了解并分析课程资料的状态中脱离出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教师用鼓励性的教法和语言,激励学生在自主搜集历史资料的同时,尝试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多角度辨析资料的真实性,让学生在资料收集中得到锻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丰富教材内容与课堂容量,其素养实现自然而然的发展。

(二)引导独立思考

学生自主搜集历史资料的同时,教师引导其独立思考所搜集的资料与学习到的知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独到的见解,有思维的过渡,使其紧跟教学进度,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地辨析史料,对历史有更合理的解读。虽然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但因为缺乏历史辨析能力,难以从资料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无法总结出正确的内容,也会浪费教学时间,对教师讲述内容的依赖性更大,也会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培育学生独立辨析资料的能力,间接发展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需要教师用问题链等方式,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去独立辨析材料,有更深层次的资料辨析理解,实现素养有质的飞跃。

(三)鼓励合作探究

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获得独到的见解,教师鼓励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可避免学生出现应付了事的学习态度和情况。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进行思维碰撞和集思广益,在学生相互启发和点拨中,对史料的理解思路及视角更加宽泛,独立思考时产生的学习困惑也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学生在探究或辩论中迸发出更多的灵感,甚至产生小组讨论的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教师可发挥班集体的头脑风暴力量去解决,让学生有更深度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走出主观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合理提出“慈禧是否说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前还是签订后说的?”的问题,教师呈现出相关的史料,让学生从上谕中明确慈禧确实说过此话,了解其说该话的时间,再对比《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了解这句话的本意,让学生有接近慈溪内心真实想法的解读。部分学生认为“量中华之物力”是“有多少拿多少,倾尽中国之全部财力、物力”的意思,符合大众逻辑。教师提供《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与《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等历史资料,让学生再度思考“这是慈禧上谕中的真实表达吗”的问题。学生通过史料了解到了清廷的挣扎,发现该句有通过多次谈判减少损失的意味。学生结合史料分析,发现史料实证不能脱离上下文,更不能主观判断与断章取义。有的学生收集到了《康熙字典》中对“量”的解释资料;有的学生收集到了《左传·隐公十一年》的“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的资料,意思为“依照道德的标准来处事,依照能力来办事”;有的学生从《现代汉语字典》中理解“量”的意思。学生收集和分析多种资料后,发现“量”都是考量、审度的意思,而对“倾尽全部”的解读就有断章取义的味道了。最终理解“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意思,主要为“考量中国现有实际财力物力的情况,以尽量最少的财力去迎合各国的欢心”。

(四)教师总结

通过学生史料的分析,意识到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需要超越常规的经验与常识。一是打破定势思维的限制。学生从经验主义入手,直观地理解文本的意思,对慈禧贴上了“媚外”的标签,认为其倾尽全部国力满足洋人开出的要求,也符合国人对慈禧的刻板印象。学生通过诸多的史料和探究发现,清廷在“议和大纲”的“详细节目”与“赔款各款”及“年限”等方面,做了最大的外交努力,虽然未改变清廷卖国求荣的本质,但需要学生有正确的历史解读,摆脱常识主义与经验主义对历史真相还原的影响。二是整合学术结果。对历史的解读需要有追根溯源的意识和毅力,有外交努力但终未成功的可惜感,不能主观上认为最大限度地出卖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原意是在确保其政治统治的前提下,以尽可能最小的代价,换取洋人的满意。师生有吸收和运用经史料实证、史学界公认,相对成熟稳定的学术成果,将其作为分析教材内容的最好参照。三是促使史料实证思想落地。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性的分析、批判的意识等,都是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不可或缺的,需要教师避免犯主观主义错误。教师用较高的史料研究与驾驭能力,带动学生探究分析史料的热情和决心,超越自己的常识与经验,最终让史料实证思想切实落地,使得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等良好的品质与端正的学习态度。此外,教师广泛收集学生的意见想法,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引导学生思路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打破固有思维与经验主义,及时发现和处理教学问题,推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三、创新教法,提高辨析积极性

(一)整合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采取“互联网+教育”模式,助力初中历史课堂的提质增效和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如在预习阶段,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制作微课视频,利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抽象的“史料实证”素材,以线上教学等方式延伸学生课堂学习空间,拓展该素养的学习活动。学生线上交流素材内容,搭建学习共同体。教师将学生预习阶段出现的问题,作为课堂讲解的重要内容,可确保学生课上的深度学习。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的视频与图片等多种信息载体方式呈现教材,带动学生多感官的刺激,增强学生“史料实证”学习直观感,促进其对真实史料的具象分析。

(二)培育多角度分析的习惯

教师采取照本宣科的教法,无法打破教学素材单一的影响,导致学生对历史形成的认识相对局限且浅显,不利于其素养的发展。教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辅助学习素材,引导学生形成多角度和全方位分析事物的习惯,多元化分析不同的史料,让学生在辨析和论证中锻炼历史思维,确保素养培育的持续性。如教师利用历年中考真题提供的历史资料,锻炼学生的辨析、实证的思维能力,也可以提前了解中考出题规律,深化学生的解题思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与应试能力等综合素质,更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如在学习“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时,一是教师做好史料的展示,教师呈现出《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的“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孙中山1920年1月的《关于五四运动》的“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的“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等材料。并围绕出示的材料,解释材料说明了五四运动时社会各界的反应、北洋政府针对五四运动的看法、五四运动中热血青年革命的决心、团结就是革命的胜利等问题。二是合理设计问题。教师围绕出示的材料,提出“该材料说了五四运动中的哪些事情?具体指哪些人?”“罢学风潮是指什么?”“孙中山的看法是什么?看法正确吗?”“毛泽东的看法是什么?与孙中山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等问题。三是师生探究。学生根据特定的材料与问题展开探讨,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视角入手,全面分析和整理知识点,理顺思维,总结出爆发该运动的直接影响因素,概括出该运动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明确其社会价值,以此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打造开放性课堂

在理论教学环节,教师设计“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经过”等话题讨论环节,深化学生对历史资料的辨析思考,使其有更多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收获。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与资料辨析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游戏教学与辩论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活跃思维,深化课堂互动,打破“无声思考”的课堂局面与忽视“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困境。如在学习“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神探”的角色扮演活动,大唐为受害者,出生日期为公元618年,年龄约290岁,死亡时间为公元907年。旁白介绍案件的信息,主要简介大唐出生以来获得的“贞观之治”等荣誉称号,但在天宝年以来,大唐离奇地走向衰败,国家陷入分裂中。学生在此故事情境中,分别扮演“神探”小组成员,找出大唐衰败的原因与“嫌疑人”,直观分析该历史性案件。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直接给出大量的史料,会让学生产生思维障碍和理解困惑,还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教师可以先给出可疑的“嫌疑人”。“嫌疑人”包括统治阶级代表的唐玄宗、节度使代表的安禄山、农民阶级代表的黄巢、藩镇割据势力代表的朱温。“神探”小组成员整理这些“嫌疑人”的线索,即教师提供的相应史料,如源自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的“天子骄于佚乐(享乐)而用不知节(节俭),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等唐玄宗“嫌疑人”的相关资料。“神探”小组讨论后发现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生活奢侈腐败,对比唐玄宗统治前后期的情况,发现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教师提供安禄山的相关历史记载资料,如刘昀《旧唐书》的“中间畿内(洛阳附近),不满千户”与杜甫《无家别》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等。“神探”小组讨论后发现安禄山的势力庞大,其发动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的影响,造就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再结合教材图片与影视片段等资料,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经过,明确安史之乱是唐朝衰败的重要转折。“神探”成员结合史料,明确黄巢起义及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对唐朝所产生的影响,对课本知识与历史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了解历史事件的关联,直观体会到唐朝衰亡的原因,也让学生认识到了“史料会说话”。史料是揭示历史真相的证据,也是后人评析历史的事件和人物及现象的重要基础。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接受原本枯燥与抽象的历史教学,可转变学生对史料俗套等刻板印象,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四、结语

教师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打造开放性的课堂与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实现历史思维等综合素质能力培育的润物无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了解学情,围绕教材内容出示讨论话题,根据学生的想法与学习思路出示相关的史料,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通过史料的文字表象挖掘本质,还原历史的真相,有科学理性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史料实证思想。

猜你喜欢
培育策略史料实证初中历史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培育策略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97期)2016-12-26 12:44:39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20:31:57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6:18:09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3:16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