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探究

2024-12-31 00:00:00林秀菊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11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探究核心素养

【摘要】“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核心是立足生本位,聚力学生发展,让学生习得知识,发展好思维,为终身学习奠基。鉴于此,将“教、学、评”一体化模式融入语文教学中,教师需采用构建单元情景任务,定位目标;依托学情实际水平,多元对话;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启迪智慧;展开多元评价互动,以评助学等策略,以达成语文教学既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经验发展,又需关注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等素养发展,更能全面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努力让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探究"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1-0187-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评价建议”板块中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活力,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促进其逐步养成适应未来必备品格、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力量。故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课标,深度解析“教、学、评”一体化的意义、本质,以此来促进教学评价方式的革新,评价工具使用不断创新,使得“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且能开出更为绚丽、灿烂的花朵,助力学生语文思维得到发展,学业水平获得提升,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的同时,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平稳发展,为其全面发展构筑牢生命的底色。

一、构建单元情景任务,定位目标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着力点是教学目标,它维系着教学的发展,指向着“教师如何教”,影响着学习的效果,牵连着“学生如何学”几个核心问题。教学实践探索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学情实际,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活动情境,以促进课堂多元对话生成,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活力,释放出合作探究的愿望,让学生在多层级、多维度沟通和交流中习得语文知识,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让综合学习能力获得提升。

(一)以教材为根,遴选内容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实践中,目标是最关键的元素,其指向直接关乎着教学的走向,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为科学地设定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维度目标拟写,还得重视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层面素养的目标设定,更需要重视的是教师自身角色职能的履行与发挥,要从学生视角去构建情境,谋划教学之策,以此来释放学生学习活力,促进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获得理想提升。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教学为例,针对第二学段学生年龄特征,学段课程教学基本目标要求,梳理出三年级学生应学习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学习理解语句的含义,学习借助关键词来复述课文大概意思,尝试阅读整本书,学习提炼好词好句,并围绕本单元的寓言故事的整体特点,把握其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综合学段特点、课标中目标要求,可以把“结合注释翻译文言文”“看图说话”等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更好地贴近课堂教学要求,落实人文主题等,为制订本课教学目标、单元学习任务提供理论支持。

(二)以内容为导,精准目标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咬定目标是最基本的实践之策,因为目标既关乎着教学实际走向,还关联着学生学习行为,最终的教学评价效果等。故而,教师需从课标明确的三个维度来研制教学目标,以更好地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的模式实践。知识与技能:借助工具书,读准“宋、耕”等字词,理解词语基本含义,较为流利地、有韵味地朗读古文。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批注阅读方法,结合插图、想象联系上下文语境,感知和理解故事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朗读、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知晓“做事不能有侥幸心理,有不劳而获的想法,明白劳动才是创造财富、创造美的根本”的道理。如此设订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实施教学活动与学习引领活动,展开客观的评价,一定能让教变得更睿智,更能彰显人本观念,学习变得更具活力,闪烁着智慧。由此可知,构建单元情景任务,拟订好教学目标,能让教学、学习、评价有机连接起来,融为一体,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助推学生语文学业水平提高,加速学科素养的培养。

二、依托学情实际水平,多元对话

将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是教学预设的基本原则。从学情实际现状出发,构建趣味性、探究性学习情境,依托多维学习活动,引领学生思考,促进课堂中多元对话生成。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汲取丰富学习感知,拓展学习视野,实现“对话中思考,思考中探究”的教学愿景,以对话给予学生更为丰富的学习启迪,助力学习智慧的生长,为持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一)编制预习导单,把握学情水平

设订目标是“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的方向标,而解读学情,把握好学情实际水平,则是教学实施有的放矢的基础。鉴于此,教学活动中,教师首要任务是解读教材文本,理清课标要求,明晰教学目标,编制预习学习任务单,以此来推动自主学习,培育学生个性化学习意识,启迪学生智慧。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的《草船借箭》教学为例,设计适合预习单,引导学生在完成预习学习任务中更理性地提升他们的知识积累、课外阅读、阅读思维等水平,为课堂教学对话的设计提供最直接的数据信息。

《草船借箭》预学任务单:(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来校准生字生词读音,对“瑜”“妒”“忌”等字会读会写,试着组词。(2)结合阅读以及课外资料的查询,本篇课文选自哪里?作者是谁?关于这本著作,还知道哪些故事?(3)初读课文,故事中一共出现的人物有哪些?给他们画个像,描绘一下他们最为明显的特征?任务单的出现会引导学生展开必要的预习学习活动,逐步发展学生自主阅读、读整本书的意识。如此情形中,教师还需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完成的预习单进行评改与分析,以更好地把握学情,为后续课堂多元对话奠定基础,使得教学、学习、评价活动基本保持一致,有力推动教与学的发展,全面推动教与学质量的提升。

(二)设置学习任务,指向深度学习

在预习任务评改基础上,为达成以评促学、以学定教的目标,教师还需结合预习任务完成度及相应情况,设置课堂教学的任务群,以此来带动学生更为深入地学习思考,让学生在多元对话中更好地走进文本,学习和理解课文基本含义,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如结合预习中给人物画像的学习,试着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局,周瑜的感叹是什么?为何有如此感慨?诸葛亮的聪明机智表现在哪里?鲁肃是怎样的一个人,在本文中他扮演的角色揭示了什么?对文中几乎没有正面描写的曹操如何看?任务群的建立,能促使学生更仔细地走进文本,深度阅读,积极思考,以更理性地刻画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上述任务的设置既咬定了学习目标,又围绕学情分析展开教学活动。此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反应速度、学习状态、表达逻辑、语言水平等维度给予公正评价,还需引导学生借助互动展开评价对话,利于学生拓展学习视野,丰富学习感知,从而实现学习质量的提升,以此推动“教、学、评”一体化深度融合,让语文教学切实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启迪智慧

有效的教学都是聚焦学生发展的,把学生置于知识探索主体地位之上。“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核心亦是如此,要立足学,关注学生成长,以此推动以学促教,以学定教的新观念实践。故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把引发学生主动学,释放其主体性意识放在教学预设的首位,切实转变教学模式,努力把课堂演绎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场地,鼓励学生从朗读、小组合作、读写等层面展开学习,进一步发挥出个性化学习活力,使得学习效率提升,思维得以开发,学习智慧得到发展。

(一)以读助学,感受自然之美

朗读是最传统,但也是效率最为显著的教学方法,其在语文学习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效用。朗读能把学生带进文本的世界,让学生无形中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能引发深度学习思考,引动更为丰富的学习联想与想象,无形中能强化语感,利于学习记忆,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感悟到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走月亮》教学为例,本篇是吴然所写的优美的散文,其语言简洁,意境悠远,画面唯美,全文流淌着自然的芬芳,令人读之沉醉,思之陶醉。这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度朗读,以读一步一步地走进文本,感受其中的洱海之水,苍山之月,还有乡村小路、潺潺溪水,小池塘中怀抱月亮,风吹过果园,稻田的静谧与神奇,特别是反复吟唱的“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无不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感触。借助朗读,依托“教、学、评”一体化的互动,能引领学生读出洱海之畔的迷人风景,读出作者心中对自然的爱,还有与母亲的温馨,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等,让学生在品味文章语言、欣赏语言构建的画面中感受文字间蕴含的情感,使得语文阅读鉴赏、审美意识等素养得到发展。

(二)小组合作,体味语言之美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都是“教、学、评”一体化中的“学”,所以教师应学会审时度势,灵活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趋向、生成因素等,鼓励学生走进小组学习之中,与同伴互动对话中完成系列学习任务,产生有效的思维碰撞、思想交换,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仍以《走月亮》为例,创设任务情境——读读、想想、画画,任务引导学生倾听同伴阅读,描绘相应画面,并在小组评议中得到较好的学习补充、拓展,使得画面构建更完美,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

四、展开多元评价互动,以评助学

评价是“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中较为重要的板块,评可以促进学的改变,推动教学革新。故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将评价融于教学之中,采用多元化评价策略,改变评价方式,提高评价成效,最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有效性增强,切实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其间,“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实践,利于教师及时把握课堂反馈的实际情况,起到防止教学活动跑题偏题的现象出现,还能起到有效检测教与学效果的作用,避免被表面繁华所迷惑的现象发生,发挥出评价的最大价值。

(一)师生评价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最为突出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基于此观念,创造条件,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评价的机会,细化学生语文建构、输出的引领,及时地展开师生互动式评价,利于学生树立信心,不断改进学习,促进学习的持续深入。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的《威尼斯的小艇》教学为例,在第六自然的朗读学习、阅读理解教学中,学生难以体会到动静结合的特点,也无法读出“动”的喧闹和“静”的祥和,不知道教师所确定的目标要求,此时,教师的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基于此,教师采取三步走策略,一是学生自由朗读,针对朗读中的态度、准备作评价,给予学习引领。二是重点在朗读准确度、流畅度等层面的评价,以促进朗读改进。三是引导学生借助两次朗读评价做出反思,正视问题,不断修正朗读方法、态度等内容,利于学生掌握更为科学的朗读方法。

(二)生生互评

实施生生评价策略,能打破教师观念与学生观念不对称现象的僵局。因为生生间的互评是建立在学生语言之上,他们对同伴的认同度要超过其他层面。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构建生生评价的学习情境,打造同伴对话、互相评价的环境,借助小组评议、集中反馈之法,实现互评,促进学习稳步走向更深处。如在《威尼斯的小艇》教学中,创设“小小讲解员”活动情境,设计表格(见表1)来助力生生评价的推进,让学生有据可依,有条理地展开互评活动。

表1为生生评价提供了框架,既利于学生展开自我评价,又利于互评活动展开,有效地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融合。

综上所述,践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应明晰教学目标,以此为基准产生辐射,解读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行为,确保教与学保持统一,以实现以评促教,以评助学的理想愿景。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高度关注教学一体化、教评一体化、学评一体化实践探索,让教成为学的坚实后盾,教师切实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学生发展成为主动探究者、积极思想者,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还需细化以学促评的探索,借助关联性、阶梯式学习评价任务设置,让学生求知欲得以迸发,个性化学习活力持续释放,启迪学生学习智慧,助力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攀升,加速学科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3,48.

[2]方金辉.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以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为例[J].新教师,2022(9):43-44

[3]陈硕.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探索——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教学为例[J].基础教育论坛,2021(29):55-57.

[4]郭挺秋.“双减”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22(28):42-44.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探究核心素养
教学评一体策略在高年级英语课堂的实践
“教学评一体化”研读,孕育成长勇气
江西教育B(2018年5期)2018-07-29 12:05:42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应用策略
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拓展教材内容,展“线”趣味创意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
中职英语口语互动教学探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