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4-12-31 00:00:00朱顺平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11期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摘要】新课程为高中地理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障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教师需要选择更加恰当的教学方式。其中,问题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形式。为此,笔者着眼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进行了观察,并整理了问题式教学法相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从多个角度思考了将问题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原则和具体的策略,以期逐步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 问题式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1-0190-03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实施建议”板块中首先强调了要“重视问题式教学”。从实际情况来看,问题式教学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比较相符的。简单来说,问题式教学是指在一定目标引领下,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学生认知特点设计相关的探究问题,并使学生以问题为载体,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在问题分析与解决过程中逐步实现综合素养发展的教学模式。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课程中,尽管教师逐步认识到了问题式教学的作用,并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但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为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准确把握问题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并立足于教学现状不断探索该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方法,从而逐步构建高质量的高中地理课堂,进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实际效果表明,将问题式教学法合理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使学生实现知识内化,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由此可见,运用问题式教学组织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建构,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并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第二,有利于推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现阶段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这一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地理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并非空洞的,而是要以具体的问题作为载体。借助问题式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具体的地理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对地理学习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帮助学生体会地理学科的价值。这对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影响。

第三,有利于推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不难理解,问题在学生思维启发过程中本身就具有独特的优势。借助问题,教师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促进学生思维发散,使学生在建构地理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第四,有利于推动教师专业提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所以问题式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和实施。由于问题式教学对地理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也要转变教学观念,将问题式教学与以往有益的教学经验有机结合。在不断地探究与反思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锻炼。

二、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将问题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恰当的原则作为指导。

第一,生本性。无论设计任何形式的问题,最终的目的都是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养发展,所以学生无疑是问题式教学的中心。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生本性原则,围绕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认知水平设计各项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同时,生本性原则强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学习平台,使学生充分挖掘自身学习潜能。

第二,适度性。为了真正体现出问题式教学法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适度性原则,使问题引领下的地理学习活动具有可操作性,不能为了追求学习活动的新颖而设计过于复杂的问题。在适度性原则的引领下,教师要保障学习问题数量、难度等方面的适度适量,使学习内容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免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第三,开放性。问题式教学并非仅仅是指在课堂中提出探究问题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以问题为线索的综合性教学模式。为此,教师在问题式教学的实施中要遵循开放性原则。基于这一原则的要求,教师要设计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并帮助学生突破学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而构建起开放多元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第四,渐进性。在地理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会不断发生变化,所以问题式教学的实施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渐进性原则,避免产生急于求成的心态,以免教学活动超出学生认知水平。

三、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设置学习目标,明确问题导向

在问题式教学中,问题的合理性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为了有效组织问题式教学,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避免偏离学习重点,保障学习活动的有序性。为此,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设置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向,以此来为后续的问题探究提供明确的线索。唯有如此,才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以“水循环”为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总体方向,我将本课学习目标细分成了以下几项内容:第一,区域认知。可以根据给出的区域信息分析当地河流的基本补给方式;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不同区域的水循环类型。第二,综合思维。学习水循环时空变化过程,对地理环境进行整体性的分析,立足于整体视角思考影响水循环的基本因素。第三,地理实践力。熟练掌握地理图表的应用方法,对地理现象进行实地观察与分析,并且能够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地理信息。第四,人地协调观。结合实际生活探究水循环的意义;对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树立起和谐发展的理念。上述目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突出了本课的学习重点,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具体的方向,所以在问题设计中也应着眼于以上几个维度。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通常来讲,活跃的思维状态可以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为了优化学生思维状态,教师可以尝试创设趣味性的情境,借助情境激发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探究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更加自然地引出新课内容,从而促进问题式教学的实施。

以“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为例,“热力环流”是这一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根据课程内容,我在教学中利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视频片段进行了课堂情境创设。视频中展示了诸葛亮把司马懿父子困在上方谷的故事。诸葛亮堵住了上方谷的出入口,使司马懿父子率领的魏国军队被困在其中。然后诸葛亮发动了火攻。但在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晴朗的天空却开始下起大雨,把大火熄灭,而司马懿也顺势带领剩余的人冲了出来。从实际情况来看,影视作品是多数学生比较喜欢的,所以视频化的课堂情境本身就可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同时,对于视频中的故事,很多学生产生了好奇心,不明白为什么晴朗的天空会突然下起大雨。针对学生的疑问,我没有直接进行解释,而是鼓励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进行思考。利用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了主动探究新课知识的意愿。由此可见,在问题式教学中,利用恰当的方式创设学习情境是有效的方法。

(三)设计驱动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学生在问题式教学中需要以问题为线索进行思考与探究,所以设计问题无疑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为了在问题式教学中保障学生思维的连续性,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以及学生学情设计“问题串”,并使“问题串”的内容层层递进。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参与到学习内容的思考与探究当中,从而帮助学生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同样以“水循环”为例,针对本课内容,我尝试提出了以下问题:(1)水循环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哪几个环节?(2)水循环包括哪几种类型?划分依据是什么?(3)地理环境中的水是怎样运动的?(4)水在不同圈层中的往复运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5)分析案例,你认为黄土高原的景观和黄河三角洲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这表现出了水循环什么样的地理意义?水力发电中利用了哪些能量?之后,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案例资料,学生需要对教材以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并据此展开问题思考与探究。在此基础上,学生要相互分享自己的问题解决结果,并针对存在分歧的地方展开讨论。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发挥出自身的能动性,并相互借鉴学习经验,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思路。和教师的直接讲解相比,学生在由浅入深的问题探究中获得的认识往往更加深刻。

(四)组织课堂实验,促进问题解决

在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中,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不能仅仅依靠思考与想象。尤其是针对一些具有抽象性特征的地理知识,单一的思考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相关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地理实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地理知识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入的挖掘。利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进一步优化学习氛围,并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高。

同样以“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为例,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问以及本课的探究问题,我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了模拟热力环流的实验。在本次实验中,学生首先需要结合教材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思考,初步明确本次实验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同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冰块、热水、长方形玻璃缸、塑料薄膜、香等实验中所需的材料。之后,学生结合实验原理进行了实验猜想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并以小组为单位实施了实验步骤。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其在大气环流中的作用。同时,利用课堂实验,使学生的观察分析、数据处理、动手操作等各项能力得到了锻炼。由此可见,恰当的地理实验对学生解决地理问题和探究地理知识具有积极影响。

(五)设计实践问题,深化学习体验

地理学科具有比较突出的生活化特征,所以地理学习过程也应与现实生活构建起密切的联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运用问题式教学法组织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设计实践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从而深化其学习体验。

以“低碳食品知多少”为例,这部分内容是对本章前两节内容的聚焦。由于这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存在密切联系,所以我利用以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什么是低碳食品?相比于本地蔬菜,外地蔬菜在什么环节增加了碳排放?怎样进行低碳饮食?学生在实践中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实地搜集生活中的低碳食品,并且可以尝试制作一些低碳晚餐,思考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低碳绿色的消费者。利用这样的实践方式,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内地理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观念。

(六)引领问题反思,提升学习实效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问题式教学法对高中地理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采用更加恰当的问题反思与评价方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在反思与评价环节要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总结问题探究过程中的收获与疑问,以此来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经验的分享中进行相互评价。其次,教师在评价环节中不能仅仅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结果的准确性,而是要着眼于问题解决过程展开评价,以便全面反思问题式教学组织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问题探究中的有益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要帮助学生对后续的学习活动作出调整。

综上所述,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契合现阶段高中地理课程要求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该教学策略和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并立足于教学实践设计具体的问题式教学方法。同时,随着教学的深入推进以及学生的发展变化,教师要及时对教学过程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有效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地理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侯英常,卢万合.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中问题设计方法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21(24):39-40.

[2]郑林慧.浅谈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双),2021(5):74-75.

[3]韩雪松.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探讨[J].中外交流,2021,28(12):1179.

[4]李洁.新时期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22(45):140-144.

[5]孟德璟.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探究及案例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2(11):49-50.

猜你喜欢
问题式教学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08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16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4
试论语文课堂上的问题教学法
成才之路(2016年34期)2016-12-20 20:25:18
浅析高中新课程标准下“问题式教学”的应用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39:29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29:05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38:52
问题式教学, 串起化学课堂的精彩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