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小学家校共育的困境与优化

2024-12-31 00:00:00张静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9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留守儿童

【摘 要】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引发了一系列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议题。文章中的调查发现,农村寄宿制小学家校共育的主要困境有家庭问题、家校共育意识淡薄、家校共育体系构建不完善,并提出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增设数字化合作机制、完善监督体系等优化策略。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 家校共育 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G459"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9-74-04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父母回家频率低,导致留守儿童所受情感影响较大。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联合印发的《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中明确表示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各自职责定位及互相协调机制,强调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孤儿和特殊家庭儿童等困境儿童”。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家校共育的内涵与价值

家校共育一词来源于“家校合作”,有学者认为家校合作是将学校和家庭两个最有影响力的机构聚合到一起,通过二者的合力作用对学生展开教育活动。[1]还有学者认为,家校合作是一种教育性和娱乐性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校在职教师和家长是家校合作的两个主体,学生是他们服务的对象,学校有责任培养并提高两个主体的合作能力和技巧,实现共赢的局面。[2]因此,小学家校合作具有家长积极性高、学校有指导责任、时效性强、合作形式多样的特点。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3]“家校共育”聚焦于“共”字,突出强调家校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家校共育有利于营造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也凸出学校的主导作用和家庭的主体作用,双方互相交流、互相尊重、保持一致,共同完成育人的目标。尤其是对于农村寄宿制小学而言,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可通过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家庭与学校的配合,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发挥家校共育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成长环境。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家校共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农村寄宿制学校坐落在农村,以学生寄宿在学校为主,分为全封闭和半封闭两种类型。本文中的农村寄宿制小学是指位于陕西省太白县为学生提供食宿的乡镇公立小学,属于半封闭类型,学生周一至周五在校,周末回家。

为了解太白县农村寄宿制小学家校共育的情况,笔者对太白县6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全部学生家长发放家校共育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62份,有效率为87%。问卷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家长基本信息、家校共育情况调查、家庭教育基本情况和学校指导情况。

统计显示,80%的家长年龄集中在30~40岁,且学历多为初中及以下,大部分家长都外出务工。通过以上信息可知,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且某些家庭结构较为复杂,正是因为家庭情况的特殊性,使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活动难以开展。由于大多数家长学历水平较低,认为自己不会表达,恐于与教师沟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家校共育问题日趋严重。虽然有85%的家长对家校共育已经了解,但是仍有15%的家长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家校共育的理解。家校共育已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也反映了当地农村寄宿制小学家校共育的实际水平。有87%的家长并未学习过教育孩子的有关知识,都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摸索去进行教育,反映出当下农村家庭教育的一些弊端。有78%的家长认为在与孩子交流中存在困难,普遍反映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对于父母的意见,孩子不愿意接受。有89%的家长仍停留在对孩子智育方面的培养,忽略其他方面的培养。调查显示,家长的立场存在一定的偏差,部分家长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孩子,但部分家长非常热衷于参与家校共育的活动,并且他们也乐意通过各种方式,如公开讲座、移动终端APP等去提升教育孩子的能力,甚至部分家长殷切地希望学校能够设立专门的家长教育课程,以更好地促进亲子关系。

三、农村寄宿制小学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问题

1.家长教育观念陈旧偏颇

许多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往往源于他们对孩子成长的误解。如有的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将考试分数视为衡量孩子能力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孩子的其他优点和特质。有的家长则过分保护孩子,忽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限制了孩子在生活中的探索和尝试。还有一些家长依赖学校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未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教育环境。这样的教育观念偏差不仅可能阻碍孩子的成长,而且可能影响家庭关系,使家庭成员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家长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特点,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2.家长受教育程度高低不同

由于父母所受教育的水平与对子女教育产生的影响呈正相关状态,因此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家校共育的实施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太白县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只有极少数家长受过高等教育。在对待子女的教育时,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更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更多的心思,通过与教师探讨、积极参加家校共育的活动,不断完善自身,更好地为孩子创设合理健康的发展空间。然而,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他们大多质疑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认为自己没有相关的知识与能力,所以更愿意将孩子交给学校和教师。例如某位具有小学学历的家长表示自身文化水平较低,环境较闭塞,对于孩子学习的内容都不太懂,而且孩子也不愿与他进行沟通,因此平时在生活上照顾好孩子的吃穿住行,学习及其他方面都是听教师安排,有问题就改正。正是因为文化水平的差异影响了家校共育实施的成效。

3.家庭结构错综复杂

家庭结构包括家庭中成员的构成以及成员间的互动和影响,从而产生动态的联系模式。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密切而复杂,且不断地处于变化发展中。调查发现,那些结构较简单的家庭更加关注子女的教育,参与家校共育的热情和配合度均高于其他家庭。这表明家庭结构的差异可能会对家长参与家校共育产生重要影响。

(二)家校共育意识淡薄

1.学校层面

太白县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家校共育意识淡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和家长双方没有形成合力。首先是部分教师对于家校共育缺乏积极性。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量较大,他们可能不仅要教授多门学科,而且要应对各种上级检查,撰写大量材料。此外,如音乐、美术等课程也常常由主科老师兼上。农村寄宿制小学班主任的压力过大,他们身兼多职,精力也被分散在教学以外的琐碎事务中,因此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与家长深入沟通。其次是部分教师对于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期望抱有质疑的态度。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部分家长则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这导致双方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差异。最后是部分教师头脑中还存留以往不合适的家校共育观念,认为在家校共育中,教师是主体,而家长则是从属,主要是配合教师工作。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量,避免无效沟通,从而主动减少与家长互相沟通交流的时间与机会。

2.家庭层面

首先,部分家长不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认为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后勤工作,其余的事情就完全交给学校。[4]其次,部分家长对于新教师持有怀疑态度,他们担心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最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绝大多数学生家长都外出打工,家庭环境较复杂,外出的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时间过少,积极性不高。

(三)家校共育体系构建不完善

1.家校共育内容简单

在以往以考试为评价标准的影响下,教师与家长主要交流的是学生的成绩,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心理健康。在问卷调查中得知,有77%的家长只关注学业成绩,仅有10%的家长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此外,有些家长对于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不到位,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有的家长碍于面子选择不面对,有的家长则根本不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这说明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家长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要增加家校共育的内容,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地帮助学生发展。家校共育的常见形式包括线下和线上,线下主要是一年两次的家长会、常规的家访等;线上则是借助平台进行交流,如企业微信、微信班级群等。根据调查可知,太白县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方式以线上居多,线下家长会一年举行的次数屈指可数,且对于家长而言,只是形式上的参与,并没有真正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2.家校共育制度缺失

当前,家校共育运行机制可能存在整体性和协调性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家校冲突事件发生时,由于缺乏专门的指导和维护,导致家长和教师之间产生争执和矛盾。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往往选择消极应对;家长委员会的评选也并没有明确标准,结构松散。家长委员会作为连接学校与家长、教师与班级之间的枢纽,应明确规范其目的、流程以及组织方式。然而在太白县农村寄宿制小学中,并没有制定规章制度,不合理的结构和不明确的条例影响了家校之间的沟通。

3.家校共育缺少监督机制

目前部分学校对于家校共育工作缺乏专职领导,工作小组的授权也不够充分,缺乏上级的监督管理,在开展有关家校共育活动时,通常决策权与监督权由学校掌握,执行者也都是学校的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只是简单的提交总结,并没有什么实质作用,更不利于家校共育的实质性发展。这说明家校共育工作缺乏专职领导,且工作小组的权力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加强。

四、农村寄宿制小学家校共育的优化策略

(一)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

1.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为了加强家长与学校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成长,学校应该更加关注家长资源,认识到其重要性,开发利用好家长资源。学校需要明白家长是家校共育的支持者、监督者、合作者与参与者,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才有助于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能激发家长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同家长从事不同行业,拥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可弥补教师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同时,可以在各年级没有外出务工的家长中筛选出符合教学内容的资源,并让这些家长在学校进行授课。这种做法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而且提升了家长的教育意识,增强了家校之间的合作。

2.撰写亲子信件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空间距离阻碍了他们与父母的交流,导致其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无法与父母诉说,不能及时获取父母的反馈,这会使他们的情绪受到影响,无法及时的宣泄,甚至有可能发展为性格比较孤僻。虽然教师无法替代学生父母的角色,但是可以引导家长和学生通过传递书信打开沟通的大门。这让不在家的父母能最大程度地去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真切感受子女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也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情绪宣泄的有效途径。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亲子间的联系,而且能让家长更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同时,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宣泄内心的压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二)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

教师作为家校共育的具体执行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与能力,从而有效地指导家长。因此,提升教师家庭教育的能力和素养至关重要。首先,学校应注重教师的培训,为教师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为指导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提升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是关键。教师应具备共情能力,通过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分享各自的想法,有助于互相理解,以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最后,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减轻教师的压力,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家校共育工作中。

(三)增设数字化合作机制

随着数字化的普及,家校共育的方式也开始趋于多元化,数字化的融合有助于深化家校共育,提高资源的开放性与共享水平有利于达成家庭和学校协同育人的理想模式。首先,学校应积极构建线上平台,以促进家校共育活动。平台的投入与运用可以帮助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通过数据的反馈也可以让家长直观地看到学生在校的表现。通过多方数据的合成与汇总既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又可以帮助家长开展家庭指导服务,指导家长运用恰当的策略教育管理孩子。其次,线上家长会应成为常态化活动,以实现家校协同育人。学校应丰富家校共育活动,考虑到家长的不方便,可以开展主题丰富的线上活动,如专家在线的免费咨询、学习亲子沟通的技能、学习家庭教育的课程等。这种线上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而且能更好地实现家庭和学校的协同育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完善监督体系

首先,要建立健全家校共育的上层监督机制,此举为家校共育的质量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包括成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指定上级领导小组进行巡视与考察。其次,制订反馈评价制度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评价反馈,可以为家校共育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同时也可以让家长重视家校共育活动,提升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配合度。学校方面也应该构建校内考核评价动态的机制,并在学校内部对家长和教师的协同育人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考核。最后,可以引入乡镇社区的评价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的评价。这些评价有助于家校共育工作更加合理完善,对家校共育的深层次合作提供有力的支持与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娟.“双减”背景下小学家校共育现状及策略研究:以四川省内江市T小学为例[D].喀什:喀什大学,2023:3.

[2]李璐.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以武汉市XX小学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6.

[3]单志艳.家校共育的权责边界[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0,34(6):1.

[4]杨扬.新时代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3):49-52.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留守儿童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考试周刊(2016年100期)2017-01-07 18:02:30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0:47:37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黑河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7 19:51:16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浅述幼儿良好品质习惯的培养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2:12:38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