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2016-12-17 19:51赵洪升
黑河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良好习惯以人为本

赵洪升

[摘要]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与人沟通与交往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是当前农村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了解学生行为习惯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养成教育;平时能够以身作则,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积极落实行为训练,使行为规范成为住宿生自觉的行为准则;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养成教育;加强校内外监督,实现家校共育。

[关键词]良好习惯;养成意识;行为训练;以人为本;家校共育

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惟诚说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布局调整的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集中办学的优越性逐渐显现。家长们都希望子女能到条件相对优越的学校就读。北安市二井镇建华学校实行寄宿制办学,正是顺应了教育的这一新变化,也是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新实践。学校现有学生210人,其中有一半学生住校。在创办寄宿制学校的过程中,学校管理面临许多问题,突出体现在“学、住、吃、行”上。具体表现为:一是管理难,尤其是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自控能力都非常差,管理稍加放松便会出现问题;二是交通难,每周一通勤学生上学必须由专人进行接送;三是自主学习难,由于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淡化,学习的依赖性强,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如何完成对住宿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使行为规范成为住宿生的自觉行为,是班主任和宿舍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了解习惯的特征

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形成良好习惯的最终目的。从个体层面看,习惯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自动化的动作、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群体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

习惯具备以下特征:

1.后天性

习惯不是先天的、遗传的,而是人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人们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良好习惯、克服不良习惯。

2.稳固性和可变性

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般而言,一旦形成就较难改变。但这种稳固性也不是绝对的,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即使是已经形成的较为牢固的不良习惯,也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有一个孩子时常生闷气,父亲对他说:“假如你不希望自己脾气暴躁,就不要培养这种坏习惯,不要做出任何可能助长怒气的事。”之后,父亲先让他设法保持安静,然后让他计算自己有多少天没发脾气了。从原来的天天生气,到后来两天生一次气,然后三天一次,再后来四天一次……这个孩子爱发脾气的习惯起初只是减弱,后来则渐至消灭。

3.自动性和下意识性

习惯是一个行为自动化的方式。所谓自动化,就是稳定的条件反射活动,甚至是下意识的动作。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就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自动化的特点,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比如,清晨喝一杯白开水,如果是在父母的提醒下才去喝,只能算是一种行为,而非习惯;如果想都没想,主动地去喝一杯白开水,一天不喝就感到十分别扭,这样的行为就叫做习惯了。

4.情境性

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因而有情境性。养成了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小孩子只在学校爱劳动,在家里就不爱劳动,这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约。

二、教师要以身作则

在学生眼里,教师是神圣的,是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严格自律,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利用平时的小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如教师在课堂上要净化语言,不能用侮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不能在教室里吸烟,不能乱扔杂物,看见地上有杂物要随手捡起。我校学生都来自农村,很多学生保持环境卫生的习惯较差。常常见到学生把果皮纸屑随手乱扔,对教室里的垃圾也视而不见。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身教”的作用,增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意识。

班主任和宿舍老师与住宿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教育者经常在学生身边,并且比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丰富,学生自然地把班主任、宿舍老师作为学习的楷模,其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通过率先垂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落实行为的训练

行为养成教育应注重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引领学生、用积极的生活方式感染学生、用充满激情的话语激励学生。通过养成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愿意更多地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去。通过校园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体魄,强化纪律的严肃性和制度的不可违抗性,这些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新入校的同学面对一个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需要时间去适应,这段时间是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有利时机,必须认真对照《行为规范》的条文对学生加以引导。首先,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逐条对照找差距,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明白其中的道理,逐渐形成自觉的行为。其次,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行为。通过培养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强化行为规范意识,在反复要求中增强遵守规范的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地履行行为规范。

四、坚持以人为本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年龄都比较小,由于过早地离开父母,对学校的集体生活不太适应。加之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其身上倾注了太多的爱,孩子在家里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甚至有些家长把孩子的一切劳动都包下来了,帮他们洗衣服、叠被子……。这样一来,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就很差,不会洗衣服,不会料理自己的起居,不会安排自己的生活。有的孩子虽然知识丰富、思维敏捷,但因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而成为由人供奉的“天才”。学生由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以人为本,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校应积极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养成教育。寄宿制学校开展养成教育有其潜在的优越性和重要性,能够弥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陷。

五、加强校内外监督

1.引导学生自我监督、互相监督

安排值周生检查学生的纪律并监督环境卫生等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监督的积极性,将其角色由被监督者变为监督者、管理者,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在监督他人的同时实现自我监督。

2.开办家长学校

寄宿生自我约束和控制力较差,有一定的攀比心理,容易养成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偷窃等行为。没有家长的约束与管理,孩子的行为容易出现偏差。为此,我校开办了家长学校,组织家长来校学习,教给他们与孩子沟通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家长学校的创办,使家长们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深刻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

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要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建立健全校园安全文明制度,加强行为管理。只有使学生的认识与实践齐头并进,养成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志强.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

[2]林自勇.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良好习惯以人为本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小学生学习英语良好习惯培养策略
良好习惯与成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