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探究

2024-12-31 00:00:00陈舜娥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9期
关键词:计算思维

【摘 要】计算思维是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过程和方法,是思维活动方式,是人们面临复杂问题时最普遍、最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在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教师可聚焦计算思维的某一方面教学,开展分解思维、抽象思维、概括思维、算法思维、评估思维培养的课堂活动,还可以覆盖计算思维的各个层面进行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信息科技 计算思维 教学方法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8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9-70-04

一、计算思维的概述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人文与科学素养教育共同推动着社会前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数字化生存已成常态,信息素养教育是当前重要的教育方向。正如熊璋所说,信息素养和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一样,都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他还从方法学的视角分析科学研究的三大基本方法:理论方法、实验方法、计算方法,对应解决科学问题的三种思维方式:理论思维、实验思维、计算思维。[1]计算思维作为信息素养的核心要素,不仅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而且是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小学是教育的关键阶段,从小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信息科技教育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综合多个学者相关研究,本文认为计算思维是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过程和方法,是思维活动方式,是人们面临复杂问题时最普遍、最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

二、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意义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计算思维是信息科技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它是一种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问题解决方式,涵盖了问题分解、抽象、概括、算法、评估等多个层面。

首先,计算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思维分析问题,将复杂抽象问题化为简单可处理的问题,进而设计算法求解,从而锻炼逻辑思维,使他们能够有条不紊地思考和表达,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计算思维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新的思路。这种不断尝试、不断创新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更加灵活地思考,提出更具创意的解决方案。

最后,计算思维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生活和学习。

三、在教学中落实计算思维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计算思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持续训练与实践。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习惯养成的启蒙时期,是至关重要的阶段,在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创新与优化教学方法,采用更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索,不断训练他们的计算思维。

首先,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实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其次,创设真实情境,结合实际问题设计任务或项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计算思维的魅力。同时建立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提供个性化建议。最后,创新教学方法,借鉴先进理念与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需要聚焦计算思维的某一方面,也可覆盖计算思维的各个层面进行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一)聚焦计算思维的某一方面开展教学

计算思维包括分解、抽象、概括、算法、评估等多种思维方式,教师可根据计算思维的某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

1.培养分解思维的课堂活动

分解思维,即把复杂问题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是计算思维的核心要素,对提升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分解思维来解决问题。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分解思维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如何将一个问题逐步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并详细解释每个子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对问题进行分解,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复杂性的任务,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自然而然地想到运用分解思维。例如在三年级“画图软件”教学中,以“画田野”为任务,引导学生将其分解为画田野、大山、树、白云、飞鸟等子任务,通过完成一个个子任务构建完整画面。又如在四年级“我的电子报刊”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制作电子报刊所需步骤,如收集资料、设计版面、编辑文章、美化版面等具体小任务,通过完成一个个小任务实现整体制作。再如在五年级“演示文稿展成果”教学中设计跨学科主题,如“植物生长”或“蚕”,将制作演示文稿任务分解为收集资料、制作幻灯片、编写讲解词等小任务,通过完成一个个小任务展示研究成果。

再次,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在小组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分解思路和方法,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提升分解思维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最后,作品展示和分享也是培养学生分解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分解思路和方法。通过分享和交流,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分解思维,并从他人的作品中获得新的启发和灵感。

综上所述,分解思维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化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复杂性的任务,通过示范和讲解、小组合作、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聚焦分解思维的培养。

2.培养抽象思维的课堂活动

抽象思维作为计算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剥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聚焦于问题的核心要素,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情境,整合教学资源,设计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并提炼问题的核心要素,从而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画图软件、文字处理软件、PowerPoint软件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反映现实的图画、电子板报、演示文稿作品,或者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将学生带入生动的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同时通过呈现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图画、电子板报、演示文稿范例,作为学生观察和分析的对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自主探究的方式,剔除作品中色彩、布局等干扰信息,分析这些作品的构成,学会从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仅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信息科技学科基础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分析,促使他们逐渐学会运用抽象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概括思维的课堂活动

概括思维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的本质和共性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形成一般性的认识或解决方案。它要求人们超越具体细节,把握问题的核心和普遍性,以便更有效地解决类似问题。

例如在三年级信息科技教学中,当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窗口的组成后,教师在后续“记事本”窗口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的窗口组成知识,并找出两者的共同特点。学生通过对比和分析,可以认识不同窗口之间的相似性和规律性,从而学会概括。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而且能够培养他们概括思维能力。又如在计算机组成的教学中,教师在介绍各个外部设备(如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摄像头、音箱等)的功能后,可以提出问题:“哪些设备是输入设备?哪些是输出设备?”引导学生对这些设备进行分类和归纳,帮助他们理解设备的共性和差异,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概括思维能力。

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教师还可以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的任务,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行概括。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个有效的策略,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活动,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启发,共同寻找问题的共性和规律,从而提升概括思维能力。

总体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经验,以教学内容为载体,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通过层次化、渐进式的引导,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对知识进行层次化概括。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在培养概括思维的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提升他们在面对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算法思维的课堂活动

算法思维,即规划逻辑清晰、精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质源于人类思维。在教学中,应着重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能力。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设计具体任务来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思维的训练。以“画图软件”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复杂的图案绘制任务,要求学生不仅要完成图案的绘制,而且要思考和分析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并设置颜色,以及确定绘制顺序。这样的任务设计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算法思维的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算法思维。

在小学信息科技其他应用软件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在呈现任务后引导学生先思考构建任务的完成顺序流程、操作步骤,再进行实践操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锻炼算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互相表述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思路。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思路,而且能让他们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算法思维水平。作品展示和分享也是算法思维培养一个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且能在互动和交流中进一步拓展算法思维。

5.培养评估思维的课堂活动

评估思维作为在多种解决方案中筛选并选定最佳路径的关键能力,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有效培养这一思维能力,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并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和表现。

例如在“画图软件”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设定一个复杂的图案绘制任务。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色彩搭配、绘制顺序,以探索最佳的创作方案。完成作品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相互比较和评估,从而学会选择最合适的绘制策略,进而提升作品的质量和创作效率。又如在“字处理软件”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布置排版任务来锻炼学生的评估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字体、字号、行间距、段落格式对阅读体验的影响,并鼓励他们尝试多种排版方案。通过对比不同方案的效果,学生能够学会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佳的排版方式,从而进一步锻炼其评估和优化能力。再如在六年级的编程教学中,结合循环结构的教学,引入数学中的“鸡兔问题”“百钱买鸡”等经典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引导他们对比各种方法的优劣。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提升了学生的编程技能,更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评估思维,促使他们逐渐养成寻找最佳路径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他们共同讨论和评估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和分享,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启发,从而进一步提升评估思维的能力。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引导他们寻找改进的方向。

(二)覆盖计算思维的各个层面进行教学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针对计算思维中的某一特定方面进行教学活动,而且可以策划一个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的项目式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旨在全面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系统性和综合性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在小学信息科技六年级的上下册编程教学中,当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的编程技能后,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项目式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主题项目,实现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全面培养。以六年级下册的“操控键盘比车速”为例,探讨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的路径,课堂教学活动及对应的计算思维如表1所示。

对项目任务进行分解,利用思维导图将问题分解成更易理解和执行的有序步骤,再编写并验证脚本,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编程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计算思维。

除了编程教学,其他应用软件教学也可有效培养计算思维。以三年级下册“多种形状展创意”为例,说明如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课堂活动及对应的计算思维如表2所示。

只要教师秉持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理念,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无论侧重计算思维的某一方面还是多个方面,都是切实可行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系统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学生对信息科技的理解与应用,为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信息科技教学中,软件只是教学工具载体,学科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计算思维可以迁移、应用到更加广泛的生活、工作中,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在信息科技教学中落实计算思维培养的方法与策略,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培养计算思维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聚集信息技术:应从小培养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N].中国教育报,2017-09-05(7).

猜你喜欢
计算思维
适合高中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程序设计语言初探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问题的探讨
基于计算思维视角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41:50
公安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策初探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48:29
基于计算思维的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信管专业计算机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
价值工程(2016年29期)2016-11-14 02:36:46
基于计算思维的软件类研究生高级算法课程教学研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40:00
基于计算思维程序设计的军事案例研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36:56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6:19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软件工程(2016年8期)2016-10-25 16: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