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儿童入学社会适应性研究

2024-12-31 00:00:00刘亚阿迪拉·叶尔波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9期
关键词:情绪儿童家长

【摘 要】5~7岁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乐于参与集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并具备基本的归属感。文章依据《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将社会适应性从情绪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家长的教育观念偏差导致幼儿产生消极情绪及问题行为,幼儿具象思维影响其时间管理能力的发展,教师启发引导型指导策略激发幼儿生成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入学准备 社会适应性 5~7岁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9-92-04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强调了幼儿入学准备教育的重要性,其需要注重儿童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这四个方面的有机融合和渗透。在幼儿入学准备教育中,应该综合考虑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确保全面的准备工作。儿童早期出现的社会问题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将来出现的学习能力低下、低学业成就等问题,可能会对儿童未来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1]

目前,5~7岁儿童入学阶段存在一定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具体体现在幼儿情绪行为的掌控方面遇到困难,其自我管理能力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同时,家长和教师对于幼儿在入学准备过程中的情绪管理、自我管理以及问题解决等社会适应性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需要寻找一条解决路径回应该问题。

二、研究设计

“幼小衔接”背景下,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及群体在承受社会环境下,对生活状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进行接纳和调整的过程。[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儿童学习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在这些领域中,社会领域被细分为两个子领域,即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社会适应是幼儿在社会领域中学习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喜欢和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并且具有初步的归属感。[3]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已有研究结果,将社会适应性分为三个维度:情绪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见表1。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随机抽样的方式,从K市选取公办幼儿园和小学作为研究样本。抽取每所幼儿园大班幼儿和小学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最终获取有效样本幼儿园大班140份,小学一年级289份。本研究使用SPSS 20.0进行数据录入、处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现状与问题

1.大班儿童入学情绪管理能力整体高于一年级学生

本研究对比分析幼儿园大班幼儿和小学一年级学生两个群体,通过T检验发现,大班幼儿和小学一年级学生在情绪表达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大班幼儿情绪表达能力高于小学一年级学生(见表2)。其中,在情绪理解、情绪控制方面大班幼儿和小学一年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2.5~7岁不同家庭教育背景的儿童在情绪表达、情绪理解及情绪控制方面存在差异

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差异比较中可以发现,不同家庭教育背景的幼儿在情绪理解、情绪表达、情绪控制维度中具有显著差异。其中,父母具有大学学历的大班幼儿的情绪理解和情绪表达高于父母具有中学学历家庭的幼儿(见表3)。父母具有大学学历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其情绪表达、情绪理解、情绪控制能力均高于父母具有中学学历家庭背景的学生(见表4)。

(二)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现状与问题

1.儿童规则意识弱,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与一年级教师访谈中了解到,一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存在行为管理不佳和缺乏规则意识的问题。常常需要教师进行监督和监管,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专注力和学习品质的坚持性。

同时,通过与幼儿园大班教师进行交流,可以发现一些共性问题。首先,幼儿缺乏自我管理的机会,导致他们对自我管理的认知尚未成熟。其次,幼儿在规则意识方面较弱,难以完成教师预设的任务。

2.儿童时间管控能力发展较弱,两极分化严重

通过与一年级教师访谈,发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发展不均衡,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管理之间存在困难,无法很好地掌握。还有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出色,但在生活方面存在缺失,而另一些学生则相反。这种两极分化的情况较为明显。

在与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时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幼儿虽然具备自我管理的意识,但是在时间管控方面尚未达到理想水平。他们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时间的合理规划能力,并加强时间观念的培养。

3.教师与家长忽视对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与一年级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由于家长受教育水平有限,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家长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一些学生由祖辈照顾,缺乏必要的关爱。同时,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较少关注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与幼儿园大班教师访谈过程中也了解到同样的问题,幼儿即将进入小学阶段,对于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应该有所认知,然而这一点并没有被当作培养的重点,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积累上。

(三)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现状与问题

根据访谈可知,幼儿在协调同伴关系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这导致幼儿在处理人际问题、结交新朋友方面存在困难,同时也缺乏主动采用多种方法交朋友的能力。幼儿对教师的依赖性较高,希望能够依靠教师解决问题。

四、影响因素

(一)家长的教育观念偏差导致幼儿产生消极情绪及问题行为

生态系统理论表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是由自身的生物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影响,这些因素相互制约。在生态系统中,家庭作为最内层的微观系统,与幼儿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根据访谈可知,家长忽视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更多关注点放在学习上。家长希望幼儿习得的技能,例如拼音、读写和计算等,往往超越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与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不作为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与家长追求功利、急功近利的心态有着密切关联。[4]家长评估幼儿的成长往往以拼音和汉字掌握程度、加减法计算能力为标准,而忽视了幼儿在情绪、行为等社会适应方面的发展。

(二)教师启发引导型指导策略激发幼儿生成问题解决能力

研究发现,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过程中较少有干预行为,给予幼儿充足的自主游戏时间。幼儿能够充分发挥个人兴趣及主观能动性,更加投入到游戏中。与此同时,教师能够针对幼儿游戏行为中产生的问题,对其进行启发式引导。幼儿通过教师引导反思问题行为,并主动解决问题,达成游戏目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学习与探索机会,使其能够更全面地参与探索与学习。这样一来,幼儿的经验系统就能够得到重新组织、转换或改造。[5]

根据访谈可知,当面临同伴交往问题时,一些幼儿常常倾向于采取退缩和等待的策略,期望着教师能够协助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幼儿同伴关系的合理解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顺利化解和社会技能的发展,教师应该采用积极的干预态度,并耐心引导。通过使用正向积极的干预态度和耐心引导,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改善同伴关系,并促进社会技能的发展。[6]

(三)幼儿具象思维影响其时间管理能力的发展

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进行了有关幼儿时间观念的研究,表明幼儿受具象思维影响其普遍缺乏时间观念。5~7岁的幼儿通常还没有完全掌握时间的概念和使用时间标尺的能力。幼儿的时间知觉在发展过程中相对不稳定,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对时间的深入经验和知识储备。

幼儿从对时间概念的运用和表达开始,对其理解的程度逐步提升。5~7岁是幼儿理解时间概念的关键阶段。感知经验能够帮助儿童理解和整合世界的信息,随着儿童对时间、动作等经验不断感知,其时间感知记忆的痕迹不断地被激发,并且获得了对时间感知的巩固,儿童感知时间的准确性越来越高。[7]

五、对策与建议

(一)更新父母教育观念中的儿童发展观,促进幼儿积极情绪和行为的发展

当前,幼儿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问题日益突出,幼儿消极的情绪表现和行为问题会给幼儿将来的学习与发展带来危机。在引导幼儿应对情绪问题时,家长应鼓励他们尽量避免抑制消极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出现,学会合理地宣泄。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家长在尊重幼儿和平等对待幼儿的基础上,给予幼儿独立发展的空间,以促使他们自主发展内在的认知,为自我期望奠定基础。基于此,家庭的基本环境、父母的情感特点是影响幼儿情绪调控能力的主要因素。[8]在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过程中,始终要遵循互相尊重、互助理解、互助支持的原则。当家庭矛盾出现时,家长应积极沟通,化解矛盾。

(二)教师基于专业观察,把握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契机

教师基于专业观察对幼儿不同能力方面的发展进行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或者日常的游戏活动中应该仔细观察、适时介入、适时指导。幼儿在区域活动的时间是教师观察和分析的最合适机会,会影响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过程中面对问题的解决观察的客观性与分析的准确性,乃至教师对幼儿遇到的问题提供支持与引导的适宜性。[9]在幼儿面临困难时,教师可以关注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并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对观察和分析结果的综合,可以为幼儿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在观察活动过程中,应读懂幼儿的行为、观察幼儿做了什么、倾听幼儿说了什么,同时理解幼儿经历的关键经验,准确评估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学习品质理论的渗透作用方面,教师可以基于这些发现来设计和改进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观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制订日常活动时间计划,提升幼儿时间管理意识

幼儿教育领域引入时间管理的概念,有利于提高幼儿时间利用效率,这也是对幼儿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意识与能力进行培养的一种途径。[10]因此有必要从生活和学习的细微之处开始,尽早培养幼儿对时间的管理意识和能力。

首先,时间管理的目标是激发幼儿对时间管理的认识,并培养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11]例如制订一个清晰的日常时间表,包括各种日常活动的时间安排,例如起床、吃饭、上学、午休、游戏等。通过遵循时间表,幼儿可以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形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其次,时间管理的目标在于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规划能力。基于此,家长可以帮助幼儿制订每天要完成的任务清单,例如完成学校作业、收拾玩具、帮忙做家务等。最后,鼓励幼儿在进行活动之前先制订一个计划,设定活动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并在完成活动后进行回顾和评估。这样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时间的分配和利用,提高自己的时间计划能力。

【参考文献】

[1]梁宗保,吴安莲,张光珍.父母消极养育方式与学前儿童社会适应问题的关系:亲子冲突的中介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2022(3):43-52.

[2]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42.

[3]李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154.

[4]方建华.新疆多民族地区3~6岁幼儿家庭教育期望状况及因素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4(8):26-33,43.

[5]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2007(3):175-177.

[6]向海英,孙文杰.中班幼儿同伴冲突应对策略及教师干预态度[J].学前教育研究,2014(10):52-57.

[7]刘鹏飞,崔佳歆,任维聪,等.4~7岁儿童时间概念的获得方式[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1,19(4):454-459.

[8]刘航,刘秀丽,郭莹莹.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机制与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48-155.

[9]李相禹,刘焱.师幼比对教师观察与指导幼儿区域游戏的影响[J].教师教育研究,2018,30(3):53-58.

[10]王瑾.幼儿时间管理教育的目的、原则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22(11):87-90.

[11]同[10].

猜你喜欢
情绪儿童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趣味(语文)(2020年11期)2020-06-09 05:32:30
我心中的好家长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家长请吃药Ⅱ
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 08:18:54
六一儿童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人生十六七(2015年2期)2015-02-28 13:08:06
情绪认同
商业评论(2014年6期)2015-02-28 04: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