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儿童陪伴是乡村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乡村教育的基础。乡村“空心化”使儿童家庭陪伴缺失,乡村的育人功能也被瓦解。乡村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儿童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亲子关系紧张和不良行为生活习惯等问题。通过对贵州黎平县黄岗村乡村儿童陪伴的田野调查,文章分析了当地独特生态下的儿童陪伴支持样态,认为依托乡村振兴助推乡村儿童高质量陪伴需要扩大家庭基本单位维度,村委会、学校与家庭共建陪伴联盟,结合老人资源和传统节日,创设丰富陪伴场景,在传统的体育运动赛事中增设儿童项目,探索出一个适合乡村儿童的陪伴模式。
【关键词】乡村儿童 家庭陪伴 乡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9-77-05
2022年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对中国的家庭教育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加快了推进乡村家庭教育发展,乡村儿童教育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伴随乡村“空心化”问题的凸显,儿童家庭陪伴缺失,导致乡村家庭教育功能薄弱,乡村育人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乡村儿童需要的是用心、尊重、平常心、耐心和共同成长的陪伴,陪伴能使乡村儿童更高质量地发展。
一、家庭陪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陪伴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
“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对青少年的社会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从亲子关系方面看,父母陪伴时间越多,陪伴质量越高,儿童自我价值感越高。[2]对于儿童来说,家庭是儿童进行亲子互动的主要场所和物质保证。一是家庭能够为儿童的成长提供物质基础。在抚育儿童的过程中,儿童有了稳定的生活场所和生存保障,有稳定的抚育和照料主体,儿童在双方相互影响和交互作用中习得亲子依恋。二是家庭能够保证陪伴的时间量。家庭场域也是家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在照料儿童生活和成长中,家长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儿童,儿童接受家长的照顾和生活指导。三是家庭陪伴有利于促进亲子互动。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提出父母要抽一点功夫同孩子玩玩,“一方面使家庭快乐,一方面使小孩子对于父母发生良好的感情”[3]。家庭陪伴互动包括玩耍和沟通,通过玩耍,家长走进儿童生活,以儿童视角实施互动的行为。儿童在亲子交流中,从家长行为中获得家长想法、态度、情感等,儿童也能把自己的需求传达给家长,从而使亲子互动真正成为双向互动。重视陪伴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发展。
(二)家庭陪伴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儿童的人格特征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家庭是儿童最早和最直接的社会化场所。”[4]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和稳定的家庭环境,以及在家庭陪伴过程有效的监控反馈机制,使家庭陪伴成为儿童健康人格形成的底色。一是家庭具有适宜儿童成长的环境。稳定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认识周围世界并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促进儿童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家庭陪伴把家庭教育融入生活,儿童在轻松和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敢于表达新的想法,尝试新的行为,这也为儿童自信奠定基础。二是家庭中具有稳定的亲子关系。家庭中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形成安全型的情感依恋。在一个充满爱且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有助于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也有助于儿童获得情感支持,从而产生良好的自我感受,形成恰当的自尊心。适宜的家庭环境和稳定的亲子关系对儿童人格有着积极作用,能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陪伴有助于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幼儿时期是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和父母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刻而持久的。”[5]儿童期是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儿童不良行为较少,且儿童生活习惯可塑性强,容易形成新的、稳固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陈鹤琴强调“卫生的习惯与身体的健全是有密切关系的”[6]。陪伴能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增强儿童体质。重视父母陪伴在家庭场域中的教育作用与意义,有助于儿童更好地步入学校、融入社会和体验生活,这对儿童一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四)陪伴有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家庭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而父母作为儿童重要的抚养者,对于儿童各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7]“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正确的角色意识、帮助儿童建立起和谐的友伴群体。”[8]而陪伴是有效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一是陪伴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处在了一定的人际关系中,通过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互动,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关系和地位。二是陪伴有助于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家庭成员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获取生活生产资料,自然会带有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乡村社会生活次序和乡村文化底蕴,无形地渗透在儿童生活过程中,儿童在互动中自觉地接受了家庭和社会所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并不断内化为儿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使儿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认知结构。三是陪伴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在家庭陪伴的生活中,儿童在困难中学会家人之间的相互扶持,家庭陪伴也为儿童提供分享、合作、谦让和安慰等大量亲社会行为的学习机会。
二、侗族村落独特生态下的儿童陪伴支持样态
黄岗村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双江镇南部,黄岗村海拔800多米,两条小溪于村寨中交汇而过,使村落呈团块状。村寨有五座鼓楼、一座花桥、一座戏台,村落周围古树环抱,把村寨围在中间。全村以侗族村民为主,主要有吴、陈、滚、汪等姓。
(一)侗族村落儿童村寨及村寨组织陪伴样态
村寨及村寨组织陪伴样态包括公共建筑与设施、老人口头文学。公共建筑与设施是村民生产生活和文娱活动的中心,为村寨组织陪伴提供了可能性。黄岗村活动中心主要集中在鼓楼、风雨桥、戏台、祠堂和观雨亭等,其处于中心位置,极大地方便人们聚集、聊天和娱乐交际,也给儿童提供了活动场所,方便儿童进行学习、玩耍和社会交往。鼓楼有助于发展儿童对文化活态的认识。鼓楼是侗族村寨的公共建筑。一座鼓楼就是一个血缘家族,鼓楼是血缘家族的核心,以鼓楼为单位实行对外交往,对内实行教育功能和管理,也是侗族人民精神信仰的物化标志。“在鼓楼内部开展的各种包括祭祀、欢庆以及交往的活动中,都要经过精心的装扮才能进入鼓楼。通常会着盛装,无论成人还是小孩,都要梳洗整齐,并按照相应的秩序进入鼓楼内部参与活动。”[9]鼓楼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游戏的场所,儿童在重大活动中内化本民族的文化活态,获得社会交往技能,也满足了民族认同的需要,儿童在活动中获得集体意识、归属感和责任感等。口头文学主要包括讲故事、讲乡规民约。在鼓楼制订相应的乡规民约,需要全体成员参加,由族内德高望重的老人讲述,款约内容涉及保护山林、严禁偷盗和玩火等,如有违反,处理时能够公平公正。同时,当鼓楼里的火塘生起火时,老人坐在火塘旁边给儿童讲故事、歌谣、传说以及唱侗戏等。
(二)家庭陪伴样态
家庭陪伴主要包括家中祖辈、父母和兄弟姐妹等。祖辈陪伴方面,祖辈不只是看护孩子,还要负责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儿童从祖辈的故事、童谣和唱歌中了解侗族文化,了解家庭分工、家庭地位以及自己在家庭的角色和作用,习得家庭分工和运作的基本原则。父母陪伴层面,首先,儿童在与父母游戏互动中成长。父母有更多的机会和精力陪儿童玩耍,儿童在游戏中享受愉悦时,也能够学会规则、尊重对手和接受失败,情绪控制能力也得到锻炼,同时,还增长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其次,儿童在父母的劳动协作中成长。儿童也承担一部分的家务劳动,主要是带弟妹、整理家务和饲养家禽等。农忙季节,也会帮助父母做一些轻便的农活。儿童在劳动中真实体验父母劳作的艰辛,会增加想要帮父母分担劳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和心存感恩,儿童也在劳动中逐渐获得独立生存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儿童获得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三是兄弟姐妹陪伴。当儿童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更倾向于与同龄人或年龄相仿的人分享并寻求帮助,儿童也更容易从兄弟姐妹处获得纠正错误的机会,更能丰富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关系。家庭陪伴不仅能给儿童提供物质需要,提供安全的、可供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而且担负着儿童的启蒙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儿童今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同伴陪伴样态
同伴陪伴样态主要有歌班学歌、游戏活动以及生产模仿。一是歌班的陪伴。由年龄相近或相同的儿童组成。首先,学歌。由不同性别组成歌班,主要分为女性歌班和男性歌班,再学习侗歌,不同歌班在侗歌学习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幼年期,女性歌班在家中女性长辈的组织下形成,儿童在女性长辈唱歌氛围中还能积累一定歌曲的储备量。儿童期,男性歌班开始组建,这阶段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兴趣。其次,唱歌。这阶段的儿童积累了一定量的歌曲,具备单独唱歌的能力。女歌班的儿童要到歌师组织的场所系统地学歌。最后,对歌。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儿童之间自发性的对唱也在逐渐增多,歌队内部之间对歌增多,也出现了同鼓楼的男、女歌队的对歌。同时,不同鼓楼的歌班也会进行对歌。因此,儿童在实践中的对歌,是侗歌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助于儿童在歌班中共同的探索与成长。二是同伴的游戏活动。首先是体健游戏。对原有村寨空间结构布局进行合理调整,给体能活动多且动作较大的游戏活动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宽阔的场地,让儿童有聚在一起玩跑跳游戏的可能性,以及增加儿童集体游戏的机会。其次是探索性游戏。不同节气有不同的游戏材料,儿童在游戏中,可以了解本地区不同动植物特点及其生长规律。最后是乡土游戏。民族乡村地区特有的生态环境衍生出与当地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相适应的乡土游戏。三是同伴群体中的“社会生产活动”。女孩在活动中学习编制布条、织布、染布、刺绣和整理家务等,男孩在活动中学习犁田、插秧和收割等,儿童在活动中主要是进行模仿和探索。
(四)动物陪伴样态
动物陪伴在儿童成长中有着重要作用,在和动物相处中,儿童获得自我成长,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同情心和责任心。黄岗村的动物分为集体驯养的动物和家庭驯养的家禽家畜。一是集体驯养的动物。侗族地区多以牛为象征意识崇拜,牛不仅对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地文化的载体,衍生出许多与牛相关的活动。例如斗牛节,斗牛是侗族地区的一种体育运动。养牛是一件集体性事件,以鼓楼为单位的家族集资买牛,牛养在鼓楼,必须是家族中最有声望、熟悉牛的习性以及懂中药药理的人进行饲养。集体驯养的牛也有一定的标准,要求“两大三粗”,“两大”指牛身体大和角大,“三粗”指牛的脖子粗、脚粗和尾巴粗。牛这种动物给儿童传递出一种健康的美,使儿童从小就熏陶在牛文化的氛围中,也会达到教育和陪伴的效果。二是家庭驯养的家禽家畜。家庭驯养的家禽家畜的场所在村寨边缘,儿童每日参与家禽家畜的饲养,对家禽家畜之情逐渐产生。同时,黄岗村也是“稻鱼鸭”农耕文化的保留地,清晨儿童将鸭子赶到池塘和稻田觅食,傍晚把鸭子赶回鸭圈。牛、鸡、鸭等是家庭的重要生产资料和财产,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儿童负责照料。狗在侗族村落不仅承担着看家护院的职责,而且是乡村儿童的玩伴。儿童在与不同动物相处的过程中,了解不同动物的习性以及不同动物对家庭的职能和作用。例如儿童了解到,鸭子能除去稻田里的一部分害虫,所产的鸭蛋能为家庭成员提供营养。牛可以减轻农民劳作强度。可见,动物是乡村儿童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乡村儿童陪伴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对陪伴的理解不充分
一些家长对陪伴问题理解狭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观念上的偏见。部分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教养素养不高,不懂得尊重儿童,对儿童的陪伴的方法简单粗暴。二是对陪伴的理解不充分。认为陪伴只是父母的责任,忽视在特有的教育生态下,还有村寨陪伴、同伴陪伴、动物陪伴以及家庭中祖辈和兄弟姐妹的陪伴。三是对乡村陪伴载体的误解。部分家长认为乡村陪伴主要载体是玩具,认为与城市地区相比,乡村儿童拥有的玩具数量与种类都少于城市地区儿童,缺乏丰富的玩具,不利于促进乡村儿童智育和体质发展。
(二)陪伴结构导致家长自我认识偏差
黄岗村中的一些人受农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惯势的影响,在儿童教育观念上存在许多误区。例如家中长辈对儿童的教养有绝对的话语权,家长对儿童的教育有着一定的惰性思想,认为儿童的教育问题完全是学校的事情。其根本原因还是家长文化水平的认知偏差,造成家长的教育素养不够。“重养轻教”的思想导致家长较少与儿童进行情感、心理上的交流,对儿童思想情感了解甚少。同时,没有建立良好的家庭规矩,做事随心所欲,做事没有条理和计划,使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三)陪伴缺失导致儿童行为问题外化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成为一种常态,乡村“空心化”的情况日益凸显,父母的迁移导致乡村儿童的“亲子分离”,对乡村儿童的认知和心理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也是乡村儿童心理和行为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意识淡漠,沟通能力较差。物质保障相对丰富,但精神世界空虚,儿童胆小、敏感、心理脆弱、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乡村儿童群体积极作用在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在学业方面,儿童之间没有形成积极学习的风气,也较少出现儿童之间相互学习的情况。乡村儿童的动手能力在儿童群体中没有凸显出优势。一些乡村儿童体质相对较好,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如何养护身体。一些乡村儿童在群体中敢冒险,但是对冒险的结果没有正确的评估,容易盲目冒险。一些儿童合作意识不强,缺乏沟通,不善表达,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
四、依托乡村振兴助推乡村儿童高质量陪伴的对策与建议
(一)扩大家庭基本单位维度,整合陪伴资源
“良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开放式的教育,一定是集家里、家外资源为一体的教育。”[10]儿童的家庭陪伴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家庭,还包括家庭之外的陪伴资源,即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的亲人、邻居以及歌班互助。以一个家庭为核心,整合周围家庭,或者家族形式整合家族的家庭成员,再由家庭陪伴或家族陪伴扩大到一片区的社区陪伴,最后扩大到村寨陪伴,尽可能地整合老人资源、儿童资源、青年资源和中年教育资源等乡村的陪伴资源,把儿童放在一个更大的家庭教育场所,拓宽儿童的家庭陪伴空间。根据扩大家庭的互通性,汇聚不同家庭的教育智慧,从不同家庭中获取不同的教育经验,归纳整合家庭陪伴资源,丰富自己家庭的教育知识。这些措施有助于儿童性格、生活习惯和社会性的多样化发展,扩大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儿童能从中最大化地获取知识。
扩大家庭的基本维度。打破乡村家庭教育的界限和家庭教育的惯性思维,使整个乡村都成为家庭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嵌入乡村生活化的大场景下,为乡村儿童教育整合一切丰富的资源,能够拓宽乡村家庭教育的空间。
(二)村委会、学校与家庭共建陪伴联盟,组织“鼓楼/花桥说事儿”活动
一是建立一个以村委会为主导、学校为依托、家庭为核心的陪伴联盟。学校教师可以为儿童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合理的建议,家庭告知陪伴同盟自家儿童的具体情况和家庭的合理期望,为陪伴同盟提出具体要求,村委会统筹村寨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目标,以及儿童发展的具体情况,与儿童共同制订一个全年陪伴计划。二是组织“鼓楼/花桥说事儿”活动。依托公共建筑,把学校的活动和村寨的活动融合在一起,例如学校的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可以在鼓楼或者花桥进行,锻炼儿童的胆量、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鼓楼和花桥成为儿童信息交流中心,也是儿童进行自由表达的地方。这样也给予儿童与同伴互动的机会,让儿童有一个独立的自我展现的空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儿童群体心理气氛,使儿童产生群体的归属感。
在乡村地区总体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利用村委会的行政力量,形成家校社合力,成立乡村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长和学校的座谈会,了解其不同教育需求,开设相应的教育项目以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家校社共育。
(三)结合老人资源和传统节日,创设丰富陪伴场景
利用村寨内的老人资源,进行传统的口传活动。向儿童传授的内容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以及民间史诗等,这些都是儿童陪伴内容的不竭资源,让儿童聚拢在老人周围,充分实现幼老互陪。利用传统的节日举办村寨长桌宴,鼓励儿童动手做美食并分享美食。利用重大祭祀、欢庆和交往等集会活动,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充分展现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尽可能地让儿童浸润在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氛围中。
在乡村家庭监护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应当充分利用老人资源,老人可以成为关心爱护乡村儿童的重要主体,建立乡村老人看护和陪伴网络,实现乡村老人互担、分担乡村儿童保护职能的目的。
(四)在传统的体育运动赛事中增设儿童项目,增加儿童的参与感
传统节日或传统活动形式可以带动儿童在行为方式上的发展,儿童的“斗牛”游戏也就是民族地区传统赛事“斗牛节”在生活中的衍生和模仿。简化传统的体育运动,改造成适合儿童的运动。例如舞龙灯中的道具“龙”就可以改成稻草编制的“龙”,“斗牛节”中的牛就可以改成木头制作的“牛”。增设儿童项目或者单设儿童组,整合村寨儿童资源,并以村寨为单位参与“赛芦笙”“赛歌”“斗牛”“摔跤”“舞龙灯”等赛事活动。
乡村地区具有大量的乡土资源,可以根据实际增设儿童项目,为儿童构建展现自己的平台,让儿童能真正参与活动,体验传统的体育运动赛事的氛围,提升儿童的参与感,发展儿童的体质,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
乡村振兴是乡村教育结构完整的基础。以贵州黄岗村为例的乡村儿童陪伴样态重新解释了儿童陪伴,包括父母陪伴、村寨及村寨组织、家庭、同伴和动物等,丰富了陪伴的内容,提供了一个可以切实可行的案例。同时,应将乡村文化融入乡村儿童教育中,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和村寨育人功能,结合家校合作,形成一个独特完整的教育生态,能为乡村儿童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邓丽群,陈彤.试论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中华文化论坛,2008(增刊1):143.
[2]邓林园,张玉,李蓓蕾.父母陪伴与儿童自我价值感的关系: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8(4):61-66.
[3]陈鹤琴.家庭教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51.
[4]贾香花.家庭教育“缺位”与学校教育“补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及解决路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7(5):35.
[5]徐东.家庭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J].兰州学刊,2008(4):199.
[6]同[3]60.
[7]侯静,陈会昌,王争艳,等.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2):185.
[8]王勇.浅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5(12):51.
[9]石玉昌.侗族鼓楼蕴含的中国古典教育哲学思想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7):31.
[10]孙俊三,孙松竹.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