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海
[摘要]只有健康、和谐的文化环境,才能培育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良好公民。民族地区要依据系统论,全盘考虑乡村规划和学校布点,并按照美的规律与教育规律,进行乡村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文化;系统论;美的规律;教育规律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49(2015)05-0028-02
近十年来。对农村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区的乡村教育而言,可谓“黄金十年”。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的投入空前巨大,实现由“两基”攻坚大捷到“两基”国检过关的跨越,特别是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为全国乡村教育尤其是贫困民族地区的乡村教育,由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民族地区的乡村教育走内涵式发展,要重视文化建设。人是文化的产物。只有健康、和谐的文化环境,才能培育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良好公民。反之亦然,故要高度警醒。
什么样的文化环境,才是健康、和谐的呢?要依据系统论,全盘考虑乡村规划和学校布点,并按照科学规律、教育规律和美的规律,进行乡村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
从系统论视角来看,民族地区的寄宿学校与乡村教学点应该组成“一核多元一体”的文化生态系统。寄宿学校是“核心”。周边数个乡村教学点犹如环绕寄宿学校的“卫星”。寄宿学校起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将其优质教育资源像阳光一样,向四周的乡村教学点辐射;乡村教学点不仅像是寄宿学校的“卫星”,吸收其辐射来的能量,而且也是寄宿学校的数个源泉,源源不断地向寄宿学校“贡献”生命力。寄宿学校的集中办学和乡村教学点的分散办学是集中与分散的辩证关系,两者不可偏废。寄宿学校与乡村教学点、乡村教学点与乡村教学点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相互依赖,应该有机结合,这样就能优势互补,长善救失,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从而保持学校布点的文化生态平衡。学校布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应该高屋建瓴地统筹、规划,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思想。
民族地区的寄宿学校一般招收小学高年级及其以上年级的学生,此时学生正值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故学校文化建设非常关键。民族地区的寄宿学校要以公民养成教育为核心目的,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基本文化立场,从而形成多元共存、多元互动、多元交融的校园文化生态体系。寄宿学校一般建在集镇、城镇,而生源大多来自偏远乡村社区。寄宿学校应集城乡文化于一体,既要引导新生较为顺利地适应和融入城镇文化,又要创造条件去引进乡村文化,尽力减轻因离乡别土而产生文化断奶的思乡痛苦,使学生成为城乡文化的两栖者,而不是文化边缘人或文化失根者。民族地区的寄宿学校应是综合性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族源应具有多样性,要避免单一性:校园文化的设计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形的,都应体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多元一体理念,使全体师生都团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氛围之内。文化的多元性、综合性应成为民族地区寄宿学校的特点与优点,也应是评价此类学校的重要指标,这符合我国小聚居、大杂居的民族分布状况,也符合世界教育的改革潮流。寄宿学校一般规模较大,年级较多,学校及各级政府在加强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切实搞好软件建设,在师生、生生、学生与管理员之间建立友好关系。只有校园环境让人感到友好、温馨,学生才会爱学校,进而才会爱社会。
城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趋势。寄宿学校与所在城镇是联成一体的。城镇化一定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要构建一个以学校(含寄宿学校)为文化核心的美好小城,这样的环境不仅适合人居,更适合育人。
当前全球化无孔不入,甚至波及边疆城镇。在祖国与世界、国家公民与世界公民的关系上,众说纷纭。毛泽东教导我们,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邓小平说过,“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与亲身说法,实际上为我们的学校与学生在处理此类关系上,很明确、具体地指明了文化的立场与方向,我们要理直气壮、坚定不移地贯彻与执行。
民族地区的乡村教学点一般规模较小,招收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有的也有小学高年级的孩子。现在有些地方以“高耗低效”经济理由对其撤并,且自鸣得意、引以为荣,是不对的。如果有生源,适度保存乡村教学点,符合教育规律和义务教育均衡政策,也是国力强大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否则,就是今不如昔,开倒车。乡村教学点是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核心据点。如果没有乡村教学点,乡村主流文化就可能被其他组织文化甚至某些宗教文化所取代。所以如有生源,乡村教学点不仅要保存,而且要大力建设好。要建设好乡村教学点的学校文化,要注意如下方面:选择好的老师,尤其是对教育忠诚度极高的教师;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使乡村的孩子也能实现“三个面向”;充分利用身在乡村的优势,加强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生产之间的联系,适度“开门办学”,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家乡的父老乡亲、山水草木。爱家乡,就会爱祖国;爱祖国。就会爱世界。由此可见,乡村教学点有培根之功能,就是培植文化之根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乡村建设,更不能摧残乡村。礼失求诸野。乡村社会的存在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摧不垮、灭不绝和砸不烂的重要原因。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要又走西方非此即彼的老路。焚琴煮鹤、杀鸡取卵、邯郸学步、东施效颦,都是贻笑大方的。要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美的规律来统筹和规划城乡建设。如果大宇宙是美的,那么人的小宇宙也会美好起来。美的规律就是科学规律,也是教育规律。
[责任编辑:严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