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跃茂
[摘要]成就事业,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备。我们做教育,就不能错过教育的天时。把握教育的天时,就是要时刻关注国家教育发展的形势,顺势而为。事业与工作是两个概念、两种境界,事业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追求,是一个人愿意终其一生为之坚持奋斗的目标。干事业,需要我们从一件件具体的事中超脱出来,静下心,深入思考、认真总结、长远谋划、缜密布局。
[关键词]教育事业;思考;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49(2015)05-0008-02
人大附中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有一批执著于教育事业的人。刘彭芝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人,更是如此,她获得赞誉无数,却依然奋斗不止,她是真正把教育当事业的人。她对自己的定位不仅仅囿于一所学校。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育人的问题,研究中国教育的发展,谋划人大附中的未来。正是因为有“熔铸中外精华、坚持综合创新、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未来的教育”的高定位、高追求,才能不断引领学校立于教育改革的潮头。她经常是白天忙于处理手头的各项工作,夜里两三点钟就醒来思考问题,人大附中十多年创新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刘校长思考的精髓。她在不断地寻找与思考,不断地思考与突破,在突破中创新,让学校在创新中得到发展。
人大附中的发展,还得益于文化的力量。人大附中在十多年的发展中,积淀了“爱与尊重”的文化,以及科学、奉献、团队三种精神。文化与精神体现在每一个人大附中人身上,包括每一位老师、学生,甚至是每一位后勤员工。虽说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但他们的心装着相同的梦想,以智慧共同铸就附中的辉煌。这是文化的力量,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追求、有梦想,让每个人都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们现在倡导全员育人,也就是学校的每一个人都要成为教育者,都要承担育人的责任,只有当每一个人成为学校文化的传播者。全员育人才能真正实现。而一所学校的文化场是如何形成的呢?是通过不断统一思想与行动,凝聚智慧与力量。我们要让每一位学校工作者在一段紧张的工作后,在身心相对放松的情况下,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认真总结、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谋划未来。个人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在这种思考与谋划中逐渐明晰,学校的文化在这种总结与交流中逐渐积淀,一个科学、团结、积极的生态场就会逐渐生成,这个生态场将会不断生发出向上的力量。
中小学校长在把教育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营造团结向上的学校文化的同时,还要关注时事政治,尤其是国家关于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学校发展的着力点就蕴藏在国家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中。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新政不断出台。梳理一下,中国教育改革有十大新政:一是高考改革落地,将千万孩子从应试教育泥沼中拉出来;二是职教改革提速,让动手能力强、学习基础相对差的孩子也能人生出彩;三是户籍改革深入,随迁子女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四是校园足球“升级”,扭转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严峻形势;五是19城市全面推行“就近入学”,义务教育力争实现“无择校”;六是教育部划出师德“红线”,社会期待教师形象得到改善;七是教师轮岗“加速”,教师将成为“流水的兵”;八是电子学籍全面推行,真正规范招生办学、杜绝学历造假:九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启动,职教生既学理论又学实践:十是教育信息化有了“施工图”,孩子们在互联网里上课。
与此同时,北京市在教育领域也进行了十大改革。一是就近入学;二是高参小,即发挥北京高等学校、社会力量在体育、美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和引领作用,帮助中小学全方位、和谐发展;三是大学附校,即中小学与另一所(或几所)高等院校及其院、系,根据自愿与平等协商原则,在教育科研及其他教育领域,进行合作;四是不经高考上大学,通过中考录取的考生,不用再经过高考,可以直接读到本科:五是小学阶段取消统测;六是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在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学生从一年级至九年级,相继完成小学至初中教育,其间不间断、不选拔;七是名额分配,优质高中拿出30%的计划进行名额分配招生,名额分配政策加大了普通校学生进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九是校园足球,北京市将出台推进中小学校园足球实施意见;十是学科教学不断改进,为解决基础教育学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市教委组织制定系列政策,对语文、英语、科学类学科的教学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以上是我们国家和北京地区教育改革的一些明显动向,蕴藏着学校发展的方向与路径。我们应该深入反思学校的工作是否切合这些教育改革“大势”。同时,我们更应该理解这些改革背后真正的意图。
这么多的改革。我们应该抓哪些,放哪些?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抓大放小,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要抓住学校管理的工作核心。
课程建设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也是学校实现育人功能和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发展能力、提升素养。课程对一所学校来讲是生命线,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品质与特色,自然应该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像我们这样一所年轻的学校,课程建设更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因此,我们在把握国家教育改革大势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特殊的发展形势,确定推进课程建设作为学校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
课程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更是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规划,整体布局。对我校来讲,没有历史的包袱,改革的步伐应该更加矫健自如。我认为学校进行课程建设,应该有几种意识。
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意识。课程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长远发展服务的,结合我校的育人目标: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因此我们课程建设要基于这一目标而开展。同时,我们还要认真研究我校生源独有的特点,建设切合我校学生发展实际的课程体系。
二是整体规划、分步完善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包括顶层设计,以及各学科课程的具体建设,还包括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教育部近期发布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从2017年开始全国都将开始高考综合改革,即在高考中实施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全国统考,另加3门任选科目的考试成绩。我们要在课程建设的最初阶段做好基础性工作,宏观思考、整体规划,分步骤、分阶段有序推进。
三是强烈的危机意识。纵观北京教育,我们发现已经有很多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或者是勇于创新突破的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开创性工作,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走在了课程建设的前沿。而我们学校,课程建设刚刚起步,任重道远,一切都还在探索与尝试中,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解放思想、勇敢创新。迎头赶上,否则将会被超越,被淘汰。
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中小学校重新开局、再次启航的一个重要节点,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中小学校长要以局内人的姿态,凝聚智慧与力量,统一思想与行动,主动担当,勇挑重担,让学校的各项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刘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