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超 姜伟军 黄文彬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要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学校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多措并举,促进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要创新形式,推动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要力求实效,推进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青少年学生;培育与践行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49(2015)05-0004-04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多次指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对青少年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学校如何引导青少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正确方向。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努力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一、夯实基础,多措并举,促进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由内在信念转化为现实行动的过程,而理论认知是其前提。理论认知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是价值认同和自觉践行的基础。
(一)落实“三进三人”制度,在学科教学中深化认知
学校是育人的园地,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舞台。要适应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创新中小学德育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教师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机融入中小学德育课、文化课教学。要通过开展课前时事宣讲,开设“美德习惯”校本课程,开办主题讲座、专题报告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讲准、讲明、讲透,使其入耳、入脑、入心。要根据不同学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教材体系。在教材内容的整合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基点,以相关内容、方法和重大事件为要素,构建若干内容相对独立、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的教学模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品味、细细琢磨、逐步领会,增强理论认知的实效性。
(二)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认知
要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进行校园规划、校舍建设,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和指引。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校园精品网站,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把网络的虚拟与生活的现实性统一起来,使网络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到凝聚人心、传播文明的作用。倡导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建立温暖和谐的班集体。贯彻落实好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设勤奋好学、积极向上、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策划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教育活动,以催人奋进的力量和昂扬向上的旋律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三)强化新媒体育人功能,在价值观宣传和弘扬中优化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符合传播规律、受众喜好的方式植入新媒体环境,运用新媒体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抢占舆论新阵地,传递道德正能量,发挥育人正效应。学校要运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校园网、校园APP等多种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渗透到各方面。
二、抓住关键,创新形式,推动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解决“真知”的问题,更要解决“真信”的问题,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问题。价值认同是达到知行合一的必经之路,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
(一)注重以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增强青少年学生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要“让同学们都得到倾心关爱和真诚帮助,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重以生为本,找准情感的共鸣点,激活师生的契合点。要“通过尊重人、理解人来解决人的情感问题,通过教育人、引导人来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服务人、满足人来解决人的利益需求问题。”提高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根据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中,关注学生价值愿望,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助贫济困、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工作,着力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切实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二)坚持实践育人,丰富实践载体,促进青少年学生感悟
只有根植于实践,学生的知识之树才能常青,道德之花才能常开。因此,“我们既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还要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体系。”
学校应按照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要求,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为基础,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经费投入为保障,深入推进学校实践育人工程。利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平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同时,要不断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逐步形成“教师指导+学生创新”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通过开展立德长智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真谛、升华爱国情感、培养道德情操,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创新话语体系,彰显教育魅力,强化青少年学生内心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授”与“受”的双向互动过程,要达到师生间的心灵共鸣,必须创新话语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大众化、生活化和时代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色彩,文件体、标语式的话语表达,命令式、强迫式的生硬灌输,与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内在诉求格格不入。在语言风格上,要多用形象通俗的话语,多用学生听得进、记得住的话语,使宣传教育活动生动活泼、亲切感人。要用亲切鲜活、喜闻乐见的大众化、生活化和时代化话语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要注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注重以情感人、贴近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般入脑入心,成为学生思想的指引、精神的追求、价值的坐标。
(四)坚持正面导向,注重层次递进,推进青少年学生思想认同
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挖空心思、花招百出地向我国传输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重点对象和突破口就是青少年。这极易导致青少年学生迷失方向、价值观扭曲,导致部分人自我中心和自私自利,理想信念动摇。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正面引导能够产生强大的民族亲和力、人心凝聚力和发展推动力。”学校要加强正面引导,针对不同学段的青少年学生,开展各具特色的价值观教育。在小学阶段着重进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习惯教育,在中学阶段重点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精神的培育,在大学阶段应系统地进行“三观”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要巧妙运用师生互动式、经典案例式、热点沙龙式、焦点辩论式等教学方法,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教育,以增强教育效果,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自觉的价值追求。
三、注重落实,力求实效,推进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认同基础上的身体力行和自觉践行。因此,要“坚决纠正以往思想道德教育脱离实际,大轰大嗡,雨过地皮湿的弊病,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自觉践行是理论认知、价值认同的目的和归宿。
(一)加强组织引导,培育青少年学生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
一方面,学校要组织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开展青春励志电影展播、高雅作品进校园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明理立志、明德立人;开展诗文朗诵、读书征文、演讲辩论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雷锋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开展“我诚信、我友善、我行动”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行。另一方面,组织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帮残助困、支教支农支边、“三下乡”服务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培育自主意识,激发青少年学生自觉参与、乐于奉献
学校要遵循实践育人的主体性原则,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参加各类实践活动,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目的。对于“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学生而言,要实现参加实践活动由“被动”向“主动”的深刻转变,激励尤为迫切和重要。
从外在激励视角看,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评比等,对先进个人、优秀团队等进行表彰,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从内在激励视角看,讲清实践活动的意义、内容和要求,能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增强参与实践活动的自觉性。通过有效的内外激励,实现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由组织推动向自发参与的深刻转变,自觉为学校、为他人做好事,自觉到基层一线磨砺品质、发挥才干,自觉为社会送温暖、献爱心,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青春正能量。
(三)注重榜样引路,激励青少年学生见贤思齐、争当先进
注重发现和选树一批体现先进性、典型性的榜样,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通过开展好人好事交流、“我身边的雷锋”主题演讲、“校园榜样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使广大学生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目标,引导学生向道德榜样致敬、感悟道德内涵、践行道德规范,形成向上、向善、向优的强大力量,推动学生将学习榜样由“要我学”升华为“我要学”的自觉追求。
教师要发挥好示范表率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正气、扬师德、作表率。要加强师德修养,坚持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育人,努力成为真的追求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爱的奉献者。
(四)力求知行合一,推动青少年学生脚踏实地、外化干行
在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中,笃行与务实是品德的至高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青少年学生只有踏实做事、诚实做人,才能让自己的德行、学问、事业日有所长:只有在学习上下真功夫、生活中经得起风雨、不怕挫折和困难,才能实现心中梦想,苦尽甘来收获成功。务实就是力戒空谈,发扬实干精神,凡事落实到行动上。青少年学生自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砺意志和能力的机遇,敢于迎难而上,把青春和热血熔铸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丰碑之中。
(五)力求习惯养成,让青少年学生日积月累、固化成习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注重外化为自觉行动,更要注重固化为行为习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开展青少年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着眼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的不断积累、逐步养成的实践过程。青少年学生只有在生活实践中对道德规范进行反复实践,才能习得良好品德、形成健全人格。
(六)追求更高境界,鼓励青少年学生比、学、赶、超,不断进步
青少年学生既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固化,更要注重发挥以身示范的引领作用,努力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和全社会的先锋队。这就要求青少年学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崇德尚义、行善立德;要认真做好身边事,尽力帮助身边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要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心怀感恩、乐于助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概而言之,青少年学生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发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秀品质,积极营造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先行者,并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青少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长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
[责任编辑:刘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