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与化解方法\t

2024-12-24 00:00:00徐睿
教育界·A 2024年36期
关键词:幼儿成长

摘要:在幼儿的世界里,同伴间的互动既是成长的源泉,也是挑战与冲突的催化剂。幼儿时期的同伴冲突,不仅反映了孩子们在情感、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上的阶段性特征,也是他们学习解决问题、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契机。文章通过深入探讨幼儿同伴冲突的本质、成因,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化解策略,从而帮助幼儿正确交往,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同伴冲突;矛盾化解;幼儿成长

作者简介:徐睿(1992—),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牡丹江路幼儿园。

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产生的不一致或相互对立的情况,主要由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家庭环境与教育方式、社交经验与规则意识以及具体情境中争夺资源等引发。通常人们会将冲突片面地视为攻击行为或消极行为,认为其对幼儿及其所处的人际环境只会产生不利影响。事实上,幼儿的同伴冲突也能转化为推动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因素,因为解决冲突的经验对幼儿成长有重要作用。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冲突,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提高幼儿适应能力。

一、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

(一)自我中心思维作祟

幼儿冲突是幼儿社交互动中常见的现象,其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而自我中心思维作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自我中心思维,又称“自我中心主义”,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特别体现在幼儿阶段。

幼儿在这个阶段往往难以意识到他人与自己有不同的观点、感受和需求。他们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难以理解和接受别人的不同立场。同时,他们的行为和想法多围绕自己的兴趣、愿望和需求展开,较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使得幼儿在与同伴互动时,容易因为争夺玩具、空间等资源而产生冲突。

(二)幼儿社交技能不足

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尚在发展之中,他们可能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情绪管理策略和冲突解决技巧。因此,在面对冲突时,他们往往采取直接而简单的方式应对,如抢夺、争吵甚至打斗。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词汇量、语法知识和表达能力都相对有限。这导致他们在与同伴交往时,可能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也无法充分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感受,从而增加了冲突产生的可能性。另外,幼儿往往情绪波动较大,且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当他们遇到挫折、产生不满或愤怒时,可能会直接通过攻击、哭闹等方式来表达情绪,这种不恰当的情绪管理方式也容易引发冲突。

(三)家庭与社会的影响

家庭氛围、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都会对幼儿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例如,父母过于宠爱或严厉都可能会导致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出现问题,而社会文化中对于竞争与合作的不同看法也会影响幼儿解决冲突的方式。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氛围,这些都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长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冲突,或者家长缺乏正确的冲突解决方式,那么幼儿就可能会模仿这些不良行为模式,从而易在与其他幼儿交往时产生冲突。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其产生影响。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竞争压力大等因素都可能让幼儿感到焦虑和不安。同时,社会上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也可能让幼儿感到困惑和矛盾,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这种社会压力和文化冲突都可能成为幼儿冲突的诱因。

二、幼儿同伴冲突的化解方法

(一)辩证看待冲突,避免过度干预

在自由活动期间,小明和小强因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发生了冲突。小明先拿到了玩具,但小强也想要玩,于是两人开始争夺。小强因争夺不过而哭泣。老师见状立即上前,将玩具从小明手中拿走,并严厉批评了小明,认为他不应该独占玩具。随后,老师将玩具递给了小强,并安慰小强说:“别哭了,玩具给你玩。”然而,这样的处理方式却让小明感到非常委屈,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但却被老师批评并失去了玩具。

在这个事例中,教师过早地介入了冲突,没有给小明和小强一个自我解决冲突的机会。这样做剥夺了幼儿通过实践学习如何与他人协商和分享的机会。教师直接将玩具从小明手中拿走并给了小强,这种偏袒一方的做法容易让小明感到不公平和委屈,同时也可能让小强形成“只要哭闹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的错误观念。

在冲突发生时,教师首先应采取中立的态度,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如果幼儿能够自行解决冲突,教师应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沟通、协商或妥协等方式自行解决。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意识到冲突的教育价值,让幼儿明白冲突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通过解决冲突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等。同时,也应该让幼儿知道教师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会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和支持。

教师应避免过度指责或出现情绪化的反应。因为过度指责或情绪化反应不仅无助于冲突的解决,还可能加剧幼儿的负面情绪。相反,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和理性的态度来处理冲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在介入冲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教授幼儿一些解决冲突的策略,如分享、妥协等。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当前冲突的解决,还能帮助幼儿在未来更好地应对类似的冲突。

(二)加强规则教育,强调遵守规则

在一次集体教学活动期间,教师正在给中班的小朋友们讲解一个新的故事。此时,小华却表现出明显的不专注,他先是东张西望,然后开始在座位上扭动身体,甚至尝试与旁边的小朋友说悄悄话。当教师提醒他要认真听讲时,小华安静了一会儿,但很快又开始玩起了自己衣服上的小饰物,完全忽略了教师的讲解。然后,小明向老师报告小华在玩小饰物,小华听到后报复性地打了小明一下,小明一下子哭了出来。老师看到后,立马进行了阻止。在了解前因后果以后,对小华进行了批评教育,并提醒他要遵守课堂纪律。

在幼儿同伴冲突化解策略中,加强规则教育并引导幼儿学会遵守规则是至关重要的。规则教育有助于幼儿理解社会规范和秩序,学会在集体中生活,从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明确的规则可以减少幼儿间的误解和争执,降低冲突发生的频率。通过遵守规则,幼儿可以逐渐养成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幼儿园和幼儿家庭应共同制订清晰、具体的规则,确保幼儿明确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同时,规则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易于理解和执行。教师应通过故事讲述、情景模拟等方式,向幼儿解释规则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帮助他们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三)创设良好环境,创造自由空间

户外游戏时间,小班幼儿正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忙于积木建构。正当大家玩得兴起时,突然,米米大声地哭起来:“老师,琪琪把我的积木抢走了……”此时,只见琪琪把正方形的积木拿在手上。经了解,原来是米米要用正方形的积木搭建火车,而琪琪需要正方形的积木时二话不说就拿走米米的积木。后来,琪琪选择去阅读角,把积木放回去,米米才渐渐停止哭泣。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环境,将教室划分为不同的活动区域,如阅读角、建构区、角色扮演区等,并保证每个区域都有明确的标识和规则说明。这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区域活动,减少因资源争夺而引发的冲突。同时在每个活动区域,教师都要准备充足的玩具和材料,确保每个幼儿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进行游戏。

良好的环境能够减少因资源争夺、空间狭小等引起的冲突,为幼儿提供一个和谐、有序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在良好的环境中,幼儿更容易学会分享、合作和协商等社会技能,从而促进自身社会性发展。同时,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有助于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减少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应在幼儿园中设置自由活动区,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和活动设施,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和探索,同时在活动中鼓励幼儿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如选择游戏伙伴等。

(四)树立社交榜样,掌握交往技能

在幼儿园中,教师是幼儿接触最多、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成人之一。因此,教师应成为幼儿社交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示范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如何解决冲突等。例如,当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时,教师可以先冷静下来,用温和的语言和态度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然后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幼儿树立情绪稳定的榜样。

家长也是幼儿社交的重要榜样。家长应在家庭生活中展示积极的社交行为,如尊重他人、友好待人、平和解决冲突等。

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幼儿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例如,当想要某个玩具时,可以说“我可以玩一下你的玩具吗?”,而不是直接抢夺。教师和家长也要帮助幼儿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教导幼儿在交往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用积极的方式面对问题和挑战。例如,当感到生气或沮丧时,可以通过深呼吸、数数等方式来缓解情绪。此外,教师和家长还要引导幼儿学会用协商、妥协等方式解决冲突。例如,当两个幼儿都想要同一个玩具时,可以让他们轮流玩或者一起合作玩。同时,教师和家长要教导幼儿基本的社交礼仪,如使用礼貌用语、排队等候、互相谦让等。掌握这些礼仪有助于幼儿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与同伴友好相处。

(五)适时介入引导,提高解决能力

一次活动休息时,茶水间传来了争执的声音:“这是我先排的位置!老师,他插队!”“不行,这是我的位置!”原来,由于茶水间比较小,幼儿想要喝水只能一个个排队。可是天天不愿意等,一进去就要插队抢水喝。其他小朋友不乐意了,他就动起了手。教师发现情况后第一时间予以阻止,并对插队的天天进行了批评教育,同时安抚好其他小朋友的情绪。

幼儿在面对同伴冲突时,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教师的适时介入可以为幼儿提供情感支持,安抚他们的情绪,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教师的介入也可以引导幼儿正确理解和处理冲突,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避免冲突升级或造成更严重的后果。通过教师的介入引导,幼儿可以学习到解决冲突的技巧和方法,提高社交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为未来的社会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幼儿主动向教师求助时,教师应及时做出回应,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这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重视,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同时,在冲突尚未升级或恶化之前,教师应敏锐地察觉并介入,防止冲突进一步扩大。这可以避免给幼儿造成更大的伤害和负面影响。当幼儿尝试自己解决冲突但多次失败后,教师应适时介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可以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避免他们产生挫败感和无助感。

在介入之前,教师需要先冷静观察冲突双方的行为和表情。这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判断介入的时机和方式。然后教师需要倾听双方幼儿的陈述和想法,理解他们的感受和立场。这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冲突的背景和情况,为后续的介入引导提供依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引导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问:“你们为什么会发生争执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你们两个都开心呢?”教师还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的发展。家长可以在家庭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和情景模拟,帮助幼儿巩固和提高所学技能。

结语

总之,幼儿间的同伴冲突是其社会性成长道路上的自然组成部分,教师应赋予幼儿独立处理这些冲突的机会,而非替代或回避。在冲突发生时,教师应扮演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既不过度干预,也不袖手旁观。通过充分利用冲突的教育潜力,教师可以促使幼儿从积极视角审视并化解矛盾,这一过程对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有助于他们学会合作、理解与尊重,从而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胥兴春.幼儿人际冲突及其应对策略[J].幼儿教育,2006(5):6-7.

[2]刘海.农村留守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3]佘翠花.幼儿同伴冲突问题解决策略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4]曹然.基于绘本对中班幼儿开展挫折教育的实践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22.

猜你喜欢
幼儿成长
让快乐与发展成为幼儿成长主线
浅析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运用快乐体操助推幼儿快乐成长
浅析幼儿园剪纸教育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
浅谈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成长过程的重要性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0:43:03
论户外活动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结构活动促进幼儿成长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31期)2016-11-19 18:04:52
“祖辈帮帮团”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实践
教师·中(2016年1期)2016-07-27 13:48:26
论自信心的培养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B
爱满天下,撑起爱的蓝天
考试周刊(2016年23期)2016-05-13 07: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