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新型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参与度成为重要问题。提升学生语文课堂参与度应当综合用好提高教师语言修养、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以及构建和谐语文课堂三种策略。其中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应当重视课堂的导入语、过渡语和鼓励语;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应当以单元任务为引领,创设学科认知情境,以实践活动为中心,创设个人体验情境,以深度学习为核心,创设社会生活情境;构建和谐语文课堂应当着重建立师生平等对话关系,设计互助的模式,提高自身文学修养,最终营造文学美的氛围。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参与度;语言修养;情境教学;和谐课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培养,而学生的发展主要是由他们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态度、形式和有效性等决定,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中,进而构建和谐高效灵动的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一、展现教师语言智慧,提升课堂吸引力
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人类创造和使用符号,社会活动是符号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以符号为载体进行的互动,心灵、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人在使用符号进行社会交往中,不仅使用言语符号,还使用表情、动作、语音语调等非言语符号,非言语符号也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以符号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表达,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讲出来,效果相去甚远,原因在于教师使用言语符号的智慧不同。
(一)精彩的导入语,激发兴趣
学生的注意力水平与知识吸收程度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注意力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效果。所以教师要在上课伊始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课下的状态转变到课上的状态,用精彩的导入语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学生能更好地吸收知识。
最好的导入是让学生参与进来,而非只是教师独自叙述。在讲苏轼的《新城道中》这首诗时,笔者先让学生谈谈关于苏轼的美食、诗歌、书法、政治事件,学生畅所欲言,接着再由笔者总结:“苏轼在诗、文、词、画、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可谓‘全能苏’,他的迷人之处更在于他有一种可贵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可以使生活幸福。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今天我们有幸走近苏东坡的诗篇——《新城道中》”。在课堂开始就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有参与感,激发学习兴趣,带学生回顾并总结旧知识,认识新知识,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练习课也可采用与课堂无关的有趣的思考题,目的是让学生动脑,脑动起来,学生就会活跃,自然就可以参与课堂中。
(二)精妙的过渡语,穿针引线
精妙的过渡语会让课堂变得“丝滑”,学生会跟随过渡语进入下一个环节。史铁生的文章《我与地坛》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地坛,从作者与古园的结缘写到古园本身,写作者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写母亲的痛苦和对孩子无尽的关爱,写儿子对母亲的深刻情感。在这两部分中间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地坛让作者感受到了生命不在于外在的华美,而在于内心的坦荡与丰盈,虽渺小但依然可以充满活力,虽不幸但依然可以活得精彩,地坛像是虚化了的‘母亲’,而母亲,是史铁生重生的力量,我们接着一起来看地坛与母亲之间的故事。”这样的过渡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随着史铁生一起回忆母亲的爱与包容,从而感受史铁生对母亲无尽的思念。
(三)适时的鼓励语,增强信心
鼓励是正面管教的基础。要让学生专注于进步,而不是完美,让学生们知道犯错误是任何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大部分学生是腼腆的,有想法但不敢说,怕出错,怕被别人笑话,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哪怕是肤浅的,是逻辑不通的,只要敢说,放下紧张包袱,就会慢慢变好。在学生阐述过后,教师要充分关注评价,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努力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赞扬。可以是语言表达缜密,也可以是愿意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勇气,或是想法新颖等。鼓励的语言应具体到“好在何处”。另外,教师要清楚“赞扬”和“鼓励”之间的区别,“鼓励”的长期效果在于它能让孩子自信,赞扬的长期效果是让孩子依赖于他人,举个例子:“我为你得了个A而骄傲”是赞扬,“那个A反映了你的辛勤努力”是鼓励,前者剥夺人的自我成就,会令孩子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后者承认对方的成就及其努力中的责任感,孩子会自省,会为自己而改变。
教师认真的倾听、欣赏的目光、鼓励的话语、热情的回应,都会让学生体验到关爱、理解和友善,长此以往便会激发学习热情,也会增强学生的信心,从而使学生学会表达,课堂氛围也会日益轻松。
二、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性
教学情境的作用在于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使教学内容与这些经验建立联系,并引发认知冲突。简单来说,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就是情境,这种情境是真实的,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经历到的,教师需要唤醒学生的原始经验,并且帮助学生把这些经验转化成新的知识。那么什么是好的情境,好的情境就是能真正帮助学生与自己的经验相结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豁然开朗的感受,眼睛里出现光,心里像是开出一朵花,而学生有了这些感受,学习的主动性慢慢就会提升,课堂的参与度也会相应提高。
情境要真实可操作并且有意义,还要体现语文味,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忽略可操作性,让情境流于表面。
(一)以单元任务为引领,创设学科认知情境
所谓“大单元”,就是一种学习单位,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思考,构建教学的整体意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宏观的理解。“学科认知情境”直接指向“学科本体”,语文学科情境关联古代和现代汉语知识、文学常识、文艺理论等。教师可以创设语言运用情境、思维发展情境、文学鉴赏情境以及文化传承情境。《诗经》在诗歌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教材中也选取了很多《诗经》中的诗,以此为例,教师创设“假如让你穿越回那个年代,你会怎么写诗?”“假如让你拍摄情窦初开少女遇见心爱男子的短剧,参考《诗经》描述,你如何拍?”“假如你是专家,你如何评价《诗经》”。这些都是情境,但是这种情境会显得特别突兀,学生上着课,教师突然给出一个情境,很难进入,更别提付诸实践。语文教师可以创设“找找《诗经》中不落俗套的定情信物”情境,带领学生找出《诗经》中的定情信物,最后整理分类,并出具一份报告。构建这种学科认知情境,既能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经》,又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意象的认知能力,从意象入手剖析诗歌,还令学生置身于文学的时空场域,真正有效并具有意义。
(二)以实践活动为中心,创设个人体验情境
教师要在课堂上以实践活动为中心,创设个人体验情境。创设个人体验情境是为了让学生体验丰富的情感,从而对语文学习活动产生较高的参与热情。诗词的魅力在于读者可以通过别人的故事,品自己的人生,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共鸣。在讲《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课时,课堂最后,笔者设计了一个环节:“苏轼因他的人生经历而更加孤独,而又因孤独而更加深情,那么同学们是否有感到孤独的时刻,面对孤独之时,又是如何处理的?”学生们的参与度非常高,各自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没人理解自己时会感到孤独,还有的学生说夜深人静孤身一人时,才可以认真思考,看似孤独实则享受。学生热烈讨论,真正和苏轼有了共鸣,理解孤独,拥抱孤独,享受孤独,在世间深情地活着。这节课最大的成功就是学生们找到了令自己感动之处,并能从诗词中找到自己,用诗来点缀自己的生活,也真正与苏轼有了“促膝长谈”的机会,也许十年后或二十年后,他们再读这首词,会有和如今不同的感触,这也是语文课堂能带给孩子们的一生的财富。
(三)以深度学习为核心,创设社会生活情境
深度学习和真实性学习的概念内涵是相通的,都指向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教会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社会生活情境指向具体的社会生活,创设社会生活情境有利于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与自我成长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语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深入挖掘生活中的语文细节,并融入课堂,从实际出发,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激起其探究的欲望。例如学习古文时让学生讨论央视出品的文化类节目《唐宋八大家》《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并提出背诵古诗文可免景点门票;上课时偶遇下雨,可请学生一边赏雨一边想关于雨水的诗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学质量会得到明显提高。
创设社会生活情境时,教师要以深度学习为核心,引导学生的思考由浅入深,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去思考社会问题,思考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更好地解决日常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三、构建和谐语文课堂,体验语文的魅力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需要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乐学”动机,和学生共同体验语文的魅力。
(一)建立平等对话关系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没有固定的答案,重要的是要积极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日渐凸显,课堂氛围也有所变化,“民主课堂”成为广大教师所追求的课堂,这种课堂不应有固定的模式,而应营造一种贯穿课堂始终的平等的氛围。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上充分理解尊重每一名学生,与之合作,激发他们的自主成长意识。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展现了令人“心向往之”的课堂氛围,学习至圣先师的教学方法,建立师生平等对话关系,任重道远。建立平等开放的新型师生关系,课堂上相互尊重,畅所欲言。很多时候,教师教学生知识,学生的想法也会激发教师的灵感,正所谓“教学相长”。
(二)设计互助的模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所以在课堂上设计互助的模式是有必要的。允许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互相借鉴学习,让知识在小组之间流动,教师不过度参与其中,也不做过多评价,这样会提高学生的活跃度。有的学生成绩并不突出,但是在朗诵方面很优秀,声情并茂,那么就让他教全班如何朗诵,慢慢的这个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自信心会有所增强,成绩也会随之提高;有的学生在古代汉语方面有天赋,让其给全班讲解古文,互帮互助,诸如此类。如此,课堂互助模式就会形成,语文课堂和谐度、参与度也随之提高。
(三)提高自身文学修养
这里的提高自身文学修养既指向教师,又指向学生,那么如何提高文学修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静心读书,读百家之书,书一己之见。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也不能在课堂上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更不会写作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读书太少。温儒敏教授说过,语文教师应当做“读书种子”,语文教师爱上读书,就会带动一部分学生爱上读书,教师和学生共同感受知识的力量,那么课堂就会多一些各抒己见,少一些“一家之言”,语文教学就会充满希望。
(四)营造文学美的氛围
文学是美的,是治愈的,教师不能忙着赶路就忽略文学的感染力和审美价值,不能深陷字句的讲解,让一篇充满诗意的文章支离破碎。语文教师要营造文学美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充满着诗情画意,让学生沉浸其中,唤醒学生人性中最基本的朴素品质,使他们懂得并感受到善良、正直、诚信的价值,尊重生命,珍爱自我,并借此疏浚美育之源。辜鸿铭教授说:“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温良从何而来,和语文教育有关,翻开语文课本,诗意和美触手可及:读《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至情至性,感人至深;读《故都的秋》,“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曲秋歌,几度涵泳;读《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寻觅佳人踪迹,品悟纯洁情愫。当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堂的魅力,内心深处的自驱力就会被唤醒,从而唤醒学习意识,产生对文学的审美欲望,最终达到自我觉醒,那么参与课堂当中就会是很自然的行为。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广大教师要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自身语言智慧,提升课堂吸引力;创设真实的语文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性;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要做到以上这一切,需要教师“安静”下来,静心读书,静心教学,静心思考;课堂“灵动”起来,有趣、有爱、有效;学生“融入”进来,兴趣盎然,心情愉悦,如沐春风。
参考文献:
[1] 沃野.评两种符号互动主义的方法论[J].学术研究,2000(2):50-56.
[2]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