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学科的艺术性实践主要包括欣赏实践、歌唱实践、表演实践等。作为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情境式实践,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力;通过引导学生的沉浸式歌唱实践,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多元表达;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融合式演绎,让学生立体性地展现音乐作品的内涵。教师采用情境式实践、沉浸式歌唱以及融合式演绎,要超越单纯的学科逻辑,融入学生的生活逻辑,尊重学生的成长逻辑,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从“线性接受”走向“多维建构”,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人工素养等综合提升。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实践;线性接受;自主建构
小学音乐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音乐学科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的基于音乐学科特质的艺术性实践,在积累音乐知识的基础上去提升自身的学力,进而提升音乐素养。因此,音乐实践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来说至关重要。音乐学科的艺术性实践主要包括欣赏实践、歌唱实践、表演实践等。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研发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学科特质,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力、核心素养在音乐学科的艺术性实践中落地、生成。音乐学科的艺术性实践,会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从传统的“线性接受”走向“自主建构”。
线性接受是对传统音乐教学的一种描述,是指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发生的是知识的线性传递关系,这也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形态。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课程改革,这种线性接受的关系已经不再是教学认知的主流了,但由于教学评价等,这样的线性接受关系在包括音乐学科在内的课堂上依然随处可见,因此仍然有需要进一步改革的空间,而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从线性接受向自主建构的过渡。
所谓自主建构,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去加工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从而用自身的建构活动来实现对知识的加工,进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对于音乐学习来说,自主建构最大的好处就是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有主体地位,更加容易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认识。要实现从线性接受向主动建构的转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条件,而音乐实践就是最好的外部条件之一。基于音乐学科的基本特点,音乐实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应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一、情境式实践:对音乐作品的深度鉴赏
音乐学科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作为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对音乐作品展开深度性的欣赏。深度欣赏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聆听”,而是要让学生的音乐思维、认知、想象跟随着音乐感知,对音乐作品展开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的欣赏。对音乐作品的不同维度的欣赏,能让学生的音乐学习走向深度、走向深刻。
(一)音画结合,让音乐欣赏具有场景性
高质量的音乐欣赏应当是一种情境欣赏。情境能让学生的音乐欣赏具有一种现场性。作为教师,要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将音乐与画面融合、结合起来。正所谓“歌中有画,画中有情”。每一首歌曲,是情的展现,是思的表现。音画结合的情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耳朵,而且能激活学生的眼睛。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歌曲《村居》时,笔者就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将古诗词《村居》呈现在屏幕上,同时,配以孩童放风筝的水墨画作为背景,从而让学生置身于春天放风筝的情境之中。借助于美的画面,引导学生对《村居》的歌曲欣赏,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欢快、活泼的情感,感受、体验到歌曲的轻松、跳跃的节奏,欣赏到歌曲对表达春的来临的一种喜悦。
(二)音话融合,让音乐欣赏具有故事性
音乐不是一种抽象的文字、符号,音乐是情感的表达。在引导学生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于相关的美的语言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的音乐欣赏具有故事性。音话融合,就是要让故事走进音乐作品。当然,音话结合,不是让教师用自身的话语“框”住学生,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想象,而是要用自己的话语,来构建一种情境。在引导学生欣赏《大树妈妈》(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上册)这一首歌曲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妈妈做的哪些事情让你十分感动呢?”这样的话语,结合音乐作品,能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唤醒学生的音乐想象,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母爱、亲情的可贵。正是由于音话结合,让音乐欣赏不仅具有音乐性能,更具有丰富的故事性。音话融合,就是让学生的音乐欣赏具有更为丰富的个性化的内容。
(三)音知融合,让音乐欣赏具有人文性
美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深刻的意蕴、美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新科技呈现动态的视频,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创作意图等。如此,音知融合,就能让学生的音乐欣赏具有人文性。在音乐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的音乐作品创作都是有一定的背景的,让学生了解背景,就能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能感悟到音乐作品的独特意蕴。苏少版三年级下册的《苗岭的早晨》这一作品,是一曲苗族人民的颂歌。歌曲的节奏、旋律是欢快明亮的。为了让学生读懂歌曲,笔者呈现了作曲家白诚仁创作的背景,即表达古老的苗族人民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品格。同时,歌曲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画面。音知融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认知面,更采用一种视听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歌曲。而作曲家陈钢将其改编成为小提琴曲,让这一首曲子更富有时代感、现实感,让这一首歌曲走出了苗岭、走向了世界,让世界人民更了解苗族人民生活。音知融合,为学生的深度赏析音乐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情境式的音乐教学实践,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音画结合、音话融合、音知融合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作品中的语言美、意境美、音律美。作为教师,要为学生的音乐欣赏搭建支架,引导学生的音乐深度学习。要通过情境式的音乐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情感,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获得直观的、直觉的、体验性、沉浸的感受、体验。
二、沉浸式歌唱:对音乐作品的多维表达
“沉浸”是学生音乐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音乐学习的一种境界。沉浸式歌唱,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歌唱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融入音乐作品之中。沉浸式歌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激活学生的音乐听觉,更要激活学生的音乐视觉、触觉等。要让学生的多感官在音乐歌唱中融合、融通起来,让学生的音乐歌唱成为一种立体性、多维性的歌唱。为此,教师可以借助语言直观、图谱直观、动作直观等,来指引学生的音乐歌唱。
(一)语言直观,让学生体验歌曲的韵律之美
语言直观就是教师所常用的“示范”,包括“范唱”“范奏”等。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还原歌曲的歌唱,让歌曲的歌词和曲谱等融为一体。语言直观,是一种口传心授的方式,它不提倡一句句地教唱,但提倡示范性的表达。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的“灯官报灯名”一课时,笔者就通过语言描述,来让学生认识、理解京剧。通过示范演唱来激发学生学唱京剧的兴趣,调动学生学唱京剧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语言直观,来引导学生模仿,从而深化学生对京剧唱腔的认识、理解、体会,提升学生对京剧演唱尤其是京剧唱腔艺术的表现力。语言直观的引领,让歌词与曲谱融为一体,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旋律表达,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审美价值的体认。
(二)图谱直观,让学生体验歌曲的曲调之美
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曲子,绝大多数都是经典性的歌曲。这些歌曲不仅歌词美,曲子亦美。因此,引导学生学唱歌曲的旋律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辅之以图谱直观,将流动着的音乐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予以呈现、记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图谱能让学生更好地认知歌曲的节奏、旋律。借助于图谱,学生能更好地识谱,能循序地读谱,能立体性地唱谱。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森吉德玛”一课时,笔者就引导学生画蒙古包,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歌曲的旋律。“蒙古包”不仅直观、形象,更能助推学生的模唱。
(三)动作直观,让学生体验歌曲的表达之美
动作直观是学生沉浸式歌唱的又一重要抓手。相比较于图谱直观、语言直观,动作直观更能深化学生的歌唱表达体验、感受。借助于相关的动作,学生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歌曲的表达内涵,同时还能深刻地感受、体验音乐作品蕴含的情意、情感等。动作直观不仅仅是“打拍子”,同时更是借助于学生的声势律动,来揣摩歌曲的表达。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歌曲《划船歌》一课时,笔者首先应用多媒体课件立体性地呈现船工在平静的湖面上悠闲生活的画面,呈现了船工划船的画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船工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奇妙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观看船工奋力划船、船儿驶向远方的场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表象。
沉浸式歌唱能为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作为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沉浸式的歌唱,要求教师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引导学生深入地看、听,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学习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协同作用,从而搭建学生审美感受与欣赏的桥梁。
三、融合式演绎:对音乐作品的立体展现
音乐作品不仅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更是表达文化、精神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能要引导学生欣赏,要引导学生歌唱,更要引导学生进行立体性、融合性的展现。在立体性、融合性展现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将多种感官感知融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具身认知、具身表现状态。融合式演绎,能让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立体性的展现。在立体展现中,学生能受到音乐修养、文化审美等方面的熏陶,进而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情感融入,激发学生的表现激情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最佳动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必须在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中融入相关的情感。通过融入情感,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参与样态。情感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内驱动力,也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内生变量,还是学生音乐自主学习的条件。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流露出真实的、真诚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的姿态融入音乐学习之中。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拔根芦柴花》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观看了农民伯伯挑秧、插秧、抛秧的场景,并与学生回顾过去插秧苗的故事,从而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学生对劳动、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有了情感,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音乐歌唱、表现之中。有学生创编了舞蹈《拔根芦柴花》,并尝试用独特的扬州方言演唱。情感的融入,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激情。
(二)身体融入,融入学生的表现经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由学习者基于已有经验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并不是机械地向学生单向度的传递知识,而是要唤醒、激活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为了唤醒学生的经验,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要刺激学生的身体。要让学生的身体全面地融入音乐学习之中。身体的融入,就是融入学生的表现经验。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包子剪子锤”一课,笔者就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将“包子剪子锤”的游戏融入音乐课堂之中,让学生在具身性的游戏化、生活化活动中,去展开趣味性的唱游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目光不是简单地聚焦在音乐知识、技能上,而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快乐地参与音乐学习。身体的融入,让学生的歌声与舞姿合二为一。这样的一种声势律动表达更丰富、更多样、更具审美性。
(三)场景融入,演绎学生的表现乐趣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音乐教学的内容等积极主动地融入相关的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敢于表现、善于表现、乐于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紧盯音乐元素,凸显音乐学科的特质。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场景,并非要求教师原封不动地将生活场景照搬进课堂之中,而是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内容等,引导学生对音乐教学场域进行遴选、加工、优化,从而让音乐教学场域更适合学生的音乐学习。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的“苏木地伟”这一课时,笔者就创设了“彝家酒宴”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围坐成圈”,通过引导学生“传杯敬酒”“伙伴劝酒”等情境性活动,让学生认识、了解该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特点,从而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族音乐中的酒文化。
情境式实践、沉浸式歌唱以及融合式演绎,要超越单纯的学科逻辑,融入学生的生活逻辑,尊重学生的成长逻辑。引导学生展开音乐深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从“线性接受”走向“多维建构”。引导学生的音乐实践,不仅要关注音乐作品的音乐性,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儿童性,关注教学的人文性。要通过引导学生的音乐学科实践,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人文素养等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姚鑫.多感官联动方式音乐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3(13):96.
[2]谢荷香.多元感官联动的中小学音乐教学策略[J].新教师,2017(11):34.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