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开展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基于立德树人视域召开修身主题班会,从班会内容、主题活动、创新策略这几个方面入手,展开德育工作。在选择班会内容时,教师要基于时代的发展,引发学生的自省意识、能动意识、担当意识;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文体活动、互助活动、志愿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要聚焦实践课程丰富教学策略,安排情境演绎、角色模拟、主题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关键词]立德树人;修身主题班会;小学教育
修身是通过一定的修身内容和方法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养成道德自律,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从而达到理想的人格状态。修身主题班会指的是将修身思想融入班级成员会议中。《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深化道德教育引导,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坚持德育为先,发挥各类阵地的道德教育作用等。”由此可见,小学班主任工作要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使道德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体生活中,发挥道德引领作用。班主任要探讨如何结合时代发展,选择一些和学生生活更贴切的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德育活动,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创新教学设计,这样才能让修身主题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基于时代发展,选择修身主题班会的内容
(一)自省意识,拥有共情心理
修身主题内容繁多,故此,在主题班会的内容选择上,教师要有所甄选,可以选择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修身主题,如自省意识、能动意识、担当意识等。这样能让修身主题班会体现出时代特点。“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里的“修己”指的是要有自省意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学会自我思考、自我对话和自我建构,并在这个基础上尝试深入他人的主观世界,感受他人的内心情感,逐步拥有共情能力。
在班会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角色扮演的活动。在“我该怎么做”环节,教师让学生演绎生活中的各种片段,看看主人公是否出现了不尊重他人的情况。然后反思自我,看看自己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一名学生演绎了“嘲笑他人丑”的主人公,并表示自己也有类似的问题,常常觉得自己了不起,因此忍不住要嘲笑对方。教师再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被嘲笑的对象,试着和其共情,想一下他人的嘲笑会对一个人的内心造成什么伤害。这使得该生有所领悟,认识到:“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看来,我以后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通过“修己”能提升学生的自省意识,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安人”,并和他人形成共情。新时代需要不仅能独善其身,更能兼济天下的人才,所以,自省意识是时代发展所需要的重要品德。
(二)能动意识,培养坚韧意志
未来社会需要能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中的人才,需要有主观能动性,且坚持不懈的人。故此,培养学生的能动意识,也是修身主题班会的重要内容。能动意识指人能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选择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制定计划,挑战各种难题,并在他们“打退堂鼓”时给予鼓励,借此培养他们的坚韧意志。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挑战自我”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动意识。该活动要因材施教,选择学生感到有挑战性的项目,让他们参与实践活动中。活动内容可以是学习类,如:“挑战每天背十个英语单词”“挑战每天背诵一首古诗”等;也可以是生活技能类,如:“挑战学做家常菜”“尝试成为小园丁”等。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挑战项目以外,还要通过推送资料、讲述故事等方式,激励他们,培养其坚韧的意志力。如可以给学生讲述“王冕画荷花”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王冕解决了没有钱财、没有绘画材料、没有时间等各方面的问题,这才成为一代画家。学生要对照自我,看看自己面对的问题,尝试勇敢应对,坚持努力。通过“挑战自我”的竞赛活动,学生认识到要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战胜自我。在此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各种磨难,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力,才能获得胜利。
(三)担当意识,扛起社会责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担当意识的人才。故此,在修身主题班会中,教师要围绕社会责任设置各种探究活动,让他们逐步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在安排班会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入手,让他们参与“班干部选拔大会”。在该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探讨班级管理需要哪些岗位,这些岗位要担当什么责任。还要让他们思考自己能否担当这样的责任,如果遇到了困难,该如何解决。在学生有所感悟后,教师要逐步拓展教学内容,让他们思考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担当什么责任。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承担家务劳动、学会节能减耗、维持收支平衡、协调家庭成员关系等内容入手,尝试担负起构筑美好家庭的重任。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思考青少年是否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探讨青少年是否应该加入社区选举活动,青少年是否要加入社区志愿者服务等。结合这些内容,学生由校内到校外,逐步提升了责任感。教师可以先从家庭责任、班级责任入手,选择一些能激发学生担当意识的活动内容,然后再拓展开来,让学生思考自己能在社区生活中承担什么责任。
二、契合认知特点,设计修身主题班会的活动
(一)文体活动,涵养审美情趣
在设计修身主题班会的活动时,教师要结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设计文体活动、互助活动、志愿活动,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考虑到小学生一般都活泼好动,对于有趣的事物、美好的事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围绕这一点设计文体活动,让学生参与诵读、歌舞、体育竞技等活动,让他们在力与美的融合中涵养审美情趣。
在“班级运动会”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文化活动和体育竞赛结合在一起,设计一系列活动。围绕体育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跑步、投掷、球类运动等各方面的运动,并引导学生感受速度美、力量美。通过该活动,学生认识到一味地追求“白幼瘦”的形象是一种畸形的审美,要追求阳光健康的美。围绕文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记录激情瞬间”活动。他们可以用摄影、绘画、创作诗文等各种方式展现运动场上的精彩画面,并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一名学生在绘画中展现了同伴咬牙通过终点线的场景,并表示:“看到平常的淑女变成了这样,我大吃一惊。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形象也很美,她散发着坚持不懈、拼搏到底的勇气之美。”通过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学生能逐步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对自然、社会生活中各种美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做出直接、感性的评价。
(二)互助活动,启迪友爱精神
小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加互助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认识到同伴之间要相互友爱,要当生活的有心人,看看同伴需要什么帮助,并主动伸出援手。
由于小学生一般都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所以教师可以先安排“生活的有心人”推理活动。教师展现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片段,让同伴猜测一下,主人公可能遇到了什么困扰。如:“小王的同桌不小心摔伤了腿。下课时,小王看到同桌露出了愁容,欲言又止,手还捂着肚子。你认为同桌想干什么,小王又应该怎么做?”经过推理,可以知道同桌可能想上厕所,但是因为腿受伤不方便,想要小王帮助,但是又不好意思,所以欲言又止。因此,小王可以主动向对方询问,并提供帮助。此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你是否是有心人呢?当他人需要帮助时,你能否从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中就得知对方需要什么呢?”此后组织学生形成互助小组,试着向同伴展现自己的关爱。可以让学生说说出现了哪些感人瞬间。在有趣的推理活动中,学生逐步成了“生活的有心人”。同时,他们也将这种观察的能力运用到了互帮互助中。这样的主题班会有助于构筑和谐美好的班级。
(三)志愿活动,厚植奉献意识
小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客观化的重要时期,是人们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故此,教师要组织一些志愿活动,让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思考该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奉献自己的爱心。
在“社区是我家”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先邀请社区工作者来做讲座,让学生了解一下当前社区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并思考自己能为构筑美好的社区做些什么。如有一个小区的工作者表示,小区的垃圾房每天定时开放,但是一些居民为了图方便,在垃圾房未开放的时间段,将垃圾丢在门口,反而造成小区脏乱差。学生可以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互动探讨,说说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解决问题。在探讨后,学生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解决问题。其一是可以组织义务清扫活动,如果能将垃圾房周围整理得干干净净,有助于提醒居民注意卫生问题。其二是做好宣传活动,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张贴宣传画、广播等方式告诉居民要维护小区整洁美观。其三是要做好监督工作,学生认为可以派人在垃圾房门前蹲守,劝说居民不要乱丢垃圾,久而久之,居民便能养成良好习惯。只有拥有主动奉献的精神,才能面面俱到地思考问题,并主动实践自己的计划。因此,通过该活动,学生能激发主人翁精神,逐步提升奉献意识。奉献意识是指一个人或组织为了他人或社会利益,自愿、无偿地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财物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活动,逐步将被动为他人服务变成主动奉献自我,帮助他们强化奉献意识。
三、聚焦实践课程,丰富修身主题班会的策略
(一)情境演绎,拒绝不良攀比
在修身主题班会中,教师要避免直接灌输理论知识,而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多设计一些实践类课程。通过情境演绎、角色模拟、主题竞赛等创新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情境演绎指的是让学生用情景剧的方式演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可以展现不良攀比造成的影响,进而引发学生反思。
部分学生存在“请同学过生日”的情况,而且会相互攀比,看谁去的地方更“高档”,谁送的礼物更“昂贵”等。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情境演绎,展现“小小生日会”让学生、家长产生的困扰。在情境表演中,学生演绎了因为生日宴会的档次不够,导致被人嘲笑,让原本开心的生日宴会变得不快。还可以演绎某些学生为了买昂贵的礼物,向父母要钱,被父母拒绝后,竟然想到偷父母的钱。在演绎这些场景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生日乱象因何而起,学生认识到这是因为相互攀比造成的。他们逐渐明白生日会是一个展现友情的活动,而不是炫耀财力的舞台。在情境演绎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真实性和反思性,这样才能找到学生思想深处的问题,并引导他们端正言行。
(二)角色模拟,化解日常矛盾
角色模拟指的是让学生扮演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角色,从对方的立场入手,思考对方的想法,然后对比自己的想法,看看彼此矛盾产生的根源。此后,再让他们找到解决日常矛盾的方法。
部分学生和父母的关系不好,他们认为父母不让自己玩游戏,总是管着自己。在“如何与父母相处”主题班会中,教师鼓励学生想象自己是父母,思考一下父母会站在哪些角度考虑问题。在角色模拟后,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思考问题时,常常只考虑到了眼前是否尽兴。父母则考虑得十分长远,会考虑玩游戏是否会影响视力,影响学习成绩等。故此,他们才会管着自己。由此可见,父母的行为其实还是为了孩子考虑。在想到这一点后,教师再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主动承诺法,向家长表示,自己只玩半个小时,此后便去学习。又如,可以采用交流法,给父母介绍自己玩的游戏,让他们看到该游戏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让他们放心。通过角色模拟,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矛盾其实是立场、观点不同而造成的。因此,在待人接物时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消除矛盾。
(三)主题竞赛,参与生活劳动
主题竞赛的活动充分利用了小学生好胜的心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当教师发现学生参与生活劳动的热情不足时,可以组织劳动技能类的主题班会。这样能让学生激发好胜心,大胆地参与竞赛活动中。
在“生活技能大比拼”主题班会中,教师安排了三项创意比试活动。活动一是“传统技能比试”,主要考察扫地、拖地板、擦窗等传统劳动技能,看看谁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活动二是“创意技能比试”,安排一些独具创意的实践活动,如“一心两用”,要求学生一只手拿扫帚,一只手拿拖把,在扫完地后立刻用拖把拖干净,看看谁的反应更快。活动三为“劳动工具研发竞赛”,教师鼓励学生自主研发一些劳动工具,切实解决劳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的学生身高不够,要擦高处的玻璃时,需要爬到桌子上,这样有些危险。于是,有一名学生便研发了“长杆擦布”。他将擦布和棍棒组合在一起,在棍棒的头上缠绕擦布,弥补了身高不足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各自展示作品,并展示它们的实际效果,由班级全体成员打分,评出优胜者。在竞赛活动中,学生你争我赶,彼此挑战对方,也战胜了自己的惰性。通过这样的主题班会,学生掌握了各种劳动技能,还增强了劳动意识。
教师在设计德育主题的班会活动时,可以将修身主题融入课程设计中,端正学生的言行,培育他们的品质。这样能让修身主题班会成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补充性课程。
参考文献:
[1]詹建平.小学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1 (5).
[2]王小玲.让德育之花在小学主题班会中绽放光彩[J].中小学班主任,2023 (23).
(责任编辑:姜波)